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廉政故事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读后感:廉政故事

编辑:制度大全2022-11-02

读《廉洁故事》有感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廉洁故事》这本书,以时间为序,古代、现当代和当今三个历史时期为大家讲述了典型的廉洁故事,娓娓诉来,让人深省。

古人是今人的榜样,以史为鉴亦正其身。“禹王戒酒”让我感触颇深,美酒、美味、美色味道好极了,但凡是人谁能不喜欢,何罪之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就抗拒美好东西的人恐怕在正常人群中是找不到的,是人都有七情六欲嘛。但是当美好的东西成为了一种诱惑的时候,人们面对诱惑就各有不同了。比如,诱惑在大禹这样的人面前马上就变成了一座警钟,立刻让他联想到“亡国”的大事上去了;而在荒淫无道者商纣王那里,诱惑就成了一把利剑,一让他亡了国,二要了他的命。也就有了那一句带有真理性质的名言:“禹王戒酒传天下,纣王酗酒失天下。”

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传颂。周总理三次付饭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备条件。作为领导干部,更要起好一定的带头作用。30元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周围人也坚持要代总理付钱,总理却坚持不让,并且连续付款三次,这深刻的体现了总理的清正廉洁,也给广大干部群众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反观当下,

“廉政为民”的思想在大多数的脑海中仿佛逐渐淡化,贪污腐败层出不穷,谈生意要请客吃饭、塞红包。有多少领导干部能够总理如此崇高的道德节操与职业操守、高尚的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各个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指引。

当今时代变迁,廉洁永驻。“收礼”市长,司令员住小店等等,故事中的平凡人物给我们展示了,在今天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共存的新时期,共产党人是如何驾驭应对时代潮流,在具体的工作上是以怎样的姿态和行为更好的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到一尘不染,风清气正,在工作方面做到一心为民,公正无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故事中的人物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做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每读完一篇故事,廉政人物的浩然之气,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民请命的奉献精神时时感染着我,震撼着我,在历史长河中,在古老的国度中,为有这样一批忠心为国、赤心为民、无私忘我的民族脊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2:读后感《张忠谋自传(上)》

《张忠谋自传(上)》读后感

《张忠谋自传(上)》讲述了张老先生从儿时到33岁从斯坦福博士毕业这段经历。其实可以看出张忠谋的从业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从他的个人经历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而且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我们也能从他的传奇中更好地领会这个行业的特点。

张忠谋在不知道读什么学校的时候,他的三叔给他选择了哈佛大学,让他先读一年。这一年是一个缓冲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更好地掌握了英语,由原来的不安、不自信变得爱上英语;在这一年里,他可说是疯狂地阅读各类英文作品:西方的古典作品、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从莎翁到海明威、政治经济的经典:《国富论》,甚至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多种报纸,他的阅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他回忆称,有一次和一美国人谈生意,引用了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希腊女神卡珊德拉的话,着实让老外大吃一惊。

哈佛同学的优秀和兴趣的多元化,让张忠谋在和他们成为朋友后对很多领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断扩宽见闻。张忠谋无疑是幸运的,哈佛给了他一年开启心灵和智慧的生活,他用海明威的话来形容在哈佛的一年是“可带走的盛宴”。这场盛宴给他知识、兴趣、和眼界,自此以后,他的人生环境尽管不断变化,但这场心智的盛宴却历久弥新。

19岁时,张忠谋为着将来的谋生考虑,转入MIT读机械系。硕士毕业后,连续两年博士资格考试均落第。按规定这连续的未录取暂时断了他在MIT读博的愿望。对自己信心满满的张忠谋当时认为那是他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几十年后,他反而认为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55年,在经历短暂的博士落第的悲伤后,张忠谋开始走上新的人生路。因为对福特公司在所给工资上的一点不满意,年轻气盛的他选择了希凡尼亚,机械系毕业的他偶然地进入了半导体行业。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半导体行业及与之相关的的一些行业的发展。

