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总结:小班新生家访那些事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家访总结:小班新生家访那些事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2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

谈谈小班新生家访的那些事

大家都知道,教师这个职业头顶上是有光环的--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在我看来,那不仅仅是光环,更是一颗心,由细心、耐心、爱心这三心汇聚成的一颗心。小班幼儿的年龄处于3周岁到4周岁之间,这个阶段的孩子身心发育都尚未成熟,自理能力更是薄弱,在大多数家长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完全保护的年龄段,所以老师拥有这三心就更加重要了。

今天我就结合小班新生的那些事儿,谈谈我对这三心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点感受:够细心,大家才放心。

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要做好幼儿园特别是小班的工作,必须要做到老师、幼儿、家长三方放心。而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要够细心。

小班的工作是从家访开始的。所以,自从拿到小班分班花名册,为了让自己在家访时做到心中有数,我和搭班的冯婷老师就家访事宜进行了规划。比如,我们首先规划了一下家访时行走的路线,以及家访时必带的物品,经过细致地考虑,我们家访进行得很顺利。同时,为了让家长放心,我们还在仔细思考了与家长交流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孩子初入园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感,不适应感,我们也一直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而我觉得缓解焦虑更应该从家长入手,有时家长会比孩子表现得还要焦虑。可能我家孩子刚刚才从幼儿园毕业,他刚上幼儿园时,作为家长的那种心理,我印象还比较深刻。作为家长,会特别想知道教我们家孩子的老师会是谁,开学时需要带上些什么东西,到了幼儿园孩子会不会不适应,在家应该怎样应对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与家长聊天过程中,我着重介绍了班级里的一些生活设施,消毒设备,还有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让家长对幼儿园有初步的了解。还给家长建议,在家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让孩子逐步适应分离恐惧以及熟悉自己的学名。同时也针对幼儿初入园会有的一些反应进行了沟通。比如,经常会有家长说"我家孩子在家的时候很少生病的,怎么一到幼儿园就老生病了。"我就用自己孩子的事例跟家长说明,让家长明白孩子不一样,表现出来的情况也不一样。幼儿第一次离开家进入幼儿园,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出现。有的孩子是哭闹,有的孩子是生病。有的可能哭闹一两天,有的可能哭得时间很长。有的一来就生病了,有的可能一个月后才表现出来。同时也要让他们了解,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都很正常,大人不要惊慌,要以平常心去对待。作为家长还需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上幼儿园不是受苦受难,而是一件很好玩,很有趣的事情,在幼儿园会有很多好朋友和好玩的玩具;也要让孩子们知道上了幼儿园并不是爸爸妈妈不要他了,反而,爸爸妈妈会更爱他。

最后,家访不仅是让家长放心,更重要的是让幼儿熟悉老师,毕竟是幼儿与老师相处。细心的观察能帮助拉近与幼儿的距离,让幼儿更容易接纳我们。比如,我们家访到一个叫做贾子淇的小朋友家。孩子一看见我们,起初是赶紧往奶奶身后躲。我们跟他说话,他不理我们。后来我看到他手上拿着吹泡泡的玩具,于是就跟他说:"贾子淇,你的泡泡枪好漂亮啊,能借给我玩玩吗?"听到这句话,小家伙开口了"我家还有个泡泡枪的,是粉红色的。我最喜欢那个了。"借助泡泡枪,我们打破了僵局,小家伙一下就跟我们聊开了。他还拿出好多其他的玩具跟我们玩,特别活泼可爱。

考虑好每一个细节,用心发现有价值的细节,做一个细心的老师,必定会事半功倍。

第二点感受:耐心足,工作才能有效果。

万能的度娘告诉我们,所谓耐心,就是指心里不急躁,不厌烦;能坚持完成一件可能十分繁琐无聊的事。作为幼儿教师,每天所做的事情虽然不能称之为无聊,但绝对是非常繁琐的。因此在这种状态之下,面对孩子们发生的各种事情,特别是面对调皮的孩子,要做到不急躁,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教书育人,是一个循循善诱、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急躁确实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给孩子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孩子们才会更愿意接受老师提出的要求。

