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安全规程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氯气安全规程

编辑:制度大全2020-04-03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氯气在生产、使用、贮存、运输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氯气接触的企业、事业单位。

2引用标准

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

GB5306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则

3术语

易熔塞:由熔化温度为65+3-1℃的易熔合金制成的液氯钢瓶卸压装置。

4通用安全

4.1新建、扩建、改建的氯气生产、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管理权限,向公安、劳动、环保等部门申报,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4.2氯气生产、使用的厂房、库房建筑必须符合GBJ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

4.3氯气生产、使用工厂的卫生和环境条件应符合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有关规定。

4.4氯属于Ⅱ级(高度危害)物质,直接接触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作业人员,必须经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取得特种作业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4.5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车间(部门)负责人(含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工艺过程和设备性能,并能正确指挥事故处理。

4.6氯气生产、使用、贮存、运输等现场,都应配备抢修器材,见表1。有效防护用具及消防器材,见表2。(略)

4.7氯气生产、使用、贮存等厂房结构,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条件换气,在环境、气候条件允许下,可采用半敞开式结构;不能采用自然通风的场所,应采用机械通风,但不宜使用循环风。

4.8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作业场所),空气中氯气含量最高允许浓度为1mg/m3

4.9氯化设备(容器、反应罐、塔器等)设计制造,必须符合《压力容器完全监察规程》有关规定。

4.9.1氯化系统管道必须完好,连接紧密,无泄漏。

4.9.2定期清除滞留在反应设备和管道内的反应生成物,消除堵塞。

4.9.3氯化设备和管道处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严禁使用橡胶垫。

4.9.4氯化设备中,应使用与氯气不发生化学反应的润滑剂。

4.9.5液氯气化器、蒸发器、贮罐等,必须装有压力表、液面计、温度计等安全装置。

4.9.6设备、管道检修时,必须切断物料来源和传动设备电源,然后泄压,放尽物料,进行气体置换后,取样分析气体合格,方可操作。操作时应有专人监护。需要动火时,必须事前办理动火手续。

4.10使用液氯钢瓶,必须执行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有关规定。

4.11使用液氯罐车,必须执行化学工业部颁发的《液化气体铁路罐车安全管理规程》有关规定。

4.12运输液氯,必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规定。

5生产安全

5.1液氯应符合GB5138--5139中规定的产品标准,其中纯度≥99.5%,含水≤0.06

5.2氯气总管中含氢≤0.4%。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应≤4%。

5.3液氯的充装压力不得超过1.1MPa。

5.4采用压缩空气充装液氯时,空气含水应≤0.01%。采用液氯气化器充装液氯时,只许用水加热气化器,不准使用蒸汽直接加热。

5.5液氯贮罐、计量槽、气化器中液氯充装量不得超过全容积的80%。

5.6严禁将液氯气化器中的液氯充入液氯钢瓶。

5.7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检查。

5.8为防止氯压机或纳氏泵的动力电源断电,造成电解槽氯气外溢,必须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5.8.1配备电解槽直流电源与氯压机、纳氏泵动力电源的联锁装置。

5.8.2配备氯压机、纳氏泵动力电源断电报警装置。

5.8.3在电解槽与氯压机、纳氏泵之间,装设防止氯气外溢的吸收装置。

5.9设备、管道和阀门,安装前要经清洗、干燥处理。阀门要逐只做耐压试验。

5.10应将管内残留的流质、切割渣屑等物清除干净,禁止用烃类和洒精清洗管道。

6使用、贮存和运输的安全

6.1液氯钢瓶的充装和使用安全

6.1.1充装前应校准计量衡器;检查台面和计量杠杆。充装用的?器每三个月检验一次,确保准确。

6.1.2充装前必须有专人对钢瓶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缺陷和异物,方可充装。

6.1.3充装系数为1.25kg/L。严禁超装。

6.1.4充装后的钢瓶必须复验充装量。两次称重误差不得超过充装量的1%。复磅时应换人换衡器。

6.1.5充装前后的重量均应登记,作为使用期中的跟踪档案。

6.1.6入库前应有产品合格证。合格证必须注明:瓶号、容量、重量、充装日期、充装人和复磅人姓名或代号。

6.1.7钢瓶有以下情况时,不得充装:

