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马克思》读后感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活着的马克思》读后感

编辑:制度大全2023-06-02

活着的马克思――读书笔记

刚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对他里面的内容还有些恐惧,生怕是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但是当我翻开那鲜红的封面,看到目录时,我内心的恐惧就消失了一大半。这本书从目录看分了三大部分“历史的巨人”、“天才的头脑”、“伟大的人格”,而且每部分下面的小标题也都大体描述了马克思先生在每一个部分的故事。

在这三大部分中,最吸引我的不是对马克思思想和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第二部分,也不是介绍马克思的伟大人格的第三部分,而恰恰是介绍马克思从出生到学生时代结束的故事的第一部分。

重要的启蒙导师

马克思在小时候有三位重要的导师,一位是他的父亲,一位是他父亲的朋友威斯特华伦,一位是他中学的校长威登巴赫。列宁曾说过,马克思的家庭是“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所以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也就为马克思知识水平打下了基础。而他父亲的朋友则是一位有民主思想的人,他不仅教马克思知识,而且他的一些思想也渐渐地影响着年幼的马克思。最后的这一位导师,也就是马克思的校长,则是一名进步者,他的思想更加开放化,并且在他的课堂上,马克思受益匪浅,对这门课情有独钟。由于这三位导师的教导,马克思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关心国家和人民。这一部分要是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来总结,就应该是“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真而不幼稚,勇敢而鲁莽,倔强而有原则,热情而不冲动,乐观而不盲目。”

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一样,“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马克思能带领人民走向民主的道路,作为奠基石的恰好是他所受的教育,他的启蒙思想引领了他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思考一切

少年时期的马克思对不明白的问题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在马克思初次接触哲学的时候,就问他的母亲具体和抽象的区别,他妈妈回答他:“具体就是看得见、摸得着;抽象就是看不到、摸不到。”后来他就在作文中写道“具体的窗户”、“抽象的空气”。虽然马克思的逻辑看起来好笑,但是这也正是孩童的可爱之处,他的家庭教育并没有打击他的好奇心,而是通过他的好奇心培养他的创造力。以至于到后来,“思考一切”成为了马克思的一句非常经典的名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一切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从这一前提出发。而思考这些物质的存在正是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最好办法。暂且不说马克思这样的伟人,就算我们普通人在生活中缺少了思考的意识,都会被人说成是傻子。马克思在少年时代就拥有思考的意识,不能不说他的家庭和教育给了他指引,当然,他也带着思考指引我们走向未来。

创作诗歌

马克思非常喜欢诗歌,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很多他与时俱进的思想。他通过诗歌炮击封建专制、热情歌颂用于推到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展现他无畏的精神。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我会毫不留情地挑战/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塌倒/它自身扑灭了这火苗/那时我会像上帝一样/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这首诗是我在这本书的诗歌里最喜欢的一首。或许马克思认为自己年轻时候写的诗的辞藻不太合适,但这首诗很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内心的激情、无畏和自信。这对他日后思想的成熟和带领人民对抗封建专制是非常重要的。有必胜的信念,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我对这本书的喜好源自第一部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第一部分恰巧描写的是马克思的学生时代,和我现在所处的状态刚好相符。马克思的一些精神和品格正好可以让现在的我学习借鉴,虽然我没有马克思先生那样的高瞻远瞩,我未来可能也只是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但是马克思思想对我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在影响和改变世界上,它其实更加适用于我们平凡的生活。这本书也就想是马克思先生在一字一词地给我们讲述他的人生。只有了解了马克思的成长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思想,体会到他思想的精髓,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从小一步步累积起来的结晶。

最后再借用马克思先生的一句话:“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马克思的青春,是沉默的奋斗,果然就像是他说的一样,奋斗才是希望和光明。

篇2:六年级《我叫山果》读后感

读《我叫山果》有感

今天,我有幸读到了黄兴蓉写的《我叫山果》的这文章,虽然文章不长,文中的感人情景却深深的打动了我,我一连读了五遍。故事讲的是在云南省元谋县川滇界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里,有一个14岁的小女孩背着一篓核桃忍饥挨饿、爬山涉水走了几十公里才坐上沙窝火车站的列车去卖核桃给母亲治病以及在列车上发生的一幕幕感人心脾的情景。我的眼泪不自觉地簌簌的流了下来……

在故事里,我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纯朴善良、坚毅勇敢、质朴乐观的贫穷山村的小女孩的形象。一字字的辛酸、一句句的善良震撼心灵,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看看我们这些同龄人:每天除了吃自己喜欢的饭菜,还有钱买零食吃;每天穿着漂亮的新衣裳去学校;每天上放学都有亲人们接送,周末或假期有亲人陪着,不是去吃好的就是看电影、旅行等,多享受生活啊!

