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经验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结合自身经验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2

结合自身经验,如何更好地设计和整合教学目标

发布者:高扬

音乐的四个教学领域有: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音乐与相关文化创造。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在教学中,应该将他们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的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如何根据这四个教学要求进行设计呢?我认为,音乐课首先是必须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音乐交织而成,但是一节课的时间很短,所教的内容有限,这就需要教师有一个统筹的安排。教师要对这节课的内容非常了解与熟悉,在教学目标的安排上,要合理的设计。要以音乐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与感受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将多元的音乐文化知识融合在音乐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音乐欣赏能力与表现力。音乐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例如一堂唱歌课,如果只有唱的安排,没有听的享受,没有创造的乐趣,这将是一节多么单调的音乐课。

篇2:进行听说读写整合教学

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整合教学

发布者:陈和珍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无论是对于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还是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些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甚至可以发现,有时英语教学方法的改善,竟然可以直接提高整个学生班级的英语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各项英语能力。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情景式英语教学和实用性英语教学的重要性比较突出。这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中曾经提及:“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从这点出发,我认为传统的“听”“说”“读”“写”应当纳入到具体的情景中,实行情景式英语教学。所谓情景式英语教学,是指教师通过种种手段(例如用简单的英语和身势语言来组织课堂,运用实物进行教学,等等)创设一个深厚的英语情景,进而使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其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教师的有意识有目的性和学生学习的“潜移默化”性。从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往往优于教师多次枯燥重复教育的效果。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之间的相对距离伴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快速发展逐渐缩短。直接导致实用性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同样,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型语言,是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这更加促进了英语的实用性特点。而初中英语则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之一,是进一步深化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当重要英语的实用性特点,而不能就“书”说教。对于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学的内容,只有通过“听”“说”“读”“写”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四个步骤,并且只在具体的情境中在“实用性”的指导思想指导下,在进行大量的反复实践练习后,并在整个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显性教学措施与隐性教学措施的相互结合,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篇3:教育研究范式: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摘要:20世纪的教育研究主要是科学和人文两大范式的争论,20世纪后期出现并可能成为21世纪主导的复杂科学,将改变教育研究范式的这种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的复杂性研究范式,实现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根本性转换。

关键词:实证;理解;复杂性;范式

波普(J.A.Popp)在《教育研究中的范式》(1975)中提出了规范性与描述性两大研究范式。胡森(T.Husen)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也指出,20世纪教育研究的两大主要研究范式:“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量化的观察,研究的任务在于确立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另一种范式是从人文学科推衍出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和理解的方法”。两种研究范式在教育研究的历史上此消彼长,构成对立的两极。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复杂科学的出现和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要求人们放弃二元对立的研究范式而走向复杂范式的多元整合。

一、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

19世纪下半叶,在现代自然科学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教育学科学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于是出现了把自然科学日益幼稚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运用于教育研究的尝试。斯宾塞是第一个在教育学研究中坚持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人,尽管他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科学的教育学。20世纪初,受实证主义和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出现了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拉伊在《实验教育学》(1908)一书中认为,旧教育学以知觉、内省的方法和他人的观察为依据说明教育现象,这是很不够的。实验教育学将广泛采用观察、统计和实验等方法来补充旧教育学的思辩方法,使教育学的研究更趋精密化,使其成为一门严密的、系统的科学教育学,以取代超经验的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梅伊曼区分了教育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认为实验教育学研究的是“事实”,主要记载和说明教育现象“是什么”的问题,与一般的经验科学等同,“价值”则为系统教育学所研究。实验教育学实际上把教育学当作实验心理学的应用,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实验”和“观察”,研究的结果是形成“教育技术”和“操作模型”。