6.1.7.1漆色、字样和气体不符合规定或漆色、字样脱落,不易识别气体类别。

6.1.7.2钢印标记不全或不能识别。

6.1.7.3新瓶无合格证。

6.1.7.4超过技术检验期限

6.1.7.5安全附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

6.1.7.6瓶阀和易熔塞上紧后,螺扣外露不足三扣。

6.1.7.7瓶体温度超过40℃。

6.1.8充装量为50kg钢瓶,使用时应起直立装置,并有防倾倒措施;充装量为500k和1000kg的钢瓶,使用时应卧式放置,并牢靠定位。

6.1.9使用钢瓶时,必须有称重?器,并装有膜片压力表(如采用一般压力表时,应采取硅油隔离措施)、调节阀等装置。操作中应保持钢瓶内压力大于使用侧压力。

6.1.10严禁使用蒸汽、明火直接加热钢瓶。可采用45℃以下的温水加热。

6.1.11严禁将油类、棉纱等易燃物和与氯气易发生反应的物品放在钢瓶附近。

6.1.12钢瓶与反应器之间应设置逆止阀和足够容积的缓冲罐,防止物料倒灌,并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6.1.13应采用经过退火处理的紫铜管连接钢瓶。紫铜管应经耐压试验合格。

6.1.14不得将钢瓶设置在楼梯、人行道口和通风系统吸气口等场所。

6.1.15应有专用钢瓶开启扳手,不得挪作它用。

6.1.16开启瓶阀要缓慢操作,关闭时亦不能用力过猛或强力关闭。

6.1.17钢瓶出口端应设置针型阀调节氯流量,不允许使用瓶阀直接调节。

6.1.18瓶内液氯不能用尽,必须留有余压。充装量为50kg的钢瓶应保留2kg以上的余氯,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钢瓶应保留5kg以上的余氯。

6.1.19作业结束后必须立即关闭瓶阀。

6.1.20空瓶返回生产厂时,应保证安全附件齐全。

6.2液氯钢瓶的贮存安全

6.2.1钢瓶禁止露天存放,也不准使用易燃、可燃材料搭设的棚架存放,必须贮存在专用库房内。

6.2.2空瓶和充装后的重瓶必须分开放置,禁止混放。

6.2.3重瓶存放期不得超过三个月。

6.2.4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重瓶,应横向卧放,防止滚动,并留出吊运间距和通道。存放高度不得超过两层。

6.3液氯钢瓶的运输安全

6.3.1钢瓶装卸、搬运时,必须戴好瓶帽、防震圈,严禁撞击。

6.3.1.1充装量为50kg的钢瓶装卸时,要用橡胶板衬垫,用手推车搬运时,应加以固定。

6.3.1.2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钢瓶装卸时,应采取起重机械,起重量应大于瓶体重量的一倍,并挂钩牢固。严禁使用叉车装卸。

6.3.1.3起重机械的卷扬机构要采用双制动装置,使用前必须进行检查,确保正常6.3.1.4夜间装卸时,场地必须有足够的照明。

6.3.2机动车辆运输钢瓶时,应严格遵守当地公安、交通部门规定的行车路线,不得在人口稠密区和有明火等场所停靠。

6.3.3车辆驾驶室前方应悬挂规定的危险品标志旗帜。

6.3.4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

6.3.5车辆停车时应可靠制动,并留人值班看管。

6.3.6高温季节应根据当地公安部门规定的时间运输。

6.3.7车辆不符合安全要求或证件(运输证、驾驶证、押运证等)不齐全的,充装单位不得发货。

6.3.8运输液氯钢瓶的车辆不准从隧道过江。

6.3.9车辆运输钢瓶时,瓶口一律朝向车辆行驶方向的右方。

6.3.10充装量为50kg的钢瓶应横向装运,堆放高度不得超过两层,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钢瓶装运,只允许单层设置,并牢靠固定防止滚动。

6.4液氯贮罐的充装、使用安全

6.4.1充装液氯贮罐时,应先缓慢打开贮罐的通气阀,确认进入容器内的干燥压缩空气或气化氯的压力高于贮罐内的压力时,方可充装。

6.4.2贮罐车上输送液氯用的压缩空气,应经过干燥装置,保证干燥后空气含水量低于0.01%(重量百分比)。

6.4.3铁路罐车卸氯时,罐车的压力应高于贮罐0.15--0.2MPa。罐车最高压送压力不得超过(1.4MPa。)