但是,我还是不满足啊!因为我也是一个十来岁的女孩,爱美爱虚荣的心理每天都在滋长,比如说:某个同学穿一件漂亮的新衣裳或买了一个好看的新书包,我一回家就要闹着爸妈给我买;某个同学过小生日请了6位同学并花了360元,我的生日一定要比她过得好才满意;某个同学买了新苹果手机,我必须也要有。记得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上海玩,当我们走到迪士尼乐园时,我看到许多小朋友从里面玩出来,我也要爸爸带我去玩,在我的执拗下,爸爸只好答应了我的请求。当来到售票窗口时,只见爸爸摸摸了摸口袋,脸色变得无奈了,就劝我先回家,说明天再来。当时,我根本听不进去,执意要去玩,爸爸沉下了脸告诉我说今天不够钱,等下次吧!可我还是无理取闹,在爸爸答应了我许多的要求后,我才闷闷不乐地离开。

现在想想与几天几夜往返于大山里只吃两块冰冷的红薯面饼子的卖核桃的贫困善良的小姑娘相比,我感到惭愧,显得渺小,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今后,我要以山果的品质为榜样,好好学习,听长辈、老师的话,做一个勤俭朴实、有爱心的孩子!我萌生一个心愿:大山里的孩子这么贫穷落后,我要和小伙伴们把平时零花钱攒下来,把旧书和不穿的比较新的衣服收集打包起来,寄给山里的孩子。还有一个梦想:学好本领,将来去山果家乡扶贫致富,改变他(她)们落后的面貌,让山里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过上小康生活!

篇3:《一路花香》读后感

《一路花香》读后感

《一路花香》这个故事既是课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虽然故事简单,但故事中藏有着发人深省的道理。

这个故事发生在印度,印度有个挑水工,有一只好的水罐和一只有裂缝的水罐。在两年中,破水罐到主人家中时,水已经漏了一半了,而好谁罐总能把满罐的水运回家中,因此有一条裂缝的水罐十分惭愧。而聪明的挑水工告诉它,我利用它的裂缝,浇灌了花儿。挑水工则把有裂缝的水罐浇灌出来的花儿送给了主人,让主人分享了快乐!

小时候,我有了好东西,总想“独吞“,不想跟他人分享,我觉得跟别人分享不快乐,一个人享受最快乐。可我读了这个寓言故事后,知道了:与别人分享最快乐,因为你把好的东西和他人分享,你觉得快乐,别人也分享了快乐,不是等于有两份快乐吗?也正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假如你一个人霸占好东西,不跟他人分享,人家会说你是名副其实的“小气鬼”、“小气包”,人缘也不会好了。假若你愿意跟大家分享,大家会觉得你“无私奉献”,是他们的铁哥们,你的人际关系自然会越来越好,也许全班都愿意和你交朋友。你跟他人分享,人家肯定会感激你,在你困难时肯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让你打败困难,成为胜利者。

它还告诉了我不要只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就像一个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她的双腿残疾了,有一个学生就提出问题,是关于这个教授身体上有缺陷的问题。但她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超级反常的打学生,而是在黑板上写下“我拥有一个好的父母”,“一个好的家庭”……最后一句话是“我只看到我拥有的,不看我缺少的”。这句话令在场的学生震惊不已,全班鸦雀无声。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因自己的缺陷而感到惭愧、自责,而要勇敢地向着你的目标前进,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努力地向着你的目标前进。

《一路花香》是一篇非常好的一篇课文,它能让我明白发人深思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我非常喜欢这篇课文!

篇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后感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后感

埃德加博登海默是著名德裔美籍法理学家。190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欧洲的日内瓦、慕尼黑、海德堡和柏林大学接受法学和政治学教育,并于1933年获得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为躲避纳粹而移居美国,1937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法学学士(LLB)学位并于1940年撰写出版了其最著名的著作《法理学》的第一版。博登海默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为法学荣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哲学并成为“综合法理学”代表人物。博登海默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论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论正义》、《权力、法律和社会》、《法哲学七十五年的进化》、《责任哲学》和《英美法律体系导论》等。

博登海默早年在欧洲求学,具有德国法学的深厚学养。此后又前往美国工作和学习,再次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了英美法系的理论,可谓学贯两大法系。在其著作《法理学》中对历史上各派的法理学思想和观点都能做到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地予以介绍,体现了其深厚的理论功底。

