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培养儿童生命意识刻不容缓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总结:培养儿童生命意识刻不容缓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2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培养儿童的生命意识刻不容缓

近日,认真学习了*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看望师生时题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温总理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他曾经把学、思、知、行这四个字结合起来,提出作为教学的要求,也就是说要做到学思的联系、知行的统一,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不由得让我想到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篇新闻――《下董铺水库捉鳖小学生失去踪影》。文中讲述了12岁的小学生丁丁与两名小伙伴一起去董铺水库捉鳖,丁丁溺水后两名小伙伴竟然没有呼救而是步行回家并隐瞒这个秘密长达4个多小时,直至这名小学生的叔叔发现才报警求救,但早已失去了救援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读后我在感到震惊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两个孩子在见到同伴落水后为什么不呼救而是选择离开和隐瞒呢?这是不是教育过程中缺少生命意识教育而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呢?这是不是我们没有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恶果呢?是的,我们无疑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总结经验和教训,立刻着手培养孩子们的生命意识,只有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他们才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生命。

据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高、死亡率高、增长速度快,目前已超过疾病类,成为儿童安全的头号“杀手”。调查还发现1-4岁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高达21.1%,即五个儿童中就有一位发生意外伤害。而这其中的许多意外伤害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加强安全意识和防范措施,意外伤害就可以防止或减少。如果我们能在平时注意培养儿童的生命意识,帮助其掌握一定的预防知识和简单处理意外伤害的方法,那么儿童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就能比较迅速沉着地采取急救措施,从而有效减少伤残或死亡。由此可见,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对其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呢?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运用故事教学,培养初步的生命意识

儿童都喜爱听故事,许多故事中都讲述了生命的美好,并告诉儿童在危机时刻该如何去做。例如:经典故事《司马光砸缸》就展现了司马光在遇到小伙伴跌落水缸后,面对这样的突发危机情况他是如何处理的。他首先让一个孩子跑回家去找大人,与此同时他留在现场积极思考并尝试营救的方法,最后用石头砸破水缸救出了小伙伴。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与冷静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称颂,老师可以教育孩子以此为榜样,鼓励他们学习并树立生命意识,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积极主动采取力所能及的营救措施。还有一则小故事叫《小兔落水后》讲述了在小兔不慎落水大声呼救时伙伴们不同的处理方法:小猴在一旁安慰小兔、小狐狸就只顾埋怨、而不会游泳的小羊则想办法利用竹竿将小兔救起。大人可以让孩子们来讨论到底谁做得对?如果你的伙伴落水了,你会怎样做?如果你落水了,你又希望伙伴如何做?通过故事引发儿童的思考,从中得到启发,在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和道德价值观。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反复给孩子讲述,有意引导,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这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接受。

二、采用情境教学,学习遇到危险时的处理方法

儿童的生命意识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建立起来,但这种学习并不仅仅是以一种个体孤立的方式和状态存在的,而是要将儿童置于社会情境中,他们通过亲自实践和探索,在实践操作中感知、建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建构主义理论来帮助儿童建立生命意识。情境教学的方法非常适合3-6岁的孩子,他们能很好的融入教师设定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学习并掌握预防意外伤害的知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

例如:社会活动《求助电话》,在儿童初步掌握求助电话号码的同时交给他们使用求助电话的正确方法,学习拨打求助电话。那么如何让儿童学会正确拨打求助电话的方法呢?需要采用情境教学,为儿童创设问题情境让他们思考该拨打什么求助电话?怎样正确拨打求助电话?使用情境表演的方法练习拨打求助电话,让儿童初步学会在遇到危险是如何利用电话求助。还有《小猴走失后》,教学中通过情境表演的形式呈现小猴和妈妈逛商场走失的情形,请儿童帮助走失的小猴找妈妈。这项活动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在帮助小猴的同时孩子们自己也掌握了如何预防走失以及走失后应该怎么办。情境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儿童分析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他们掌握各类预防的方法,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利用演习、演练,实践巩固处理方法

