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让孩子体验大胆让孩子创新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放手让孩子体验大胆让孩子创新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31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件

放手让孩子体验,大胆让孩子创新

摘要:在幼儿园,孩子们刚入园上小班时,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是很喜欢动手做一些小事或者是进行一些小创作的。然而,孩子们固然还小,他们的动手能力一定不强,要他们做出一件好的作品,那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动手技能。当个别孩子不具备这些技能,在教师传授了新的内容时,他们会因为一时的学不会而不断寻求帮助,一次两次的求助得到了满足,就会让孩子形成习惯性的依赖思想,导致了最后的一遇到一点小困难,孩子就会放弃努力,求助于大人了。因此,在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孩子体验,大胆让孩子创新就是减少孩子像大人求助的途径之一。因此,让我们用爱、用赏识、用赞美的心态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去体验、去感悟;给他们尊重与信任,让他们大胆地去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勇敢地说:“我能行!”

近年来,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地听到那些抱怨声:“现在的孩子都懒得很,不肯动手,不肯动口,什么都想依赖大人……”听着这些抱怨声,有时候自己也会随着附和几句,但有时候静下心来想想,造成人们所抱怨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难道问题不是出在大人们的身上吗?难道不是大人们的那些控制欲望将孩子们牢牢地束缚住了吗?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孩子们刚入园上小班时,看得出来大多数的孩子们都是很喜欢动手做一些小事或者是进行一些小创作的。然而,孩子们固然还小,他们的动手能力一定不强,要他们做出一件好的作品,那就要求孩子具备一定的动手技能。当个别孩子不具备这些技能,在教师传授了新的内容时,他们会因为一时的学不会而不断寻求帮助,一次两次的求助得到了满足,就会让孩子形成习惯性的依赖思想,导致了最后的一遇到一点小困难,孩子就会放弃努力,求助于大人了。因此,在孩子们的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孩子体验,大胆让孩子创新就是减少孩子像大人求助的途径之一。

一、淡化结果,和孩子一起享受操作的过程。

我曾教过一个孩子,那还是上小班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小朋友们拿着自己在幼儿园学做的手工作品:小房子高高兴兴地等待着大人们来接他们放学,当爸爸妈妈来的时候,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将自己的小作品拿给爸爸妈妈看。当康康的妈妈来接他的时候,康康将自己的“小房子”紧紧地攥在手里,缓缓走向来接他的妈妈。康康妈妈看着康康好像不开心,就问他为什么不开心,这是我也走上前来询问:“康康,怎么不开心了?今天不是做了手工吗?快拿出来给妈妈看看啊。”于是,康康慢慢地拿出了他的小房子,“咦,你的小房子怎么只有一半呀?怎么没有屋顶呢?”康康撅着嘴说:“我不会做屋顶,妈妈,你帮我做吧。”我赶忙鼓励康康:“康康最棒了!你一定可以学会的。”“可是,妈妈会怪我做的不好,会批评我的。”这是,康康的妈妈低下了头……

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康康的妈妈在家对康康要求很高,总希望康康能按照他的要求做地完美,其实,这样恰恰是打消了孩子的积极性了。如果大人很在意孩子的作品是否完美,那么对于技能还不熟练的孩子来说,无疑会产生一种压力。孩子越是有压力,对于作品完成的完整性就越是有影响。如果大人不如将要求降低,循序渐进,和孩子一起享受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还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进行手动制作等活动。这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不感觉有压力,没有大人过多的干涉和要求,孩子也许就会表现地更出色!

二、放低要求,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的安排。

在幼儿园平日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开发好我们活动室各个活动的区角这一途径,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空间。大家都知道,相对宽松的活动氛围,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引导幼儿主动发展,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让孩子们在区角活动中可以尽放光彩,有效地达成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老师在设置活动的内容、材料等方面,若能够放低要求,和孩子们一起准备活动材料,那孩子们的动手积极性也会更高。这个做法一定会起到预想不到的作用,一是孩子们学会了主动观察和构思,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回家后自己搜集、积累材料,带来园里投放到区角之中。二是学会了更好的表达,回到家里,会向父母和他人叙述做什么,需要什么,然后让家长来协助搜集、积累材料。这样的过程虽然看似简单,对孩子的成长作用却非常重要,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观察、构思和判断,而且具备了环保意识,知道哪些材料能用,哪些不能用,而且还会和小同伴比较,培养了一定的竞争能力。这样的形式给我们的活动增添了充足的材料:绿绿的树叶、黑黑的泥巴、植物种子、各种废旧纸张、新鲜的蔬菜、一团团毛线、塑料瓶、纸壳盒、瓶子盖、木花片等等真是应有尽有,数也数不过来。看到自己带来的材料,小伙伴们一起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尝试到了喜悦,小脸笑得象美丽的花儿一样。这就是让孩子们参与,让孩子们体验的一个真实反应。有了孩子你们的动手参与,我们的活动变得更丰富了,我们的成果变得更实在了。

