读后感:草房子中的秃鹤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读后感:草房子中的秃鹤

编辑:制度大全2022-11-08

草房子中的秃鹤读后感

草房子中的秃鹤读后感

我看了老师推荐的《草房子》。

草房子写得很纯真,很适合我们看。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秃鹤》。

秃鹤本叫陆鹤,但是他没有头发,头是光秃秃的。所以,大家讥讽他,就叫他秃鹤了。

有些人很感兴趣,想摸摸他的头,他也很乐意。但是来日方长,他渐渐觉得自己的头很宝贵了,就让他们拿东西来换摸他的头。可是没人付得起,还被人喊小秃子。

他好难过,他常常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发呆、流泪。

学校举行会操,那是这一带小学每年都要举办的活动,每次油麻地小学都会取得好名次。

老师不让秃鹤去做操,可秃鹤却偷偷的去了。老师无可奈何,只好让他戴帽子去。可是会操的一半,他摘下帽子,成为了大家的笑柄。因为他,油麻地小学第一次取得最后一名的坏成绩。

大家开始不理他,不关心他,无视他,就连老师和校长也是一样。没人愿意和他一个小组,他的老师也排斥他,没人关心他被狗咬了,同学们还当着他的面说的坏话。他好自卑。

文艺汇演时,还差一个大秃子日军。这可怎么办呢?没人是秃子,也不能把头发剪掉啊!秃鹤居然主动承担这个角色,每天苦苦练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秃鹤的出色表现,为油麻地小学赢得了胜利。当别人沉浸在胜利的喜悦时,秃鹤跑了。

桑桑找到了他,秃鹤哭了。在场的所有人都哭了。清澈的水里映衬着这个世上最可爱的男孩??

秃鹤是一个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这样的人在同学们中间是最醒目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那么一个人,可能爱流鼻涕,可能视力不好,可能听得不是很清楚,也有可能长的不太好看。

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药。

其实秃鹤并没有什么,其实就是不太美观。秃鹤之所以要戴帽子,是为了遮掩自己的不足。其实,戴上了还更引人注目。在他们的心里,都是最脆弱的,最需要我们的精心灌溉,而不是一句接着一句的讽刺。

但是,他却凭着自信让所有人刮目相看.谁说没头发就丑,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尊严的执著坚守上的。可见,孤单、尊严的伤害并不是不成功的理由,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是最好的解药。

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们的,一些东西也不是他们的错。正如海伦凯勒所说的:“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让他去翱翔时,他是不应该去爬行的。”

向我们的学校的特殊班级:特教班。这个班是专门收养智障的班级,我们经常对他们背后骂他们神经病,对他们指指点点。好在他们不知道我们在讲什么,要不他们一定会很惭愧,很自卑的。

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一定会难过极了,我会想:“不能怪我,我能有什么办法?假如有一天,你也哪里出了毛病了,我也笑话你,你会好受吗?”

以一双明亮,宽容的心去看待别人。不只是要看到他的外表,还要看他的心,

够不够善良,够不够纯真。不要以排斥的角度看待别人,来日方长,也会排斥你的。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看待世界每一草,每一物,即使有些不太好看,也会变得可爱。聆听爱的声音,用爱来接受他们吧。

草房子中的秃鹤读后感

光头少年秃鹤,在《草房子》清新朴实的文字中第一个登场。

从三年级开始,因为光滑锃亮的秃头,陆鹤被同学们嘲笑、被村里人戏弄,甚至被老师排斥在汇操之外。孤单而倔犟的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陷,也不能坦然对待他人的眼光。无计可施的秃鹤用搅乱广播操比赛的偏激方式,来报复人们对他的轻慢和侮辱。但这种幼稚的的行为让同学们冷淡他,疏远他,使他陷入自责的黑暗深渊。柳三下的临场退出,《屠桥》伪军角色的空缺,就像一道曙光照进他的世界。他明白这是展示自己、获得尊重的大好机会。当他站上表演的舞台,当所有人都注视着他时,他愿意让别人指着自己的光头捧腹大笑,愿意利用自己的缺陷将光头伪军连长表演得活灵活现。因为他知道这是赞美的笑,欣赏的笑。他在这欢笑声中战胜了自己,成长起来,终于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和赞赏。