儿童有了一定的预防意外伤害和简单处理意外伤害的知识后,还应给予儿童演练的机会让他们实践巩固这些方法,也只有熟练地掌握后才能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临危不乱妥善应对。可不定期的举行消防演习、地震演习、急救演练等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实地练习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减少对突发事件的恐惧,学会沉着面对突发情况并积极应对,正确采取自救和求助。当然,儿童毕竟年龄小、能力弱,所以要反复强调应在保护好自身安全的同时方能采取积极有效地营救措施帮助他人。演习、演练能帮助儿童学会合理运用简单的自救、急救知识和技能,将生命意识落实到儿童的思想中、行动中。

生命是宝贵的,它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而意外伤害犹如悬在儿童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夺去孩子们的健康乃至生命。意外伤害伤残的后果,往往是使儿童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也对家庭、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而这些是无法用经济损失来衡量的。因此为了孩子的生命和健康,教师应踏踏实实从最基础做起,正如温总理所说的“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帮助家长和儿童认识到生命意识的重要性,教给他们急救、自救知识。给儿童生命安全加上救生圈。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健全急救系统、设立监管机构并提高全社会的警觉性和责任心,预防事故的发生,避免儿童发生意外而酿成悲剧。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2:总结:家园共育中利用体育游戏有效促进幼儿合作意识培养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家园共育中如何利用体育游戏有效促进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

幼儿期是人生发育的旺盛时期,此时,如果教育者能为其提供科学、适宜的体育活动,将会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成长。“强健的身体是孩子幸福的源泉”(陈鹤琴)。对幼儿来讲,身体发育始终是第一位的,所以《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强调幼儿在“体、智、德、美”方面的发展,把“体”字放在了首位。《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亲子活动,顾名思义,就是由家庭成员和孩子共同参与、协同合作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加强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联系,共同创造开发亲子体育活动,能有效调动家长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亲子体育活动是亲子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多元主体的身体成长和智力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在多样合作互动性游戏中的兴趣。

为此,我们着眼园本体育特色,基于“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这一出发点,采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与途径,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家园合作,探索开发一系列“强化幼儿合作意识、可操作性强”的亲子体育活动,形成具有园本特色的合作类体育活动成果展。

一、提出问题,调查分析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为更好地开展家园共育,充分了解家长对体育活动的认识,我们首先进行了调查,调查涉及三方面的内容:1.家长对体育活动的认识;2.家庭体育活动中关于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内容;3.培养合作意识的亲子体育活动的做法。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却忽视幼儿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更多的家长更注重对幼儿绘画、音乐、计算机、英语等方面的培养。许多家长不知如何有效、有针对性地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二、课程式培训,帮助家长提高对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意识的重视。

为了提高家长的育儿专业知识水平,丰富亲子体育活动内容,我们以“家园携手,健康体育,快乐合作”为主题,定期开展家长沙龙活动。活动中,以“讲座交流”、“视频观摩”、“你问我答”等互动方式呈现了家园如何做好幼儿体育教育,如何开展亲子间合作的体育游戏。家长们很直观地感受到如何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家庭体育合作活动、亲子体育游戏、亲子操等。让游戏不仅锻炼幼儿的身体,还能通过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增进亲子感情,发展幼儿的认知、情感、表达表现能力。让他们能够及时、全面地了解育儿知识,把握最新的育儿方针。从最初的家长倾听,教师讲述,到现在的家长出谋划策,主动搜集,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体育活动了,我们与家长的沟通也越来容易了。家长更加主动地和幼儿园合作。

这些课程式的培训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指导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指导方式,注重指导的实际效果,为幼儿园亲子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情感式激励,最大尺度发挥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1.邀请家长作为特约嘉宾,观看我园的“阳光体育月”活动。

我们以区域性体育游戏的形式开展快乐的“阳光体育月”活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通过自选玩具和活动区域游戏。活动前,我们向家长介绍场地的布置――即各个区域的游戏,以及在该区域中主要发展孩子们的什么动作,培养孩子们的什么能力,并向家长介绍一些活动器材。此外我们为家长准备一张详细的记录表,指导家长在接下来的体育活动中观察什么。让家长能更加正确的了解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应该观察孩子们的哪些表现。如:孩子们选择了哪些区域的游戏,选择了哪些器材?在活动中的兴趣?动作掌握情况?如何与他人有效合作?……