三、放手体验,和孩子一起尽放创新的火花。

作为一个从事一线工作的教育者,我明白,一个人一生创造力的大小,婴幼儿时期的活动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你若束缚了孩子的活动,他的创造就会有局限性,你若放开孩子,那就会给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创造力的种子便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

在幼儿园日常的活动中,我会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活动,选择材料、自由结伴,不固定分工,没有范例,我只是进行引导,说每个活动是多么好玩,吸引他们分散到各个活动。孩子们玩玩做做,不管他们怎样随意,我从来不“指手画脚”,而是以一个同伴的身份一块游戏,并且赞美鼓励他们,孩子们脸上就会绽放出美丽的光彩。

玩中做,做中学,这就是我的主导思想,我不担心孩子们达不到我的教育目标,因为他们会在我的引导下,以各自极富个性的“语言”去探索和创造,他们的行为与表现会非常自然、自由和自主,反映出一个个真实的自我,他们享受着真实的“第一位”的待遇。这样更加容易达到我预定的教育目标。

四、创造机会,和孩子一起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我的眼里,孩子们的作品没有好坏之分,每个作品都是一个成功的个体,我会精心把孩子们的每份作品都展示在墙壁上,看到自己的作品挂上以后,所有的孩子都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功感,他们的心里都会多么快乐。“看,这是我的!”“看,明明的真好看!”……,成功的快乐中,孩子们会学习别人的做法,然后再进行创造。看似平平常常的墙壁,却是我给予孩子们的创造与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孩子成才”,也是我的教育目的。

孩提时期是个性品质可塑性较强的时期,从小培养孩子们拥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拥有对自己动手能力的那一份自信的力量和心理品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提高整体的群体素质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我们用爱、用赏识、用赞美的心态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去体验、去感悟;给他们尊重与信任,让他们大胆地去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勇敢地说:“我能行!”

文章来

源制度大全课件

篇2:幼儿教育随笔:不理不睬教育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幼儿教育随笔:不理不睬的教育

小磊在升入中班后,爱打小报告的毛病还是一点也没有改,周三到了卫生大扫除的日子,我在忙着擦桌子……小磊又来打小报告了,我在一旁忙没有理他,他见我没有理他就回去了,谁知从那次之后他就没有再打过小报告。

其实,小磊爱打小报告的原因就是为了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对于表现欲很强的孩子来说这种不理不睬的教育方式很有效,孩子打小报告时如果你表现得很在意,他就不会就此罢休,因为他的“小阴谋”得逞了!反之,如果你不理不睬,他就不会再用这种方式来吸引你的注意力了,因为他们知道那根本没有用,但不理不睬并不代表不理睬、疏远、隔离等‘冷暴力’对待方式。

用关爱的语言感化孩子的心灵,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的父母,若想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因材施教,关注好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制度大全

qiquha.coM

篇3:幼儿教育随笔:三篇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幼儿教育随笔3篇

1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是幼儿德育中的重要内容,常规教育也是使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的重要手段,由于独生子女在幼儿园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有效的常规教育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经过对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方法的具体研究,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一、榜样激励法

榜样激励法是指对幼儿的良好品行和行为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巩固其良好品行的教育方法。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用照相机拍照下来,然后在班级的小红花园地里展览。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二、故事引导法

故事引导法实际上也是一种榜样教育,但这种教育方法主要是运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向幼儿介绍遵守常规的典型,启发幼儿向文艺作品中的榜样学习,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教师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教师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为了强化教育效果,教师有时还组织幼儿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表演,使幼儿在游戏的模仿实践中学习和养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品质。

三、生活体验欣赏法

生活体验欣赏法是指经常组织幼儿进行生活方面的自我服务活动,在活动达到目的之后,组织幼儿观赏和评价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从中欣赏规范生活的美感和进行良好的情绪体验。当幼儿能够正确欣赏自我服务的劳动成果时,不仅会对生活常规教育要求产生迎合的心理,而且能够使幼儿获得成功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在“小棉被叠整齐”的自我服务教育活动中,教师先让幼儿参观其他班级整齐有序的床铺,使其产生“要学习”的心理氛围。然后要求幼儿在每天的午休起床之后自己学会整理床铺。当幼儿通过自己的小手把棉被叠整齐,使休息室变得整洁时,教师再组织其他班级的幼儿来参观,使幼儿对自己的劳动成果产生自豪感。这种良好的生活体验欣赏教育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行为巩固法

