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唱歌教学中幼儿情感激发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总结:唱歌教学中幼儿情感激发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2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总结:谈谈唱歌教学中幼儿情感的激发

唱歌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最基本、最通俗、最普及、最易为幼儿理解和喜爱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它是幼儿表达内在情感的好工具。在唱歌教学中,如果教师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激活幼儿的情感,那么幼儿就会很快地投入到音乐中,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感受用音乐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且歌中有情、情中有景的画面也会展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受着传统模式的影响,目前课堂上教师的枯燥机械的训唱仍然是一种样本,从表面上看,孩子们似乎学会了歌曲,但实际上能真正体验快乐,表达情感的孩子却廖廖无几?往往泛泛的谈论总是掩盖了深层的缺陷,究竟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情感的“情”上。如何在唱歌教学中激发幼儿的情感呢?我通过努力在日常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歌曲的感情和意境是通过具体的音乐形象来表现的,恰当地根据歌曲内容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可以使教学活动情趣盎然、生动活泼;可以让幼儿的思维与形象得到统一,并从中感悟体验到歌词的真谛;同时这种和谐的情景氛围还可以给幼儿带来愉悦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景中感知,景中生情。如:教歌曲《让座》时,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化的教育环境:几个幼儿,几把椅子,几块积木组成一辆公共汽车,车上有妈妈,小朋友,阿姨……音乐开始,汽车发动,喇叭鸣起,乘客们纷纷扶稳坐好,头、手不能伸到窗外。到站后,汽车停下,上来了一位老妈妈,车上就发生了我给老妈妈让座、老妈妈夸我,我摇摇头等一系列情景。这一情景既较好地反映了歌曲的内容,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因而幼儿在音乐的刺激的视觉的带动下,迅速感受并理解了这首歌曲。当全班幼儿分成四辆汽车同时表演时,“乘汽车“就显得更有滋味了“尊老爱幼”也表现自然朴实,幼儿在情感的驱动下,才真正领会到了“助人为乐”的“乐”。

二、设置语境,激发情感

语境就是运用语言创设出来的情境。幽默风趣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化的方法都可以唤起幼儿的童真,童趣。如:教歌曲《小熊过桥》时,我把歌曲内容编成了一个小故事: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跟着妈妈出门玩,可开心了,一路走还一路叫。(轻松愉快语气)它一个劲地催妈妈跑跑跑跑跑跑(活泼可爱语气),咦?小熊突然停住了,原来“前面有座独木桥”(无可有奈何语气),小熊想试着走过去,可走了几步,左右摇晃,心里乱跳,往桥下一看,吓得直叫(惊恐求助语气)。熊妈妈走过来,抬起头,挺起胸,勇敢地走在前面,一边走还一边为小熊加油,小熊小熊别害怕眼睛向着前面瞧(干脆有力语气),小熊看着,听着,鼓起勇气,“一步一步走过了桥”。(勇敢尝试语气)这下,小熊可开心了,回头对着小桥扮了一个鬼脸,笑了又笑,好象在说:“小木桥,我再也不怕你啦!”

这个小故事,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每一句话、每一个情节、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心里动作都化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将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形象地表达出来了,幼儿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进入了语言所描绘的意境中。当然,语境的设置总是同动作情境、音乐情境、画面情境、实物情境相互结合的,只有那样,表达的效果才会更完整、更明显。

三、身临其境,激发情感

人总是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并受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情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心”临其境,产生同感。音乐活动让幼儿身临其境,可以增强幼儿的主动参与意识,将自己角色化,并与角色贴近产生情感共鸣。如:教歌曲《迷路的小花鸭》时,我在活动室外布置了一块场地,两个大柱子添上几根柳条变成了柳树,在把小椅子用蓝色皱纹纸围成了一个池塘,池塘边的草地上分散着各色小花(花瓣积木)。音乐响起,我带领孩子们去玩,一会儿漫步柳树下;一会儿流连池塘边;一会儿驻足小草旁,摘一朵花,闻一闻,真香!这时,我观察到孩子们都已经投入其中,在愉快的轻悠中欣赏着美妙的旋律。突然,传来一阵哭声(由一幼儿扮演),大家都跑上前去询问他怎么啦?为什么哭?并且都设法帮忙他,最后护送“小鸭”回到了家。听到一声“谢谢”时孩子们的那份快乐再也隐藏不住了,高兴得又拍手又叫,我便趁热打铁地将这一好人好事“编”成了歌曲,孩子们都以为在歌唱自己,那份投入,那份关注,真令人感动。

