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气槽车事故预防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液化气槽车事故预防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液化石油气(又名液经石油气,简称LPG)供应不断增加,许多城市已形成了完整的供应系统(一般采用管道、火车槽车、汽车槽车、槽船等四种输送方式),负责对民用、中小型工业及商业等使用液化气的用户供应。

?本文根据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和火灾特点结合工作实践就液化石油气槽车的事故现场处置进行讨论。

一、液化石油气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1.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

液化石油气:为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主要用作化工原料和燃料,它是以凝析气田气、石油伴生气或炼厂气为原料,经加工而得的可燃物,是饱和与不饱和的烃类混合物。主要组分: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碳三、碳四及少量的碳二、碳五物质。

丙烷的爆炸临界温度>96.7度,丁烷>152度,如果罐体的温度超过气体的临界温度,罐体有可能会爆炸。

如果罐体发生爆炸,其产生的火球直径可以达到200米以上,碎片产生的冲击波能达到1200米,其火球中心温度可以达到2100度。

液化气在气液共存时的蒸气压叫饱和蒸气压,容器所能允许的饱和蒸汽压一般是按6O℃的条件设计,若超过此温度,就会有爆炸危险,在常温下液态的液化石油气极易挥发,体积能迅速扩大250倍,爆炸浓度极限为2%--10%,1升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2%时,能形成体积为12.5立方米的爆炸性混合物。

2.液化石油气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液化石油气的最大危险是易燃、易爆。火焰温度高,辐射热强。液化石油气燃烧热值高达105000千焦/立方米,火焰温度高达2100摄氏度。爆炸时速度快,冲击波威力大,破坏性强。可以达到2000-3000米每秒。

当储罐发生物料泄漏时,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当这种混合气体中物料的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内时,一旦给以大于该物料的最小点火能的能量时,就会引起爆炸;而当混合气体中物料的浓度大于爆炸极限时,如给予点火能量,就会引发火灾,液化石油气的点火能量是如此的小,以至于一根铁钉从一米高的位置自由落下,碰在水泥地面上,就足以引爆。

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伤害模型有二种:

1.蒸气云爆炸

泄漏到空气中的液化石油气与空气的云状混合物,当液化石油气浓度处在爆炸范围时,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现象,称为蒸气云爆炸,其主要的破坏作用是冲击波引起的超压、冲击破坏。

其爆炸当量为WTNT=1.8aWfQf/QTNT

式中:1.8为地面爆炸系数

a=0.04为蒸气云当量系数

Wf为可燃物的质量

Qf=41868kj/kg为可燃物爆热

QTNT=4180kj/kg为TNT爆热

当100立方米的丁烷或丙烷全部气化并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时,其爆炸相当于36吨TNT当量,爆炸火球温度2100℃。

其伤害范围:

死亡半径51m、重伤半径99m、轻伤半径145m、财产损失半径63m。

4月27日上午8时许,位于余杭临平镇临平山对面的一气体供应站内的一辆液化气槽车突然发生爆炸起火,如果这30T液化气按照1升液化石油气与空气混合浓度达到2%时,能形成体积为12.5立方米的爆炸性混合物计算,将形成37.5万立方米的爆炸性混合物。再按当100m3的液化气全部气化并在爆炸极限范围内时,其爆炸相当于36吨TNT当量计算。30T液化气其爆炸相当于22吨TNT。

2.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

过热液态压缩气体瞬间气化而发生的爆炸现象,称之为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气云爆炸,它能产生巨大的火球,其主要危害是热辐射.

当100m3的丁烷或丙烷液体扩展为蒸汽云爆炸时

火球半径为92m、火球持续时间为17s

从以上伤害模型计算出的结论来看,液化石油气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其破坏力极大,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从实际发生的石油液化气火灾爆炸事故案例来看更是如此。例如:1998年西安煤气公司400立方米液化气储罐火灾爆炸事故造成死亡11人、受伤30人、直接经济损失477万元。

除了以上危害以外,还有高温幅射,霜害(气化、结冰,可以达到零下21度,再一个就是造成缺氧。)

二、液化石油气槽车的基本构造(图片说明)

液化石油气运输车有铁路槽车和汽车槽车两种。液化石油气槽车由汽车底盘和罐体两大部分构成,在罐体内外有安全阀(罐体顶部)、阀门箱、紧急切断装置、温度计、压力表、装卸阀门、人孔、液位计、导静电接电装置等主要部件。