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肖克莱发明了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50年威廉邵克雷开发出双极晶体管,51年场效应晶体管被发明,直到58年集成电路才由德仪的基尔比发明。这是一个如此年轻的行业,和其他的行业相比,她就是一个新生的婴儿。或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刚诞生的婴儿在以后得岁月中成长得如此迅速,它的变化足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她带给人类的福祉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张忠谋在这个行业刚产生时进入希凡尼亚却只是因为当时的相关负责人想让机械科班出身的他帮忙建立一条自动生产线。可惜,那时的半导体行业还远没有到可以将生产线自动化的地步,因为人们还在最初级的探索,经常变换的生产流程让谈自动化变得过于前卫。从踏入希凡尼亚开始,张忠谋便一直努力地学习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精通的半导体的知识与技术。不久,他进去半导体部门的研究发展部,职责在于研发新的锗晶体管。实际上在54年夏,德仪从贝尔实验室挖来的的底尔博士带领着在德仪的团队成功地制造出了硅晶体管。在半导体的历史上,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同,刚开始的晶体管是锗造的,因为以当时的水平,锗的制备比硅要容易点,尽管硅有很多优点。但在很多其他公司认为硅晶体管还要好多年能制成的时候,德仪做出了商用的硅晶体管!由于德仪在这方面的突破,半导体市场的版图立马重新划分。当年的德仪曾默默无闻,在向贝尔实验室申请授权晶体管技术时,相当受到奚落,此后德仪迅猛发展,也曾称霸半导体行业20多年。

在希凡尼亚和一群有热情、肯刻苦的同样年轻的人一起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热忱和努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公司上层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策略上都和飞速发展的半导体领域脱轨,这使得公司内的大量年轻人才没有被用在刀刃上,希凡尼亚的半导体部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希凡尼亚的这个失败的决策让我想到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讲的,公司的高层总是最晚得知外界的变化的,因为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很多事情都得被过滤很多次后才能到达他们的耳朵里。而一群没有半导体行业那种思维和眼界的领导者在这样一个快速且无情的新生的行业里,对公司的发展的阻碍往往是致命的,尽管他的手底下不乏有理想有技术的热血青年。

我们该了解的是:其实希凡尼亚本来是做电器方面的,而且小有成就。但是当它的触角伸入半导体行业时,他的思维或者说他的领导层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派去管理半导体部门的经理是在电器领域做得不错的人,而且这些经理没有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也不愿去学习。这是希凡尼亚犯错的本质,即他不愿改变,即使面临持续亏损这样严重、明显的信号,也只是采取裁人这样最简单的也最没用的方法。希凡尼亚的领导层不去努力学习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也没有去和基层的员工交流,没有去听在他们的办公室外的那些人的意见和看法,通俗点讲就是“不接地气”。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规律,这让我想到学习。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门课都有它自身的学习规律在,虽然说学科之间有共通点,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侧重点的不同也相当明显。而且学习本身是一件有阶段性的事,在我的眼里我们最该看重的是学科或这些科目后面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每个学科所应该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的。

希凡尼亚的不合理裁员让张忠谋心灰意冷地离开希凡尼亚,尽管他不在被裁撤之列。辞职的他很快便加入德仪,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开放包容的公司,更难能可贵的是:德仪的员工从上到下都懂半导体技术。

在张忠谋刚到德仪不久,德仪的基尔比和快捷的诺伊斯几乎同时地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那是58年,离第一颗晶体管的发明过去了11年。11年的时间,半导体行业从单颗晶体管到集成好几颗晶体管及二极管、电阻等元器件。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因为在那时,生产一个优良的晶体管尚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尔比和诺伊斯便想到了将它们和其他元件一起组成一条线路。这正是未来半导体的发展方向!而在此之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的最大限度就是制造能力了。回顾历史,很多的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依靠的都是这些伟大的、稍微比我们这个时代走得靠前的思想,他们准确的嗅到了未来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基尔比和诺伊斯的贡献值得现代社会享受各类电子产品带来的便捷的我们永远铭记。今天,集成电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而集成电路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刚诞生时的定义范围,仅单个芯片而言,它的集成度已亿倍于当时,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集成”――这个领域最精彩的思想与创造之一。