四、诱入意境、激发情感

在激发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情感,对诱发和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和催化作用。教师可用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来做引线,将幼儿诱入歌曲所描绘的意境中。如:教《摇篮曲》时,我扮“妈妈”,孩子们做“小宝宝”,轻柔的音乐响起,我轻轻地走,轻轻地唱,走到每一个幼儿面前摸摸他们的脸,拍拍他们的头,亲亲他们的面,给予母亲的目光,示意他们抿上小嘴,闭上眼睛,陶醉在入睡的状态中,当音乐渐渐结束时,孩子们都闭上眼睛一幅进入梦乡的样子,真惹人疼爱。等轮到幼儿做妈妈时,我请他们哄小宝宝(布娃娃)入睡,那份情感便会自然流露,有了良好的反射。

又如教歌曲《拉拉钩》时,我先扮演了一个小朋友,和其他同伴一起玩,用一个顽童的心境来处理感情。唱到“一会儿生气了不理不睬”时,我真的头一甩,嘴一蹶,叉着腰,眼睛直鼓,俨然一幅生气的样子;唱到“一会儿拉拉钩,和好做朋友”时,我又高兴地手舞足蹈,又跳又笑。刚开始,孩子们还觉得可笑,可看到我的专注,认真的表演时,他们便领悟了,从中理解感受到了两个时段不同的情绪和不同的表现方法,并且知道用干脆有力的歌声来表达生气、不理不睬的情绪,用热情欢快的歌声来表达拉钩和好的愉快情绪。

当然,以上这几种方法在日常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音乐的情境是情感教育的环境氛围,是联结幼儿情感的导火索,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导火索来引燃幼儿的情感,让他们在唱歌活动中声情并茂,爆发出耀眼的光芒。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篇2:总结:使幼儿学会生存学会自理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

总结:谈谈如何使幼儿学会生存学会自理

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生存,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生存能力,而自理能力又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能力,孩子们面对的21世纪充满着各样的挑战,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人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一旦幼儿的自理能力形成了,还必须继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因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同时,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良好自理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应时刻与幼儿园保持联系,做到家园同步,合力教育,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让孩子学会生存”是国际教科委组织发出的口号。要求我们成人从小培养孩子学会生存的能力,而自理能力又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能力,孩子们面对的21世纪充满着各样的挑战,幼儿生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幼儿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的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2~4岁是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把握好这个时期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孩子就象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的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困境时,帮助他或者甚至于完全代替他处理所有问题。那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依赖感,认为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解决,而自己也不需要做,从而就注定了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地位。每位家长都一心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最出色的人,但又常常忽视了孩子自己的能力。首先成人的呵护是孩子自我服务的绊脚石。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是百般呵护,使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家长们总怕辛苦了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的一切都由大人包揽,这对孩子的自理能力形成是极其不利的。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用什么办法,即使是最差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失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例如:当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时候,成人会说,我来喂你,自己吃会弄脏衣服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大大限制了幼儿能力的发展。幼儿都有一颗好奇的心,他们喜欢尝试新的事物,但成人往往给予的是束缚,他们错误的认为孩子需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培养。当孩子自己穿鞋子或是衣服时,成人总会说穿反了,我来帮你穿,教育孩子常常也会持这样的一种态度:“你还小,不懂,等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让我来教你,照我说的做就行了。”其实我们不但低估了孩子的能力,而且还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大大压抑了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令孩子从小有一种不良的意识。其次,成人的过分保护也是孩子形成自理能力的拦路虎。在家长眼中,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保护、灌输、训教,具体表现于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等方面的过度保护。不可否认,安全第一,孩子的生命安全就是一切。但是,本来可以自由自在的玩滑梯却非要在成人的搀扶下慢上慢下。其实,孩子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成长,并在实践中逐步学会应付危险的能力。但是,如果成人整天对着孩子说,这个要小心,那个要小心,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本来,自理能力的形成及成长都是在锻炼中磨练出来的,在这种种限制保护下的孩子又何来机会锻炼呢?因此,成人的过分保护给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呢?