三、当前液化石油气槽车的主要种类

其中汽车槽车跑气着火事故较多。当前国内液化石油气槽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带泵的(槽车自身带有屏蔽泵,需要外用电源,一般没有增压设备的地方要用到屏蔽泵如加气站。原理:相当于抬泵原理,将液相液化石油气通过屏蔽泵直接输出);一种是不带泵的,利用单位内部的增压泵房)。带泵与不带泵不同之处,带泵槽车就是多了一个屏蔽泵,而且液相快速接头有两个,进料与出料分离;不带泵的进料与出料是合用一个液相快速接头。

(一)带泵(图片说明)

(二)不带泵(图片说明)

四、液化石油气槽车的工作原理

不管带泵的,不带泵的,原理一样,都是开启增压泵,将气相液化石油气通过气相软管输送到槽车内来增加槽车罐体内的压力,通过压差,将液相液化石油气通过液相软管输送到厂区储罐。装料刚好相反,通过降低罐体内的压力,把液相液化石油气通过液相软管输送到槽车储罐内。

五、液化石油气槽车容易发生泄漏的部位及原因分析

(一)气、液相软管

气相软管直径25MM(1寸)、也有50MM(2寸),液相软管50MM(2寸),快式接口处软管容易老化,在卸料时达到6-8公斤压力时,容易造成接口脱落,发生泄漏。1月22日上海松江日光铜业液化气槽车发生泄漏爆炸起火,就是由于气相软管接口处脱落,造成泄漏。

(二)阀门

阀门是液化石油气工艺装置中最重要的控制部件,由于阀门频繁的开启,关闭使阀门的密封填料磨损、老化,产生泄漏。液化石油气中带有的杂质会卡在阀门的密封面上,造成阀门损坏。液化石油气中的游离水会沉降在储罐的底部,在冬季,如未及时脱水,就会冻坏阀门。

(三)法兰连接密封面

法兰连接所采用的垫片通常是非金属材料,在高温、低温、高压等恶劣工况下容易老化,导至物料泄漏。

(四)压力表

爆炸燃烧后,压力表极易损坏,发生泄漏,而且这根管路是根支路,不受紧急切断阀的控制,必须关闭槽车底部的针形阀。1.22松江日光铜业液化气槽车发生泄漏,最后关闭的就是针形阀。

(五)安全阀(槽车顶部)

目前,国内都采用内置式安全阀,一般槽车安全阀的设计压力为18公斤,罐体内压力超过18公斤,开始冲阀,0-5秒后自行关闭,也有情况不能关闭。容易产生三种情况,一种是安全阀内弹簧,由于冬天结冰、杂物堵塞等其它原因,弹簧压不下去,不能复位,发生泄漏。2005年2月9日,青浦一液化气槽车就由于安全阀弹簧发生泄漏。另一种是由于槽车发生爆炸燃烧,罐内液体压力过大,彻底冲掉安全阀。第三种就是安全阀部件损坏,或外部原因如交通事故等。20**年7月15日,绵阳消防支队处置液化石油气槽车泄漏事故,就是由于槽车顶部安全阀被撞。强行堵漏成功。

(六)罐体

液化石油气通常储存在罐体中。罐体长期工作在高压、温差变化、和带有腐蚀性的工作介质中。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液化石油气中含有硫、氧会对罐体产生腐蚀;焊接材料、焊接质量不好、施工安装、热处理不到位会使焊缝在应力的作用下开裂;罐体超装、超压会使金属疲劳,强度下降。正是由于这些隐患的存在,使罐体在各种不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破裂。

六、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的救援手段

液化石油气的大量泄漏,在没有遇明火点燃时,具有潜伏的火灾、爆炸的危险性,处理这类事故,对消防员来说,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困难的火灾防御和救援排险行动。原则上的要求是,在掌握液化石油气的液漏情况及风向、风速、地形善、周围环境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排险措施,确保行动中的万无一失,干净彻底不留隐患的消除险情。其具体救援的方法手段是:

(一)设定警戒区

1.测定警戒范围。

(1)仪器测定。测定爆炸浓度极限的方法是,用测爆仪测定气云区的大致极限,测定时取值就以爆炸浓度下限的1/2为准。即把测爆仪指针调节在0.75%(液化气爆炸浓度下限为1.5%),超过0.75%为不安全,低于0.75%是安全的,据此确定警戒区边缘。

(2)观察确定。根据液化气泄漏由液相变为气相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特性,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形成大面积的蒸气云带,管壁、草地、树木附着一层冰或水珠以及地面飘移的白雾等确定警戒边缘区域,一般这种气云离地面约4-5M高,有时可达10M高。因此,对于上述迹象只能作为划分警戒区域的参考,警戒区的规划至少要在蒸气云的50M以外,下风向还要远些。

