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谈幼儿游戏中合作效应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结:谈幼儿游戏中合作效应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1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小结:谈幼儿游戏中的合作效应

让幼儿学会合作,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

获得的,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使他们能够和同伴进行一般的交往,相互之间所做的游戏,

其类型和内容也愈加丰富,并且越来越多的进行合作游戏,幼儿在合作游戏中能够增进与同伴的

交往,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习得并不断提高社交技能。

【案例一】

一次,豪豪是“娃娃家”的“爸爸”,铭淑是“娃娃家”的“妈妈”,“妈妈”在很认真的照顾

“娃娃”,又是喂“娃娃”吃东西,又是哄“娃娃”睡觉,而“爸爸”却是一个人在“游乐场

”闲逛,根本不关心“家”里的“妈妈”和“孩子”,我问他宝宝呢?他尽然手一挥,“问娃娃

的妈去,娃娃的妈在照顾呢!”完全是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丝毫没有想回“家”尽责的意思,

听得我蒙了。

【案例二】

“哇......”一声清脆的哭声打破了游戏时的欢乐气氛,走进一看,原来是“娃娃家”

的“爸爸”不喜欢“妈妈”,把“妈妈”慧慧赶了出来,今天的“爸爸”是心成小朋友,脾气非

常大,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班上的淑兰小朋友,他当了“爸爸”后,把“妈妈”给废了,自己找了

个“新妈妈”――淑兰,而且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有,说什么也不同意慧慧当“妈妈”,就在慧

慧伤心哭泣的时候,心成拉着淑兰一起照顾“娃娃”、一起逛街。

【案例三】

点心店里,本来是两位“服务生”一起照顾店里的生意,游戏才开始没一会儿,只见店里只剩下

“服务生甲”,一个人既招呼“客人”,又要擦桌子整理,忙得晕头转向,而“服务生乙”不知

何时离开了自己的岗位,游逛去了。

【分析】

游戏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孩子在游戏中尽情释放自己,虽然有时候孩子会表现出那么一点点的“

不乖”,但那就是孩子的真性情,孩子不会掩饰自己,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如果未了解幼儿想说

什么不要盲目指挥,否则必然抑制和挫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

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我们才能发现孩子的世界是一片多彩的世界。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对

幼儿的幼稚行为要给予宽容和尊重。

【指导策略】

在游戏的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安排好孩子的每一个角色,也不可能做到让每一个孩子都满意,但

能给孩子自由、公平的选择机会。出现了上述情况,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制止,可能效果会适

得其反,批评的话语不会让孩子记住下不为例,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得到老师的肯定才

是孩子们积极向上的动力。为此,我会和孩子谈心,引导他来发现由于他的离开或不尽职而产生

的后果,并鼓励他积极补救,两人相互合作,争取“工作”出色。

具体措施:

一、提供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的物质环境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与幼儿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伙伴式关系,同伴之间创立和睦相处、团结协作的

环境。这种宽松愉悦和谐的精神环境,能使幼儿萌发合作意识,感受到合作取得成功的快乐,让

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乐趣。

二、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也是幼儿心目中的榜样,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其一言一

行都对幼儿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榜样。同时同伴也

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合作能力强的与合作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

三、采用循序渐进的合作方法:从最简单的两人合作到几个人一起合作再到分小组合作一步步推

进。对于幼儿积极合作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肯定孩子的每个进步。

四、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1、让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要求,用语言解决各种矛盾多为幼儿创设具体的合作情

景,

2、让幼儿根据情景学到合作的策略。

3、让幼儿自己探索合作活动方法

总之,让幼儿学会合作,调节自我,理解他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对幼儿一生的发展

至关重要。我们要从幼儿抓起,从他们的日常生活抓起,从他们最喜欢、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抓

起,并依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为今后踏上社会做好准备,让我们

和幼儿共同成长!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2:小结:教师在幼儿游戏中作用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小结:浅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游戏是学前阶段最基本的一项活动,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智力开发。游戏可以让幼儿体验到快乐,同时也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只有幼儿是快乐的,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参与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一、教师是设计者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因而好问、好探究,这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教师要抓住幼儿这种心理,尽可能创造条件,利用周围的一切事物,为孩子设计各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游戏活动。