2.开展亲子制作大赛,丰富户外游戏材料。

开展“亲子制作大赛”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到制作体育游戏玩具的过程中来。开学初,我们举行了亲子制作大赛活动,其中制作户外游戏材料是一个重头戏。家长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了许多好玩且有教育价值的户外材料。如:纸杯制作的降落伞,酸奶箱做的大鞋,可乐瓶做的小滚筒,纸箱做的小推车,酸奶瓶制作的拉力器等。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家长的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活动,家长对体育玩具的制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起眼的废旧物品,现在都成了家长和孩子眼中的宝贝,他们会时常将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废旧物品带到幼儿园来,期待着参与下次的小发明,小创作。

3.开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亲子“合作类”体育活动。

开展多种多样“合作类”体育活动,孩子们在玩中学习,身体得到了锻炼,智力得到了提升,合作情感得到了升华。

(1)开展有趣的“亲子操”活动。

根据各年龄班的特点,设计编排多套简单易操作的亲子操。如:小班的圈操“倍儿爽”,中班的球操“MiMiMi”,大班的武术操节选“千字文”等。我们在运动会的时候,组织家长现场学习,并逐节讲解示范。起初有的家长怕做的不好看,有些不好意思,但在我们的鼓励下,也勇敢地走上操场与孩子们一起学习。操场上时时传来欢乐的笑声。我们还将操的视频发到博客上,家长们可以在博客上获得音乐并学习亲子操。经过一阶段的学习,我们会为家长和幼儿搭建展示的平台,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请家长和幼儿到领操台上去带操。孩子们看到爸爸妈妈认真的锻炼身体,自己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经常收到家长不错的反馈。有的家长开心的说:“经老师们的指导,我们在家和孩子边锻炼,边说笑,增添了家庭的乐趣。”有的家长反映:“以前从来不知道在家还可以和孩子这样进行锻炼,现在我们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做亲子操。”由此看来,采用这样的方法锻炼幼儿身体,已起到了很好效果。

过去的晨间律动,我们都是家长作为旁观者观看孩子做操的情况,现在我们每周都会利用两天的时间邀请爸爸妈妈加入到晨间律动中来,和孩子们一起蹦蹦跳跳,感受活泼动感的韵律操。“一日之计在于晨”,我们的运动从早上开始。跳过了有趣的律动操,爸爸妈妈怀着兴奋的心情离开,孩子们也开心的和爸爸妈妈再见,特别是小班小朋友,再也不见以往的依依不舍了。爸爸妈妈和宝宝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都在情感上获得了满足。

(2)开展有特色的亲子运动会。

亲子运动会是我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多年来,我们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亲子运动会。有庆祝节日的,如“三八节”的快乐妈妈俱乐部趣味亲子运动会,有主题形式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我自信”的亲子运动会……在形式多样的亲子运动会中,不论是趣味性的,还是竞赛性的,都给幼儿和家长创设了一次锻炼身体的机会,愉快合作的机会。增强了亲子之间的感情,缩短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3)指导家长开展家庭亲子体育活动

常常听到家长说:“我们也想和孩子在家里玩玩游戏,可是也不知道玩什么好?”于是,我们向家长提供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指导课程和介绍家庭活动的菜单式列表(包括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让家长能更为行之有效的练习。例如:

游戏“飞毯”

目标;发展宝宝的平衡感。

材料:床单。

玩法:宝宝躺在床单上,父母各拽住两角使宝宝犹如乘坐飞毯荡来荡去。

游戏“小马运粮”

