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水浒传》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读后感《水浒传》

编辑:制度大全2022-11-04

《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描写绿林好汉的章回小说。它描述了北宋宋徽宗年间,在山东水泊梁山聚集了一支先由晁盖后由宋江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聚众造反到接受朝廷招安的过程,终于由盛转衰,曲终人亡,读完不禁令人对作者写作技艺无比钦佩,同时也为众多的梁山好汉的命运扼腕叹息。

我认为在《水浒传》中,“官逼民反”使是这些来自五湖四海、身怀绝技的梁山好汉统一到“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聚集在水泊梁山的主要原因。在三败高俅之后,水泊梁山达到了鼎盛时期。这时水泊梁山可谓蒸蒸日上、轰轰烈烈,大家大碗的喝酒,大块的吃肉,那是何等的畅快,何等的豪迈!可是首领宋江却坚持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并带领梁山的英雄好汉远征辽国,随后去征王庆、田虎,最后征方腊。到头来众位梁山英雄好汉死的死,伤的伤,离得离,散的散,最后108将也只剩下凄凄惨惨二十多人。宋江的本钱到此时可谓输的一干二尽,回朝后,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到此,一场本该轰轰烈烈事业烟消云散、灰飞烟灭!不禁令人叹息痛恨。

一次次艰苦的行程,一场场艰难的战斗,为的只是“忠义”二字。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的忠,除暴安良即是忠,报效祖国也是忠,宁死不屈更是忠。忠,其实很好做到。真正难做到的,即是“义”: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兄弟连心,其力断金”,他们为朋友赴汤蹈火,为朋友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义”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这,却还远远不能算“义”。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人,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只有真正的义士,才会懂得。只有拥有者两样精神,才是真正的“义”!

他们都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好汉,可这往往却不是为了他们,而是为了百姓的安宁和希望,可谁又会了解他们的一番苦心呢?有时,一百零八个好汉的命运,也会令人意想不到。

从这一出浸透着鲜血写成悲剧中,使我们警醒地认识到:如果路走对了,可能前面满是坎坷艰险,但目标总会实现;如果路选择错了,只有死路一条,而且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而且错误的代价是致命的。

宋江选择抱住了宋徽宗的大腿,以为找到了一位可以安身立命“干爹”。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君是明君,臣是奸臣。可结果只落得不仅搭上了自己的小命,更是连累上了一大帮的英雄豪杰稀里糊涂丢掉了性命,更为可叹的是断送了梁山的大业。

路选错了,无论你怎样努力、挣扎,终归是踏上了一条不归路!这又能怨谁呢?!

但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认错“干爹”的悲剧一次又一次的上演着。在最近的中日钓鱼岛争端中,利令智昏日本满以为抱紧了美国这个“干爹”的大腿,有它撑腰就可以无法无天,肆无忌惮侵吞我们的钓鱼岛,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我觉得选择求人不如求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和自己毫不相干的别人,这是多么的可悲!因此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要拿出自己的智慧,做真正的自己!

篇2:读后感《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同事参加班主任培训时发的三本书,其中一本有些“霸道”的书名吸引了我的眼球,带着疑惑的心情,我开始读这本书。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家长永远想给孩子最好的,校长、主任也绝对希望学校的教学能够蒸蒸日上,推动教改的专家学者们更是希望能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制度。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看了这本书,相信你会有机会挑战你自己的直觉。”

作为一位教师,必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等。也许毕业多年后你仍然能背出这些概念,然而当你真正面对课堂情景时,你能够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吗?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的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憾吧。

作者唐全腾在教书一段时间后,重新回去读书,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本书分别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角度,用心理学来解释校园中最常见的现象,总结了23种教育心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给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很适合教师阅读,更是教师不可不读的好书。

给我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是第七种教育心理现象――习得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本章通过场景一――描述A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及这类学生对课堂、考试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场景二――描述B老师对上班无奈的心情,两个场景给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令人头痛的教育现状――学生无心,老师无奈。之后通过塞利格曼的“小狗逃脱实验”得到了这个“习得无助”的现象。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继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

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考了一个不太理想的成绩时,很多人的反应是“你看你,考这么点分,怎么这么不仔细?你看谁谁,人家怎么就能考一百?”更有甚者狠狠地瞪着孩子“你笨死了,气死我了”,这会让孩子心情坏到极点,心想:“我完了,我这么笨,学不好了,再怎么学也学不好了。”孩子在体验成功的美好之前,首先体验到了失败,研究表明,“成功经验”“失败经验”会影响人们日后遭遇困难之后的表现。