2.设置警戒标志。测定警戒范围要与调协警戒标志同时进行。由内向外逐一测试,特别是对地下沟槽、坑道、地下室及低洼地带要重点测试,并在危险区界和地点设置“禁止入内”、“此处危险”等标志牌,也可用黄、红旗代替,标志要醒目,夜间要有显示,便于来往行人观察。

3.设立警戒岗哨。消防队与公安交通、派出所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切断通往危险区的一切交通,并在所有路口设立固定岗哨,无关人员一律不准入内,同时还要高有流动哨,密切注意危险区有关人员的行动,并随时注意风向的变化,以便采取应急措施。

(二)消除火种,疏散群众

液化气发生泄漏后,为防止事故灾害扩大,必须采取坚决果断措施,消除危险区域内的一切火种,积极组织群众疏散到安全地带。

1.消除火种。消除火种包括一切明火、电火、静电火花、撞击磨擦火花,其具体作法是:(1)发出危险警报,动员群众熄火;(2)切断电源;(3)禁止车辆通行;(4)控制火险。凡进入危险区域的人员,不准使用扩音器、手电筒;不准用无线电台;不准穿钉鞋和绦纶织物;不准随意扔、踢石块等,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2.疏散群众。(1)建立安全区。要在地势较高的上风方向建立安全区,以方便群众暂时避难。(2)确定疏散路线,以防止群众惊慌失措在危险区域内盲目行动,造成混乱。(3)有效组织疏散。要组织群众扶老携幼,照顾伤病人员,安抚群众不要慌乱,动员群众不要携带金属物品,不穿带钉鞋,使群众的疏散有组织,有秩序,安全可靠的进行。

(三)采取措施,制止泄漏

1.关阀断源。管道发生泄漏,泄漏点处在阀门以后且阀门尚未损坏,可采取关闭输送物料管道阀门,断绝物料源的措施,制止泄漏。关闭管道阀门时,必须设开花或喷雾水枪掩护。

2.器具堵漏

(1)管道泄漏或罐体孔洞型泄漏,就使用专用的管道内封式、外封式、捆绑式充气堵漏工具进行堵漏,或用螺丝钉加粘合剂旋拧,或利用木楔、硬质橡胶塞封堵。

(2)法兰泄漏。因螺栓松动引起法兰泄漏时,可使用无火花工具,紧固螺栓,制止泄漏;若法兰垫圈老化导致泄漏,可利用专用法兰夹具夹卡法兰,并高压注射密封胶堵漏。

(3)罐体撕裂泄漏。由于罐壁脆裂或外力作用造成罐体撕裂,其泄漏往往呈喷射状,流速快,泄漏量大,制止这种泄漏可利用专用的捆绑紧固和空心橡胶塞加压充气器具塞堵的措施;不能制止泄漏时,可采取疏导的方法将其导入其他容器或储罐。

3.注水排险。根据液化石油气罐体的泄漏部位等情况,在采取其他措施的同时,可通过排污阀向罐内适量注水,抬高液位,造成罐内底部水垫层,配合堵漏,缓解险情。

4.冻结制漏。法兰盘漏液化气,可采用冻结制漏法制漏,即用麻袋片等织物强行包裹法兰盘泄漏处,然后浇水使其冻冰,从而制止泄漏。对于液相管道裂口也可用此法,但此法主要应用于寒冷季节。

5.引火点燃。采用点燃措施,应具备安全条件和严密的防范措施,必须周全考虑,谨慎进行。

(1)点火原则。根据现场情况,在无法有效实施堵漏,不点燃必定会带来更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而点燃则导致稳定燃烧、危害程度减少的情况下,可主动实施点燃措施,但现场气体扩散已达到一定范围,点燃很可能造成大能量爆燃,产生巨大冲击波,危及气体储罐,千百万难以预料后果的,禁止采取点燃措施。

(2)点燃准备。主动点燃泄漏火炬,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主要措施:一是担任掩护和防护的喷雾水枪到达指定位置。二是泄漏点周边地区经检测没有达到爆炸性混合气体浓度。三是使用安全的点火工具,并按正确的战术行动操作。

(3)点燃时机。点燃泄漏火炬,一般要把握两种时机:一是在罐顶开口泄漏,一是无法实施堵漏,而气体泄漏的范围和浓度有限,同时,又有喷雾水枪稀释掩护以及各种防护措施准备就绪的情况下,用点火杆点燃。二是罐顶爆裂已经形成稳定燃烧,罐体被冷却保护后罐内气压减少,火焰被风吹灭,或被冷却水流打灭,但还有气体扩散出来,如不再次点燃,仍能造成危害,此时在继续冷却的同时,应予果断点燃。