6.4.4采用液氯气化法向贮罐压送液氯时,要严格控制气化器的压力和温度,釜式气化器加热夹套不包底且应用热水加热,严禁用蒸汽加热,出口水温不应超过45℃,气化压力不得超过1MPa。

6.4.5充装停止时,应先将罐车的阀门关闭,再关闭贮罐阀门,然后将连接管线残存液氯处理干净,并做好记录。

6.4.6禁止将贮罐设备及氯气处理装置设置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稠密区附近。

6.4.7贮罐输入或输出管道,应设置两个以上截止阀门,定期检查,确保正常。

6.4.8贮罐设置的安全要求:

6.4.8.1贮量1t以上的贮罐基础,每年应测定基础下沉状况。

6.4.8.2贮罐露天布置时,应有非燃烧材料顶棚或隔热保温措施。

6.4.8.3在贮罐20m以内,严禁堆放易燃、可燃物品。

6.4.8.4贮罐在贮存量不得超过贮罐容量的80%。

6.4.8.5贮罐库内范围内应设有安全标志。

7预防泄漏和抢救

7.1严格执行氯气安全操作规程,及时排除泄漏和设备隐患,保证系统处于正常状态。

7.2氯气泄漏时,现场负责人应立即组织抢修,撤离无关人员,抢救中毒者。抢修救护人员必须佩带有效防护面具。

7.3抢修中应利用现场机械通风设施和尾气处理装置等,降低氯气污染程度。

7.4液氯钢瓶泄漏时的应急措施

7.4.1转动钢瓶,使泄漏部位位于氯的气态空间。

7.4.2易熔塞处泄漏时,应有竹签、木塞做堵漏处理;瓶阀泄漏时,拧紧六角螺母瓶体焊缝泄漏时,应用内衬橡胶垫片的铁箍箍紧。凡泄漏钢瓶应尽快使用完毕,返回生产厂。

7.4.3严禁在泄漏的钢瓶上喷水。

7.4.4在运输途中钢瓶泄漏又无法处理时,应将载氯瓶车辆开到无人的偏僻处,使氯气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8防护用品的使用和急救

8.1防护用品应定期检查,定期更换。

8.2生产、使用、贮存岗位必须配备两套以上的隔离式面具,操作人员必须每人配备一套过滤式面具,并定期检查,以防失效。

8.3生产、使用、贮存现场应备有一定数量药品,吸氯者应迅速撤离现场,严重时及时送医院治疗。

篇2:氯气安全措施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1氯特别警示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理化特性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709kPa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分子量为70.91,熔点-101℃,沸点-34.5℃,气体密度3.21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相对密度(水=1)1.41(20℃),临界压力7.71MPa,临界温度144℃,饱和蒸气压673kPa(20℃),logpow(辛醇/水分配系数)0.85。主要用途:用于制造氯乙烯、环氧氯丙烷、氯丙烯、氯化石蜡等;用作氯化试剂,也用作水处理过程的消毒剂。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本品不燃,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活性反应】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和盐酸。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可利用此反应对氯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液氯与可燃物、还原剂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与汽油等石油产品、烃、氨、醚、松节油、醇、乙炔、二硫化碳、氢气、金属粉末和磷接触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烃基膦、铝、锑、胂、铋、硼、黄铜、碳、二乙基锌等物质会导致燃烧、爆炸,释放出有毒烟雾。潮湿环境下,严重腐蚀铁、钢、铜和锌。【健康危害】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样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工作场所严禁吸烟。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及贮氯场所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液氯气化器、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氯压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氯气输入、输出管线应设置紧急切断设施。避免与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存在残留有害物时应及时处理。【特殊要求】【操作安全】(1)氯化设备、管道处、阀门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高强度耐氯垫料,严禁使用橡胶垫。(2)采用压缩空气充装液氯时,空气含水应≤0.01%。采用液氯气化器充装液氯时,只许用温水加热气化器,不准使用蒸汽直接加热。(3)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分析三氯化氮含量。如果操作人员未按规定及时排污,并且操作不当,易发生三氯化氮爆炸、大量氯气泄漏等危害。(4)严禁在泄漏的钢瓶上喷水。(5)充装量为50kg和100kg的气瓶应保留2kg以上的余量,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气瓶应保留5kg以上的余量。充装前要确认气瓶内无异物。(6)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储存安全】(1)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防止阳光直射。(2)应与易(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储存区要建在低于自然地面的围堤内。气瓶储存时,空瓶和实瓶应分开放置,并应设置明显标志。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3)对于大量使用氯气钢瓶的单位,为及时处理钢瓶漏气,现场应备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具。(4)禁止将储罐设备及氯气处理装置设置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稠密区附近,并远离频繁出入处和紧急通道。(5)应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运输安全】(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不得在人口稠密区和有明火等场所停靠。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2)运输液氯钢瓶的车辆不准从隧道过江。(3)汽车运输充装量50kg及以上钢瓶时,应卧放,瓶阀端应朝向车辆行驶的右方,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垛高不得超过2层且不得超过车厢高度。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车上应有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品,押运人员应会使用。(4)搬运人员必须注意防护,按规定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搬运时,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监卸监装;夜晚或光线不足时、雨天不宜搬运。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搬运时,必须得到部门负责人的同意,还应有遮雨等相关措施;严禁在搬运时吸烟。(5)采用液氯气化法向储罐压送液氯时,要严格控制气化器的压力和温度,釜式气化器加热夹套不得包底,应用温水加热,严禁用蒸汽加热,出口水温不应超过45℃,气化压力不得超过1MPa。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2%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处操作。有氯气泄漏时,使用细水雾驱赶泄漏的气体,使其远离未受波及的区域。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水(雾状水)或泡沫。【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戴橡胶手套。如果是液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稀碱液中和、稀释。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泄漏场所保持通风。不同泄漏情况下的具体措施: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否关紧或关紧瓶阀,或用铜六角螺帽封闭瓶阀口。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上述处理均无效时,应迅速将泄漏气瓶浸没于备有足够体积的烧碱或石灰水溶液吸收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吸收液温度不高于45℃、pH不小于7,防止吸收液失效分解。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400m、夜晚1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600m,下风向疏散白天3500m、夜晚8000m。