行为巩固法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

在行为巩固教育时,教师要注意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

行为巩固法有定期检查、评比、值日生活动等等。定期检查有每日的晨检、午检、晚检和每周一次的周检,在检查中对常规行为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常规行为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评比可以每日一次,也可以每周一次,对评比中行为表现突出的儿童在墙报上挂上小红花,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由于幼儿年龄小,每天评比一次效果较好。如为了养成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可以根据班级幼儿的常规要求,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一组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让幼儿成为常规教育的检查者和评价者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总之,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很多,以上这些方法是从繁多的教育方法中提炼出来的,并经过许多幼教工作者的实验,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和较大的推广价值。

2如何让幼儿爱劳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关键是要使儿童从小就参加劳动,使劳动成为人的天性和习惯。”但目前看来,由于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越来越差。有些家长只注重让孩子认字、学英语、学算术,梦想将来如何如何,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个性健全的人应从小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那就是劳动。

一、让幼儿了解“劳动”的内涵,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1.结合教材,利用讲故事和图片进行教育。我给幼儿讲《小猫钓鱼》、《小兔子的妈妈病了》、《小萝卜和大萝卜》、《懒惰的熊等童话故事。让幼儿知道懒惰不好;知道爱劳动的孩子最光荣;懂得只有勤劳的人才会有收获,好吃懒做的人什么也得不到,从而达到教育幼儿热爱劳动的目的。2.带领幼儿参观成人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3.通过各种角色游戏让幼儿模仿成人的劳动。如:幼儿当医生,给病人看病,打针;通过游戏,萌发了幼儿热爱劳动的思想。

4.结合幼儿日常生活进行教育。培养幼儿饭前便后自己洗手,自己穿衣,自己盖被子,自己整理床铺,自己穿鞋系鞋带,离园前自己穿外衣等。5.采取评比的方式进行劳动教育。

二、让幼儿学会劳动,并坚持劳动。

对幼儿来说,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就是最好的劳动习惯。幼儿对一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学习是感兴趣的,易于接受的。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要不怕麻烦,长期坚持。在劳动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当幼儿学会一种劳动技能,完成一种劳动任务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进步,并对他们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巩固已学会的劳动技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使幼儿感到劳动是光荣的。

三、加强家、园联系,共同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

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受的教育不同,因而劳动习惯也不同。有些家长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这些孩子的劳动能力就比较强。而有些家长对孩子很娇惯,因而孩子的劳动能力就较差。也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年龄小,做事慢,还不如自己干,这就扼制了孩子的劳动积极性。对这些幼儿,教师除了在幼儿园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外,还十分注意同家长取得联系,把教育内容、目的、要求及时向家长宣传,争取家长配合,使幼儿园的教育成果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巩固。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1.家访;2.布置课余劳动任务,请家长督促完成;3.情况反馈;4.讲评,评比;5.进一步研究,改进家园配合教育的方法。

3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

《辞海》对“方式”的解释是“某种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学习方式就是指个体为接受和保持新的经验(信息和技能)所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不同的心理学派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个是幼儿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年龄特点,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共性:另一个是对幼儿个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即研究幼儿学习方式的个体差异性。目前,前者的研究较多,而后者的研究较少。本文更多关注的是后者。

分析幼儿的学习方式

对幼儿学习方式的研究首先要求教师对幼儿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蛛丝马迹”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与分析。之后,还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对幼儿的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归纳总结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或个别幼儿所具有的学习特点,并为每个幼儿建立学习情况的档案,作为教师组织活动、决定采用何种方式、何种策略进行教学的依据。

案例一

在中班“会飞的风筝”活动中,各种各样的风筝布置在教室四周,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幼儿在观察风筝时,对风筝的整体造型最感兴趣。一下就看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凤鸟风筝、金鱼风筝、孙悟空风筝、米老鼠风筝、娃娃风筝等),而对风筝的细节部分如颜色、花纹、形状、尾巴等不敏感,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的具体细节,目的是为下一步幼儿自己制作风筝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但幼儿仍然关注风筝的整体造型,教师好不容易才完成引导幼儿观察风筝细节的活动。

在幼儿动手制作风筝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先用自己需要的材料进行一定的思考和构图之后才动手制作,虽然看上去花的时间长,但最后顺利地完成,且质量较高。而少部分幼儿不假思索,拿起材料就做,起初速度很快,可有的返工重做,有的虽按时完成,但作品较粗糙。

[教师的分析]