秃鹤告诉我: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的外表,却能改变自己的心态。笑对缺陷,像秃鹤那样将缺陷用在恰当的地方,制造出另类的完美。外貌是天生的,对于旁人异样的目光,唯有努力,用自身的价值弥补外在缺陷,才能赢得宝贵的尊严。

秃鹤在受挫中没有叛逆,没有沉沦,在表演中完美地成长,深深地感动着我。同时,我不禁在想: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却笼罩在嘲讽之中,秃鹤的无奈和愤懑真值得我们深省。对于相貌特别、身体有缺陷的人,我们随意的言语举动都会伤害他们脆弱的心灵,我们应该小心翼翼地给予同情,给予温暖,给予帮助。

《苏珊的帽子》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温情的故事:苏珊在化疗后,为了遮挡光秃秃的头,只能戴帽子去上学。富有爱心的老师同学们希望她不必为戴帽子与同学产生距离隔阂,都带着各式各样的帽子上学。苏珊觉得自己不再显眼,很快重新融入了同学之中,轻松甜美的笑容未曾远离她的嘴角。如果陆鹤的同学老师都能呵护他,那么他还会做出汇操上异常的举动吗?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戴上一顶美丽的“帽子”,来遮挡对外貌残缺者的残忍伤害。

秃鹤告诉我:我们要用善意包容他人外貌上的缺陷,用爱心发觉他们心灵上的美好。一个真正身修行洁的人,一定能给自卑者以信心,予残缺者以感动。

谢谢你――秃鹤,哦,陆鹤,是你让我明白:心灵的美好留芳

于世间,人性的光辉闪耀在心中!

草房子中的秃鹤读后感

秃鹤原名叫陆鹤,因为他从小不长头发,是一个十足的小秃子,所以大家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秃鹤。

三年级之前,因为秃鹤年龄小,所以并不在意自己秃头,但三年级之后,他开始在意自己不长头发了,谁要摸他的秃头他就和谁急。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他的光头,他开始戴帽子,同学们觉得好玩,又都想看看帽子下面的头上有没有头发,他的同桌趁秃鹤不注意时把帽子摘掉了,秃鹤去抓,快要抓住时,帽子就传到另一个人手中,秃鹤急坏了,他跑过去,但没有抓住,同学们玩起了传帽子游戏,最终帽子被挂到了高高的旗杆上。又气又急,秃鹤哭子。

为了报复大家,在一次小学会操时,他上去捣乱,害得他们小学落得了最后一名。从此,大家开始讨厌秃鹤了。

所以同学之间相处一定不能因为好玩,就不顾其他同学的感受,而有时丑小鸭之所以做坏事,也是因为受到了冷落和孤立。

后来,学校要参加春节会演,要演一出戏,戏中最关键的角色是一位秃头的伪军连长。因为是秃子,还是个坏人,谁也不愿意演,因为没有主角,节目马上要放弃了。因为秃鹤被大家冷落了,又从来没有演过戏,所以大家都没有想到他。秃鹤犹豫再三决定毛遂自荐,要演这个坏人。老师和校长决定要让他试一试,秃鹤决心要演好这个戏。

秃鹤全心投入、刻苦排练、一丝不苟,最后把伪军连长演得活灵活现,可以说,秃鹤把这个角色演绝了。因为秃鹤的出色表演,学校在文艺会演中取得了胜利,老师和同学们更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丑小鸭也是很想证明他的美丽,也想回到鸭妈妈的怀抱。而有时我们自己就是那只丑小鸭。

篇2: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明了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他们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