篇3:氯气安全措施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理化特性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709kPa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分子量为70.91,熔点-101℃,沸点-34.5℃,气体密度3.21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相对密度(水=1)1.41(20℃),临界压力7.71MPa,临界温度144℃,饱和蒸气压673kPa(20℃),logpow(辛醇/水分配系数)0.85。主要用途:用于制造氯乙烯、环氧氯丙烷、氯丙烯、氯化石蜡等;用作氯化试剂,也用作水处理过程的消毒剂。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本品不燃,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活性反应】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和盐酸。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可利用此反应对氯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液氯与可燃物、还原剂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与汽油等石油产品、烃、氨、醚、松节油、醇、乙炔、二硫化碳、氢气、金属粉末和磷接触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烃基膦、铝、锑、胂、铋、硼、黄铜、碳、二乙基锌等物质会导致燃烧、爆炸,释放出有毒烟雾。潮湿环境下,严重腐蚀铁、钢、铜和锌。【健康危害】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样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工作场所严禁吸烟。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及贮氯场所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液氯气化器、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氯压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氯气输入、输出管线应设置紧急切断设施。避免与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存在残留有害物时应及时处理。【特殊要求】【操作安全】(1)氯化设备、管道处、阀门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高强度耐氯垫料,严禁使用橡胶垫。(2)采用压缩空气充装液氯时,空气含水应≤0.01%。采用液氯气化器充装液氯时,只许用温水加热气化器,不准使用蒸汽直接加热。(3)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分析三氯化氮含量。如果操作人员未按规定及时排污,并且操作不当,易发生三氯化氮爆炸、大量氯气泄漏等危害。(4)严禁在泄漏的钢瓶上喷水。(5)充装量为50kg和100kg的气瓶应保留2kg以上的余量,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气瓶应保留5kg以上的余量。充装前要确认气瓶内无异物。(6)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储存安全】(1)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防止阳光直射。(2)应与易(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储存区要建在低于自然地面的围堤内。气瓶储存时,空瓶和实瓶应分开放置,并应设置明显标志。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3)对于大量使用氯气钢瓶的单位,为及时处理钢瓶漏气,现场应备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具。(4)禁止将储罐设备及氯气处理装置设置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稠密区附近,并远离频繁出入处和紧急通道。(5)应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运输安全】(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不得在人口稠密区和有明火等场所停靠。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2)运输液氯钢瓶的车辆不准从隧道过江。(3)汽车运输充装量50kg及以上钢瓶时,应卧放,瓶阀端应朝向车辆行驶的右方,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垛高不得超过2层且不得超过车厢高度。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车上应有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品,押运人员应会使用。(4)搬运人员必须注意防护,按规定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搬运时,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监卸监装;夜晚或光线不足时、雨天不宜搬运。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搬运时,必须得到部门负责人的同意,还应有遮雨等相关措施;严禁在搬运时吸烟。(5)采用液氯气化法向储罐压送液氯时,要严格控制气化器的压力和温度,釜式气化器加热夹套不得包底,应用温水加热,严禁用蒸汽加热,出口水温不应超过45℃,气化压力不得超过1MPa。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2%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处操作。有氯气泄漏时,使用细水雾驱赶泄漏的气体,使其远离未受波及的区域。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水(雾状水)或泡沫。【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戴橡胶手套。如果是液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稀碱液中和、稀释。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泄漏场所保持通风。不同泄漏情况下的具体措施: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否关紧或关紧瓶阀,或用铜六角螺帽封闭瓶阀口。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上述处理均无效时,应迅速将泄漏气瓶浸没于备有足够体积的烧碱或石灰水溶液吸收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吸收液温度不高于45℃、pH不小于7,防止吸收液失效分解。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400m、夜晚1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600m,下风向疏散白天3500m、夜晚8000m。