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式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以此为开端,法国比奈和西蒙发动了智力检验运动,桑代克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他们在运用实验方法的同时,都批判过去流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认为科学研究只有实证──实验才干保证。正是一大批学者投身于教育实验、教育丈量,才使得保守的哲学──思辩的理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20世纪20年代,描述统计也完善地建立起来,30年代,推论统计和多元数据分析也很快地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的教育研究完全被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所控制,成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全盛期。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本体论上,坚持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现象,作为事实可做抽离式研究。在认识论上,表示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它强调客观事实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主体、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主体可以通过对一定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在对客体的认识上,实证主义认为,现象必需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一切概念必需还原为直接的经验,理论的真理性必需由经验来检验。事实与价值是相互独立的、不能相互渗透。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是要寻求这些因果关系,以建立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在方法论上,则设定方法可以独立于对象,具有普遍性,同时强调量化的必要。

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示出以下几个特点:

1.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定性和普遍性,是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合理性的前提。教育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它虽然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话动,但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所制约,表示出普遍性,这就要求教育研究必需依靠科学的方法论,研究教育活动中普遍的规律和一起使用的操作技术、方法和模式。

2.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是以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尤其以量化来处置教育现象。教育研究的量化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程序基本一致,一般有三个步骤:一是以观察、调查、实验等为手段收集可信度较高的研究数据;二是依据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对假设进行检验;三是根据假设检验的结果提出并构建新的理论。

3.坚持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实证主义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必需排除先入为主的判断或已有的价值取向,只对客观事物进行“纯客观”的描述,只有这样才干不偏不倚地揭示事实(或变量)之间的关系。

4.教育研究的任务是建立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把教育当作客观事实来考察,回答教育“是什么”,通过调查、归纳、实验、统计等方法,形成规律性知识。因此,教育科学对教育活动只具有解释和说明的性质,不具有规范、指导的功能。教育科学倡议一种工具理性观,教育理论是对客观教育活动的解释,教育实践是理论的技术运用而已。

二、理解的研究范式

自然科学的胜利,使得人们把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当作唯一正确的范式,成为科学研究的普遍法则,使人文社会科学丧失了它的独立性。

19世纪中叶,面对自然科学对人文科学的侵袭,德国的文化哲学家狄尔泰、历史学家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等一批有影响的社会科学家开始和自然科学斗争,为人文科学争取独立的地位。他们认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巨大的差别,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自然是僵死的、无意识的;而人文科学研究人、人与人的关系和人的发明物。自然科学研究自然界物体之间必定的因果关系,排除偶然性和意义;人文科学面对的是含有意义关系的事物、人有意识的活动,它无法排除偶然性、意义和价值。所以,狄尔泰指出人文科学不能“套用”和“移植”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在自然科学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是人与物的关系,只能“说明”,不能沟通,而在人文科学中,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沟通,只有通过体验和理解才干认识。这样,“理解”构成了不同于自然科学“说明”的人文科学独特的方法论的核心。狄尔泰提出的“我们对自然进行说明,而对精神生活进行理解”的旗帜,奠定了理解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根基。到后期,随着胡塞尔现象学的形成,经海德格尔、加达默尔进一步的扬弃,不只把理解当作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把它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强调“理解”不只是对文本的理解,具有普遍性。20世纪中叶,理解的解释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哲学基础,逐渐为人们所接受,成为一门显学。解释学认为,说明(Erkaren)是自然科学的致知方法,理解(Verstehen)是历史科学致知方法。自然科学以“说明”的方法获取事物的原因(cause),人文科学以“理解”的方法揭示生活的意义(meaning)。“理解”成为解释学的核心方法。理解不是对客观知识的说明,而是人生经验的表达方式,它卷入了人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掌握生命表示中的意义,是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文本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

理解的研究范式是相对于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而发生和确立的,它继承了精神科学的保守,以解释学为哲学基础。与实证主义相反,在本体论上,它反对实证主义的原子论,反对对人和其生活进行孤立的考察,而强调一种整体观和相互联系的观点。它假定人的行为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研究不是只看行为的表示,而要揭示行为背后的意义,形成共识性的理解,而不是揭示行为发生的刺激

制度专栏

热点制度职责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