自己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教学经历,有时候,有些孩子的分数真的令人惨不忍睹,也真的是很生气,但说实话,10分,20分又如何?现在差不代表未来会差。就算未来的考试还是差,也仍然不代表这个学生不会有成就。真正令我不忍心的是看到有的学生呆呆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浪费生命。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不在乎学习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通过阅读,我终于把脑子里那个空洞的心理学概念“习得无助”和这种现象画上了等号。

自从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究竟因为自己此前的“无知”让多少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变得对学习不关心、不在乎。想着想着悄然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增加了许多。在课堂上我不再无视那些孩子们的存在,开始理解、宽容他们,帮助他们降低学习的难度,让他们体会到学习上小小的成功和简单的快乐;课下,我开始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在学习上暂时落后的原因及学习上的困惑,倾听他们的想法,试着帮他们找回自信,迎接挑战。即便自己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及想要改变的愿望之后,我知道我更应该尊重孩子们,只有孩子们准备好要接受挑战时,这个挑战才会有意义。

仔细想想,不止孩子们,我们成人在生活中也是常常会出现习得无助的现象。当面对困难时,我们曾经努力过几次?又真的尽力了吗?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会遭遇到那种让我们真的无法摆脱的困境,真正绑住我们的,往往是心底那种懦弱、不愿努力的心态。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相信只要我们转变心态,战胜自己,便会柳暗花明!

篇3:读后感:廉政故事

读《廉洁故事》有感

廉洁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廉是清廉,就是不贪取不应得的钱财;洁是洁白,就是指人生光明磊落的态度;清楚一点的说,廉洁就是说我们做人要有清清白白的行为,光明磊落的态度。《廉洁故事》这本书,以时间为序,古代、现当代和当今三个历史时期为大家讲述了典型的廉洁故事,娓娓诉来,让人深省。

古人是今人的榜样,以史为鉴亦正其身。“禹王戒酒”让我感触颇深,美酒、美味、美色味道好极了,但凡是人谁能不喜欢,何罪之有?在这个世界上生来就抗拒美好东西的人恐怕在正常人群中是找不到的,是人都有七情六欲嘛。但是当美好的东西成为了一种诱惑的时候,人们面对诱惑就各有不同了。比如,诱惑在大禹这样的人面前马上就变成了一座警钟,立刻让他联想到“亡国”的大事上去了;而在荒淫无道者商纣王那里,诱惑就成了一把利剑,一让他亡了国,二要了他的命。也就有了那一句带有真理性质的名言:“禹王戒酒传天下,纣王酗酒失天下。”

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远传颂。周总理三次付饭费,给我们上了深深的一课。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备条件。作为领导干部,更要起好一定的带头作用。30元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周围人也坚持要代总理付钱,总理却坚持不让,并且连续付款三次,这深刻的体现了总理的清正廉洁,也给广大干部群众做了一个很好的表率。反观当下,

“廉政为民”的思想在大多数的脑海中仿佛逐渐淡化,贪污腐败层出不穷,谈生意要请客吃饭、塞红包。有多少领导干部能够总理如此崇高的道德节操与职业操守、高尚的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毛主席、周总理和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在各个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指引。

当今时代变迁,廉洁永驻。“收礼”市长,司令员住小店等等,故事中的平凡人物给我们展示了,在今天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共存的新时期,共产党人是如何驾驭应对时代潮流,在具体的工作上是以怎样的姿态和行为更好的完成党赋予的各项任务,在廉洁自律方面做到一尘不染,风清气正,在工作方面做到一心为民,公正无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故事中的人物给我们作出了回答,做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每读完一篇故事,廉政人物的浩然之气,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为民请命的奉献精神时时感染着我,震撼着我,在历史长河中,在古老的国度中,为有这样一批忠心为国、赤心为民、无私忘我的民族脊梁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篇4:读后感《张忠谋自传(上)》

《张忠谋自传(上)》读后感

《张忠谋自传(上)》讲述了张老先生从儿时到33岁从斯坦福博士毕业这段经历。其实可以看出张忠谋的从业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从他的个人经历中我们也可以一窥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而且作为半导体行业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我们也能从他的传奇中更好地领会这个行业的特点。