二、教师是导演

游戏好比舞台剧,教师就是这台戏的导演,组织站排,讲解游戏规则,组织游戏安全进行。

三、教师是道具师

游戏需要大量的道具。有了许多“零散的部分”,就可以将它们结合、再结合,支持及创造出复杂的游戏剧本,使游戏得以生生不息。

四、教师是游戏者

教师要设计一些自己和幼儿共同完成的游戏,不但自己能得到快乐,还能更好的接近幼儿,增进与幼儿的关系,和幼儿像小伙伴一样,使幼儿亲其师信其道。

五、教师是沟通者

当孩子游戏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停止游戏、罚坐、反省等行为只能是毁了游戏。

六、教师是评价者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学着欣赏孩子,通过游戏的行为发现孩子真正的长处;和家长、孩子沟通要从孩子的长处出发,把孩子的优点、教师对孩子喜欢的感觉,传递给孩子和家长。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

篇3:总结: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总结: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

区域游戏是幼儿乐于参与的活动之一,区域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区域活动的需要,还有益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区域游戏中,幼儿主要通过具体操作、探索来掌握技能、获得知识、发展各方面能力,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形成一定行为习惯、促进幼儿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区域规则作为教育手段,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促进幼儿活动质量,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因此,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不仅影响幼儿的社会性适应,也将影响一个人终生适应社会的程度。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我们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将有助于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较差,区域游戏时,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好奇心强,随意性大。作为教师,要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因为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何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呢?

一、利用各种标记图,帮助幼儿理解游戏规则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不善于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教育更要细致、耐心。小班孩子具有自己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他们不喜欢硬性的说教,比较青睐于用实物的方式理解事物。玩游戏时,孩子心里知道规则,但常常会忘掉规则。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各种标记图为媒介,让标记图和孩子们说话,让他们在和标记图的互动中,以愉快自主的方式,比较轻松地接受和理解游戏规则。如:在开展阅读区游戏时,我们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需要遵守的规则与要求,并根据大家讨论出的这些规则要求,老师再和幼儿一起用图片的形式将这些规则一一画下来。如:画一张张开的嘴巴上打一个叉叉,代表“不要大声说话”;在一本书的旁边画一只手,代表“一页一页翻看”……这些图片形象生动、充满童趣,由于这些规则是孩子和老师共同讨论、制定出来的,因此幼儿更容易理解,并且更乐于接受。这些温馨的规则图片张贴到相关区域后,幼儿时刻都能看到,不仅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而且美化了区域环境,给予幼儿随时必要的提示,让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遵守规则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

一般的区域游戏时常受投放材料、场地布置等限制,因此都有规定参加的人数,而小班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特别严重,不管别人是否已经在这个区域玩了,这个区域也已经人满为患了,还是喜欢一窝蜂地去争抢。如:在“玩具大家玩”的主题中,我们开设了“卡通尼乐园”游戏区,并在该区域中投放了很多玩具,有毛绒的、遥控的、电动的、充气的、拖拉的、上发条的等等。这些玩具有的是小朋友自带的,有的是幼儿园提供的。种类繁多的玩具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每次玩区域游戏时,孩子们总是一窝蜂地往“卡通尼乐园”游戏区挤,时常是人满为患,也是场面最为混乱的地方(玩具扔满地、玩后不会送回家,玩玩具时有的孩子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的状况时有发生。)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些游戏标记图,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明确游戏规则,学习爱护玩具、“玩具大家玩”、自己收拾、整理玩具等,体验游戏的快乐。如:为了让幼儿明确“卡通尼乐园”游戏区的参加人数,我们就在“门口”粘贴了几只小脚印,并告诉幼儿:去“卡通尼乐园”玩的小朋友必须把鞋子脱了放在上面,如果小脚印上放满了鞋子,其他孩子就不能进入“卡通尼乐园”玩了,这样一来,轻而易举地解决了游戏区人数的规定问题。每当有孩子不脱鞋子或还有人要进入该区域玩的时候,其他孩子就会提醒他:“你不能进来了,没有小脚印了!”针对孩子在游戏中乱扔玩具、不会轻轻拿、轻轻放,争夺、独占、损坏玩具等状况,我们一方面及时给予制止、引导、教育,另一方面运用标记图给予幼儿正面引导。如:将班中孩子一起友好地玩、会合作玩玩具、游戏结束后一起收拾玩具等画面打印出来后张贴在游戏区,以暗示、提醒孩子向他们学习,让幼儿在与标记图的互动中理解游戏规则,并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各种标记图的巧妙运用,让我们教师省去了不少苦口婆心,同时还帮助幼儿理解了游戏规则,使幼儿遵守规则变得自主。

