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史观视角在教学中宏观把握世界现代史纵横发展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从唯物史观视角在教学中宏观把握世界现代史纵横发展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2

如何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在教学中宏观把握世界现代史的纵横发展

曾文明

为了理清基本线索,我们将世界现代史划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大战的过程中,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19世纪的社会主义理想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大战使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严重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欧洲的东、西两侧,苏联和美国这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不断崛起;在亚太地区,帝国主义的日本也获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这一切,不仅使世界各地区、各国的联系更为紧密,也使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19世纪以来欧洲列强支配世界的局面被严重动摇。可以看出,世界历史虽然从近代已经开始,但是只有到了20世纪,人类的物质生产文明才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世界也才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联系成为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并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为其后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世界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但1929-1933年从美国发生的、并迅速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又使资本主义世界再次分裂。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加大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英国和法国也实行了类似的措施,终于挽救了资本主义,并使之成为以后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企图通过对外扩张来寻找解决危机的出路,并最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阶段: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1991年冷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尽管战后不久就发生了“冷战”,但世界在整体上保持了和平状态。在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改革中曲折前进,加快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过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大大提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一种已经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并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环境下,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自我调节措施,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后,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世界殖民体系下最终全面崩溃。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维护国家主权、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欧洲支配世界的国际格局一去不复返,代之以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在几十年的冷战过程中,两极格局中也发展出推动多极化的力量。

第三阶段:从1991年以苏联解体为标志的“冷战”的结束至**年。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也不断增强,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在推动世界多极化、促进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冷战后的时代,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人类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阻碍和平与发展的各种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得到克服和解决。

的,世界,现代史,教学,如何

篇2:新课标下对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看法

新课标下对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看法

发布者:邱华水

新课标下对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看法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如何灵活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使教学方式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教材中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浅显的生活经验作铺垫,进行概念自我建构.使他们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图像,作为一种直观的表述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创设形象的物理情境。在很多场合,教师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情境,描述物理过程。当有些物理概念的建立和物理规律的掌握,不能用实验或模拟实验达到预期的效果时,教师可以借助电教媒体来展示物理过程,变间断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而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些物理情景和演示程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实验是进行探究的灵魂,很多物理现象.如果补充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可以激活他们的探究欲望,体验到物理过程的内在美。而且利用“学生移动实验室”也是解决班额过大、实验器材缺乏的一个重要渠道。如教声现象时,教师给出这样一道题:给开水瓶灌水时,发出声音的音调是逐渐变高还是逐渐变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音调变高了。然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声音是靠空气柱的振动发出的,当往水瓶里灌的水越多,则空气柱越短.空气的振动频率越高。有些物理规律不能利用实验呈现,此时教师可以用模拟实验来展示。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感受很少,教师可

以用地球仪代替地球,用乒乓球代替月亮,用幻灯机的光源代替太阳来展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初中物理涉及许多测量性仪器的使用,有些仪器的使用在操作程序上有相似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恰当引导学生对各种器材的使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出各种仪器相同的操作程序:“观察、放置(电表的连接)、读数、记录。”这样学生容易记忆,操作起来也得心应手。

教完一章或几章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整,系统化、网络化地进行归类或小结.从而化零为整,形成知识体系。目前,市场上的复习资料浩如烟海,诸如“题典”、“指津”、“手册”、“荟萃”等数不胜数。这些资料很容易把学生引向机械的题海战中,试卷上有什么题,就做什么题,就复习什么内容。这种被动的、盲目的、重复的复习方式,占据了学生大量思考时间。为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应当精选试题,删去一些“偏、旧、繁、难”的训练题。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他们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消化、深化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单一的教学方式

篇3:结合自身经验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结合自身经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发布者:高扬

音乐的四个教学领域有: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教学中,应该将他们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如何根据这四个教学要求进行设计呢?我认为,音乐课首先是必须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交织而成,但是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所教的内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统筹的安排。教师要对这节课的内容非常了解与熟悉,在教学目标的安排上,要合理的设计。要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与感受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多元的音乐文化知识融合在音乐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能力与表现力。音乐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例如一堂唱歌课,如果只有唱的安排,没有听的享受,没有创造的乐趣,这将是一节多么单调的音乐课。

篇4: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设计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

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定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整体,还包括本章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的组成、为什么要维持内环境稳态等。教材第2章还要继续阐释内环境为什么能维持稳态。在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比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的相关内容更为详细。资料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主要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教材仅用一句话来介绍。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则比较复杂。教材在此处安排了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初中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答案。本节教材正文之后,还安排了与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有关的技能训练,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既练习、领悟构建模型的方法,又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问题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上为什么每种成分都有一个变化范围,从而初步认识内环境的各种成分是动态变化的。因为体温便于测量,所以教材以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活动着手,进入对内环境动态变化的探讨。本节安排的实验"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只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有关,并不涉及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因此,其内在逻辑关系上应是紧接着内环境稳态概念出现,但教材编排时为便于阅读,将它放在正文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掌握。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有关"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因此,在这个黑体字标题下,教材仅结合细胞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从生理代谢反应正常进行的角度予以阐述。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材编写时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例如,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课外阅读材料"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介绍了稳态概念提出和发展的过程,阐述了不仅在个体层次存在稳态,在分子水平、器官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也都存在稳态现象,明确稳态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因此,这部分内容尽管以课外阅读材料的形式予以安排,但它却在某种意义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人体,设计,教学

篇5:把《建国大业》影片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如何把《建国大业》影片运用到历史教学中

发布者:罗彩花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主席应国民党蒋介石之邀毅然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毛主席在重庆与民盟主席张澜等民主党派领导人密切协商配合,共同努力推动谈判进程,使国共双方终于签订了以避免内战、在政治协商的基础上组建多党派联合政府为主要内容《双十协定》。

但是,国民党蒋介石无法放弃*的独裁统治,一方面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内战,一方面炮制召开首届国民大会的独角戏,并对民主党派大肆迫害镇压,实际撕毁了《双十协定》。*制定了针锋相对、以革命战争反对*x战争的方针,开始坚决的武装反击。众多民主党派领导人纷纷采取了与*站在一起的立场,坚决反对和抵制蒋介石独裁行径,以实际行动与国民党决裂了。

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共同斗争中,身处延安、西柏坡战争前线的*,与身在蒋管区和香港等地的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著名民主党派领袖虽然分隔远方,但心气相通,肝胆相照。他们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而共同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开始为如何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而未雨绸缪思考谋划。

1948年五月,*发出了打倒国民党*x派、迅速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此后,在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同时,一个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民主统一战线也不断发展壮大,大批民主人士在共产党的诚恳邀请和精心安排下,历经艰险,从蒋管区,从香港、从国外纷纷奔赴解放区……

1949年9月21日,群英荟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此后九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10月1日成立。

可以让同学们看完之后结合课本上的知识说说自己的不同看法

建国大业,历史教学,如何,影片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