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排队孩子们收获了什么?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幼儿园排队孩子们收获了什么?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31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幼儿园排队,孩子们收获了什么?

在幼儿园里,排队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样小小的事情虽然让不少刚入园的孩子觉得很不适应,但也给他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体验。在幼儿园排队,孩子们都收获了什么呢?

首先,从本质上说,排队时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方向辨别过程。

儿童的这种方向辨别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并非生来就有,2--3岁儿童的方向辨别能力正处于萌芽阶段,因此他们不会排队并不奇怪,但老师不应忽略儿童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在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中,对幼儿适时地开展各种排队训练活动,在排队的过程中,让孩子体验前后左右、距离远近灯方位感知。可以先让孩子们给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按顺序排成一个队列,或者把自己喜欢的毛绒公仔带来幼儿园,给玩具排队,然后再逐渐过渡,让孩子们一个跟在另一个的后面,形成排队的概念。

孩子们有了排队的概念后,可以让他们一个跟着一个走,或者一起跟着小旗正在走,让队列动起来,这样会让他们觉得更有趣。同时提醒孩子保持好距离,不要太远也不要太紧,如果距离太远就跟不上大家的队列,容易掉队;而距离太近容易踩到其他小朋友的脚后跟,把他们的鞋子踩掉-------这一系列活动可以强化孩子们的感知,让他们体会到“一个小朋友跟着另一个小朋友就是排队”。从而使孩子们的方向辨别能力得到适当地锻炼。

其次,幼儿园排队可以让儿童学会忍耐,增强秩序感。

丰富的物质生活以及家长的宠爱,让现在的儿童很少能够体会到排队等待的感觉,一般都是想要什么立刻就能得到什么,这也正是很多儿童没有耐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园排队正是对儿童的忍耐、等待等自我行为约束能力的锻炼,也可以增强儿童的秩序感。2--4岁儿童正处于秩序敏感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他们好的纪律性和有序的秩序感是非常重要的。

在幼儿园或者其他地方玩滑梯时,很多孩子都没有耐心等别的孩子滑完再玩,如果滑梯被其他的孩子“占着”,他们就会烦躁不安,甚至会用“抢”的方式来获得玩滑梯的机会,而通过幼儿园的排队训练,孩子们就懂得了应该一个一个地轮流玩,懂得了等待和忍耐。孩子们学会了等待,他们的耐心、坚持性也就得到了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纪律性和秩序感,这也为孩子日后成为有秩序、有耐心、专注学习、认真做事的人打下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再次,幼儿园排队还有助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孩子们在排队等待中,能够体会并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孩子们初步产生了交往和共处的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排队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孩子们在排队中能体会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和理解。年幼的孩子还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为他人考虑,他们只会想到自己想要的,这样会导致其他孩子的不满和排斥。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意识到抢、打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失去小伙伴,只有守秩序、遵守先来后到的排队规则才能跟其他孩子一起玩。可见学会排队队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要把幼儿园排队当成小事,孩子们学会了排队,有了排队意识,才可以培养空间感知的方位能力,才可以让孩子有更好的耐性和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篇2:幼儿教育随笔:委屈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幼儿教育随笔:委屈

今天开学了,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填表,一边数钱。短短两三个小时收到了两万多,只可惜不是我自己的噢。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没有错噢,新校长新做法。拆危房,腾教室,忙得团团转。

我们学校里一直有学前班,而我是学校请的学前班老师,学前班报名就由我负责了。离我们学校不足一百米的地方,有一所民办幼儿园(有一定规模)。为了抢生源,两所学校招新生一直有竞争。

在学校不准备增加幼教老师和开小中班的情况下,为了增加生源,校长和老师们产生了意见分歧。校长说只收五岁左右的孩子,怕三至四岁的孩子收进来,放到学前班里,智力跟不上。老师们(是有编制的小学老师)主张有孩子来报名就收,不管孩子是三四岁还是五岁,不关心低龄孩子智力能不能跟得上,能不能学到东西,主要是能增加学校福利,老师们可以每人增加福利。我是请来的老师,而福利跟我是不沾边的。

如果收了低龄孩子,还是我自己教,又不会分大小班,教过学前班的人会知道是什么情景哦。这不是我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嘛,自找麻烦,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工作量啊。权衡再三,我支持校长的意见,可是影响了老师们的钱袋子啊。有老师就背着校长,大声的指责我:“你还想做几年?”我感到特别的委屈!气极了,回应着:“不想我做就不做吧,只要领导一句话,我就不做了,反正我也只是打工的。”真想甩袖出门去,反正工资是社会最低层。有编制的老师不会关心这个,只要自己的钱袋子鼓起来就行。

我只有感叹的分噢,同工不同酬啊!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篇3:幼儿教育随笔:惩罚教育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幼儿教育随笔:惩罚教育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学龄前的儿童更是通过游戏进行大部分的学习活动。通过游戏,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可以帮助儿童消除紧张的心里和焦虑情绪,使其从游戏中获得欢喜,和愉悦的情感体验,然而,好玩的天性也常常使得部分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诸如:捶桌子,扔玩具,攻击同伴甚至大喊大叫的过激行为。此时,成为考验幼儿老师教育智慧的一大难题.