61年春,张忠谋得到公司领导给的一个优渥的机会,带薪读博士,这是公司有意培养之意。生命对于张忠谋是很好的,在他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事业时,让他两度博士考试落榜,那失败就像一个强烈的信号,告诉他或许他应该走一条不同的路;而六年后,在他很明白将来要干什么、为何而努力时,公司很慷慨地给了他机会。

这简直让人难以拒绝。他去了当时半导体领域的第一学府――斯坦福,研究砷化镓。斯坦福靠近后来扬名世界的硅谷,所以尽管在学校,但张忠谋和业界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64年,斯坦福博士毕业后,张忠谋回到了德仪,未来就像德州的草原一样广阔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后来的事,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张忠谋在德仪不断得到重用,72年就任德仪副总,成为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的第三号人物。85年,张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到台湾省,任台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87年创立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的创立是半导体、更准确说是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传统的芯片公司都是集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于一体。而一个制造厂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动辄十几亿,这对公司的人力及资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张忠谋提出了代工的概念,把IC的设计与制造分开来,他因此定义与创造了一个产业。设计厂只需负责设计这块,而代工厂则专门负责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芯片、提高良率,可以说这是双赢的合作,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公司的成本,而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IC领域的发展和成本、品质上的优化。

张忠谋开半导体业代工之先河,代工的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在学科领域、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整体趋势的。如今,创业是个很热门的词汇,而要在半导体领域创业,对成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建厂及最开始设备的折旧等等。但是正因为有了张忠谋开创的代工厂的存在,所以如果是办设计公司,对硬件的成本便不会那么高,所以说张忠谋创建的这个行业也推动着设计这个行业的发展。

哈佛的一年对张忠谋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一年而直接进MIT读机械,我想可能他最终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半导体业的工程师或管理者,但可能不会成为一个领袖,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哈佛的一年给了他他在经济政治人文哲学历史等广阔领域的阅读和思考,并持续一生。

他曾把两度落榜博士考试当成一个巨大的挫折,而几十年后他把它当成最大的幸运。撇去老子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的福祸转换的这层哲学思想,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这一重要的人生命题。大学是我们人生中的最重要时期,我们的三观形成并逐步定型,也是我们通过思考反省知道自己内心的追求的时期。在张忠谋的自传里他也就大学生是否应该把学位读完(即读完博士)后再工作给出了他自己的回答。若志在教授或研究,则应该先读完博士,若志在企业界,则应该做事几年再回学校。这个回答当然也是基于自身的经历与感悟而言,他入行半导体的经历随说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时我们会更坚定更努力。

半导体行业在她不到70年的短暂历程里,不断有各种发明创造,产业版图也是往往瞬息万变,多少小公司青云直上,也便有多少曾显赫一时的大公司成为历史记忆。人和企业都一样,当面临挑战,要么改变、要么灭亡。

希凡尼亚作为张忠谋在半导体行业的第一站,他对后来它在半导体行业的衰落还是感到遗憾的,尽管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在那失去了年轻的天真。没有好好地用手里充满年轻活力的专业人才和固步自封的迟暮心态是希凡尼亚在半导体这个朝气蓬勃的产业里犯的大错,最终被淹没在滚滚洪流里。曾经辉煌的德仪,也在荣耀20余年后不复当年的风采,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领导层相继与行业技术不断脱节而浑然不知或是不愿改变。

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提出的一个概念:10x变化,即10倍速变化――“10倍速时代的来临,我们的失败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节奏进行。”格鲁夫回忆了Intel在70年代完成业务转型的经历和教训。创于1968年的英特尔不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微处理器厂商那样,一开始是存储器的巨头,70年代它已成为存储器的代名词。然而,80年代初,日本的存储器厂家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力登上历史舞台。