二、采用多种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形成规则意识

教师在区域游戏中的指导策略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区域活动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注意每一个幼儿的动向,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对那些表现好的或者是有进步的幼儿,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摸一摸他的头,投以赞许的目光,或翘翘大拇指,给他额头上贴个小五星等,以进一步提高他的积极性。如果哪个孩子违反了规则,则应马上提醒他,引导他注意规则,鼓励他向旁边的好榜样学习。通过指导,强化孩子的规则意识,帮助每一个孩子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

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尽管每次玩区域游戏时,我们都反复强调规则,幼儿也明确了要求,知道该怎么做,但在活动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时能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幼儿内在的积极性,加强对幼儿具体行为的指导,不断地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幼儿的规则意识一定能在区域游戏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强化。例如:玩区域游戏时,要求幼儿安静地进行活动这一点,小班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往往会将之抛于脑后,对此,我将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吵吵闹闹的声音偷偷录制了下来,游戏结束讲评时放给他们听,让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的声音大家是否喜欢听?很多孩子在听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捂住了小耳朵,我顺势问他们为什么要捂住耳朵,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太吵了!太吵了!”“我的耳朵不舒服!”“吵得我的耳朵都快聋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声音就是我们小朋友刚才在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发出来的声音,由此帮助幼儿明白大声说话、吵吵闹闹的声音不好听,同时向幼儿讲解噪音的危害及安静环境的好处,让幼儿知道自己以后玩区域游戏活动时应该保持安静。幼儿在游戏时,为了让他们能较好地控制音量,我们在指导时对孩子进一步提出要求。如:讲话时只讲悄悄话,如果是和旁边小朋友交流,声音只要能让他听清楚就够了,不能给其他人(包括老师)听到。有了老师的这些具体到位的指导要求,幼儿做起来就容易多了,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小班孩子易记易忘,有时我们在观察指导幼儿游戏中发现一些好的言行想让他们在讲评时讲给大家听,但是真的请他们上来讲的时候很多孩子却显得很茫然。他们往往讲不清、记不住自己刚才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语。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将观察到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幼儿游戏情况随时用手机及时拍摄录像或照片,讲评时,就借助录像、照片等媒介,引导孩子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做一做,“*X小朋友是怎么玩的?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帮助幼儿回忆、讲述区域游戏活动中的情况,并正面引导孩子向录像、照片中的孩子学习,模仿他们好的言行表现。在评价过程中再次强化规则要求,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可见,如果教师在指导幼儿玩区域游戏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指导策略,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仍将努力而为之,逐步培养和监督幼儿遵守规则,以增强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篇4:总结: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总结: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实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是最典型、最有特色的游戏,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因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以物代物,能脱离真实情景和物体的直接信号刺激,进入假设想象的世界,所以说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对孩子而言,游戏是真实的生活和想象世界的统一。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但幼儿未来的生活不应该是我们现在生活的简单重复,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幼儿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发展游戏内容。观察中发现,很多孩子在游戏中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就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方面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引导幼儿自主参与制作游戏材料,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创新素质的发展。角色游戏的过程是创造、想象的过程,游戏中替代物的使用,就要运用创造性设想。我们在观察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对于成品玩具或教师自制的仿真玩具只有短暂的兴趣,一些孩子在角色游戏中大多时间停留在对一些现成材料的机械操作等表面层次上。为此,我们在角色游戏中减少了成品玩具材料的投放,提供了大量的半成品,将原本要制作成品玩具的用材(如:各种纸质材料、泡沫塑料、海绵、彩带、吸管、各种碎布、花片等)分放在我们称之为“百宝箱”的材料箱里,游戏时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寻找、制作需要的材料,大胆想象、创新。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使幼儿的创新能力逐渐发展,创新意识更加强烈。比如:在我们开设的游戏“美美服装店”中,顾客们觉得服装款式、数量都太少,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于是,我便鼓励服装店的孩子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服装。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出谋划策,自己设计了各种漂亮的款式和美丽的图案。就这样,许多款式新颖的服装在孩子们的小巧手中诞生了,如:背带裤、公主裙、超短裙、吊带衫等。因为服装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所以他们在这样的活动中都很投入。接着,我们一起分工合作,从画、折、剪、贴等幼儿都积极参与并达到了超出预料的效果。最后,当一套套款式各异、色彩鲜艳的服装挂进“美美服装店”之后,深受广大顾客们的喜爱,服装店也因此更加热闹了。