我们班上有个叫周浩宇的孩子,这个孩子非常好动,平时父母以及爷爷奶奶都上班,在家里大多数时间是跟曾祖母呆在一起,因此行为上不太受约束,规矩不是很好。在试入园的那两天,周浩宇表现得特别地活跃。一直这里窜窜,那里逛逛,还时不时去拿别的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但自己却定不下心来完成一件事情。为了让他不影响其他的小朋友游戏,我将正在游荡的他一把抱了起来,跟他说"李老师,想要跟你做个游戏,你能不能坐下来帮李老师做一串项链?"一听做游戏,他就来兴趣了,忙说"好呀,好呀!"紧接着,我就提要求了"如果你没做完就站起来了,以后就要一直黏在李老师身上,不能动了喔。"对于一个好动的孩子,不让他活动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他满口答应,并且在后面的活动中明显要安静了一些。

大家都知道,刚进入幼儿园的孩子规则意识不是很强,再加之刚好处于3-4岁这年龄阶段,所以特别容易去模仿旁边人的行为。比如,在桌面游戏活动结束,提醒孩子们收玩具的时候,当老师的指令一下达时,有个别孩子就拿着手上的玩具用力往框里扔,于是周边的孩子就跟着学起来,这样一来,不仅玩具没好好放进框里,反而将玩具扔得桌面上,地上都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耐住性子快速走到那组孩子跟前,说"让我们来比赛喽,看看谁能把玩具宝宝轻轻地送回家。"我边说还边做动作,很快孩子们都开始模仿我的动作而忘记了刚才的行为。我想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控制好脾气,把孩子们训斥一顿,效果一定会适得其反。

要教育引导好这群调皮的天使,必须要戒急用脑,千般耐心,千种办法,总能做得好,做最好。

第三点感受:有爱心,终会心贴心。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学生贴心。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实际上是我们教师最大的乐趣。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比其他年龄段的教师要更富有爱心。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身心发育都尚未成熟的幼儿,他们更需要成年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第一次脱离父母,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紧张、不安、焦虑等等各种不适应的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事。在这一个多月里,我们经历了各种哭闹,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李莜苒。

李莜苒一直跟爸爸妈妈生活,爸爸经常在外工作,绝大多数时间跟妈妈呆在一起,对妈妈的依恋比较严重。同时,在家访的过程中也发现,妈妈对她也是比较溺爱的,因此导致了她比较任性,行为比较随意的状况。正式入园的头两天,李莜苒是由妈妈抱着走进教室的,而且李莜苒双臂一直紧紧地搂着妈妈的脖子,可以看出她是有多不愿意上幼儿园。我尝试着吸引她的注意力,并准备把她抱下来,可是李莜苒的抗拒反应很强烈。于是我示意她妈妈陪着她玩一会儿,等她注意力分散后,再马上离开。

在妈妈陪着玩耍的过程当中,李莜苒比较平静,但是也不跟其他小朋友交流。当她转头看其他小朋友时,我用手势提醒她妈妈可以走了,她妈妈马上离开了教室。当李莜苒发现妈妈不在身边了的时候,马上开始大哭起来,并且嘴里一直念叨着"妈妈,妈妈",然后起身往教室门跑去。我马上阻止了她,当我准备抱她的时候,她转身跑开了,不允许我靠近。我对她说:"李莜苒,没关系的,到李老师这来,李老师抱抱你。"可是她就是不愿过来,并且拒绝我靠近。