相比日本的公司,无论人力、质量、还是资金都处于下风。

的阵地在大片大片地丢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要么继续抗争,要么放弃;而前者短时间内仍看不到任何希望。以格鲁夫及摩尔等为首的Intel在历经长时间的内部争论和犹豫后,最终在86年选择壮士断腕――彻底放弃原本赖以生存的存储器业务,转而把公司的资源投入到微处理器上(Intel原来只有小部分人在研究微处理器)。这才有了Intel的涅磐重生,尽管付出了巨大的惨痛代价,尽管在迟疑了好久之后才幡然醒悟,但他们这么做了,这让Intel没有成为历史,反而在微处理器上飞跃到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l高层下定决心放弃存储器业务前,Intel有几个工厂的负责人眼见存储器业务不断亏损,便把很多硅资源转到了微处理器上。“战壕里的士兵总是最先感受到战局的变化。”

“谁也不可能从后视镜里看清未来的方向。”,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格鲁夫及其领导的高层主管经过不断的自我革新、转型,也成为电脑的内行人,高层主管一半转变了方向,一半则离开了Intel。正如摩尔所说“五年内,我们的行政领导中有一半将转变为软件型领导。”

承认自己才疏学浅、重新学习新知识并不是见容易的事,尤其是像格鲁夫、摩尔等掌管半导体业最大公司的人,因为他们深受别人的敬重,早已形成习惯。但是格鲁夫等人克服了这个弱点。

像格鲁夫指出的:“你的唯一雇员就是你自己。”

从这些公司的发展及变化可以看出,人和公司一样都要与时俱进,不仅是掌握的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对自身行业的认识与把握。当前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惊人,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很快便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不自知。我们也可能会在人生中面临工作、身份的变化,更新自己以适应潮流是在竞争中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不变真理。人才作为一个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并不会随着一个公司的倒闭与否而失去价值。就像前段时间,雅虎中国研发中心的被迫关闭而出现的裁员,就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大公司对其前雇员的“哄抢”。

作为学生的我们,我认为在保证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基础上,是要学习一些其他知识。保持阅读、保持学习心态。

篇3:读后感:孔子的故事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北正小学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

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篇4:读后感《鼹鼠的月亮河》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

这本书主要讲了鼹鼠米加的冒险故事。

主人公是米加----他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鼹鼠:他喜欢挖掘;他便怀揣好朋友尼里送给他的月亮石,心怀为尼里发明一个洗衣机的梦想离开了月亮河。一路上历经了风风雨雨,日夜兼程,战胜了重重磨难来到了书城,并在书城的书店里结识了魔法师咕哩咕。在与咕哩咕一起学习魔法时,咕哩咕得知米加想要发明洗衣机后,

与他一起创造发明。后来又结识了乌鸦黑炭、红辣椒。最终在好友的帮助下实现了梦想。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无论什么人做什么事都要敢于探索、敢于发现,就像文中的米加一样。因为只有探索和发现才能让我长许许多多的见识。还有,要有不怕失败的精神。比如米加在发明洗衣机的过程中图纸一次又一次地画失手他也永不放弃,只有坚持才能让我成功。此外,尼里和咕哩咕、黑炭、红辣椒也让我明白要乐于助人,朋友就要和睦相处,不能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发脾气。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

读完鼹鼠的月亮河后,我觉得米先生应该相信最小的孩子米价,我还相对米价说:我们应该学习你坚持不懈、不撞墙不回头的精神。

为什么说你不装钱不回头呢?因为你在许多人反对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这就是我该学习的地方。

我为什么说你在许多人反对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呢?因为你发现在你爸爸眼里你做的事就不像鼹鼠做的事。因为对鼹鼠而言你经常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感到非常奇异。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

有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手,有一本书让我终生难忘,这本书的名字叫《鼹鼠的月亮河》,里面讲述的是与众不同的鼹鼠米加的故事。

从前,在美丽优雅的月亮河边,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鼹鼠一家,他们是米先生和米太太。米太太生了九个孩子,最小的是特殊的鼹鼠米加,因为鼹鼠的毛是棕色的,而米加的毛是黑色的,还有米加不爱挖掘。

一次,鼹鼠尼里到河边洗衣服看到了米加,就认识了米加,他们成了好朋友,米加看到尼里的手磨破了,就想发明洗衣机,他天天在画洗衣机的图纸,日日夜夜地画,为了找到零件,就离开了家乡,不知不觉米加到了一座土书城,在里面米加到拥挤的地方凑热闹。原来一魔术师在表演魔术,米加看得入了迷,就很想学,表演完毕之后。米加对魔术师说:“我能不能做您的徒弟。”魔术师答应了,米加勤学苦练,他学会了用纸片变树叶,把土豆变鸡蛋。