幼儿对风筝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学习的方式。在观察学习的方式中幼儿表现出了幼儿阶段的认知特点。即首先认识的是事物或观察对象的整体部分,也就是以场依存性的形式知觉事物。皮亚杰也认为。年幼儿童的知觉行为是“整体性”的。

幼儿制作风筝主要的学习方式是操作学习。这也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活动中两类幼儿的不同表现说明了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特点。前者属于沉思型。后者属于冲动型。沉思与冲动反映的是个体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过程的速度和准确性。沉思型的学习者运用充足的时间考虑、审视问题。权衡各种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从中选择一个满足多种条件的最佳方案,往往做出反应,都是正确的;而冲动型学习者则反应速度快,对问题的部分信息或未对问题做透彻的分析就仓促做出决定,但容易发生错误。

[教师的反思]

1.教师应如何根据幼儿在观察学习中表现出的“整体性”认知特点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在出示图片或教具时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2.每个幼儿在操作学习中表现出的思维特,最是否在其他的学习活动中也有一致的表现?

案例二

小班幼儿数学活动――5以内按物体数量多少排序。操作材料:1个皮球、2辆小汽车、3朵花、4个布娃娃、5个茶杯。教师出示5张图片的操作材料,让幼儿考虑,从数量最少的往数量最多的排。幼儿一将布娃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喜欢布娃娃。幼儿二把汽车排在第一位,原因是汽车跑得快。幼儿三把皮球排在第一位,原因是皮球只有一个最少。

[教师的分析]

集体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幼儿的操作完全是幼儿原始认识的表现,幼儿个体的经验、喜好及对事物的认识削弱了对“数字排序”操作要求的认识。这说明小班幼儿操作学习过程中易受到操作材料的影响。

[教师的反思]

1.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操作学习中材料的提供一味地去迎合幼儿,反而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目标。为幼儿提供何种性质的操作材料,应根据教育目标及幼儿学习的特点来考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2.在其他的学习方式中,提供的材料是否会影响幼儿的学习?

案例三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四小天鹅》。过程一,教师提问:听了这段音乐心里感觉怎样?想做什么。过程二,“这首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再仔细听一遍。”过程三,教师提供了四组材料:粉笔画、彩笔直、贴色块、跳舞,请幼儿听音乐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在过程一中,文杰回答老师说,不知道要做什么;过程二中模仿他人的话,别的幼儿说什么,他说什么;过程三中,开始选择色块,贴了三个小一圆形,然后用彩笔添画了一个人,在天上又点了许多小圆点,最后选择粉笔,画了两条线,添上树,又点上许多点。

[教师的分析]

三个活动过程为幼儿提供了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该幼儿的音乐能力在班级中属于较弱的,在过程一中对音乐没有自己的感受,在过程二中完全模仿同伴对音乐的感受及表达.但在过程三中,他的表现又属于创造型的.而且画面也能反映出音乐欢快跳跃的特质。这说明第三种学习方式较符合该幼儿。该幼儿更多是用操作学习的方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的反思]

1.不能简单地从幼儿学习方式方面的差异。判断幼儿的学习结果,给幼儿的发展下结论。

2.同样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应考虑根据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来设计。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视角。教师观察的内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司空见惯的。依据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幼儿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特点,而且也能发现幼儿对期带有共性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观察改变了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又多了一个观察孩子的视角,多了一份对幼儿的理解。幼儿表现出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不仅决定着幼儿的学习结果,而且也值得教师去深思,为什么有时教师自认为设计得非常完美的教育活动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如果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作个有心人,就能够了解班上每个幼儿在学习方式上表现出的个体特征,教师的分析和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深刻地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行为与幼儿学习方式的关系。

积极调整教育策略。观察幼儿的学习方式、积累和分析观察资料,最终目的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调整教育策略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如何与幼儿的学习方式匹配,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另一个是“扬长促短”,培养幼儿具有个性特点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匹配策略。甩匹配的方式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采取的教育方式方法与幼儿喜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相适立,使幼儿能够发挥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以取得预期的教学目。纠正策略。指教师为了帮助幼儿有效地学习,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设计的教学活动能使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受益。强化某种学习方式的相关的知识技能。纠正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的偏差,从而使幼儿克服自己的弱项,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情景。除了以上三种策略,在分组教学、提问的设计、活动程序的安排等方面也可以综合地运用三种策略。教师可以按照幼儿在学习方式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分组,将有着较一致学习方式的幼儿分在同一组;也可以将有着不同学习风格的幼儿分在一组,让幼儿互相模仿。取长补短。教师在设计活动中的提问时也要注意为某些幼儿专门设计一些问题。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在活动程序的安排上,更要考虑以游戏活动为主,灵活地安排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自选活动,让幼儿自主地学习。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