篇4:氯气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氯(Cl)是化学元素之一。通常所说的氯,是指分子氯(Cl2)而言的,分子氯由约76%的氯-35和24%的氯-37构成。气态氯称为氯气,液态氯称为液氯。氯是最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之一,用途极广。

生产工艺氯的工业生产方法是电解食盐水。当前流行的工艺是隔膜法电解和离子膜法电解。原盐经溶解、沉降分离出杂质并制成饱和精盐水,通入隔膜电解槽(或离子膜电解槽),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电解,在槽的阳极室生成氯气,阴极室内生成碱液和氢气(见图1隔膜法盐水电解工艺流程图),生产是连续进行的。

图1隔膜法盐水电解工艺流程

由于氯气输送贮存困难,而氯气易于液化,液氯贮存和长程运输又比氯气方便得多,所以液氯常以很大规模生产,有低压、中压、高压三种液化工艺(见图2液氯生产工艺流程图)。

图2液氯生产工艺流程

职业危害液氯的沸点是-33.97℃,氯气的相对密度是2.485(空气=1)。因此,液氯一旦大量泄漏,会迅速蒸发形成低温氯气云团并低空漂移、扩散,对人和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中毒——中毒是氯气生产最主要的职业危害。氯气是强烈刺激性气体,属高毒类。我国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3。氯气对人有急性毒性和慢性影响,但未见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的报道。人对氯耐受的个体差异主要反映在低浓度阶段,高浓度长时间接触无一例外地会造成严重伤亡。

氯气的急性毒性: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反应一般于24小时内消退;轻度中毒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中度中毒可有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重度中毒则引起广泛、弥漫性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肿、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明显紫绀、窒息、昏迷可出现气胸、纵膈气肿等并发症,甚至猝死。氯气对人的急性毒性见下表。

氯气的慢性影响:在含氯不高于7.5mg/m3的大气环境中长期工作,一部分人中可有早期气道阻塞性病变倾向,慢性支气管炎发病增加;个别人中可有哮喘发作、肺气肿、神经衰弱综合征或伴有胃炎症状,但无生命危险,也不会因而升高死亡率;皮肤暴露部位可有灼热发痒感,往往发生氯痤疮;有的还可发生牙齿酸蚀症。

爆炸——在空气中氯不会自行燃烧、爆炸,但它是强氧化剂,像氧一样可以助燃。还原性气体和许多有机物都可以与氯发生剧烈反应,失控时就会爆炸;以往事故表明,液氯生产中的物理爆炸应予以重视,它多因设备缺陷和超量充装造成设备崩裂而引起;另外,由于原盐、水和其他生产原料含氮(尤其是氨和铵盐),生产过程中可转化成三氯化氮,在其浓度和其他条件适合情况下也会发生强烈分解爆炸。各种爆炸往往引发氯的大量泄漏。

安全措施氯气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氯气安全规程》以及压力容器、气瓶、铁路槽车等有关氯生产贮运方面的法规和标准。此外,还应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重点预防大规模突发性液氯泄漏

企业氯存在量20t以上时,应作为重大危险源对待,要按国际公约和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特殊的安全措施,如安全检查、安全运行、安全评价、应急计划和安全报告制度等等。