一、成人应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创设环境,增强幼儿自信心,形成生活自理意识。如:区角活动、娃娃家、给宝宝喂饭穿衣服、送玩具回家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感到高兴,从而增加自己的自信心。

2、通过诗歌、故事、看图说话等,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的意思,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对话,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3、运用观察法和比较法,巩固幼儿生活自理意识。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录象带等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儿即使有了自理意识而缺少自理的机会,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1、因材施教,重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来说,要求就有所区别。对于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就以较高的水平来要求;对于自理能力叫差的幼儿就以较低的标准,不可强求,更不能鄙视,需因材施教。如在知道穿衣服的过程中,小班的幼儿只需要求会解扣子,脱下衣服,并在成人的帮助下穿好衣服;大班的幼儿不仅要正确区分正反面,还要求正确系好扣子。再如个别幼儿自理能力差的应该个别指导。

2、寓教于乐,让幼儿轻松学会自理的方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让幼儿在游戏和娱乐中学习本领。

3、秩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托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只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如厕、洗手,特别是冬天,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等到天暖活的时候,逐步掌握穿脱裤子洗手如厕的技巧。

4、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当幼儿取得一点进步时,成人呢要多给予一些鼓励的话语,类似“宝宝真棒”“宝宝真能干”的话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信心百倍。但当幼儿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的指导,还可辅以鼓励性的语言,如:“宝宝你行的”“宝宝你很棒”“我们相信你一定很能干的”等,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帮助宝宝实现成功,以免打消了幼儿积极进取的积极性。

三、幼儿自理的意识一旦形成,还必须继续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因为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所以,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幼儿在园内有许多地方可供幼儿联系,例如:幼儿在睡觉、吃饭、如厕等,无不体现着幼儿生活自理的水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机,知道、监督幼儿的自理行为,使其成为习惯。

同时,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单方面的,良好自理能力的培养还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应时刻保持与幼儿园联系,做到家园同步,合力教育。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当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一些生活技能,形成了好习惯,应该在家庭中继续练习、巩固。不应该有“孩子还小,许多事情长大了自然就会了”的思想,因此,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在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遵循孩子的年龄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过程中,如果孩子碰到问题或发生错误行为,作为老师和家长一定要采用正面教育如:鼓励、激励、表扬等形式,否则就会伤害幼儿自尊心,从而使教育适得其反。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一定要持之以恒,不能今天做了明天就放松一下,这样就不利于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至于影响孩子整体自理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可以向家长宣传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介绍一些科学的方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希望家长在家能幼儿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如:穿脱自己的衣服,自己吃饭,洗手,整理玩具等,反复训练,并且要持之以恒。总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的培养,经常组织幼儿参加各类的劳动活动,让幼儿在学习生存的时候首先学会自理,为能更好的适应将来繁复的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

篇3:总结: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学习品质激励策略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学习品质的激励策略

近年来,“学习品质”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在“说明”部分强调:实施《指南》时应“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所谓“学习品质”,主要是指学习态度、行为习惯、方法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是在幼儿期开始出现与发展,并对幼儿现在与将来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响的基本素质。《指南》的“说明”又明确指出了幼儿期重要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幼儿体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正如一位名师曾经说过:我们开展体育活动不是让幼儿跑得有多快,跳得有多高,而是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塑造他们的运动精神(不怕困难、敢于尝试、团队精神等),从而让幼儿爱运动、会运动、能运动,把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我们的幼儿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幼儿长远发展的需要,它不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笔者将结合幼儿园体育教育活动实践,试谈在体育活动中发展幼儿学习品质的激励策略。

策略一:激趣策略――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前提,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生性好动,平时总喜欢跑和跳,这是我们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以不同的角色,借助体验角色情感、探索角色生活和创造性地表现角色行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进而形成一种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学习品质。