张忠谋在不知道读什么学校的时候,他的三叔给他选择了哈佛大学,让他先读一年。这一年是一个缓冲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更好地掌握了英语,由原来的不安、不自信变得爱上英语;在这一年里,他可说是疯狂地阅读各类英文作品:西方的古典作品、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从莎翁到海明威、政治经济的经典:《国富论》,甚至马克思的《资本论》、还有多种报纸,他的阅读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他回忆称,有一次和一美国人谈生意,引用了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希腊女神卡珊德拉的话,着实让老外大吃一惊。

哈佛同学的优秀和兴趣的多元化,让张忠谋在和他们成为朋友后对很多领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不断扩宽见闻。张忠谋无疑是幸运的,哈佛给了他一年开启心灵和智慧的生活,他用海明威的话来形容在哈佛的一年是“可带走的盛宴”。这场盛宴给他知识、兴趣、和眼界,自此以后,他的人生环境尽管不断变化,但这场心智的盛宴却历久弥新。

19岁时,张忠谋为着将来的谋生考虑,转入MIT读机械系。硕士毕业后,连续两年博士资格考试均落第。按规定这连续的未录取暂时断了他在MIT读博的愿望。对自己信心满满的张忠谋当时认为那是他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几十年后,他反而认为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运。55年,在经历短暂的博士落第的悲伤后,张忠谋开始走上新的人生路。因为对福特公司在所给工资上的一点不满意,年轻气盛的他选择了希凡尼亚,机械系毕业的他偶然地进入了半导体行业。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选择,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半导体行业及与之相关的的一些行业的发展。

47年,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肖克莱发明了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50年威廉邵克雷开发出双极晶体管,51年场效应晶体管被发明,直到58年集成电路才由德仪的基尔比发明。这是一个如此年轻的行业,和其他的行业相比,她就是一个新生的婴儿。或许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刚诞生的婴儿在以后得岁月中成长得如此迅速,它的变化足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她带给人类的福祉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但张忠谋在这个行业刚产生时进入希凡尼亚却只是因为当时的相关负责人想让机械科班出身的他帮忙建立一条自动生产线。可惜,那时的半导体行业还远没有到可以将生产线自动化的地步,因为人们还在最初级的探索,经常变换的生产流程让谈自动化变得过于前卫。从踏入希凡尼亚开始,张忠谋便一直努力地学习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精通的半导体的知识与技术。不久,他进去半导体部门的研究发展部,职责在于研发新的锗晶体管。实际上在54年夏,德仪从贝尔实验室挖来的的底尔博士带领着在德仪的团队成功地制造出了硅晶体管。在半导体的历史上,和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同,刚开始的晶体管是锗造的,因为以当时的水平,锗的制备比硅要容易点,尽管硅有很多优点。但在很多其他公司认为硅晶体管还要好多年能制成的时候,德仪做出了商用的硅晶体管!由于德仪在这方面的突破,半导体市场的版图立马重新划分。当年的德仪曾默默无闻,在向贝尔实验室申请授权晶体管技术时,相当受到奚落,此后德仪迅猛发展,也曾称霸半导体行业20多年。

在希凡尼亚和一群有热情、肯刻苦的同样年轻的人一起工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但是“热忱和努力还是不够的“,因为公司上层不管在技术上还是策略上都和飞速发展的半导体领域脱轨,这使得公司内的大量年轻人才没有被用在刀刃上,希凡尼亚的半导体部门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希凡尼亚的这个失败的决策让我想到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讲的,公司的高层总是最晚得知外界的变化的,因为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很多事情都得被过滤很多次后才能到达他们的耳朵里。而一群没有半导体行业那种思维和眼界的领导者在这样一个快速且无情的新生的行业里,对公司的发展的阻碍往往是致命的,尽管他的手底下不乏有理想有技术的热血青年。

我们该了解的是:其实希凡尼亚本来是做电器方面的,而且小有成就。但是当它的触角伸入半导体行业时,他的思维或者说他的领导层的思维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地方,派去管理半导体部门的经理是在电器领域做得不错的人,而且这些经理没有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也不愿去学习。这是希凡尼亚犯错的本质,即他不愿改变,即使面临持续亏损这样严重、明显的信号,也只是采取裁人这样最简单的也最没用的方法。希凡尼亚的领导层不去努力学习半导体行业的知识,也没有去和基层的员工交流,没有去听在他们的办公室外的那些人的意见和看法,通俗点讲就是“不接地气”。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它自己的独特规律,这让我想到学习。每一个学科甚至每一门课都有它自身的学习规律在,虽然说学科之间有共通点,但不同学科之间的侧重点的不同也相当明显。而且学习本身是一件有阶段性的事,在我的眼里我们最该看重的是学科或这些科目后面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每个学科所应该教给我们的,也是我们应该主动去学习和掌握的。