2.预防化学爆炸

(1)为防止三氯化氮大量形成和积蓄,必须严格控制精盐水总铵量低于4mg/L,氯气干燥工序所用冷却水不含铵,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低于50×10-6,与液氯有关的设备应定时排污且排污液内三氯化氮含量必须低于60g/L,否则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有条件的企业最好增设三氯化氮破坏装置。

(2)关于电解后的氯、氢输送防爆,应控制电解单槽氯中含氢不超过1%,氯总管氯中含氢不得超过0.5%,氢气总管氢纯度必须保持在98%以上且保持正压运行以严防空气窜(渗)入。为此,应在氯和氢的输送管线装设具有报警功能的防爆型压力和组成监控仪表;氢、氯输送系统均应使用防倒窜的单向阀;输送设备和管线保持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100Ω,防止静电积蓄引爆。

(3)在向液氯钢瓶中灌装液氯之前,钢瓶内一般存有残液(氯),在灌装前必须分析残液成分,有疑问时严禁灌装,必须抽空清洗之后方可灌装。

3.预防物理爆炸

(1)氯气干燥工序中,降低温度可提高干燥效率,但冷却温度不得低于12℃,以防止形成Cl2·8H2O结晶堵塞管道,造成憋压。

(2)液氯工序中,液氯充装压力均不得超过1.1MPa(表压);采用液氯汽化压送法充装时,不准用蒸汽加热液氯汽化器,只准用热水;严禁超装,规定任何容器(贮罐、钢瓶、槽车计量槽、汽化器)充装量不得超过1.25kg/L,留出可压缩(膨胀)空间。若容器被液氯充满且无法卸压时,温升每上升1℃,压力约上升1MPa,必然引起物理爆炸。

(3)液氯贮罐、计量槽要有良好的保温措施,必须装设有超限报警功能的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和灵敏可靠的安全阀。

4.防毒

注意力应集中在现场氯跑、冒、滴、漏以及事故(含未遂事故)氯处理系统。

(1)培训职工学会氯中毒的自我保护及互救知识。

(2)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和有质量缺陷的设备(含管件阀门)严禁用于生产。

(3)应在电解、氯气干燥、液化、充装岗位合理布点安装氯气监测报警仪,现场要通风良好,备有氯吸收池(10%液碱池)、眼和皮肤水喷淋设施、送风式或自给式呼吸器以及急救箱,有条件的企业应设气防站。

(4)大型氯碱企业最好增设事故氯处理系统,将氯总管、液氯贮罐及其安全阀通过缓冲罐与可以吸收氯的液碱喷淋塔相连,紧急状况下可自动启动,平时可以起到平衡氯总管压力等安全生产控制作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远程计算机管理和控制。

篇5:氯气危险性分析安全对策

1氯气生产、储存过程主要危险因素分析

1.1氯气(液氯)中毒

在液氯工段如果发生爆炸泄漏,则可造成氯气外逸导致现场人员中毒事故的发生。导致这一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氯气含水分过高导致设备及管道腐蚀;三氯化氮的富集;液氯蒸发器内温度、压力过高等生产系统失控;尾气处理系统发生事故;设备结构材质选择不当;机械设备密封不严;监控系统失控;操作失误;维修不及时等等。中毒是整个生产装置中最大的危险有害因素。

1.2火灾和爆炸

(1)电解槽的爆炸危险。在电解装置中,饱和食盐水通过直流电电解,产生氢气和氯气。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空气或氧气与氢气相混合达到爆炸极限,电解槽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同时又由于装置中存在剧毒的氯气一旦发生火灾爆炸则可能会连带发生有毒气体的泄漏,后果将更加严重。

(2)管道输送系统爆炸危险。氯气总管含氢量大于0.5%,氯气液化后尾气含氢量大于4%,都有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氢气管道出现负压,空气漏入,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此外在液氯工段,由于三氯化氮的富集,也存在发生爆炸的危险。

(3)氯气液化和灌装的爆炸危险。氯气在液化时,由于氢气在氯气液化时的压力和温度下仍为气态,随着氯气液化量的增加,氢气在剩余中的含量随氯气液化量就相对增加,极易构成爆炸性混合物。

(4)氯气储存的爆炸危险。氯气储存设备在氯气干燥的条件下不会发生腐蚀,但是在含水量超过50ppm后,氯气就能够与水作用生成酸,对钢瓶或容器进行腐蚀,使储存设备穿孔,导致泄漏爆炸事故;同时产生氢气,使氯气的浓度进入爆炸极限范围;酸性条件下,三氯化氮极为活泼,易发生爆炸。