如在中班体育活动“练习助跑跨跳”中,认知目标拟定为“幼儿练习助跑跨跳过宽40厘米左右的平行线,基本掌握助跑跨跳的动作方法”。而助跑跨跳动作是中班年龄阶段较难掌握的跳跃动作,一味地进行专门的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无味,同时也不利于动作的发展。于是,教师将幼儿最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的角色渗透到活动中,通过“羊羊训练营”这一主题式游戏贯穿整个活动中,由易到难,让幼儿在一个接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中开心地游戏,并逐步练习跨跳动作。“羊羊们”先做热身运动,重点活动下肢的腿、脚部肌肉及关节。接着利用纸棍与起跑线变成“小河”,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由“立定跳远”转向“助跑跨跳”,习得助跑跨跳的基本动作要领,随后进一步提高要求;小羊们又分别到“练习区”与“实战区”进行训练,助跑跨跳动作得到进一步练习与巩固,最后又在“喜羊羊主题音乐”声中开心地“洗澡”(放松运动),洗去身上的汗水与疲劳。整个活动即充满情境,又紧扣主题。孩子们沉浸在美羊羊、喜羊羊的角色中,并与“纸棍”进行互动,气氛即快乐,又温馨。

总之,把枯燥单调的动作练习转化为富有情趣的游戏情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能很好地调动幼儿的活动情绪,使他们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学习。

策略二:激情策略――体验成功的快乐

有文章记载,一位美国体育教师这样说过:“我们体育课的重点不是为了强调竞争,而是为了强调与他人的相处,小组活动和合作。我们尽量不求竞争,我认为在初级阶段让孩子保持活泼与开朗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如果孩子们现在不喜欢体育,那么在将来作为成人,他们就很少会去参与和欣赏运动,所以我们不追求竞争。我们的规则是你玩好了,你就是胜利者。我们希望学生享受快乐。”在教育背景不同的情况下,这位美国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思,或许你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但有一点笔者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每位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都是成功者,都是胜利者,让每位幼儿相信自己行,对自己说我能行。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体育活动时,要从整体出发,根据幼儿的活动水平进行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例如:幼儿在跨跳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运动能力的差异提出不同的活动目标和要求。在“练习区”中教师用纸棍摆放出不同宽度的小河,其实就是把活动的目标和要求分了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组较窄的小河是为跳跃能力较弱的幼儿准备的,教师注意给这些幼儿以积极的鼓励,希望他们更大胆和勇敢;第二组较宽的小河相对提高了幼儿的跳跃难度,幼儿可以用自愿的方法尝试用助跑跨跳的方法跳过小河;第三组是最宽的小河,这是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的挑战自我的机会,教师还在这条小河中放置了高约20厘米的障碍物,提高幼儿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将整个助跑跨跳动作的练习分成三组,而这三个不同难度层次的活动又具有递进关系;第一组是人人都应该完成的动作;第二组是次级目标,努力一下幼儿都应该达到,完成动作的幼儿因为实现了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显得信心满满:第三组为富有挑战的极限目标,要求幼儿能够打破原有动作的约束而变得更加勇敢并富有创意。从教学效果看,活动中的幼儿身心放松,情绪愉悦,不怕困难。

又如,进行“投篮”的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在地上安排不同高度、不同距离的小筐,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进行投掷。通过观察,教师在了解每个孩子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让水平高低不同的孩子各有选择,教师也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孩子,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同时,增强幼儿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策略三:激志策略――正视成功与失败

记得在一次“接沙包”的游戏活动中,一女孩跑得慢,一男孩把沙包掉在地上,结果这两个孩子所在的组输掉了,这时埋怨声便来了:埋怨女孩怎么跑得那么慢;埋怨男孩把沙包掉在地上,让我们整组输掉比赛。在埋怨声中,这两个孩子委屈地低下头,女孩甚至哭了,于是教师先对该组的幼儿给予指正,再对跑得慢、沙包没拿住的女孩和男孩说:“不用害怕,再加把油,相信你们一定能行。”教师的及时鼓励,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别人能做的自己也一定能做到。通过此类体育游戏,幼儿不仅在技能上得到锻炼,而且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