在接下来的活动当中,她始终不听老师的指令,似乎也听不懂。只要看见有小朋友站起来回答问题,她也会站起来,然后到处走。排队玩游戏的时候,她也没有排队的意识,一直插队。只要跟她说需要排队,帮她站到应该站的位置时,她就开始撒野地哭。吃点心和午饭的时候,从没见过她好好吃过,有时甚至站在椅子上玩起来。面对这样一个孩子,说实在话,让我们非常头疼,别说我们要关注35个孩子,就算带她一个,也会累得筋疲力尽。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想,我也挺能理解她的行为的,毕竟老师们对她来说还很陌生,她不适应,她有排斥的想法也很正常。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让她慢慢来了解老师,让她从心里接纳我们。因此我跟另两位老师商量,对于李莜苒,我们先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只要她不影响其他小朋友,只要她在安全的状态下,可以让她稍微随意一点。但对于她所做的不合时宜的事情,我们需要心平气和地,同时也是态度严肃地跟她说,让她了解应该要怎样做。同时,我们还是一直在关注她的,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因为对象不同,爱的方式也有不同,对于李莜苒,我觉得给她更大的适应空间可能更合适。与此同时,我们还跟李莜苒妈妈及时联系,将她在幼儿园的表现以及问题跟她妈妈沟通,并且请她在家也配合进行一些规则练习,同时多说说幼儿园的好处。

到了第三天,虽然来园时还跟前两天一样。在她妈妈趁她不注意时离开之后,她起初仍是大哭,并不断说"找妈妈,找妈妈。"但这一次她没有起身离开小椅子,只是哭泣地看着我。我拿了纸巾走到她身边,擦干她的眼泪,对她说:"不哭了,上幼儿园是好玩的事情,妈妈下午会来接你回家的。"这一次,她并没有躲开我,而是对我说"抱抱,抱抱。"我马上抱住了她,让她感受到我平稳的心跳,她也渐渐平静下来。这时,我的一颗心放下了,孩子已经开始接纳我了。虽然在后面因为生病请假一星期,来园时还会出现哭闹的情况,但是当我伸手去牵她时,她会很自然地牵着我加入到活动的孩子们中间去了。我感觉这对她来说就是很大的进步,我真的感到很高兴。

虽然说这一多个月真是很累,有时甚至累到话都说不出来,但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一天天有了些许成长,我还是感到累并快乐着的。而且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我们的每一项工作中,细心、耐心和爱心都是不可缺少的,唯有三心合一,才能发挥更大的力量,去迎接各种挑战。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

篇2:中班家访小结

中班家访小结

通过几个晚上的家访,初步了解了孩子在生活、语言、艺术、社会交往能力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基本情况,现将家访基本情况,做以下几点汇总:

一、新生面访

在中班下学期,我班增进四名新生。以面访的形式,我们主要是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向家长宣传幼儿园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根据家长的提问进行适当地解答帮助,告知家长我们的交流途径有很多主要包括成长册、电话、家长园地等。同时希望我们的家长能够配和班级老师做好各项工作,随时联系,随时沟通。

新生基本情况:一名女孩子性格内向,胆小,体质比较弱,自己不太会单独吃饭,自理能力较弱,以前上过幼儿园由于体质弱经常请假,在园时间相对较少。另一名女孩子,性格活泼,外向。一名男孩子不太会说普通话,父母接送较晚,另一名则牙齿不太好。

二、老生家访

1、好的方面

通过家访过程中与孩子的亲切谈话,以及与幼儿家长的交流,了解到所访问的幼儿:1)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提高了;2)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3)通过了解更多的家长开始对孩子进行兴趣培养。家长们开始计划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较广泛在绘画、乐器、英语、表演、舞蹈等方面有所涉猎。对于家长来说让孩子在课外学一些东西我们还是比较赞成的,但我们也提出了建议还是希望以孩子的兴趣为主,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毕竟只有孩子愿意学才会有成果。

2、存在的问题

各个幼儿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夏夏耐挫力较弱,悦悦性格内向,交往力不强,申申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等等。经过沟通我们进一步了解不同幼儿身上存在的不足,今后需要我们因材施教,同时也提出建议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帮助他们在以后的成长的过程中超越自己的不足,身心得到全面提升。

多数的幼儿通过一个寒假的放松之后,原本良好的作息时间有所打乱,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家长进行提醒,控制孩子的作息规律,通过家园合作尽快将孩子的时间调整过来,以便更快的适应。