《法理学》于1940年首次出版,并于1962年和1974年两次修订,从1962年的第二版开始更名为《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并沿用至今。在国内,1947年,潘汉典先生曾经翻译了第一版的《法理学》,但因故并未出版(20**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1987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姬敬武、邓正来翻译的该书第三版,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成为各大高校法科学生的法理学启蒙读物。同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和第三版对全书的结构和体例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如果说第一版《法理学》体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犀利的观点,更像是一部资深法学学者间探讨问题的论著,那么后两版浅显易懂的叙述风格更像是给法学初学者的一本入门教材。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年出版的由邓正来教授翻译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系根据1974年第三版原著重新翻译的。全书的第一部分是法律哲学的历史导读,主要是对历史上出现过的主要法学思想流派进行介绍,从法律和哲学的关系,法律哲学的历史沿革出发,描写了自古希腊和古罗马到当代西方法律思想方面各时期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而全书的第三部分则是对法理学中研究学习中常见的一些术语和名词进行了解释和说明,特别是对法律的渊源等内容作了专题探讨。最后还附加了博登海默的一篇论文《美国法律哲学的新走向》。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法律基础知识的讲解,有助于初学者更好的理解全书的所要阐述的思想和内涵。特别是第一部分内容,读者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法律哲学思想的变迁,从而为更好的理解当代法律哲学思想主流观点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作为初学者学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教材,为详细阅读这些法学大家的著作打下基础。

但我认为本书最精华的部分还是全书的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博登海默提出了法理学学习和研究需要探讨的一些基本命题,例如正义、秩序等。通过深入分析正义和秩序以及其他社会利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展示作者的法律哲学思想和观点。博登海默在德国生活期间,恰恰是纳粹执掌德国时期,为逃避纳粹的统治,博登海默被迫前往美国生活。从书中可以感受到,这一段人生经历深刻的影响了他对法的正义价值的解读和研究。关于什么是正义,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看法。博登海默自己在书中就曾经写到,“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用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在本书中,他认为,法律是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但同时他也认为:“秩序概念所关涉的乃是社会生活的形式而非社会生活的实质。规则并不足以创造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生活样式。”因此必须把注意力转移到正义上,追求正义是法律的实质性目的。博登海默同时认为正义与自由、平等、安全有着天然的必然的联系,通过法律增进自由、平等和安全,是立法者所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个社会的具体情况给予三者适当的位置,同时还不能忽略值得法律体系增进的其他价值(如审美、教育、健康等),以创设一种和谐的、诸种价值之间有机统一的整体。“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法律作为维持秩序的工具,它应该体现着人类的价值追求和向往,任何的法律实际上都蕴涵了一种深刻的精神,而正义则是这一种精神的深刻体现。

通过阅读博登海默的这本《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我深刻领悟到他所提倡的综合法理学的思想,特别是他把整个西方法理学各个学派的理论从“分化”走向“综合”的观点,体现了他的一个“综合”思想构架。全书内容丰富,逻辑严谨,结构清晰,同时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博登海默扎实的法律功底。《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博登海默自己的学习记录。对于读者而言,通过博登海默的这本书不仅可以学习和了解博登海默本人的法学思想,可以了解西方法学、特别是西方法理学的发展脉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吴宝欣

博登海默谈法与法治--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读后[J]-法制博览20**(22)

[2]潘汉典,白晟

敬畏学术――潘汉典译博登海默1940年版《法理学》访谈录[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

篇5:公司:从历史到未来――《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公司”:从历史到未来

――央视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读后感

这是一部内容精彩、图文并茂、给人以深刻启示的记录片。无意之中,它让我们重新认识和关注那无处不在而又被我们忽略的公司。

“我是不会选择做一个普通人的,如果我能够做到的话,我有权成为一位不平凡的人。我寻找机会,但我不寻求安稳,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名有保障的国民,那将被人瞧不起,而使我痛苦不堪!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的天性是挺胸直立,骄傲而无所畏惧,我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自豪地说:‘在上帝的帮助下,我做到了!’”

这段铿锵有力的语录就是《企业家》杂志上著名的“企业家誓言”。它十分真切地展现出现代企业家们那种勇于拼搏、无所畏惧的品质和精神。显然,企业家要实现他们的财富梦想,推行他们的价值理念,离不开他们缔造的组织――公司。

公司,既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组织细胞,也是现代社会当中使用频度最高的一个词。它就我们身边,与我们的工作、生活紧密相连,但却时常被我们忽略。时至今日,“公司”无论是其外延还是内涵都已大大扩展,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清楚:公司究竟是什么?重新认识和解读公司,能帮助我们全方位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解释一些现象,同时,还能让作为公司成员的我们,更加清楚地界定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显而易见,公司是一种经济组织。人类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漫长的商业史。在人们曾经创造出的各类经济组织当中,为何只有公司能够统领现代市场经济?是什么赋予了公司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这成功背后的答案,都归功于“公司”那大胆而富有时代特征的制度创新。