还有一次,在“你追我跑”竞赛游戏中,一幼儿所在的组输了,她急得哭了,同组的幼儿就安慰她:“这次输了是我们没有好好的合作,只要我们大家团结协助,就一定能赢他们的。”结果,经过努力后,她们那组真的反败为胜。自从那次以后,这名幼儿每次遇到困难都会说同样的一句话:“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够胜利。”

显然,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做幼儿的引导者和游戏伙伴。在一些挑战性的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如何去正视成功与失败,如何去解决问题和冲突。而接受挑战更要求幼儿能客观评估自己的能力,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这才有利于自信心的良好发展。

策略四:激思策略――激发创造与想象

游戏活动是幼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一种表现。在体育活动中的“一物多玩”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教师可以采用不完全呈现的方式,给幼儿留下更多探索的空间。

在“有趣的呼啦圈”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玩一玩”,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超出教师的想象:有的呼啦圈可以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旋转,有的拼搭成各种路线供幼儿跳跃,还有的可以用来滚动,甚至作为连接火车的工具和方向盘。由此可见,提供适宜的材料,能驱动幼儿主动探索的乐趣,促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等学习品质在游戏中获得发展。

又如在玩“好玩的沙包”时,教师提出要求:“不用手,你能用身体的其它部分不让沙包掉下来吗?”让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指导,并让幼儿大胆讲述并示范自己的玩法。最终,“用头顶沙包”、“用腿夹沙包”、“用肩膀抬沙包”等各种有趣的方法一一呈现。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及奖励,激发其余幼儿积极探索新的玩法并鼓励幼儿相互合作、交流,在探索中发现、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使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以发展。

幼儿学习品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育活动作为与幼儿的天性最为贴近的活动,其价值和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幼儿在教师“激趣”、“激情”、“激志”、“激思”的激励策略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自信、合作、坚持、创造,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竞争等)。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就像充盈在生活中的新鲜氧气,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对幼儿的终身都受益。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4:总结: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

总结: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它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我国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这就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渐渐地形成了一定的生活行为习惯的。而小班是幼儿跨入幼儿园,开始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关键期。有研究指出:2-4岁是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看,年龄越小越单纯,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来自家人、老师、社会的各种影响和教育。小班幼儿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生活环境,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生活行为习惯相对容易些;同时,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下面,我就来谈谈在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时自己的所做所想。

一、将好习惯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抓住时机,在幼儿园一日的各项活动中,如:喝水、入厕、进餐、午睡、游戏等各个环节都贯穿着行为习惯的培养。喝水时,我教育幼儿注意安全,遵守秩序,人多时要排队,一个跟着一个接水喝。进餐前,培养幼儿饭前洗手的好习惯。我会亲自示范,和幼儿一起洗手,边洗手边念儿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淋淋湿,再用肥皂搓搓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冲冲洗洗,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这样,刚开始孩子是跟着我在做,慢慢的,他们就养成了洗手的好习惯。午睡时,我会轻轻地摸一摸、拍一拍小朋友,让他感到老师喜欢自己,对睡得好的小朋友及时进行表扬,其他孩子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赶快闭上眼睛,安静地入睡了。有的幼儿睡觉姿势不正确,喜欢趴着睡觉。我们就通过健康活动《正确的睡姿》让幼儿明白怎样午睡才是好宝宝,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其实,在区域活动时,每个游戏中都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在美工区,我会注意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教育幼儿不乱涂乱画,碎纸放进纸篓里等;建筑区,孩子们养成了玩具轻拿轻放的习惯;游戏结束时,教育幼儿把玩具送回家,养成物归原处的好习惯。总之,只要我们抓住有效的时机,机智、灵活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绘本阅读,培养好习惯。