(5)三氯化氮爆炸危险。NCl3是一种比氯有更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在空气中易挥发,不稳定,纯的三氯化氮和橡胶、油类等有机物相遇,可发生强烈反应。如果在日光照射或碰撞“能”的影响下,更易爆炸。

(6)工艺中存在的引爆源。电解工艺过程使用大电流,如果电气线路接触不良,绝缘达不到要求,极易产生电火花成为引火源。例如,电解槽槽体接地处产生的电火花;排放碱液管道的对地绝缘不良产生的放电火花;断电器因结盐、结碱漏电产生的电火花及氢气管道系统漏电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的电火花;电解槽内部构件间由于较大电位差或两极之间的距离缩小而发生放电火花。此外,存在雷击放空管引起氢气燃烧等其它引火源等。

2安全对策措施

2.1防毒措施

重点应集中在现场氯跑、冒、滴、漏以及事故(含未遂事故)氯处理系统。(1)培训职工学会氯中毒的自我保护及互救知识。(2)不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和有质量缺陷的设备(含管件阀门)严禁用于生产。(3)应在电解、氯气干燥、液化、充装岗位合理布点安装氯气监测报警仪,现场要通风良好,备有氯吸收池(10%液碱池)、眼和皮肤水喷淋设施、送风式或自给式呼吸器以及急救箱,配置规定数量的过滤式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器。(4)大型氯碱企业最好增设事故氯处理系统,将氯总管、液氯贮罐及其安全阀通过缓冲罐与可以吸收氯的液碱喷淋塔相连,紧急状况下可自动启动,平时可以起到平衡氯总管压力等安全生产控制作用。该系统可以实现远程计算机管理和控制。

2.2防火防爆措施

(1)设置安全设施和安全装置。

在设计和建设时,应该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设置安全消防防护措施。对处理易燃、易爆危险性物料的设备应有压力释放设施,包括安全阀、释放阀、压力控制阀等,一旦超压,可把危险物料泄放到安全的地方;对盛装氯气、氢气、氨气及氯化氢的设备和输送管道系统设计在线自动监测仪表;对可能逸出氯气、氢气、氮氧化物、氨气及氯化氢等作业场所设计气体监测、报警和连锁系统;设计集中正压通风控制室,必须保证通风空气不受污染,空气吸气口设计以活性炭或其他吸附剂为过滤介质的过滤器等等防护措施。①设置报警连锁装置。通过报警连锁装置的设置,将系统各处氯气压力、氢气压力、槽电压、人槽盐水总管压力、氯气透平压缩机的氯气流量、突然停止交流或直流供电以及重要机械的停机信息输入自动报警连锁系统,一旦上述指标(或状态)失控,连锁动作,使装置各部机器、设备、各控制阀门都处于安全状态。②电解系统的氯气总管应设置压力密封槽(正压安全水封),以便在非常状态下,氯气直接排入事故氯气处理装置。③在采用氯气透平压缩机现场,电解系统氯气总管应设置氯气压密封槽(负压安全水封),在非正常状态下,可自动吸入空气,防止产生大的负压。④电解系统设置的事故氯气处理系统,必须配置两路独立的动力电源互相切换使用。⑤在氯气干燥塔出口安装水分在线分析仪,控制水分超标时的氯气不得进入压缩机房。⑥氯气透平压缩机工艺配管必须设置防喘振回路,防喘振工况指标(压力、流量)必须输入连锁信号。