从上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第一卷有感

我们都知道,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其中我只读了第一卷关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观点的对了。我本身不是一个理科生,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只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所定义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思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写于1843―1852年间,其作者是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书中,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一)关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批判了康德割裂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和黑格尔颠倒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根本错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和主题就是有血有肉、有头脑的人,因而“存在是主体,思维是宾词”,从而摆正了思维与存在着一对范畴的关系。费尔巴哈还批判了康德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先天感性直观形式的错误,也批判了黑格尔从逻辑上过度到空间的错误。针对康德的错误,他指出::“空间与时间并不是单纯的现象形式,而是本质条件,理性形式,存在规律,也是思维的规律。这就是说,费尔巴哈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人的先天感性直观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形式。

哲学范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内容方面的变化。范畴的内容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的过程,也就是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二)关于历史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也就是人类史和自然史。只要人的存在,这两个方面就会相互制约。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限制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发现;同时,自然科学知识的有限,也限制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书中,没有进一步谈自然史,而是主要讲了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德国的意识形态都在曲解人类史。在这个意识形态中,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观念以及其他的观念都被认为是宗教观念和神学观念。但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意识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意识形态,只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

人类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要生存,就首先要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人就需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所以,人需要开始生活资料的生产。不仅仅是原始的狩猎、捕鱼、采集野果,而是学会了使用木器、石器以至铁器;学会了养蚕、纺织,而不再是以树叶遮体;也学会了修建屋舍,而不再是据山洞而居。这时学会了生产的人们,也就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了。

(三)关于分工

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对于某以民族而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如此一来,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通和交换,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样,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

(三)有助于全面、正确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的,这一问题尽管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早有阐释,但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并未得到重视,未能得到完全正确的理解。尽管从根本上说,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平衡的,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普遍的关注,并日益突显出其重要性,因此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构建民主、公平、公正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人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应当辩证地去理解和把握,它主要是指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性,而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统一模式发展,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又受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经济、政治及其所能利用的资源状况的制约。另外,更主要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目前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需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作为基础,但我们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空想、幻想而难以实现。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理想,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既是人类向往的伟大历史目标,又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科学体系,价值性在于提出了最高的价值目标,即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科学性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我们应当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关于人的本质

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企图以“人本学的历史观”代替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然而,这种学说,非但不是科学地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论,相反地,恰恰是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摈弃了、并予以严重批判的用“人的本质的异化”说明社会历史现象的思辨空论。针对这种谬论,马克思尖锐的指出:“正如医学上的妙手回春的神医和起死回生的仙丹是以对自然界规律的无知作为自己的基础一样,社会领域中的庸医和万应灵药也是以对社会规律的无知作为自己的基础”。马克思的这一批判,也适用于仙丹的“马克思学”。他们不要以或者不敢去研究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无意揭示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而是想社会的庸医一样,热衷于寻求永恒的“人的本质”,把“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学说作为万应灵药去解释负责的社会现象和历史的发展,这实际上是陈旧的思辨哲学的死灰复燃!

――历史已经证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实现条件的论断是科学而有预见性的。之前局部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实践被“交往的扩大”所消灭,而今交往的力量正在把“异化”“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使它摆脱“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可以说,当前世界市场的迅猛发展正在实现着“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的壮举,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世界正在达成一种资源的流动进而是生产状态的均衡,最后的格局就是各国各民族中都分化出两个世界,两个极端对立的世界。在这一世界性格局中的任何人,所要考虑的只是自身跳入哪一个世界中去的问题,在“偶然性”的支配下落入哪一个利益群体中去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整体的演进、集体的福利,蛋糕已经瓜分竟尽,群雄逐鹿的时代已经结束,剩下的只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历史中不断上演的惯性定律的作用下,在全球化力量的摆布下,谁还在相信“今天的世界真的和昨天不一样了”,那才真的无异于痴人说梦。

马克思奠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为了使之成为活生生的、永不枯竭的、有生命的东西,它必须在实践中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然而,这种发展离不开原来的基础,还是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前进。马克思逝世以后,首先是恩格斯,后来是列宁、斯大林、*以及其他许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根据自己的时代,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历史经验证明,尽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道路不是笔直的,甚至会有曲折迂回,但是,这朵深深扎根于全部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土壤的人类认识之花绝不会枯萎,而一定会更加茁壮、更加鲜艳!