一天,米加把自己的困难说给魔术师听,当时魔术师还很穷,但是他的魔术是小有名气的。黑熊把魔术师,请到黑熊剧院表演节目,看的人很多,都是因为大家知道有一只鼹鼠和魔术师一起表演。有一次,魔术师放弃表演,他和米加一起去找零件,黑熊一直在劝说他们:“在这演吧,我把工资提到4倍,不不不7倍。”经过黑熊的再三请求,他们俩留下了。米加和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一次次地成功,在月亮河也闻名遐迩……米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愿望。

这本书告诉我做一件事业,也有失败和成功,也会遇到困难,做什么事要专心致志。

篇5:读后感《阿Q正传》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最优秀的作品,甚至有人用“只要是在中国有些文化的人,没有不知道《阿Q正传》的”来形容《阿Q正传》的影响力的。而我本人也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在我上高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一年一共讲了一篇文章,其他时间都用在总复习上了,而他所讲的那篇课文,就是《阿Q正传》,《阿Q正传》的重要性可见一般。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鲁迅对国民精神弱

点批判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个双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见了狼,自己就成为羊;见了羊,自己又变成狼”,这是阿Q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赵太爷这些“狼”面前,阿Q表现出空前的软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虽然不甚服气,并试图获得胜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动了气同他打起来的时候,他又软下来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是弱者的哲学,也是由狼变羊过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这样一种两面人:“他们是羊,同时也是凶兽。”

阿Q,其实就是一个鲁迅概念中的一个封建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农民的典型形象,是鲁迅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国农民的种种弊陋都集中到阿Q一个人身上,让阿Q成为中国当时封建农民的典型代表。而鲁迅对于乡村生活的了解是相当有限的,更谈不上是熟悉。而他对于阿Q这种“乡村小户人家”,所采取的“与其说是建立在详观细察基础上的具体描绘与刻画,还不如说是借助于有限的了解而充分发挥艺术创作所见许的推理与想象”。总的说来,鲁迅在乡下的时间不超过一年,当然称不上是乡下人,他所塑造的阿Q形象其实也就是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民的典型。

阿Q在现实等级制度下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他在强、弱两者间找寻一种平衡,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创造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凡事都讲究个度,精神胜利法也不例外。运用地得当,就叫“满足”,而一旦滥用成性,则变成了劣根。

“精神胜利法”所带给阿Q的,在阿Q自身看来,是值得炫耀的资本,是别人都没有而惟独自己有的值得大家都来学习的地方。但在其他有良知的中国人看来,则是一种巨大的耻辱,而鲁迅想要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揭示的,其实就是整个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中国人之所以会成为东亚病夫,就是由于这个软肋在作怪。中国人向来以为自己地大物博,是天国,其他国家都是自己的附属国,并且当英国大炮已经炸开中国的大门上,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面积有多少,与中国是否接壤。当一次英国军官邀请清朝大将福康安去参观英国大炮,福大将军却抛出这样一句话:“这玩意儿,想来没什么稀罕,看亦可,不看亦可。”当时中国人的自大心理恐怕已超出了想象。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也常常对自己不如人家的地方不顾一屑,照样我行我素,自以为自己就是皇帝,只是皇帝生错了地方,在我看来,煞是好笑。

精神胜利法无疑有它积极的一面,几乎所有人都会通过遗忘或自我膨胀来减少焦躁感与自卑感,正如卡耐基所说“快乐的诀窍就是:如果你不快乐,那么就微笑,假装自己很快乐。”然而,当这种精神胜利法被滥用且不被转化成物质胜利时,这无疑是消极的。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自己的奴性,受到的压迫必然以一种自我消遣的方式加以排解,长期依赖这种方式达到心理满足则会引发物质追求上的惰性,这是阿Q最大的悲哀,也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悲哀。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