目标:发展宝宝的爬行能力。

材料:枕头。

玩法:宝宝扮演小马,爸爸在小马的背上放上“粮食”(枕头),让小马把“粮食”运到(手膝着地爬行)对面妈妈那里。

还有“大脚兽”、拖地板、赶“小猪”……充分利用了家中现有的材料。

游戏“捉尾巴

目标:发展宝宝变换方向跑的能力。

准备:自制的布尾巴。

玩法:家长将“尾巴”系在身后,变换方向跑,吸引宝宝追赶,并捉住“尾巴”。

我们精心搜集了一些适合家庭开展的亲子体育游戏。并按照年龄班加以分类。我们将游戏的玩法和规则,以及锻炼的目标,发展孩子什么动作,都具体地写在上面。在不同的阶段,锻炼孩子的基本动作的同时,增进孩子与父母间感情,体味与父母合作游戏的趣味性。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可自创一些情节,让幼儿感到十分有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手膝着地爬的时候,就以游戏“乌龟顶球”来进行,孩子们扮演小乌龟在垫子上爬,爸爸或妈妈手脚着地扮作“小球门”。幼儿边爬边用头顶球,将球顶入“小球门”内。

(4)及时做好家长反馈记录,认真总结。

在今年“四月份阳光体育运动月”结束后,我们会发给家长一张参与活动的反馈记录表。家长通过活动肯定有一些心得体会,我们便以这种形式让家长反馈上来,或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提出活动的建议,或说说发现的问题。我们再帮着家长一起总结,梳理经验,对于好的建议我们也会吸纳,并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总之,家园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体育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幼儿的在园情况,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与家长间的情感交流,共同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不仅如此,通过家园合作开展的亲子体育活动更培养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幼儿的合作意识,进一步挖掘和利用了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提高了家长的合作意识和家长的体育素养。希望在我们的家园共育下开展的体育活动能为孩子们带来快乐和健康的发展,能让每一个家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四、互动式研讨,总结经验,展示交流

1.幼儿园活动环境的创设

我园自确立了以体育特色为园本特色后,本着“健康第一”的理念,开始了幼儿园室外环境的布置。增加了能在体育活动中体现一物多玩,需要通力合作的游戏材料,如:轮胎、竹梯、草垫、布袋、平衡桩等。根据幼儿年龄,我们添置了分别适合4―6岁及2―3岁儿童大型组合游乐器械。这些都为我园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为了丰富幼儿的户外体育游戏的材料。发展幼儿的各种基本动作,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制作体育玩具。家长提供各种废旧材料,教师结合体育活动的目标,利用这些废旧物品制作了大量的户外体育玩具,如利用大纸箱制作的坦克车可练习幼儿的钻爬等动作。用小药瓶、果冻盒制作的小风铃可练习幼儿纵跳,利用废旧卡片纸制作的铁索桥练习了幼儿的平衡能力,还有“布尾巴”、“菏叶”、“小汽车”、“大嘴动物”等,这些色彩鲜艳、造型活泼的户外体育玩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各种基本动作,还增强了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幼儿园体育活动游戏的选择

(1)利用早入园、晚离园时间,开展亲子共练活动。

早晨是体育锻炼的好时候,而晚上离园,家长又常常让孩子趁着天黑前多玩一会,为了充分利用这一早一晚的时间,让幼儿活动的更有意义,我园倡导利用早入园晚离园锻炼10分钟的活动。活动时,我们将户外操场以班为单位,划分成区域,开放园内所有的运动器械及户外体育玩具,由本班教师提供游戏的玩法,家长与幼儿开展各种亲子合作游戏。游戏中,教师不断向家长介绍每一个游戏是发展幼儿的哪方面的动作,怎样合作才能让游戏更好玩,使家长了解到小小的游戏中蕴涵了这么大的教育意义,“拍球比赛”、“亲子跳绳”、“捉尾巴”等游戏,使幼儿、家长、教师在这短短的10分钟里,都得到了锻炼。

(2)日常教学活动。

除正常体育教学活动外,我们探索家园共育的体育活动形式,请家长参与我们的教学活动。老师和家长一起设计活动方案,一起组织教育活动,不仅活跃了活动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使教师和家长互相沟通教育理念,利于一致、有效地培养孩子。

(3)利用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共同体验亲子游戏。

半日开放活动,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里的生活、学习的情况,每学期我园定期向家长开放半日,请家长观摩幼儿园的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将创编的亲子游戏提供给家长,请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家长体验幼儿是如何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如何在游戏中学习,如何在游戏中合作。