篇3:读后感《自控力》

《自控力》读后感

最近花近三周的时间阅读了《自控力》这本书,其作者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凯利麦格尼格尔。这本书讲述了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和我们曾经经历过有关自控力的事,同时又对我们为什么会失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告诉我们为什么会缺乏意志力,为什么会在诱惑面前屈服,此外,作者在书中也告诉了我们一些如何提高自控力、克服拖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收获颇丰。在该书课程的开始,我也按照作者的建议,参与了意志力挑战。这也许是本书的最大亮点:这本书其实就是一个实验过程,让读者参与到自控力这门课程中,把自己当做真实世界中的研究主体。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对意志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成功自控,你必须知道自己为何失败开始。意识到自己多容易失控,并非意味着你是个失败者。恰恰相反,这将帮助你避开意志力失效的陷阱。他的研究表明,自诩意志坚定的人反而容易在诱惑面前失控。认识到自己的意志力缺陷是人之常情。

书中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一个个事例,从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有许多都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其实要想战胜自己,成为自控力强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内心,取决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以及提高意志力所采取的方法。面对意志力挑战,如果我们能采取乐观的心态,放松心情,我就会对诱惑产生更强的免疫力,而如果我们情绪低落,往往我们就会更加屈服于诱惑。当我们意志力失效时,我们也应该坦然面对,不应太自责。原谅自己也不失为一种提高自己意志力的一种方法。

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能取得成功的保障。许许多多的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力出众,主要原因是他们从不轻言放弃。爱迪生曾经说过:“生活中的很多失败,都是因为人们再决定放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如此的接近成功。”贵在持之以恒,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代替不了坚持,天赋代替不了,这个世界上天赋很好但不成功的人比比皆是;教育代替不了,多少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最后被社会遗弃。只有坚持和毅力才是永恒的。通过读《自控力》这本书,我对意志力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提高意志力。我相信,只要我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去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我一定会取的很大进步,我也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篇4:读后感《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后感

战争,从来就没有赢家,只有输,损坏的是战争双方的利益。

英国政府重演东印度公司的卑鄙伎俩,对中国人民实施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发动战争,企图侵犯中国人民的人权、剥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就是一种损害双方利益,破坏世界和平的无耻行为。它带走的是中国人民对英国政府仅存的一点好感,留下的只有中国人民对英国政府无尽的指责。

战争没有结果,也无需借口。只要挑战方有发动战争的意图,任何不是理由的理由都会成为挑战方发动战争的借口。正如英国政府以所谓的“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一样,发动战争的理由从来就是挑战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战事蓄意寻找捏造的一个荒唐的借口罢了。即使没有“亚罗号”事件的发生,英国政府也会找出无数个“某某”事件来发动这场战争的。

一艘曾经获得悬挂英国国旗航行执照的划艇,一艘用来偷运私盐的黑船,一艘以走私贩子和海盗组成的罪犯窝居船,而且还是一艘在中国领海航行的普通船只。中国水师履行公职逮捕这艘船上的罪犯,却被反咬一口,说是中国水师侮辱英国国旗。试想一下,还有什么比这个发动战争的借口更不想借口的呢?要是能凭这个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那世界上哪天会没有战争?

在英国政府“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荒唐的借口下。英国向中国发动了无情的战争,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英军的炮火夷为平地。

就在这种无赖的行为之后还有更加无赖的行为。

就“亚罗号”事件的发生,英国政府极力否认事件事情,对外瞒天下,对内瞒国民。还对中国政府进行诽谤,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诽谤中国政府。而对于旅居中国的英国人在华所做的破坏条约的无耻行为只字不提,对于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员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时英国报纸可谓是置若罔闻。他们还每年大量非法向中国输入*,摧残中国人民的生命、败坏中国人民的道德。这种种罪恶的行为都有根有据,没有哪一条是像“亚罗号”事件那样的不切实际,不着边际。而中国政府却没有以其中哪一条为借口向英国发动战争,这是为什么?难道真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吗?还是中国人民性情柔弱?