进入小班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成了幼儿入园后的首要任务。幼儿要自己吃饭、穿衣、上厕所等,每天还要独立完成很多事情。这和他们在家里,样样事情完全由大人包办是截然不同的生活。《皮皮狗生活故事绘本》这类主题多元的绘本,刚好可以协助幼儿学习各种主题,体验书中主角的经验,产生对自己的认同与喜爱,鼓起勇气尝试新鲜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理能力。《歪歪兔行为习惯系列互动图画书》,精选了10个生活中最常见、最实用的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小故事,描绘了三个可爱的小主人公歪歪兔、乖乖羊和威威龙,在游戏、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发生的一系列小插曲。幼儿在阅读绘本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小主人公们的开心和烦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幼儿也向可爱的歪歪兔和她的好朋友们学会了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

此外,《熊笨笨的礼物》、《大卫,不可以》、《红袋鼠》,这些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绘本故事。随着孩子们阅读的故事越来越多,各种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也在不经意间逐步养成了。当然,绘本教学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过多说教性质的绘本阅读,又会让孩子读书的气氛沉重压抑,丧失了阅读绘本的乐趣,这就违背了绘本作者的初衷。因此,我们要把握好绘本教学的度,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绘本的魅力。

三、利用儿歌、游戏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好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养成的,我们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适合他们心理发展的方法和措施,避免呆板的说教,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逐渐巩固各种良好生活行为习惯。

念儿歌、做游戏是小班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说说唱唱中强化了养成好习惯的意识,也在做做玩玩的同时巩固了好习惯的养成。小班幼儿自理能力弱,于是,我教幼儿学念儿歌《穿衣服》、《穿裤子》、《穿鞋》等,简单、形象的儿歌内容幼儿非常喜欢也易于接受。幼儿在和同伴比赛穿衣服、叠衣服、整理学具筐的游戏中,自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午餐前,孩子们会边做动作边念儿歌《吃饭歌》,“吃饭了、吃饭了,大家排队来吃饭。自己端饭又端汤,我的小手真能干。细细嚼慢慢咽,饭菜全部吃精光。桌面地面都干净,我的习惯真正好。”久而久之,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通过《玩具玩具我爱你》这首儿歌,孩子们养成了玩玩具时轻拿轻放,玩好玩具送回去的好习惯。

在培养幼儿好习惯时,我们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只扬善不传恶。

陈鹤琴先生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心理学上指出: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大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保持最佳状态。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要做到只扬善不传恶。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继续保持。

二、统一要求,家园合作。

班级的两位老师在幼儿习惯培养上要统一要求。为什么有时候在一个班级,不同的老师带班,幼儿的行为表现会不一样呢?原因就是老师的要求不一样。经常会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听话,吃饭要喂,衣服、鞋子要大人穿,跟在幼儿园简直就像两个人。一个小宝两个样,其实就是家园要求不一致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幼儿好习惯时,不仅班级的教师要统一要求,而且家长也应配合幼儿园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品行端正,以身作则。

孩子们喜欢老师,时时刻刻都会关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幼儿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幼儿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小班幼儿善于模仿,可是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努力做幼儿的好榜样。

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特别是小班幼儿自控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

篇5:总结: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总结: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中班幼儿随着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逐渐脱离小班阶段的独自倾向,形成与周围人交往的需要,具备了形成一定交往技能的条件。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而活动区游戏作为幼儿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因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于以上,围绕“如何在活动区游戏中培养中班幼儿的交往能力”,本学期进行了以下的初步探索:

一、教师分解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内容

具体、明确的目标可以引导教师的指导更加到位。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交往行为的养成,教师首先应结合市《纲要》要求,分析本班幼儿发展需要,确定培养内容,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培养目标。我们将培养内容、目标分解如下:幼儿在游戏中正确使用常用礼貌用语,如,“谢谢”、“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请坐”、“您好”等;在交往中正确使用协商语气及语句,如:“……行吗?(好吗?)”“可以(能)……吗?”等;在游戏、交往中能谦让、合作,如,“你先玩,我后玩”“我们一起玩”“玩具借给你玩”等;在交往、游戏中待人热情、主动,会使用“请你跟我们一起玩好吗?”等;在交往、游戏中敢于面对矛盾试着自己解决。

为了培养目标真正转化为幼儿行为,教师除了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予以引导外,针对本班幼儿在发展上普遍存在的不足,组织了“三只蝴蝶”、“同伴生病了”等活动进行铺垫。