(4)利用春秋两季运动会,积极开展亲子游戏大赛活动。

每年春季、秋季,我园定期召开亲子游戏大赛及幼儿运动会,每次运动会上的家庭亲子游戏大赛都是运动会的高潮,猴子摘桃,幼儿悬挂在爸爸妈妈的脖子上,练习了幼儿四肢的力量,小企鹅赛跑,爸爸妈妈扶住倒立在自己脚面上的幼儿,使孩子在倒立的过程中加大脑部的供血量。这些亲子游戏,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而且为家长提供了与自己的孩子一起玩的机会,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5)此外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日常户外体育活动,教师把游戏教给孩子,让孩子当家庭教师,把游戏教给父母,并向教师汇报在家中玩游戏的情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家长互动中促进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3:总结: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浅谈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常常从媒体报道中看到车站、地铁发生踩踏事件,甚至伤亡,在惋惜痛心的同时,我们是否该反思,踩踏事件的发生看似是因为人员太多,设施资源不足造成的,其实是与我们长期淡薄的规则意识有直接的关系。淡薄的规则意识看似成年后生活压力所致,其根源其实还是在学前教育。我们都知道,人的发展大都基于人生早期,发展过程好似一张人生底片的显影过程。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将《指南》中的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谈谈如何在问题情境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问题情境,呼唤规则

一次,天气较热,户外活动后孩子们一下全都涌到茶桶处想喝水,结果是有的拿到了茶杯挤着去接水,有的挤着去拿茶杯,有的接到了水挤不出来,水泼了一身,乱成一团。不少孩子纷纷喊“别挤我呀!”、“我还没喝到水!”我先让孩子们回到座位坐下来,休息一下,并适时地抛出问题,让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全班小朋友很快地都喝到水?有的说“要排队!”,有的说“女孩先喝,男孩后喝!”有的说“挤着谁都喝不到水,浪费时间又危险!”接着我们试用了让女孩先排队接水喝,男孩看图书休息然后再轮换的方式很快大家都喝到了水。通过喝水的事件孩子们知道了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才能解决问题,不少孩子当即提出要把喝水排队的规则画在茶桶旁边,以提醒大家自觉遵守。

二、群策群力,制定规则

其实规则存在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必要而合理的规则是幼儿愉快学习、生活的保障。在日常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我们也一直提醒幼儿要排队,要将卫生,要爱护班级图书等等,提醒幼儿按照规则做事,但是为什么在一些特定的时候,在无人提醒监督时,幼儿就弃规则于不顾,出现一些违规现象呢?这与幼儿的规则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分不开,也与规则自身有关系,幼儿对规则制定的参与度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规则的执行情况。

首先规则的制定要尊重幼儿的意见,引导幼儿讨论规则,得到全班幼儿的认可后再确定,这样执行时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喝水时女孩先排队,男孩后排队这就是经过大家讨论确定的规则,大家就能比较积极地遵守了。

其次,规则内容要简洁,用幼儿能理解,便于记忆的语句表达,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提醒幼儿愉快遵守。喝水的规则我们就确定为“排队喝水,女孩先男孩后”并在茶桶前的地板上贴上了提醒排队的两双小脚印,前一双小脚印上加贴了女孩小辫子,后一双小脚印加贴了男孩的短发型。就这样我们在卫生间用孩子们熟悉的海绵宝宝,配以朗朗上口的儿歌示意洗手流程;图书区用一本打开的书图示提醒孩子一次只能一本书,一页一页仔细看;手工区用一个操作盒,一把剪刀,一张手工纸图示孩子在规定的地方使用剪刀,操作完成后分类整理材料等等。图标可爱有趣,容易理解,孩子在环境的提醒下愉快地遵守着共同的约定,享受着规则带来的有序生活。