可见,孩子们在自主参与游戏材料的制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让幼儿看到了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创新意识也因此而更加强烈了。

二、巧妙参与幼儿游戏,注重游戏过程的互动性,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杜威强调:“教育过程是儿童和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真正合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该是“自上”的指导者,而应是游戏伙伴,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产生互动。在游戏中,幼儿往往会寻找替代物来解决困难,而替代物的巧妙运用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有效措施。当幼儿在使用、制作替代物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可以及时参与,帮助幼儿巧妙使用替代物,并启发幼儿一物多用,指导幼儿为自己的游戏设计、创作简易玩具,以促进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但教师如何参与幼儿的游戏也是值得研究的。

首先,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体,教师只是主导,如果在游戏中教师想好主题、定好情节,幼儿只是按规定去表演,整个过程中,教师的干扰太多,幼儿难有发挥的余地,我们不应该让“主体”成了表演的工具。当幼儿自发进行有主题、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时,我们不妨“静观其变”,不要任意打断、介入,就让幼儿的游戏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发生、发展、结束。因为,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他的创新意识极易被某件小事物启发而生。

其次,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启发想象。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游戏的主题只规定了情境的总趋势,情境的具体细节是受游戏开展的时间、空间及游戏者个体特点的影响的。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如:给“娃娃家”打电话,告知“妈妈”请全家人外出吃“肯德基”或去游乐场等。但是,在幼儿游戏前,教师应尽量少讲,“讲”的时间多了,“动”的时间就少了;讲的规则多了,幼儿自由发挥的余地就少了,客观上限制了幼儿的想象。

再次,我们应持多样的指导方式。合理运用游戏的指导方式,是实现幼儿在游戏中主体地位的保证,而教师在角色游戏中的现场指导,应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教师可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游戏中出现危险情景时、幼儿在游戏中出现了不良的行为问题时,适时地介入并加以指导。如:在“小熊医院”游戏中,我们发现有的“病人”没有挂号就去看“医生”,就告诉他们“看病应先挂号”。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很随意地拎着“娃娃”或拖着“娃娃”的脚走路,就装作听到了“娃娃”的哭声,启发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自行纠正。这些介入都能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帮助。另外,教师可以以指导的形式,设置疑难情景,促使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主动克服困难。例如:“大家一起来想想办法,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能马上再玩下去。”“你有什么好的经验要向大家介绍?”在无人发言时,教师可以引发幼儿思考解决问题,如“我们下次游戏还需要什么呢?”“还需要添置些什么材料呢?”等等。当幼儿主动提出新的游戏内容时,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创新,可以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玩:“小熊超市”的游戏时,服务员大声喊着:“快来买啊,新鲜的蔬菜、水果!”但是也见没几个“顾客”去买,我便请服务员去问问“顾客”为什么不来买。原来是“超市”里的蔬果品种不够多。于是服务员便用橡皮泥制成了各种蔬果,又叫卖起来:“快来买呀,有苹果、梨、西瓜很多很多呢。”果然,“顾客”们纷纷来到“小熊超市”购买自己所需的物品。