对于那些在游戏中屡次不听话的孩子,如果常规的说理教育收不到实效的话,采取诸如暂停游戏,隔离活动,“冷处理”等方法,可以对其产生一定的心里效应。在美国,笔者曾目睹了小孩子在课堂游戏中乱掉东西宣泄,结果被老师暂时隔离到一个独立的房间,使其无法与其他小孩子进行正常的游戏活动,暂时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但可以想象的是,那些被终止活动的儿童在心里上肯定会在心里上感到不适,因为老师对其行为做出了消极否定的反应。儿童在得到老师的负强化以后,如果得不到有效调适,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受阻的情绪。当儿童问“为什么不让我玩时,这是引导儿童学习反思的一次机会。止时,老师应该向其解释不让继续玩游戏的原因,使之加深对他人心理的理解,从而使游戏惩罚变得富有启发意义和情感性。

笔者坚决反对那种只进行惩罚而又不给予儿童合理解释的行为。正是这种行为,导致一部分人对游戏惩罚教育产生了片面的认识。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严格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游戏惩罚。第一种是缺乏理解情感的游戏惩罚。如前所述,断然采取惩罚方式却不予以理解和安抚,实质上是对儿童的一种心里伤害。第二种则是建立在理解情感基础上的游戏惩罚。它不仅是简单地制止儿童某种的错误行为,而是先留心观察,了解其行为背后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然后再引导儿童正确认识错误,进而改正其过失行为。相比较而言,让儿童在老师关切的目光下改正错误,远比冷漠的眼神,尖刻的训斥更要来得贴心,更温暖,更能在孩子的心里刻上上印记,也更富有人性的智慧光环。而真正能够深入人心的惩罚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春风化雨式的教育。

马卡连柯指出,“凡是必须使用惩罚的地方,凡是使用了惩罚能够获益的地方,教师就应该使用惩罚。在必须使用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其实,这种现象在幼儿园普通都有。笔者认为,幼儿教育中的游戏惩罚是必要的,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

正如,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局限性,他们对自身的行为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有意识的控制,有时难免发生一些与教育者要求相违背的不良行为。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适当的采取游戏惩罚可以在游戏中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因为,当自己的错误而受到了取消参与游戏资格的惩罚,孩子的心里上是很难受的,他们为了避免再次受到惩罚,避免再次失去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就会自觉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其他的幼儿通过观察就会明白,如果自己发生了不良行为,那么也会受到同样的惩罚。为了避免受到惩罚,幼儿就会自觉地避免那些不良的行为的发生。因此,游戏惩罚既能使犯错的孩子受到教育,也能对其他的幼儿起到了警示和教育的作用,即通过惩罚一个幼儿达到教育全体幼儿的目的。

再者,“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自律,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游戏惩罚也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内化规则,学会控制自觉的行为,从小树立正确的纪律观,道德观和法律观。

要想让游戏惩罚达到预期的目的,老师和幼儿应该一起制定游戏规则,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提升幼儿的责任感,从而减低幼儿违反游戏规则现象的发生。我们还可以把一些破坏游戏进行的不良行为拿出来让幼儿讨论:怎样做才能让游戏继续进行?让幼儿通过讨论,加上老师适时的引导,得出游戏的具体规则。通过师幼共同制定的游戏规则,相信违反规则的现象将会大大减少。

老师也不能盲目地冲动地对幼儿进行游戏惩罚,尤其是当我们面对一些胆小,内向而又缺乏自信的幼儿时,在他们无意中违反了游戏规则以后,老师可以先拿出来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引导大家一起帮助他进行游戏,但如果是一些孩子出于好奇,调皮而故意干扰游戏,老师也可以针对他的情况,让全体幼儿一起进行讨论,给他正确的引导,让他先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并再次给他尝试的机会,如果他还是明知故犯,则可以暂时对他进行游戏惩罚。

其实,惩罚的目的在于教育。“游戏惩罚”可以让孩子受到三种教育:一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增强孩子的纪律观念和纪律意识,让他们学会自觉地学会控制好自己,敢于同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犯了错误就要敢于负责。二是在能力上,让孩子明白这种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提高其识别能力,独立思考和自我调控能力。三是在认知上,让孩子懂得错误行为的危害,并知道这种行为错在哪里,如何改正。“惩罚教育”达到了这些目标,就是有效教育,其使命也就完成了。然而,使用游戏惩罚终究还是要讲究科学方法的。奖惩一种教育方法的两个方面,两者具有辩证关系。奖赏和惩罚本身不具有教育性,只有加限了某些条件后才成为教育手段。滥用惩罚会给受罚者带来心理上和生理上的伤害,其负面作用可能会影响受罚者一生。笔者认为,游戏惩罚不能滥用,要讲究科学的方法。

作为正在成长的人,孩子总是渴望被激励与赞美,更喜欢被肯定的感觉。因此,要强化幼儿的行为,我们应在平时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惩罚。正如丘吉尔所指出:“你要别人具有怎么样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如果你期望孩子表现出你所要求的行为,就要给以他充分的鼓励,对其值得肯定的行为给以应有的关注,然后把你满意表达出来。

遗憾的是,在实际教育中,很多老师的表现正好相反,当孩子的表现符合要求时,老师不去关注,甚至是忽视,因为他们觉得还孩子这样是应该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他们却会惩罚,其结果是好的行为难以保持,不好的行为,反而屡禁不止。认知行为规律告诉我们,对于一种行为,别人的关注就是一种强化,会提高这种行为的重复可能性。所以,如果你不想去鼓励不好的行为,那就不要在上面花太多的时间,不用刻意去关注,让它在谈化中逐步消失

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运用充满实践智慧的“惩罚教育”去教育幼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教育效果。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