三、亲身体验,完善规则

随着孩子对规则的熟悉、掌握,运用,发现原来制定的规则有的地方还不够合理,此时及时地完善规则就显得必不可少。

在喝水时,孩子们发现有时有时排队的人多,会等很久,游戏的时间被减少了。孩子们就每次等待几个人比较合适展开了讨论,最后一致觉得队伍里排了六个人,其他人就暂时不要再排,先做其他的事情,等人少一些再来。因此我们在排队处的脚印变成了三双带小辫子的脚印和三双短头发的脚印,提示幼儿站在脚印内排队。这样既避免了消极等待,也避免了由于等待时间过长带来的自控问题,保证了孩子各项活动的进行,也为规则的遵守提供了外部保障。

在建构区常常发生争抢积木的事情,谁也不让,都觉得这块积木对自己搭建的东西很重要,此前轮流玩的规则约束力似乎不大,该怎么办呢?孩子们由此发现还应该有违规的处罚,谁没有遵守规则争抢积木的,就罚他停玩一次。违规的条例应运而生:不爱护图书的当三天图书管理员;乱扔垃圾的当一天卫生监督员;手工区材料不及时整理好的,停玩三次等等,孩子们自发用自然后果法,提醒督促大家遵守规则。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完善规则,学会约束,自我控制,互相督促着规则的执行。

四、优化活动,享受规则

在孩子们执行规则的同时,我常常思考怎样让我们的活动安排更合理,怎样让孩子们在遵守规则时不压抑,既遵守规则又不束缚孩子的言行。

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足够大的时间、空间和材料,为孩子愉快地参与各项活动提供保证。在组织参加人数较多的游戏活动时,尽可能地分组进行,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尽兴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不让规则的遵守让孩子感到难受或不充分。拓印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手工活动,每次都有很多孩子想参加,可是手工区有限的空间决定了参加活动的人数不能超过十人,此时孩子的需要与规则之间有了矛盾。我和孩子们商量,临时将娃娃家缩小一点,扩大手工区的活动空间,这样增加参加拓印活动的人数,并连续三天开展,这样所有的孩子都能玩到喜爱的拓印游戏,有不因空间的拥挤而影响规则的遵守。

在平常的活动中,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各环节,减少孩子的消极等待,让孩子们既有条不紊地参与活动,又轻松愉快。

五、树立榜样,共守规则

成人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成人一次不经意的违规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特权的印象,影响孩子对规则的神圣感。

有一次,我要查找一个绘本故事,拿了三本绘本书在手中翻阅,班级的小小图书管理员笑笑看到了,马上说:“老师,你拿了三本书!”,旁边点点推推她说:“她是老师呀!”言下之意就是提醒她不要指出我的违规,我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马上把其余的两本书放回书架,并认真地对笑笑说:“你提醒得很好,一次只能拿一本书,老师也不可犯规呀!”事后,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了笑笑的认真负责,做了违规检讨,并按照事先的惩罚约定,做了三天的图书管理员。班级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的言行与孩子规则意识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利用家长会、家长园地、班级博客等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请家长做孩子的榜样,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如遵守交通信号灯,文明停车,不乱扔垃圾等等,以自己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来影响孩子。这样做到家园同步,共同促进孩子规则意识的养成。

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需要反复练习,提醒,当规则内化为行为习惯时,相信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和谐、美好。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篇4:小结:培养幼儿自主尊严意识体验幼儿园幸福快乐生活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小结:培养幼儿的自主、尊严意识、体验幼儿园的幸福快乐生活

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五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注意尊重儿童的合法权益与人格,切实保障儿童权利的实现,使他们体验尊重与平等,感受自主与快乐,努力实现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阶段是自我意识、自我独立的萌芽期,也是想象力最丰富、好奇心最盛、动手探索欲望最强的时期。培养幼儿自主性,能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精神,把握良好的教育策略,适时、适宜、适度地给予支持与引导幼儿的探索行为,促使幼儿的巨大潜能得到自由释放和充分开发,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让幼儿在幼儿园快乐生活中体验自主意识,在自主的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与经验。