可见,如果教师能巧妙参与幼儿游戏,在游戏过程中与孩子产生互动,更能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积极的评价,强化幼儿的创新意识。

评价是角色游戏中的一个重头戏,是一个发挥游戏教育作用,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环节。角色游戏中老师不恰当的评价会使所被评价的幼儿对自己产生不良评价,从而影响其行为和以后的发展,更不利于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必须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对幼儿进行正确、积极的评价。例如:在一次游戏中,一个小朋友把“娃娃家”的床和桌子搬来搬去,弄得整个“娃娃家”都乱七八糟的,或许有的老师观察到这一现象时会不问青红皂白地上前及时制止,但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孩子这样做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何不站在孩子的立场,听听他是怎么想的呢?我当时的做法是:首先问清楚他这样做是想干什么。当我得知他是想重新设计“家”的样子时,便鼓励他并帮助他一起设计了一个“新家”。看着他满意的笑容,我想我的做法是对的,孩子的创新意识可能就是在这一瞬间的鼓励与表扬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可见,教师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都能激发幼儿在游戏中表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因此,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给幼儿说的机会,让幼儿自己与同伴交流,之后教师应以肯定的态度来看待每位幼儿,并且对幼儿出现的错误持接纳的态度。因为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孩子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并进一步得到强化。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多变的各种挑战,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有可能使我们的孩子成长为生活的强者,因此,今后我们仍将在幼儿最喜爱的角色游戏活动中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让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5: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语言指导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浅谈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的语言指导

中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较强,参与游戏的积极性较高,但受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障碍,此时,教师恰当的语言指导能够提高幼儿游戏的品质、促进师幼关系的融洽、推动幼儿认知与社会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语言指导极为重要。

在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的主要方式是语言指导,不同的语言指导方式对于不同的游戏情境和不同的幼儿,其指导效果是不同的。伍德研究发现,如果教师指导语言运用不当,会打断幼儿的游戏;如果教师能有技巧地询问相关问题,与幼儿进行对话,则可使语言指导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直接决定了幼儿的游戏主题能否顺利发展,也决定了教师的介入是激发了幼儿游戏的兴趣,还是挫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教师在游戏中的语言指导是否合理,关系到幼儿自身积极主动性、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幼儿游戏时运用不同类型的语言,既能提高指导游戏的效果,又能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得以发挥,还能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有技巧地问一些相关的问题,使教师与孩子的对话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有效地运用语言来达到教师预期的目的,让幼儿的游戏更好地进行呢?

一、多用鼓励式语言,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鼓励式语言通常是以老师鼓励的语言形式出现,目的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以及规则意识的形成。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违规行为,我们在指导时不一定直接指出来,可以多多采用一种鼓励式的正面语言,把希望幼儿出现的行为要求提出来,让他们知道该怎么做。如:有一阶段我们在观察中发现,游戏时幼儿的行为不尽如人意:游戏结束后不会将玩具放回原处、掉在地上的玩具只当没看见、游戏时遇到困难了或者与同伴发生争执后,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只会找老师求助或告状……一次,游戏才开始不久,就有小朋友来告状了:“老师,他们又买了好多东西送到我们家来了,弄得我们家里乱七八糟的。”循声望去,只见娃娃家地上、桌上、床上都堆满了东西,简直无处容身。见此情景,我来到娃娃家微笑着鼓励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家的人都很能干的,等会儿我来你们家做客,相信你们一定会把家里整理得干干净净的!”果不其然,还没等我迈出娃娃家,孩子们就动手整理了起来。不一会儿功夫,娃娃家就变得干净又整洁了。

可见,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如果多采用鼓励式的正面指导语,帮助幼儿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能充分调动幼儿游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游戏行为。