(四)驱散气云,消除隐患

1.水雾驱散法。采用此法时,喷雾水枪要由下向上驱散蒸气云,同时还要注意用水稀释阴沟、下水道、电缆沟内滞留的蒸气云。

2.泡沫覆盖法。液化气若成液态顺地面流动时,最好采用中倍数泡沫覆盖,以减少其蒸发速度,缩小气云的范围。

3.送风驱散法。

七、液化石油气槽车火灾扑救

纵观液化石油气槽车火灾事故,可以总结出三个原因:一是槽车胶管破裂跑气着火;二是槽车安全阀折断跑气着火;三是槽车罐体破裂跑气着火。汽车和火车液化石油气槽车在行驶途中发生意外事故,一般情况下槽罐本身破裂的情况比较少,多半是槽罐开口、槽罐附件上的管道、法兰、液位计等处泄漏,事故可以造成泄漏起火和泄漏不起火两种。

扑救槽车火灾,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可采取切断气源控制着火或跑气;二是利用其他方法控制气源着火或跑气。

(一)槽车胶管破裂跑气或着火

胶管破裂大跑气,可迅速关闭阀门或截门,熄灭一切火种(包括汽车熄火),用大水流水枪驱散液化气体,使区域内的液化气浓度降到最低限度,消除爆炸危险。

(二)槽车安全阀折断跑气或着火

安全阀折断跑气着火,首先要清除周围一切火种、热源。根据当时风向、风速、风力,在下风向划出警戒线,设员警戒,禁止一切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严禁火种进入气体扩散区,备好抢险工具。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采取灭火、分散燃烧、堵漏、驱散等战术技术措施,扑灭火势,消除爆炸危险。

(三)槽车罐体破裂着火

槽车罐体破裂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由于罐体使用期限过长,耐压强度降低;二是由于罐内液化气充装过量;三是事故中遭受外力撞击。

如果由于槽车罐体破裂跑气(液)着火,应及时采取以下措施:

1.在市区如果罐体破裂,较长时间跑气,遇明火发生爆炸,必然造成周围建筑、地下设施、地沟等大面积的燃烧。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把主要力量放在扑救建筑和地下设施火灾方面,同时部署部分力量控制槽车火势,加强对罐体及汽车油箱等部位的保护性冷却。扑救中千万不能将气火扑灭,如果不慎熄灭也应重新点燃,保证其稳定燃烧。

2.在槽车火势没有蔓延的情况下,可用水枪冷却罐体和汽车油箱,让槽车罐内液化石油气以稳定燃烧方式自行燃尽。有效地制止突发必事故的发生。

(四)在市郊因交通事故而导致槽车掀翻或摔落河沟山谷时导致泄漏或着火。

1.如关阀止漏条件具备,关阀止漏即可熄灭火势,然后再起吊转移。如泄漏口位置于下部,根本无法实施关阀止漏,一般以抽提转输为主,但要控制好泄漏气体的流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待剩量较少时,再起吊,在起吊、止漏期间必须保持全掩没冷却水雾保护,防止起吊、止漏作业中发生意外。泄漏量较小,应在水雾掩护下实施关阀止漏、起吊、转移。

2.事故造成泄漏并起火,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安全,但也不排除槽罐在大火的烘烤下内部压力剧增而发生爆炸。槽罐爆炸的基本特征是:(1)安全阀喷出的火焰由红变白;(2)声音由响变尖;(3)罐体颤抖。此时指挥员应当机立断,果断、迅速、徒手撤离。消防队到场后,一定要注意安全阀动作情况,如安全阀开始泄压,同时燃烧,表明燃烧热量作用于槽车本体,应加大冷却水量,然后再根据泄漏口情况适时灭火、关阀止漏、起吊和转移。

八、行动要求

1.途中观风向,从上风方向接近。

2.指挥部的设置及救援车辆的停放,应与泄漏区域保持适当距离,并设在上风方向。

3.加强统一指挥,发挥公安、交通、医疗、环保、电力、自来水等部门的社会联动作用,协同配合。

4.严禁处置人员在泄漏区域的下水延待地下空间的顶部、井口处滞留,以防爆炸冲击造成伤害。

5.一切处置行动自始至终要严防引发爆炸,当遇有紧急情况危及参战人员的生命安全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撤离命令。

6.按上级指示,确定新闻发布内容。

?