一、要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启发和培养幼儿自我作主想法

幼儿来到人世间,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们应当坚持从身边做起,充分利用日常的生活中幼儿常见的事物,开展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活动,引导儿童去探索,去感受,去体验。例如;“什么能把手绢洗干净”活动,就是利用孩子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事情,启发幼儿想办法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洗手绢。通过实践,让幼儿知道除了肥皂还能用其他洗涤用品把手绢洗干净,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和孩子通过谈话‘什么能把手绢洗干净’调动小朋友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可以组织收看妈妈做家务的录像,让孩子发现了洗手液、洁洁灵、沐浴露等物品的名称和作用。实践证明组织开展‘洗手绢’等类似的活动,幼儿的能力所及,轻易就可以做到,幼儿的活动积极性就会很高。许多小朋友主动把洗过的手绢让老师检查,看看干不干净。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有的小朋友还有意识地把洗发水和沐浴露混合在一起进行创造性地尝试。他们虽然还不了解化学知识,但他们确主动实践了一种思维。总之,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活跃幼儿的思维,让幼儿感觉到事物的新鲜,世界的奇妙,生活的美好。

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幼儿自主的潜能

由于每个孩子的遗传基因不同,出生后所受父母及环境的影响又各有不同,所以他们虽然年龄相仿,但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幼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为其提供满足幼儿不同发展需要的多样化的条件,使其按照自身的特点和可能性实现富有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在开展日常活动中,就要照顾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可划分不同的活动区,给他们发放不同的活动材料等。例如;美工区,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涂色、描线图色、自主绘画的活动材料。益智区,孩子们可以自愿选择图画、数字、地图等,内容不同、块数不同的拼图进行游戏。发现区,幼儿能利用一些成品玩教具、半成品及原始的材料去发现、认识、探索和创造,自主的形成概念。总之孩子们发展需求多样化,我们的活动就要多样化。

三、组织兴趣活动,引导幼儿参与,鼓励自主成功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抓住生活中随时出现的教育契机,和幼儿产生有效互动,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的经验,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去年秋天,在组织户外活动时,孩子们看到纷纷飘舞的落叶。不一会,其中有一名叫涛涛的小男孩笑着走到我面前说:“老师,您看我做的小陀螺!”说着他把两只小手伸给我。在他的手里有一个用树叶做的小陀螺。他是用一个针形的小叶从一片杨树叶子中间穿过去,把下边露出的尖是用来旋转的支点,上面是用手捻的把柄。我接过涛涛的树叶陀螺,用惊喜的口气说:“哇!真有趣,有树叶做的小陀螺,多有意思呀!”涛涛听了得意的笑笑,之后,他就大声宣布:“我的树叶脱落还能转呐!”“真的吗?”我边说边蹲下去,等待涛涛的现场演示。涛涛把树叶陀螺放在地上,用手捻着把柄,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转起来。我也拿起他的陀螺试了几次也没有转起来。涛涛脸上露出了焦急和疑惑的神情。这时几个小朋友也一起围过来,他们也都作了尝试但都没有成功。我问道:“小朋友们,为什么树叶陀螺转不起来呢?”一个小朋友说:“因为它是树叶做的所以转不起来。”又一个小朋友说:“因为它中间不是用小棍做的所以不能转。”涛涛说:“可能是太轻了,不能做陀螺。”我说:“咱们班里就有陀螺。”几个小朋友一起说:“我们拿来看看吧。”观察之后孩子们有了新的看法,大家说,陀螺是圆的,树叶后面有长长的叶柄就转不动了。涛涛也明白了说:“树叶不是圆形的,是心形的,出了个尖儿,周围的重量不一样了,就转不起来了。”我鼓励他说:“那你能修改一下吗?”涛涛首先摘去了长长的叶柄,然后他又把树叶的边缘撕成一个圆形,又仔细的察看了一下中间的针形叶片。他小心地把树叶陀螺放在地上,用手使劲一捻把柄,呀!树叶陀螺转起来了,孩子们都高兴得拍手欢呼。

四、培养幼儿的尊严意识,鼓励幼儿的自强精神

教育学家认为:我们培养和教育孩子应具有三种素质,其中之一就是尊严,即在社会交往中应当受到尊重。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幼儿进入幼儿园即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应当为孩子一生有尊严的生活打下基础。