二、适用提问式语言,启发幼儿的游戏思维。

提问式语言可以启发幼儿的游戏思维。采用这种方式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把游戏进行下去,及时反馈幼儿的游戏行为,启发幼儿的思维。如果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时,能适时、适当地运用提问式语言,将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游戏进展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游戏中,对于不需要幼儿思考或努力尝试即可回答的问题,我们应尽量少出现,如“这是什么呀?你在干什么呀?”等,老师应根据幼儿游戏开展的情节,当幼儿需要帮助或有指导的必要时,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如:“你跑来跑去是在干什么呀?(用于了解游戏的情节)”;“点心店里除了厨师和服务员以外,还有谁呢?(当幼儿发生争抢游戏角色的时候)”;“如果你想要的玩具没有了,怎么办呢?(启发幼儿学会用替代材料)”;“妈妈除了烧饭还可以做什么事情呢?”、“警察的工作是不是只抓坏人呀?(用于帮助幼儿对妈妈以及警察职业的进一步的了解和关注,达到丰富游戏情节的效果)”等。

中班幼儿在游戏中会反映出自己原有的经验,老师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的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去获取经验,使生活中零散的经验得以整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幼儿需要帮助时,不要一厢情愿地进行直接指导,可以问问幼儿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老师的帮助,如:“你有什么需要帮助吗?”“要不要我来帮助你?”等。老师在游戏中应适当运用提问来帮助幼儿主动提取已有的经验,用于新的、或不同的情景中,要注意根据幼儿游戏的情节发展需要,根据游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把幼儿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三、慎用建议式语言,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

建议式语言指导是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指导方式,指的是教师运用询问或者陈述的方式,向幼儿表明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以此提示或暗示幼儿解决问题的指导方法。建议式语言的指导具有非强迫性的特点,即教师不是直接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也不是以不可抗拒的命令方式要求幼儿按照老师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给出几种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幼儿既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拒绝的自由,而且语言中暗含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建议式语言有时很容易演变为指令式语言,所以我们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不要为了尽快达到目的而出现一些指令式的语言,要慎言慎行,巧妙运用。如:当发现娃娃家的孩子试图把刚买来的菜放在堆满东西的桌上,而又不方便摆弄玩具时,如果老师介入时直接对幼儿说:“不要把菜放在桌上,放到冰箱里(或别的地方)去。”这种不可选择的指令式语言较为主观,虽然老师的目的是达到了,可是幼儿的意愿却被淹没了。要是我们能够在了解幼儿的游戏特点、尊重幼儿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游戏情节发展的脉络,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指导,将会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比如,老师此时介入时不妨采用这样的建议式语言来指导:“我觉得如果你们把菜放在冰箱里或者放在旁边会更好些!”中班幼儿毕竟是以行动思维占主导,这样不仅丰富了游戏情节,还让幼儿感觉到了自主和尊重,能比较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指导。

四、巧用指导式语言,形成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幼儿游戏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中班幼儿他们自己并不知道筛选,对于游戏中一些不明白的事情,他们可能还会模仿一些不良现象,这时教师不能随便评价,而应该引导幼儿来加以讨论、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指导式语言的运用要在对孩子进行充分的观察后,巧妙地运用,可以当时就用,也可以在游戏讲评中运用。如:孩子们在玩“爱心医院”游戏时,有个“病人”前来看病,原因是感冒了,有点咳嗽。于是,小“医生”随手拿起针筒就在病人的脖子上扎针,像这样的游戏行为完全是不符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的,但从孩子的心理上分析,他们认为身体什么地方生病了不舒服,就应该在什么地方“施药”。我当时看见了并没有急于纠正幼儿的问题行为,而是在孩子游戏结束后,将这样的游戏场景让他们再现了一遍,并在再现过程中结合了我的一些语言描述,然后问孩子们:“你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是不是看你哪儿不舒服就在哪儿打针呢?”孩子们纷纷摇头说:“不是的。”“那应该怎么做呢?”有的说:“医生是在屁股上给我打针的。”有的说:“医生是在我的手上打针的,还要吃药。”……在这样的场景下进行讨论,引导幼儿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幼儿把各自看病、打针、吃药等零散的体验与同伴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不断去碰撞自己已有的游戏行为,把有益的经验串成了一条线,使他们逐步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的开展提供“新的源泉”。

每一种语言指导方式的使用都有较强的情境性,因此,老师必须对幼儿角色游戏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并结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在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时,灵活运用指导语言,抓住适当的时机,加以点拨、启发、和引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游戏指导的有效性,而且能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