篇2:液氮二氧化碳储罐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为有效控制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温液体储罐发生泄漏事故,并由此可能引发的低温冻伤、中毒窒息事故,特针对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温液体储罐发生泄漏事故制订应急处置措施。根据泄漏的程度不同,分别设定为二种情况:1)小量泄漏事故:低温液体储罐、管道、阀门或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气体轻微和少量泄漏,并且采取措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消除。2)大量泄漏事故:低温液体储罐、管道、阀门或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气体大量泄漏。

1、事故特征

1.1危险性分析

本公司设有低温液体储罐2个,用于储存液氮和液体二氧化碳,低温液体储罐若大量泄漏,作业场所的空气中氮气、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使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分压下降,引起缺氧窒息。气体在空气中积累达到可以发生中毒和窒息的浓度,当员工由于工作需要或误入此场所时有可能产生中毒和窒息。

事故类型

低温液体发生泄漏时,可能导致冻伤、中毒和窒息。

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和装置

可能发生低温液体泄漏的场所:液氮和二氧化碳低温液体储罐区。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

可能发生的低温液体泄漏事故受季节影响不大,但高温天气可能会导致泄漏的气体蒸发的速度更快,更易使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造成人员中毒、窒息或冻伤事故。

1.4事故可能发生的前兆

1)管线、设备、接口、阀门严重腐蚀;

2)出现白色烟雾;

2、应急组织与职责

2.1应急组织

发生泄漏事故后,公司内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根据泄漏气体类别、严重程度等,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应急指挥部应组织抢险组、抢修组进行现场救援,其组织架构及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应急小组名单及联系方式等见附件。

2.2指挥机构及职责

1)发生小量泄漏事故时,事故泄漏点所在的部门/罐区负责人为应急组织的组长,部门/罐区在岗员工为应急组织成员。

应急组织人员的具体职责

(1)发现泄漏的第一人应立即停止作业,立刻关闭或切断气体来源的各相关阀门。

(2)组长应立刻组织受影响岗位的作业人员进行疏散。

2)发生大量泄漏事故时,发现泄漏的第一人应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应立即启动二级响应,指挥机构及应急队伍见本预案第3.3节“指挥机构及职责”

3、应急处置

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3.1.1事故报警

工作时间内,发现泄漏的第一人应立即报告给部门负责人或应急抢险组长,非工作时间内,发现泄漏的第一人应立即向指挥部负责人报告,相关人员接到报警后,应立即赶赴现场对事故作出判断,明确事故预警、应急响应级别,同时按预定方案展开行动,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险救援。

3.1.2扩大应急响应

启动本事故应急预案后,若泄漏事故不能有效处置,或者有扩大、发展趋势,或者影响到企业周边时,总指挥应及时报请罗岗区应急办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级别。

政府相关部门和救援单位电话号码见附件。

3.1.3应急结束

当泄漏得到有效控制,伤亡人员全部救出或转移,设备、设施处于受控状态,环境有害因子得到有效监测和处置达标,由应急总指挥宣布事故应救援工作结束,并转入现场恢复、洗消等工作。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一)小量泄漏事故

(1)发现泄漏的第一人应立即停止作业,立刻关闭或切断气体来源的各相关阀门,并报告当班负责人。

(2)当班负责人应立刻组织受影响岗位的作业人员进行疏散,并通知抢险抢修组组长。

(3)抢险抢修组抢险人员穿戴好防护用品赶赴泄漏点对泄漏物进行处置。低温液体储罐泄漏,可使用喷雾水枪驱散、稀释沉积飘浮的气体。必要时可设置排风扇驱散气体。

(二)大量泄漏事故

1)应急指挥部应急行动:

(1)总指挥应立即启动Ⅱ级响应,并向消防、安监、公安、交通等部门求援;

(2)调度各应急行动组开展应急救援行动。

2)抢险抢修组应急行动:

(1)抢险抢修组穿戴防毒面具、防冻服赶至现场。低温液体储罐泄漏,可先组织一定数量的喷雾水枪,驱散、稀释沉积飘浮罐区内的气体,靠近罐区判断泄漏位置,若泄漏口较小,流速慢,泄漏量少,可进行堵漏。

(2)抢修人员进行堵漏时,必须设喷雾水枪掩护;对贮罐顶部开口泄漏,要用喷雾水枪托住下沉的气体,往上驱散,使之在一定高度飘散。

(3)若管道泄漏或罐体孔洞型泄漏,应使用外封式、捆绑式充气堵漏工具进行迅速堵漏,或用金属螺钉加粘合剂旋拧,或利用木楔、硬质橡胶塞封堵。

(4)堵漏完毕后,继续使用喷雾水枪驱散、稀释泄漏气体。

3)抢救疏散组应急行动:

(1)由组长组织员工选择就近安全通道、出口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到疏散集合地点集合。

(2)若集合点位于泄漏点的下风口时,经应急总指挥同意,撤离至厂外的安全地点集合。

(3)清点集合点人数并向应急指挥部汇报,确保没有人员被困(或滞留)在生产区域。

4)安全警戒组应急行动:

(1)设立安全警戒线,禁止一切与救援无关的人员进入警戒区域。

(2)维持员工集合点的治安秩序。

(3)安排人员在工业区路口引导外部救援单位车辆进入厂区。

5)医疗救护组应急行动: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必要时护送至医院诊治。

6)后勤保障组应急行动:除应急设施外,切断警戒区内所有电源,切断警戒区域内的电话机线路。

7)通讯联络组应急行动:

(1)根据应急指挥部总指挥的决定负责向“119”、“110”、“120”等或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知会情况,请求支援。

(2)事故状态时负责各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指挥部之间的通讯畅通,提醒警戒区内抢险人员关闭手机。

(3)必要时通知公司周边单位、人员疏散。

4、注意事项

4.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

进入警戒区内的队员必须佩戴呼吸器及各种防护器具。没有穿戴相应防护器具的人员严禁参加抢险行动。

防护器具应佩戴正确,切不可因干、热感觉私自取下防护器具;佩戴防护器具撤离时,要匀速行走,保持呼吸均匀,严禁狂奔和取下面具或通过面具讲话。

4.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

应正确使用抢险救援器材,不得冒险和蛮干,在抢险过程中使用过的工具应集中进行洗消处理。

4.3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

现场人员以及受威胁区域的人员,在发生事故后应根据灾情和现场情况,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自救和互救。现场不具备抢救条件的应尽快组织撤离;救援措施必须符合现场实际,并具有相应的可操作性。

在自救或互救时,必须保持统一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严禁冒险蛮干和惊慌失措,严禁各行其是和单独行动;同时要采取防止现场条件恶化和保障抢险人员的安全措施,特别要提高警惕,避免衍生事故的发生,避免自救和互救的不协调。

4.4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等事项

现场要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力量、老员工进行应急处置,特殊作业要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4.5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

做好现场检查、人员清点等工作;认真分析事故原因,制定防范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防止类似事故发生。

4.6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

要注意观察风向、地形,从上风或侧上风接近泄漏点。在若无法有效控制泄漏,抢险人员需立刻撤离现场等待外部专业救援机构处置。

篇3:焦炉地下室煤气泄漏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1事故风险分析

1.1.1事故类型

煤气泄漏

1.1.2事故发生的区域、装置

焦炉地下室以及两端预热器处

1.1.3事故发生的可能时间、事故的危害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

焦炉煤气主要成分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低热值17580-18420KJ/M3,密度0.45-0.48KJ/M3,爆炸极限4.5%-38%,主要危害是易燃、易爆、易中毒。

事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旦煤气泄漏事故,极有可能造成职工中毒受伤,如遇明火产生火灾爆炸,损坏设备设施,易引发煤气爆炸、火灾,使设备、建筑受损,也可能造成人员中毒窒息。

1.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

发生泄漏时,能听到有异常响声,并且能够闻到臭味。气体监测装置报警。

1.1.5事故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事故

一旦煤气泄漏事故,易造成次生事故,如引发火灾、爆炸事故,会造成生产装置受到冲击,设备受损,可能引起其它物料泄漏,扩大事故范围。

2.1应急工作职责

2.1.1应急自救形式及人员构成

应急组织是以事故单位第一责任人为现场处置负责人,事故单位副职、主管、安全员、事故工段长、义务消防员、当班班长、临时抽调人员组成的应急抢险小组。、

应急救援小组

组长:侯见杰

副组长:牛树君

成员:周洪明、李亮、夏仁杰、关卫星、张要宾、李世民、王宝刚、王保国、关永华、关永辉、兰战力、杜超、赵超

2.1.2应急救援职责

在现场处置负责人的领导下,有组织的进行抢险、伤员救护、人员疏散,及时查明事故原因,进行现场处置。事故工段段长、当班班长,负责第一时间内的事故紧急处置事宜。

3.1应急处置

3.1.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见下页)

3.1.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1)地下室管道、阀门发生煤气泄漏后,煤气工段岗位职工应迅速对关闭预热器后闸阀(预热器阀门处发生煤气泄漏时,关闭回炉煤气总阀),并通知生产工段长停止生产出焦。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打开地下室门窗,进行通风,稀释煤气浓度。重大煤气泄漏事故,报警系统或操作人员虽能及时发现,但一时难以控制,必须立即通报厂长,现场指挥抢救与抢修。

2)调火班人员接到通知后,应迅速组织人员戴上正压呼吸器,佩戴便携式一氧化碳报警仪,查找泄漏点(如果浓度超过规定值,立即撤离现场)。根据事故范围,对事故管道进行关闭,维修处理。如果难以处理,立即请求维修厂人员进行处理。