自信是幼儿有尊严生活的前提。在幼儿园生活中,教师要信任儿童,从儿童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不同需求。关注、爱护、赞赏每一位儿童,使他们真切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爱。相信自己有优点,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之处,并为每位儿童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儿童感到自己被信任、尊重,情绪愉快、自信。有一天,叶子小朋友笑着对我说:“老师,我给你带礼物来了!”说着,她从书包里拿出一沓纸。我微笑着接过来,问道:“哇,你给老师带什么礼物来了?”这时,茜茜、卓卓小朋友也好奇地围过来观看。我打开叶子折着的纸,原来这是她在家里画的一幅幅图画。叶子扬着小脸,眼睛注视着我。这时,茜茜却说了句:“哇塞,拜托,希望你的画不要把老师吓坏!”卓卓也哧哧地笑着说:“这画的是什么呀,我一点也看不出来,而且她也没有涂漂亮的颜色。”听着小朋友的话,叶子扬着的小脸慢慢低了下去,小手磨搓着图画的一角。我没有改变自己的动作,依旧在专注地欣赏着叶子的绘画作品。我边看边问:“叶子,你可真棒!你在家里画了这么多画呀,你把画送给老师,老师真高兴!你能告诉老师你都画了些什么吗?”叶子看看我再看看自己的画,她又看看我,我笑着冲她点点头。于是,她开始为我讲解自己的作品。我一边听一应答着,适时地说上一句:“你要是涂上颜色就更漂亮了。”叶子马上说:“下次我一定涂上好看的颜色。”我还不时地对她的绘画技能提出指导性的建议,鼓励她:你一定会画出许多更加漂亮的作品!教师没有直接批评那两个说话不当的小朋友,而是用自己的行为、言语给叶子以支持,给叶子的作品以肯定、赞赏,说她“真棒!”,这样既保护了叶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又为另外两个小朋友树立了肯定别人、欣赏别人、尊重别人的榜样。

五、学习掌握生活的技能,培养幼儿自主能力

幼儿的自主的能力往往是从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不断增强。我们培养幼儿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学习自我服务的能力。

也就是生活自理能力。例如:我们利用“小老鼠穿山洞”活动的情节帮助幼儿练习穿衣服。幼儿边说儿歌边学习叠衣服“关上两扇大门,插好两个插销,再鞠一个躬,叠好了。”第二,安全卫生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要经常给幼儿讲解和示范用电用气安全,饮食安全,乘车走路安全等等,让他们从小就有自我保护意识。第三,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力。如坚持每天刷牙,饭前便后洗手,经常清洗玩具,早睡早起,自己清理自己的床铺、房间等。第四,和人交往的能力。要使他们从小做起,从幼儿园做起,学会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尊重师长,礼貌语言。学会谦让大度。学会用自己的方式如:打电话、送礼物等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会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等等。在培养孩子的技能方面,老师要作为观察者多用引导性的语言去启发幼儿,让幼儿亲身体验过程,最终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孩子。例如;两个孩子争抢玩具,我不是单纯的说教更没有严厉的斥责,而是用指导性的语言;你们说这样游戏还能进行吗?这样你们觉得高兴吗|?使幼儿通过思考、体验,得到感受,能慢慢学会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注重生活中细节的渗透。例如,在活动室放一个纸篓,孩子们会把碎纸垃圾物放在其中;在玩具柜贴上玩具的标记,孩子会看标记把同一种类的玩具收放在一起;在生活中教师用轻柔的语调、温柔的目光和幼儿交流,孩子们就会连贯的、从容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正是这些看似细小的生活点滴却让幼儿从中得到体验和感受,对幼儿产生极大的教育影响。

“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这是苏联大教育家苏霍母林斯

基的一句名言。教育的真谛是让人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启蒙与拓展,人的价值的挖掘与体现,又是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创设符合幼儿需要的物质及精神环境,让幼儿获得自主、有尊严的愉快生活,做一个昂首走路的人!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5:总结: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仍将努力而为之,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