没有一个值得依靠而让中国人民挺直腰板做人的坚强的中国政府。要是当时中国政府足够强大,别说去发动战争,就是不发动战争,也没有哪个国家会无知到拿自己的头去撞石头的。这所有一切的一切都是综合国力落后的错。不能全怪英国政府蛮不讲理以强欺弱,更多的应该是反思中国政府自身的原因,为什么会造成今天的局面――任由外国势力欺凌我国人民却又无能为力、坐以待毙。

中国人缺的就是骨气,一种血性。正因为没有骨气,没有血性,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充当着一个弱小被欺负的角色。先不管有没有能力,有血性的即使没有能力也会不顾一切的反抗。就算是死,也要咬下他一块肉来,好让他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中国人就应该有这么一种血性,即使我没有能力去欺负别国,我也不能让别国欺负了;即使我被别国欺负了,我也要让别国知道我不是好欺负的,让他下次再也不敢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头上动土。

一切的软弱都是别人蛮横的理由,这也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即使是两广总督和颜悦色的讨好求饶,极力挽回,还是不能满足恶狼的欲望,它只会增添这群恶狼的嚣张气焰,让他们觉得我们中国人很好欺负,使得他们不断地变本加厉,不断地想遍体鳞伤的中国人民的伤口上撒盐。

是中国,就应该强大起来。背负了这么多年的怨恨,为什么不放下它们,好好的清算一下,好好的反思一下呢?毛主席不是说过吗?“人多力量大”,现在人多了,为什么还不汇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去让全世界看看毛主席话的分量呢?也许有人认为毛主席这句话是错的,其实它没错,错的是听这句话的人,听这句话的人只看到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每个人只想从中得到些什么,而都不想去为了能得到些什么而为别人失去些什么。试想一下,人人都想索取,从何索取?人人都不付出,谁来付出?这样,他们只是一盘沙,永远不是一块能给人疼痛的石头。

人人生而平等,没有人生来是注定被欺负的,更何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要做长江水,不可阻挡;我们要做珠穆朗玛峰,不可逾越;我们就是中国人,无所不能!

但是,无论英国人民和全世界怎样为这些讲得头头是道的解释所迷惑,勋爵大人自己当然不会相信这些解释的真实性,要是他信以为真,那就表示他故作不知,这同“明知故纵”几乎同样是不可原谅的。自从关于英国人在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的第一个消息传来以后,英国政府报纸和一部分美国报刊就不断地诬蔑中国人――不分青红皂白地非难中国人违背条约的义务、侮辱英国国旗、羞辱旅居中国的外国人,等等。可是,除了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外,它们举不出一件确凿的罪名,举不出一件事实来证实这一切诬蔑。而且就连这个事件的实情也被议会中的花言巧语歪曲得面目全非,以致使那些认真地想弄清这个问题真相的人大惑不解。

“亚罗号”划艇是一只不很大的中国船,船员都是中国人,但是船为几个英国人所雇用。这只船曾经一时获得悬挂英国国旗航行的执照,可是在现在用作借口的“侮辱事件”发生以前,这张执照已经满期了。据说,这只船曾被用来偷运私盐,而且船员中有几个歹徒――中国的海盗和走私贩子,当局早就因为他们是怙恶不悛的罪犯而想予以逮捕。当这只船不挂任何旗帜下帆停泊在广州时,水师听说这些罪犯藏匿船中,便逮捕了他们;我们的港口警察要是知道附近某一只本国船或外国船上藏有水贼和走私贩子,也一定会这样做的。可是因为这次逮捕妨碍了货主的商务,船长就向英国领事控告。这位领事是个就职不久的年轻人,据说是一个性情暴躁的人。当时他inpropriapersona〔亲自〕跑到船上,同只是履行自己的公职的水师大吵大闹,结果一无所得。于是他急忙返回领事馆,用命令式的口吻向两广总督提出书面要求:放回被捕者并道歉,同时致书香港的约翰包令爵士和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硬说什么他和英国国旗遭到了不可容忍的侮辱,并且相当明显地暗示说,期待已久的向广州举行*的良机来到了。