(2)建筑防爆要求。

电解工段建筑应符合防爆要求。厂房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泄压面积应超过0.2m2;厂房必须有良好的通风;不得采取折板式屋盖和槽形屋盖,以免积聚氢气。氢气处理间、压缩间、氯气处理间与电解间宜用防火墙分隔,墙上开洞应采取封堵措施。有些工艺设备如氢气冷却、盐水精制、氯气液化、液氯贮槽等,可采取半露天布置,以减小火灾爆炸的危险性。①防止泄漏引起爆炸。设备和管道应保持严密。由于氯气有腐蚀性,管道、设备要经常维修,发现故障及时修理或调换。出现泄漏情况时,要有堵漏和切断气源的措施。②防止电解槽爆炸。盐水中铁、钙、镁和硫酸根离子等有害杂质要进行脱除。生产中应尽可能采用盐水纯度自动分析装置,观察盐水成分变化。阴极网上的隔膜应定期检修。隔膜应无脱落和附着不均匀的现象,电解槽中盐水液位应高出隔膜顶端。液位的观察和控制可用转子流量计或液位计。电解槽和解汞室的温度需加以控制。电解槽的温度宜控制在85℃-95℃,减少氯气在阳极液的溶解度,减少副反应。解汞室的水温应保持接近95℃,解汞后汞的含量钠量宜低于0.01%,一般每班应对含钠量作一次分析。如果发现单槽中氯内含氢量升高到1%以上,可采取加高盐水液面或拆开氢气断电器,使氢气从断电器处排空等措施。为防止氯、氢气在电解槽中混合,应安装氯、氢总管的压力自动调节装置,当压力升高时,可自动关闭氢气回流阀门,加氯气和氢气的抽力;安装氯、氢压缩机的电动机与整流室的连锁装置,以便在电解槽直流电突然断电时,能自动切断压缩机的电动机,并在电动机停转时能自动切断电解槽的直流电源,同时向电解厂房、压缩机房、电解生产的中央控制台以及整流室发出信号;安装与氯、氢总管相连的水封系统,将氯气由水封排入事故处理装置,而将氢气放空;在氢气冷却和压送工段安装水封,以便当氢气压缩机的电动机停止运转而电解槽仍继续工作时将氢气放空;氢气放空管道应装有阻火器,并通入蒸汽或氮气。管道输送系统的防爆要求:电解初期,氢气系统的氢气应排空,当氢气系统的氢气浓度达98%以上时,才能输入后续系统。氢气输送管道要防止出现负压,进入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定期分析氯气中含氢量和氢气中含氧量。要求氯气总管中氢含量在0.5%以下,若含量过高,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用惰性气体冲淡、停车检修等。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氯气液化和灌装的防爆要求。

①氯气液化应按氯气中含氢量来决定,防止残存的氯气中的氢含量增加而发生危险。液氯废气在正常情况下应控制在3.5%以下,若含氢量过高,应用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冲淡,或用干燥的压缩空气稀释,降低到安全允许范围。②液氯钢瓶在充装环节要严格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规定充装;严格掌握液氯钢瓶的充装系数≤1.25kg/L,灌装液氯前,应对气瓶认真检查,瓶内不得混有有机物,不得有铁锈等金属粉末。瓶内必须留有0.05MPa的余压,以避免有水或液态化学物品吸入瓶内造成腐蚀或反应爆炸。液氯钢瓶充装时,瓶内要留出一定的气相空间,不得超量充装。为了防止充装过量,充装后应认真填写充装记录。充装后严格执行复验制度,发现超量充装要立即处理。

(4)氯气储存的防爆要求。

储存液氯钢瓶的仓库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6中有关规定,库房结构能使逸出气体不滞留在室内,通风效果良好,室温不超过40℃,严禁露天堆放;液氯钢瓶入库前要检查是否漏气,安全附件是否齐全,确认无泄漏和附件完整后才可入库。液氯钢瓶不得接触高温、明火,防止阳光直射。液氯应与可燃物、有机物或其他易氧化物质隔离,与乙炔、氨、氢气、烃类、乙醚、松节油、金属粉末等隔离。搬运时要带好钢瓶的安全帽及防震橡胶圈,避免滚动和撞击,防止容器受损。严禁用火、热水或蒸汽加热汽化使用。储存容器中液氯的含水量应该控制在500ppm内,防止生成酸,造成危害。

(5)预防三氯化氮爆炸。

为防止三氯化氮大量形成和积蓄,必须严格控制精盐水总铵量低于4mg/L,氯气干燥工序所用冷却水不含铵,液氯中三氯化氮含量低于50×10-6,与液氯有关的设备应定时排污且排污液内三氯化氮含量必须低于60g/L,否则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有条件的企业最好增设三氯化氮破坏装置。

(6)控制和消除引爆源。

生产中应尽量消除电气火花引燃源,避免进行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电解槽食盐水入口处和碱液出槽处、氢气系统与电解槽的阴极箱之间也应有可靠电气绝缘,整个氢气系统应有良好接地。氯、氢输送设备和管线保持良好的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100Ω,防止静电积蓄引爆。厂房应有防雷设施,氢气放空管的避雷针保护应高出管顶3m以上。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