二、教师为幼儿创设可充分自由交往的氛围、条件

幼儿学习、掌握交往技能需要在宽松真实的氛围中进行充分的尝试与练习。首先,建立促进各区幼儿间合作、联合的灵活常规。以前活动区游戏中幼儿交往仅限于本区范围内。有一次娃娃家里的殷涵涵说:“老师,我想带孩子到幼儿园看做操。涵涵高兴地走到幼儿园,说:“我带孩子来看你们的做操,可以吗?”正在幼儿园做小老师的宇欣敏愣了愣,转头看着。我向她们点了点头,宇欣马上笑着搬过一把椅子,拉着涵涵说:“好吧,你抱着娃娃坐在这儿看吧。我们给你们做操。”涵涵看了一会儿小朋友们的做操后,说:“现在娃娃困了,我带他回家睡觉,谢谢你们,再见!”以上事例表明,在不影响各区正常游戏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各区游戏之间的联合、合作有利于拓宽幼儿交往舞台,增强幼儿之间相处、交往的练习机会。

其次,教师鼓励、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幼儿喜欢游戏,但游戏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矛盾冲突。幼儿面对矛盾冲突,喜欢请老师替他们公正,替他们解决。因中班幼儿应逐渐形成勇于自己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一次,楠楠对我说:“老师,我上趟厕所回来,梭梭就坐在我的位置上,让他让开,他不让。”“楠楠,你再去跟他商量商量。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好吧!”楠楠走过去对梭梭说:“刚开始我在这儿玩的,后来上了厕所。我还没插完飞机,还想在这儿插,你到别的地方玩一会儿,好吗?”“我也想插这些东西玩。”楠楠向我看了过来,我鼓励他说:“再想想办法。”楠楠想了想对梭梭说:“子硕,这边没人你坐在这边,好不好?”楠楠说:“不,那边没椅子。”“我给你搬椅子来,好吗?”“好吧!”梭梭终于挪开,楠楠开始原来的拼插活动。

最后,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互帮互助,增加幼儿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活动区是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的有效场所。对个别幼儿施予个别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幼儿。陈鹤琴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强调“儿童教儿童”。有一次,我与陈悦悦玩颜色识别颜色,琳琳说:“老师我也想玩!”“好吧,你们俩玩。但是你应该像老师那样帮助陈悦悦玩,好吗?”琳琳高兴地答应了。她们玩了好几个轮回,琳琳连连让了悦悦好几次,最后我又听见琳琳说:“今天你认识绿色了吗?”悦悦点点头说:“嗯,认识了。明天我们俩再一块儿玩,好吗?”以上事例表明,鼓励引导幼儿充当个别幼儿指导者有助于培养幼儿互帮互助的品质,有助于增强幼儿相互交往的乐趣,有助于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展。

三、教师有效利用评价手段,鼓励、引导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养成

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决定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和充分的强化,而实现它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活动区游戏后的评价。活动区游戏后的集体评价有助于全体幼儿的普遍发展与提高。10月份我在活动区评价中注意向大家介绍某些幼儿的友好谦让行为,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之后,在活动区游戏过程中经常有小朋友跑来向我说自己是如何把玩具谦让给别人玩的。另外,有一次我发现殷涵涵等小朋友在娃娃家中玩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其内容较丰富、有条理。我利用评价机会请他们向大家介绍他们是如何开展游戏的,并组织幼儿讨论“在游戏中,如果你是幼儿园老师会怎样组织小朋友们的生活?在游戏中,小朋友们应该如何协商、分配角色?”他们各抒己见,丰富多彩。第二天杨宇欣、唐谦谦等在娃娃家中开始了以幼儿园生活为主题的游戏,他们协商、分配好角色后,开始了游戏,又是进餐、又是画画、又是游戏、又是讲故事、又是参观建筑工地,其内容更生动有趣。

总之,在一系列的初步的探索实践中,幼儿的交往能力方面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了较好的表现和发展,希望在今后的活动中继续观察幼儿游戏中的表现,通过进一步的引导,让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提升。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