3)厂长接到通知后,应迅速组织本厂人员分组对煤气泄漏进行控制,组织好事故相关岗位人员按照要求进行疏散。

4)安全员应组织人员对事故地点进行警戒,限制无关人员进入事故区域。

5)调火工段长赶到现场后,应组织调火人员做好煤气中毒人员的紧急救治,若人员煤气中毒较为严重,应及时联系车辆送往医院救治。同时要做好各事故抢险中的后勤保障工作。

6)分厂材料管理人员,应根据组长的指示,迅速调配各项抢险物资,确保抢险过程中的物质供应保证、

7)值班厂长安排必备的现场通讯设施必须到位,确保煤气堵漏过程中通讯联络畅通。并在煤气泄漏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指挥下,负责维持事故现场秩序,安全疏散火灾现场的人、财、物,分工合理,工作有序,有始有终。

8)其他分厂副厂长应迅速组织本车间应急队伍赶到现场,根据组长下达的抢险指令协助各组开展好事故抢险及救治工作。

3.1.3报警电话(见附件3)

3.1.4事故报告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当班班长或者当班班长指定人员向厂值班人员、调度、应急指挥中心、生产指挥中心进行事故报告,要求报告事故发生时间、发生部位、现场情况、已采取的应急措施、人员情况、财产损失情况。

报警方式和联络电话

单位内部应急救援人员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的联系采用内部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对讲机进行联系,遇到紧急状况发生时,除以上通讯联络方式外,调度室通过其他通讯工具与有关人员联系。

(1)公司调度室:(1)2533019(2)对讲机:11

(2)炼焦厂值班室:(1)2536188(2)对讲机:6、7、8、

紧急疏散线路

出现煤气泄漏事故,可由东侧和西侧楼梯同时撤离。

注意事项

1、现场人员应听从现场处置负责人的指挥和统一部署,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处理方案,按照方案进行有计划的处理工作,控制事态发展,防止事故的扩大化。

2、必须按正确的方法,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具;短时间进入现场时可使用防毒面具,但进行抢险作业时,应使用正压式呼吸器。

3、在制定救援措施时,应注意加强对煤气浓度的监测,防止再次发生爆炸;还需要注意禁止周边进行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同时,需要制定妥善的人员救护方案,还需要及时进行人员疏散。

4、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佩戴个人防护用具、正压式呼吸器。在疏散过程中,应注意向上风向处撤离;同时注意应至少两人一组进行撤离。撤离后,必须及时清点人数。医疗救护组接到通知后,携带相应的救护器材及药品,在最短时间内直到现场,对受伤、中毒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并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人员情况。

5、事故处置后,保卫人员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警戒,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在对现场进行调查后,方可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

篇4:甲醇理化性事故预防措施

一、甲醇理化性质: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易燃、易挥发的有毒液体,常温下对金属无腐蚀性(铅、铝除外),略有酒精气味。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0.792(20/4℃),熔点-97.8℃,沸点64.5℃,燃烧热725.76KJ/mol,闪点12.22℃,自燃点463.89℃,蒸气密度1.11,蒸气压13.33KPa(100mmHg21.2℃),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极限6~36.5%(体积比),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但是不与石油醚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挥发途中也会使物体油漆表面遭腐蚀。燃烧反应式为:

2CH3OH+3O2→2CO2+4H2O

二、用途:

甲醇用途广泛,是基础的有机化工原料和优质燃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等领域,用来制造甲醛、醋酸、氯甲烷、甲氨、硫酸二甲酯等多种有机产品,也是农药、医药的重要原料之一。甲醇在深加工后可作为一种新型清洁燃料,也加入汽油掺烧。甲醇和氨反应可以制造一甲胺。

三、制法:

甲醇的生产,主要是合成法,尚有少量从木材干馏作为副产回收。合成的化学反应式为:2H2+CO→CH3OH

合成甲醇可以固体(如煤、焦炭)液体(如原油、重油、轻油)或气体(如天然气及其他可燃性气体)为原料,经造气净化(脱硫)变换,除去二氧化碳,配制成一定的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在不同的催化剂存在下,选用不同的工艺条件。单产甲醇(分高压法低压和中压法),或与合成氨联产甲醇(联醇法)。将合成后的粗甲醇,经预精馏脱除甲醚,精馏而得成品甲醇。高压法为BASF最先实现工业合成的方法,但因其能耗大,加工复杂,材质要求苛刻,产品中副产物多,今后将由ICI低压和中压法及Lurgi低压和中压法取代。