希凡尼亚的不合理裁员让张忠谋心灰意冷地离开希凡尼亚,尽管他不在被裁撤之列。辞职的他很快便加入德仪,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开放包容的公司,更难能可贵的是:德仪的员工从上到下都懂半导体技术。

在张忠谋刚到德仪不久,德仪的基尔比和快捷的诺伊斯几乎同时地独立发明了集成电路。那是58年,离第一颗晶体管的发明过去了11年。11年的时间,半导体行业从单颗晶体管到集成好几颗晶体管及二极管、电阻等元器件。这是一个伟大的想法,因为在那时,生产一个优良的晶体管尚且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基尔比和诺伊斯便想到了将它们和其他元件一起组成一条线路。这正是未来半导体的发展方向!而在此之后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的最大限度就是制造能力了。回顾历史,很多的对人类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依靠的都是这些伟大的、稍微比我们这个时代走得靠前的思想,他们准确的嗅到了未来的发展走向。可以说,基尔比和诺伊斯的贡献值得现代社会享受各类电子产品带来的便捷的我们永远铭记。今天,集成电路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而集成电路的含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刚诞生时的定义范围,仅单个芯片而言,它的集成度已亿倍于当时,但其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没有改变,那就是“集成”――这个领域最精彩的思想与创造之一。

61年春,张忠谋得到公司领导给的一个优渥的机会,带薪读博士,这是公司有意培养之意。生命对于张忠谋是很好的,在他并不知道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事业时,让他两度博士考试落榜,那失败就像一个强烈的信号,告诉他或许他应该走一条不同的路;而六年后,在他很明白将来要干什么、为何而努力时,公司很慷慨地给了他机会。

这简直让人难以拒绝。他去了当时半导体领域的第一学府――斯坦福,研究砷化镓。斯坦福靠近后来扬名世界的硅谷,所以尽管在学校,但张忠谋和业界的接触还是比较多的。64年,斯坦福博士毕业后,张忠谋回到了德仪,未来就像德州的草原一样广阔地展现在他的眼前。

后来的事,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张忠谋在德仪不断得到重用,72年就任德仪副总,成为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的第三号人物。85年,张辞去在美国的高薪职位回到台湾省,任台省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87年创立全球第一家专业代工公司――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的创立是半导体、更准确说是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之前,传统的芯片公司都是集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于一体。而一个制造厂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动辄十几亿,这对公司的人力及资金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张忠谋提出了代工的概念,把IC的设计与制造分开来,他因此定义与创造了一个产业。设计厂只需负责设计这块,而代工厂则专门负责制造出符合要求的芯片、提高良率,可以说这是双赢的合作,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双方公司的成本,而这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IC领域的发展和成本、品质上的优化。

张忠谋开半导体业代工之先河,代工的思想是符合现代社会在学科领域、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整体趋势的。如今,创业是个很热门的词汇,而要在半导体领域创业,对成本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建厂及最开始设备的折旧等等。但是正因为有了张忠谋开创的代工厂的存在,所以如果是办设计公司,对硬件的成本便不会那么高,所以说张忠谋创建的这个行业也推动着设计这个行业的发展。

哈佛的一年对张忠谋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没有这一年而直接进MIT读机械,我想可能他最终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半导体业的工程师或管理者,但可能不会成为一个领袖,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哈佛的一年给了他他在经济政治人文哲学历史等广阔领域的阅读和思考,并持续一生。

他曾把两度落榜博士考试当成一个巨大的挫折,而几十年后他把它当成最大的幸运。撇去老子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的福祸转换的这层哲学思想,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这一重要的人生命题。大学是我们人生中的最重要时期,我们的三观形成并逐步定型,也是我们通过思考反省知道自己内心的追求的时期。在张忠谋的自传里他也就大学生是否应该把学位读完(即读完博士)后再工作给出了他自己的回答。若志在教授或研究,则应该先读完博士,若志在企业界,则应该做事几年再回学校。这个回答当然也是基于自身的经历与感悟而言,他入行半导体的经历随说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很有道理的:当我们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时我们会更坚定更努力。