通过与每位家长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家长对自己孩子各个方面的殷切期望。无论这些期望是关于一生健康快乐还是将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这其中所饱含的浓浓爱意,让我们倍受感动和鼓舞,所以我们期望自己今后能够竭己所能,使每一个孩子在人生这个最重要的中班阶段得到最好的发展。

篇3:家访小结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家访小结

又是一年开学季,开学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就是――家访。而新学期新生的家访工作尤为重要。

家访前,我和陈老师对我们班31位小朋友的家庭住址进行了分析整理,确定了家访路线。对班级的孩子进行了逐一的家访。现小结如下:

一、家访的目的:

1.互相认识:老师、孩子及其家人,缩短彼此的距离,缩小生疏感。缓解新生的入园焦虑情绪。

2.介绍幼儿园及班级情况。

3.简单的了解孩子的特点、兴趣、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为以后的针对性教育奠定基础。

4.向家长简单介绍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作息时间,以初步达到家园共育。

5.核查基本资料,介绍开学时间及要准备的床上用品和个人物品。

二、家访内容:

来到幼儿家中,老师亲切自然地自我介绍,呼唤幼儿小名,牵牵他们的小手,或抱一抱等简单的身体接触,使幼儿初步熟悉了自己的老师,消除陌生感;和孩子一起玩他们喜欢的玩具,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缩短孩子与老师间的距离。同时,我们还与家长朋友面对面地沟通交流,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脾气个性及健康状况等,为家长讲解幼儿入园前需要做的各种准备,以便教师在幼儿园做好孩子的护理工作。我们还向家长预约了家长会的召开时间,使家长能安排好时间准备参加。最后,对幼儿的一些基本资料继续了核实。最后,离开时与孩子道别,告诉他们老师在幼儿园等着他们的到来。

三、家访基本情况反馈:

1.孩子自理能力差

由于父母需要工作,由长辈抚养的孩子居多,因此,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甚至有些孩子大小便,需要大人帮忙脱裤子;进餐习惯也较差,很多都是由爷爷奶奶喂的。

2.孩子个性方面

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宝贝,导致家长特别是老人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一定满足。这也使孩子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个性,如倔强、自私、不听劝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

3.家长教育观念需要更新。

家长对教育很重视,但在观念上存在偏差,一些家长较重视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全面性,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很少顾及到。重智力,轻能力的现象存在较严重。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对家长进行观念上的引领,逐步使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虽然只是短暂的家访,但我们收获了很多,相信这些为以后更好、更有效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篇4:第一学期小班家访小结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第一学期小班家访小结

8月25日、26日利用两天的时间,我们对班级23个孩子进行了全面的家访,家访率达100%

。由于家访之前都与家长约定了时间,因此,每一个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都有在场,便

于我们的沟通交流。具体对家访情况小结如下:

1.对孩子的认识:大多数的孩子在家长,尤其是奶奶、外婆的眼里是比较聪明的,很多

家长告诉我们,孩子能自己吃饭,自己解小便,自己睡觉。有些家长也对自己的孩子的

社会交往能力比较自信,认为孩子不会跟别的孩子争抢玩具,也比较愿意和同伴一起玩

。但是有些家长也反映自己的孩子在其他孩子来争抢玩具的时候,也会出手打人,希望

老师多给予关注。有好几个家长说,孩子在家午睡之前需要喝奶粉,担心在幼儿园不喝

奶粉会吵闹。

2.入园的心情:很多家长都非常关注班级幼儿的人数,担心23个孩子老师会照顾不过来

。也有不少家长非常担心孩子入园几天会吵闹,会使孩子的喉咙发炎等等。

3.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在家访中,我们特地询问了孩子的过敏史等方面的事项,有个别

孩子体质比较弱,像陈*因为动过手术,身体一直很虚;有个别孩子对有些食物过敏,

如邱嘉怡不能吃芒果,王*青霉素过敏,胡至昀、胡宇轩是过敏性体质等等。

4.入园简介:在家访中,我们向家长介绍了幼儿园、班级的情况,同时也向家长提出了

一些需要家园配合的事项,比如接送制度、需要携带的物品等等。

从这些交流的情况中,我们发现:

1.现在很多年轻的家长还是比较懂一些教育的,尤其是在保育方面,家长们也十分注重

。但这些年轻的家长却往往因为贪图方便、轻松,或者工作繁忙的原因,将孩子交由祖

辈看管。祖辈的教育还是比较滞后的,因此,两代人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行为,使得孩子

个性方面出现两面性。我们建议,家长之间关乎教育的,还是要形成统一的战线,使孩

子明白地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2.对于孩子的能力,我们在家访中也发现,大多数孩子还是比较好的,自理能力基本上

都能自己完成。但也有一部分孩子在午睡前还是有喝奶的瘾。我们建议,在开学初让孩

子还是按照家里的习惯,慢慢地将这一习惯改掉,也希望家园进行配合,家长们也表示

赞同。

3.在交流中,我们发现奶奶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希望老师对孩子“顺毛摸”,多表扬孩

子。有奶奶甚至说:“老师说话声音不能太响,要把宝宝吓坏的!”而事实上,这个孩

子是比较顽皮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分析,第一,这个奶奶对老师的要求苛刻,特别

宠溺孩子;第二,有可能是奶奶在孙子入园前,自己先产生了紧张、恐惧的情绪,生怕

孩子受到委屈。我们再三安抚奶奶,孩子入园会哭闹是很正常的,但是大人不能自己先

紧张,你的紧张会感染孩子,使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会延长。我们在接下来的家长工作

中虽然有难度,但还是有心理准备迎接、应对好这项挑战。

4.对于个别幼儿的特殊性,我们建议家长能详细地将情况写下来,便于我们工作中进行

特别操作,能更好地照顾孩子。

虽然很辛苦,但在家访结束后,我们发现自己收获了很多,对孩子也有了很多的了解,

为更好地开学迎接孩子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希望能让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篇5:用心做好新生入园工作的反思

用心做好新生入园工作的反思

一、是在新生入园前后的准备工作上下功夫。

互动式新生家长会沟通。让家长掌握在孩子入园前应该具体进行哪些方面的引导,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应该做哪些调整,做到心中有数。

创设温馨环境时的沟通。参与布置“幸福大家庭”主题墙,给小杯子、床、毛巾架、小柜子等贴孩子照片,区域角“娃娃家”提供幼儿喜欢熟悉的玩具,不但让教师与家长有了更多地言语交流,而且这种温馨的环境,也起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让家长和孩子更喜欢贴近幼儿园、贴近老师。

陪伴孩子体验中的沟通。让家长在真实参与中,感受到孩子的在园生活状况,安稳并消除家长和孩子入园前的焦虑情绪。

通过这种面对面沟通以及手机短信沟通、网络论坛沟通、书面沟通等多种形式,将沟通内容和沟通形式有机融为一体,达到家园沟通畅通无障碍。

二、是在时间的推进上下功夫。

以一种时间慢慢递进,家长陪伴慢慢减少的方式,让新生逐步适应幼儿园生活,其主要做法是:

1.入园前,家长陪伴半日体验

电话预约会议沟通

环境创设无声沟通

陪伴体验互动沟通

个别问题当面沟通

2.正式入园第一周,幼儿独立在园午点后离园

入园:晨检接待爱心沟通。

午间:平安飞信暖心沟通

离园前:园长接待宽心沟通

离园:便条记录当面沟通

离园后:论坛互动网络沟通

周末:预约谈话小型沟通

3.正式入园第二周,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

本案例呈现的是,孩子入园前后三个周所做的沟通工作,其实从新生报名开始,家园沟通工作就已经展开,如与新生家长的交谈,给家长提供的爱心提示卡,以及家长对幼儿园网站、论坛的浏览查看,家长对幼儿园生活情况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入园前后三个周家园共同的携手努力,孩子们适应幼儿园生活就变得更顺畅了。

以上是我对本案例进行的简单梳理,相信同行们也有很多好经验、好方法,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新生入园的家园衔接工作,谢谢!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