四、健康危害:

甲醇被大众所熟知,是因为其毒性。工业酒精中大约含有4%的甲醇,被不法分子当作食用酒精制作假酒,而被人饮用后,就会产生甲醇中毒。甲醇的致命剂量大约是70毫升,酒中人饮用的最高限量为o.lg/Kg。

甲醇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它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摄入都会产生毒性反应,甲醇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急性中毒症状有:头疼、恶心、胃痛、疲倦、视力模糊以至失明,继而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慢性中毒反应为:眩晕、昏睡、头痛、耳鸣、视力减退、消化障碍。甲醇摄入量超过4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误服一小杯超过10克就能造成双目失明,饮入量大造成死亡。致死量为30毫升以上,甲醇在体内不易排出,会发生蓄积,在体内氧化生成甲醛和甲酸也都有毒性。在甲醇生产工厂,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空气中允许甲醇浓度为50mg/m3,在有甲醇气的现场工作须戴防毒面具,废水要处理后才能排放,允许含量小于200mg/L。

甲醇的中毒机理是,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甲醛和甲酸(俗称蚁酸),然后对人体产生伤害。常见的症状是,先是产生喝醉的感觉,数小时后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视线模糊。严重者会失明,乃至丧命。失明的原因是,甲醇的代谢产物甲酸会累积在眼睛部位,破坏视觉神经细胞。脑神经也会受到破坏,产生永久性损害。甲酸进入血液后,会使组织酸性越来越强,损害肾脏导致肾衰竭。

职业禁忌症:视网膜及视神经病;

职业疾病: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

健康检查周期:2年

五、解毒方法:甲醇中毒,通常可以用乙醇解毒法。其原理是,甲醇本身无毒,而代谢产物有毒,因此可以通过抑制代谢的方法来解毒。甲醇和乙醇在人体的代谢都是同一种酶,而这种酶和乙醇更具亲和力。因此,甲醇中毒者,可以通过饮用烈性酒(酒精度通常在60度以上)的方式来缓解甲醇代谢,进而使之排出体外。而甲醇已经代谢产生的甲酸,可以通过服用小苏打(碳酸氢钠)的方式来中和。

急性甲醇中毒患者应及时送医院抢救。误饮甲醇者,早期可用苏打水洗胃,以排除甲醇在胃内的贮留。超过3日者,可用发汗剂及泻药。遇到视力紊乱时,应反复进行腰椎穿刺,以预防视神经萎缩,并给以大量维生素B族和血管扩张剂,或给以氧气吸入和少量多次输血。也可采用针刺和中药等治疗。

六、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篇5:氨安全措施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吸入可引起中毒性肺水肿。理化特性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20℃、891kPa下即可液化,并放出大量的热。液氨在温度变化时,体积变化的系数很大。溶于水、乙醇和乙醚。分子量为17.03,熔点-77.7℃,沸点-33.5℃,气体密度0.7708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59,相对密度(水=1)0.7(-33℃),临界压力11.40MPa,临界温度132.5℃,饱和蒸气压1013kPa(26℃),爆炸极限15%~30.2%(体积比),自燃温度630℃,最大爆炸压力0.580MPa。主要用途: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引起燃烧爆炸。【活性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氨中毒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肺炎,重度中毒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和心搏停止。可致眼和皮肤灼伤。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防止泄漏,工作场所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生产、使用氨气的车间及贮氨场所应设置氨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应至少配备两套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重型防护服等防护器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可能接触液体时,应防止冻伤。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特殊要求】【操作安全】(1)严禁利用氨气管道做电焊接地线。严禁用铁器敲击管道与阀体,以免引起火花。(2)在含氨气环境中作业应采用以下防护措施:——根据不同作业环境配备相应的氨气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并落实人员管理,使氨气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处于备用状态;——作业环境应设立风向标;——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上风侧;——进行检修和抢修作业时,应携带氨气检测仪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3)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储存安全】(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专用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2)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3)液氨气瓶应放置在距工作场地至少5m以外的地方,并且通风良好。(4)注意防雷、防静电,厂(车间)内的氨气储罐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规定设置防雷、防静电设施。【运输安全】(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防止阳光直射。(3)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堆放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运输途中远离火种,不准在有明火地点或人多地段停车,停车时要有人看管。发生泄漏或火灾时要把车开到安全地方进行灭火或堵漏。(4)输送氨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氨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在已敷设的氨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氨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氨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的规定。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液体泄漏物。用醋酸或其它稀酸中和。也可以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同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如果钢瓶发生泄漏,无法封堵时可浸入水中。储罐区最好设水或稀酸喷洒设施。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2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800m、夜晚2300m。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