半导体行业在她不到70年的短暂历程里,不断有各种发明创造,产业版图也是往往瞬息万变,多少小公司青云直上,也便有多少曾显赫一时的大公司成为历史记忆。人和企业都一样,当面临挑战,要么改变、要么灭亡。

希凡尼亚作为张忠谋在半导体行业的第一站,他对后来它在半导体行业的衰落还是感到遗憾的,尽管他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在那失去了年轻的天真。没有好好地用手里充满年轻活力的专业人才和固步自封的迟暮心态是希凡尼亚在半导体这个朝气蓬勃的产业里犯的大错,最终被淹没在滚滚洪流里。曾经辉煌的德仪,也在荣耀20余年后不复当年的风采,究其原因也是因为领导层相继与行业技术不断脱节而浑然不知或是不愿改变。

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里提出的一个概念:10x变化,即10倍速变化――“10倍速时代的来临,我们的失败和成功都以10倍速的节奏进行。”格鲁夫回忆了Intel在70年代完成业务转型的经历和教训。创于1968年的英特尔不像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微处理器厂商那样,一开始是存储器的巨头,70年代它已成为存储器的代名词。然而,80年代初,日本的存储器厂家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力登上历史舞台。

相比日本的公司,无论人力、质量、还是资金都处于下风。

的阵地在大片大片地丢失,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要么继续抗争,要么放弃;而前者短时间内仍看不到任何希望。以格鲁夫及摩尔等为首的Intel在历经长时间的内部争论和犹豫后,最终在86年选择壮士断腕――彻底放弃原本赖以生存的存储器业务,转而把公司的资源投入到微处理器上(Intel原来只有小部分人在研究微处理器)。这才有了Intel的涅磐重生,尽管付出了巨大的惨痛代价,尽管在迟疑了好久之后才幡然醒悟,但他们这么做了,这让Intel没有成为历史,反而在微处理器上飞跃到新的高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Intel高层下定决心放弃存储器业务前,Intel有几个工厂的负责人眼见存储器业务不断亏损,便把很多硅资源转到了微处理器上。“战壕里的士兵总是最先感受到战局的变化。”

“谁也不可能从后视镜里看清未来的方向。”,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格鲁夫及其领导的高层主管经过不断的自我革新、转型,也成为电脑的内行人,高层主管一半转变了方向,一半则离开了Intel。正如摩尔所说“五年内,我们的行政领导中有一半将转变为软件型领导。”

承认自己才疏学浅、重新学习新知识并不是见容易的事,尤其是像格鲁夫、摩尔等掌管半导体业最大公司的人,因为他们深受别人的敬重,早已形成习惯。但是格鲁夫等人克服了这个弱点。

像格鲁夫指出的:“你的唯一雇员就是你自己。”

从这些公司的发展及变化可以看出,人和公司一样都要与时俱进,不仅是掌握的知识技术,更重要的是思想与对自身行业的认识与把握。当前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惊人,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很快便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不自知。我们也可能会在人生中面临工作、身份的变化,更新自己以适应潮流是在竞争中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不变真理。人才作为一个行业最重要的“资源”,并不会随着一个公司的倒闭与否而失去价值。就像前段时间,雅虎中国研发中心的被迫关闭而出现的裁员,就引起了国内外很多大公司对其前雇员的“哄抢”。

作为学生的我们,我认为在保证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度基础上,是要学习一些其他知识。保持阅读、保持学习心态。

篇5:读后感:孔子的故事

读《孔子的故事》有感

北正小学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叫《孔子的故事》,孔子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备受后人赞扬。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

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原来是孔子是在看《周易》的时候,有一些疑问,见外公在休息,由于天气寒冷,于是就练武强身一下。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学好问,热爱学习,尊敬长辈的孔子。我想:“孔子真是勤奋啊!在这样冷的天气里也不休息,仍然在学习,而且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外公,怕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

孔子30岁开始教学生,一生教过的学生将近3000多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孔子先生还完成了《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几本名著。孔子先生去世后,他的弟子将孔子先生生前所说的话、所做的事记录成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后被世人们流传下来,传为佳话。

看完这本书后,我想了很多。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孔子先生小时候就可以做到学而不厌,一遇到不懂的题目就去问老师,为何我们不能做到呢?在学习上我们也要像孔子先生那样,好学上进!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