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他答应放回水手,因为尽管逮捕这些人是合法的,他却不愿意以这样严重的误会作为逮捕他们的代价。但是这一切没有使领事巴夏礼先生感到满意,他要求正式道歉,并以隆重礼节送回被捕者,否则叶总督应对一切后果负责。接着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率领英国舰队抵达,旋即开始了另一套公函往来:海军上将态度专横,大肆恫吓,中国官吏则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海军上将西马糜各厘要求在广州城内当面会商。叶总督说,这违反先例,而且乔治文翰爵士曾答应不再提出这种要求。如果有必要这样做,他愿意按照常例在城外会面,或者采取其他不违反中国习惯与相沿已久的礼节的方式来满足海军上将的愿望。但是这一切都不能使英国在东方的这位好战的代表称心如意。

这场极端不义的战争就是根据上面简单叙述的理由而进行的――现在向英国人民提出的官方报告完全证实了这种叙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荒唐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政府和英国人民――至少那些愿意弄清这个问题的人们――都知道这些非难是多么虚伪和空洞。有些人企图回避对主要问题的追究,硬要大家相信,似乎在划艇“亚罗号”事件以前发生的一系列侮辱行为本身已足以构成casus

belli〔宣战的理由〕。可是这些不分青红皂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中国人针对着英国人提出的每一件控诉,至少可以提出九十九件控诉。

可是英国报纸对于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在英国庇护下每天所干的破坏条约的可恶行为是多么沉默啊!非法的*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吏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对那些被卖到秘鲁沿岸去充当连奴隶都不如的牛马以及在古巴被卖为奴的受骗的契约华工横施暴行“以至杀害”的情形,我们一点也听不到。外国人常常无耻地欺凌性情柔弱的中国人的情形以及这些外国人在各通商口岸干出的伤风败俗的事情,我们一点也听不到。我们所以听不到有关这一切以及其他许多的事情,首先是因为在中国以外的大多数人很少关心这个国家的社会和道德状况;其次是因为精明和谨慎的原则是不去涉及那些不能带来钱财的问题。因此,眼光不超出常去购买茶叶的杂货店的英国人,就完全可以把政府和报纸塞给公众的一切胡说吞咽下去。

面对着以上如此多的虐性,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学会在铭记中成长壮大。

篇5:《美学散步》读后感

《美学散步》读书心得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几乎汇集了他一生的最精要的美学文章,其中以一种浪漫抒情的文字,充满诗意的心情写下了这些文章,他教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教我们如何建立一种审美的态度,直至形成艺术的人格。而这正是中国艺术美的精神所在。阅读这部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在这部书里,宗白华先生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晋人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发觉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这是一本小书,讲述有关诗(文学)和画的分界,精髓在于题目“散步”两字。全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小言”,第二部分为“诗(文学)和画的分界”。在“小言”中,宗白华指出了散步的意义,他说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例如“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散步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是一种对于心情和感悟的自由抒发,因此,散步没有刻意的追求,也许在路旁我们可以采摘一朵美丽的小花,或者拾起一块晶莹亮泽的小石,就像我们在海滩上观赏一片转瞬即逝的小小浪花一样。但我们也不用刻意保存这些小花、小石。我们可以放在桌上,“当作散步后的回念”。这就是散步的意义。它是一种悠闲散步、兴之所至、偶有所得的境界。美学的散步也应当如此,漫不经心,拈花微笑。

接着,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中,宗白华领着我们漫步在诗与画的小道上,让我们在悠闲中用一种会心的微笑来表达心中的感悟。首先,宗白华引用苏东坡论述王维的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宗白华认为,王维的这首诗的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他说“‘蓝溪白石出,玉石红叶稀’,可以画出来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不过,他又说,这首诗的后两句‘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却不容易在画中表现出来:如果画家画一个人穿着湿衣服走在山道上,则诗的意境全无。所以,宗白华说,诗中可以存画,画中可以存诗,但诗和画毕竟还是不同的。他列举18世纪德国思想家莱辛的《拉奥孔》来说明诗画的不同。《拉奥孔》叙述的是雕像和史诗的区别。诗和画的分界也是如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诗和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在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