现代公司制度源于16世纪的西欧。面对一个随着地理大发现而急速拓展的海外市场,沿袭数千年的传统商业组织已经无力承担远洋贸易所需要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更加无法承受远洋贸易所伴随的巨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精明的荷兰商人设计出了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组织形式――公司。一个公司就是一个“法人”,即法律意义上的自由缔约人。“公司法人”的收益与风险由股东按其出资份额共同分享、共同承担。出资人以其出资额对公司债务担任“有限责任”,多余债务自动免除。“法人”和“有限责任”!正是这看似平常的制度创新,革新了沿袭千年的经济秩序。从此以后,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竞争者逐渐由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变成了“法人”,自然人不再是市场风险的直接承受者,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资本的运作风险。通过分散和降低资本风险,公司得以聚合起全社会一切渴望增值的资源和力量,并由此开启了一个属于公司的新时代。

作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经济模式,公司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从殖民工具到市场健儿,“公司”历经了从诞生、辉煌、沉寂,到重生的这样一种破茧化蝶式的脱变,最终一步步融入到社会的血脉之中,真正成为了富民强国的力量。工业化时代开启后百余年间,作为市场主体的公司,一直推动着市场的繁荣,不断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的进步与改变。一个半世纪以来,一个个贫民窟中的小人物,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洛克菲勒、卡内基、西门子、福特……无数耳熟能详的创富传奇在不断上演;呼啸而来的列车、跳跃的无线电波,改变了人们沟通与交流方式,把世界融汇成一个整体;那轰鸣的蒸汽机、内燃机,不断将来自远古的化石转化为推动现代社会的强大动力……。然而,如果没有公司,这一切的一切也许根本不会发生。难怪有人曾说:“公司才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明!缺少了他的参与,就连蒸汽机和电力都会黯然失色。”

公司永远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不断超越、突破命运的极限,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企业家永恒不变的欲求和使命。企业家的眼光和胆识往往超越了他们所处的时代,以至于在普通人的眼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那样的不可思议:为了获得从商需要的100美元,十六岁的范德比尔特与自己的母亲订立借贷“契约”,不仅偿还了本金,还支付了10%的利息;为了节约成本,洛克菲勒将提炼原油的费用计算到了千分之一美分,如果需要,他甚至会亲自过问油桶上每个塞子的去向,“标准石油托拉斯”得以主宰全球石油市场;为了实现自我的跨越,年轻的卡内基辞掉了年薪5万美元的铁路主管职位,不惜冒着巨大的风险创办起属于自己的钢铁企业……。伴随着公司沉浮,社会中最具创造活力与奋斗激情的人被筛选了出来。这些令我们无比熟悉而又敬仰的名字,与他们的公司一道,成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代名词。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这是作者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透过公司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现代市场经济的本质。实际上,现代经济体系属于一种典型的“信托经济”(或者叫“契约经济”):投资人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股票、参与投资,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去运作;消费者基于对市场和公司的信任购买产品、享受服务;而储户也是基于对金融系统的信任才将钱存入银行……,换句话说,真正支撑起现代市场体系的根本动力,既不是公司本身,也不是市场本身,而是数以万计的普通人对公司和市场的“信任”或“信心”。倘若这种“信任”或“信心”消失了,市场经济就会面临崩溃。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与市场信心的崩溃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司的成长离不开平等、互信、合作的市场环境,因为公司本身就是互利合作的产物。但是,自利的原始动机与互利合作这一基本原则之间的矛盾,却成为了公司永远也无法破解的“死命题”。这道“死命题”,使公司引领下的人类社会,一直在“繁荣―灾难―繁荣”的交替往复中徘徊。环境污染、世界大战、贫富分化、金融危机……,公司既放大了人类创造财富的能力,同时也放大了人类制造灾难的能力。

从历史到未来,看发展与本质!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局限和时效,公司制度同样也不例外。面对旧时代的迷茫与新时代的困惑,公司的脚步永不停歇。企业文化理念的诞生,赋予了公司新的生存高度。从“利益共同体”到“文化共同体”的演进,正日益改变公司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唤起了公司人本情怀新一轮的回归。以往在人们心目中冷冰冰、硬邦邦的公司,开始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公司员工的个性化发展;而在提升组织效率、确保机构合理运作等方面,公司同样走在了时代前列。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使得公司所有者、决策者、管理者、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权责关系日渐清晰,“公众公司”的时代呼之欲出。但是,有关公司的争论、公司的归宿、公司的命运,“一切都只是开始!”

让我们拭目以待!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