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大致归纳的一些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正像书名所暗示的那样,书中所选文章是宗白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对美学问题的探索,虽然章与章之间有所联系,但每篇都可以独立成章。但那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毫无章法可言,相反的是,这本书犹如散文般形散而神不散,宗白华先生紧紧抓住诗、书、画、舞、乐、建筑等相关艺术门类所体现的共同特征,广泛联系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在一个广阔的舞台中探讨美学的基本规律,介绍着自己的透彻之悟与艺术之思。细心的人会注意到,在这本书中,始终有几个词如“实虚”、“空灵”、“意境”等贯穿其中。由此可说明,宗白华先生尤其重视对空间意识的论述。我认为以上这些词极其类似,虽然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但在宗白华先生的文章里却貌似都指向相同的事物,而那相同的事物在我看来应该是他反复提到的美学思想。

二、灵与诗的融合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的“小言”中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所以他的文字总是显得那么随性洒脱,字里行间尽是信手拈来的诗性与灵气。

在他的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直觉的思维,以及其中诗性的表达,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特征。他以一种优美抒情的笔调展开理论论述和评价,虽然写的是深奥的美学的理论,却用诗性的语言阐发,语言文字却如同一首首韵律丰富的诗歌,一幅幅色泽生动的画面,灵性和诗情的融和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此书最吸引我的特点,在阅读时总会被先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灵性所吸引,不知不觉深陷其中。

三、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除了对直觉的重视之外,还对逻辑性和系统性同样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在书的小言中,先生是这样写的:“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在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与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从这里我可以看出宗白华先生对直觉领悟和逻辑分析是同样看重的,并且将他们看成是可以互帮互助地结合起来的那种关系的。

这一点在书中表现得也是相当明显的,翻开《美学散步》,宗白华先生一方面在具体的行文中,通常区分具体的章节,然后列出简明的小标题以强化内在逻辑关系,另一方面,他把艺术类别也进行了系统划分:一种是对不同类型的艺术种类进行分别的专门研究,一种是对不同类别艺术之间的综合性研究。

四、理论与实例的统一

宗白华先生并没有刻意追求在文章中将理论论述表达得那么严谨周密、艰难晦涩,很少使用纯粹的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的方法来研究阐释美学。相反他时常采用具体的艺术实例来对某个美学问题进行阐释。

比如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论述中国的诗和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同于希腊轮廓的空间感觉,也不同于欧洲精神中追求的深度空间,而是音乐性的,有“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空间意识。就例举了唐代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助气的例子。这样的阐释和论证,直观而生动,非常容易被大家理解与接受,使得我们这些初学者也能领略美学的风采。

5、凸显中国传统文化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是实现其美学理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其凸显中国文化个性学术理想的方式,他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精髓,注重哲学在美学思想中的根本价值,美学研究是建立在哲学等文化思想的基础之上,因此,他美学研究中的“散步”表现出明显的文化风格。

自中华民族开始近代进程以来,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个从未终止过的话题,《美学散步》在这方面提供的思路是值得借鉴的,也是相当有效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也有过类似的经验。比如在新诗的接受上,戴望舒和舒婷的诗歌能被更多的人喜欢,与他们对古典诗歌意象的化用是分不开的;比如张爱玲的小说能拥有如此多的读者,与她小说中的古典意蕴、尤其是受《红楼梦》风味的浸润是分不开的。他们的作品更适合中国人传承下来的审美心理,但又不仅仅是回归古典,同时也呈现了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眼光与体验。宗白华先生亦是如此。

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展现了他诗人的气质和古典艺术的魅力。一时间,我们似乎和“美”有了更加亲密的接触,无论是康德的哲学,罗丹的雕塑,还是南北朝的文风,江南建筑的飞檐,宗白华先生一边“散步”一边为我们讲述他对美的理解,支撑他的是渊博的学识还有博大的胸怀。他的一生都在寻找美,解释美,批判美,赞扬美,这不仅是学术上的成就,更是先生诗意人生的阐述。愿每个寻找“美”的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