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安全培训规定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辐射安全培训规定

编辑:制度大全2020-04-03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辐射安全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一切生产、研究和应用放射性物质和其它电离辐射源(或装置)的单位(以下简称辐射工作单位)内从事或涉及辐射工作的人员的辐射安全培训工作。

本标准不适用于对专门从事辐射安全工作的人员培训。

2术语

2.1辐射安全

在核能、核工业、放射性同位素及辐射应用中保护所有人员和环境免受过量的电离辐射危害。

2.2入岗培训

工作人员在初次进入某辐射操作岗位之前,所必须接受的与该岗位的安全操作要求相适应的辐射安全培训。也可称作职业前培训。

2.3换岗培训

辐射工作人员调换工作岗位时,由于岗位不同而必须补充的安全培训。

2.4再培训

在入岗培训或换岗培训之后,由于辐射安全出现新的要求,或者由于脱离岗位较长时间而需要的再次培训。

2.5应急人员

在应急情况下,参加应急行动的各类非专门从事辐射安全工作的人员。

2.6有资格单位

获得上级辐射安全主管部门认可的,有资格负责组织其管辖范围内辐射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培训并发放培训合格证书的单位。

3基本原则和目的

3.1辐射安全培训是整个辐射安全实施计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切辐射工作单位都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必要的辐射要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由有资格单位发给相应的培训合格证书。

3.2培训合格证书应一式两联。由本人签名,有资格单位盖章。一联由辐射安全部门存档,另一联则交受训者本人。既作为他已通过该次培训的凭证;又表明受训人员开始负有遵守有关安全规定的义务。

3.3各类人员只有在他们取得必要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之后,才允许参加相应级别的辐射工作。否则应视情况追究有关人员的相应责任。

3.4辐射安全培训的目的至少应包括:

a.了解本岗位工作中的辐射安全问题和潜在危险,并对其树立正确的态度;

b.了解有关安全法规以及与本岗位有关的辐射安全规程;

c.了解与掌握减少受照剂量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有关防护器具、衣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d.促进工作人员提高技术熟练程度,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

e.了解与掌握在操作中避免或减少事故的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原理和方法,懂得有关事故应急的必须对策。

4安全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4.1各单位的行政领导必须把辐射安全教育和培训列为职工教育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保证为培训提供必要师资和专项经费和时间。

4.2安全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应由有资格单位负责,或会同职工教育部门共同负责。也可由有资格单位委托合格的教育或科研机构进行其中的一部分中全部培训工作。

培训计划应当能适应不同培训重点的要求,以满足不同设施的运行要求。

4.3在培训中承担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在该科目方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以便能从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上对有关问题进行解释。

4.4应该对每个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情况建立必要的档案。由培训部门记录各次培训中的课程名称及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所有这些记录应当由培训部门或行政主管部门保存足够长的时间。至少保存到该受训人员脱离辐射工作十年以后。

5受训人员的分类及其培训要求

依据工作人员进入辐射区域的频度、停留时间、他们在工作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性以及其它照射情况,可以将受训人员分为下列五类。

5.1职业受照人员。指那些在他们在职业性工作中经常有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照射的人员。这类人员需要更多更系统的安全培训。附录A(参考件)中列举的一些内容可以考虑作为他们培训的内容的一些基本方面。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中的必要部分并由此估计出所需的培训时间。对于这类人员的职业前培训以一周左右为宜。

5.2偶然受照人员。指那些并不操作放射性物质或其它辐射源,但因其职责而可能偶然进入辐射区域的工作人员。对于偶然受照人员的安全培训,需要2~4h或者更多些,内容也可以参考附录A(参考件)例举的课程,但其深度可稍浅一些。

5.3领导和技术管理人员。对这类人员的培训是重要的。因为它可能影响到他们隶属人员的操作和安全。为此,他们应当具有较广泛的辐射安全知识,以满足他们在组织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和应急对策方面履行其职责的需要,对于他们的培训,可按对职业受照人员的要求实行。

5.4访问人员。这类人员一般不会受到明显的照射。对其中的临时来访人员,只需要在进入某些区域时有专人陪同即可。但对另外一些来访人员,如访问学者、咨询人员、实习学员等,他们访问的时间一般会长一些,对他们应当给予必要的辐射安全培训。

5.5应急人员。他们可能是本单位的正式职工,也可能是合同人员或临时从邻近地区来的有关人员。对这类人员应根据他们在应急情况下所担负的责任,使他们受到为履行这些责任所需要的辐射安全培训。这种培训可包括听课,熟悉现场,观看有关录像,联合演习等方法,让他们了解设施内部存在的各种辐射危害因素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可能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等。

6确定职业受照人员培训要求的原则

6.1对初次参加辐射工作的职业受照人员的入岗培训(职业前培训)应当给予特别的重视。这种培训应包括有关辐射防护和安全法规的基础知识及要求,见附录A(参考件),以及紧密结合本单位、本岗位具体情况的有关危害因素分析、安全规定、应急要求等两大部份。

6.2在确定职业受照人员的培训要求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实际的和潜在照射种类、性质和严重程度。

b.工艺和设备操作的复杂程度。可能导致发生事故的潜在因素。事故的性质、危害和损失程度。

c.其它因素。主要指受训人员将要从事的工作的独立程度和受监督程度。独立工作或不受到经常监督的人员应比那些受到直接和连续监督的人员受到更多的培训。

6.3对以前受过培训的人员,应视情况进行必要的定期再培训和再考核。

6.4特殊情况。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提供附加的特殊培训。当工作人员需要进入强辐射场工作时,必须严格限制其工作时间。此时,为了能快速而安全地按规定程序操作,就可能需要附加的特殊培训,或需要进行一些模拟和空白操作练习。这种特殊培训对各种职业受照人员都是适用的。

6.5除了按需要组织的较系统的培训和特殊情况的附加培训以外,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型专题培训见附录B(参考件)。

7辐射安全培训计划的拟定和培训方式

7.1在拟定辐射安全培训计划时,应考虑到受训人员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条件、受训人员的类别以及受训人员的原来水平和素质等因素而有针对性的进行。

7.2培训计划至少应包括下列几个部分:培训目的、培训内容和要求、选用或编写的教材、课时安排和实施、考核要求和办法、效果评价和总结等。

7.3培训教材应能及时反映有关科学技术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或者操作规程上的变化。以便不断地提高培训水平和满足再培训的要求。

7.4培训可根据需要采用个人学习,集体培训或现场培训等多种方式进行。

个人学习是以个人阅读和钻研书面教材、演算习题为主。适于分散进行,自由安排进度和增补学习内容。

集体培训包括大组和小组两种形式。大组适于授课,小组则适于讨论和学习。

现场培训是指结合岗位现场的工作条件进行的培训。它可以结合实际操作条件重复实践。对于事故预防或应急培训,还可以组织适当的模拟事故演习等。

8监督检查

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对培训工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它包括:检查培训计划是否正在确实有效地进行;必要的记录是否得到保存;培训工作人员是否够用;师资水平是否合格;以及检查课程和教材,听课、考核学员达到的实际水平等。

附录A

辐射安全培训的基本课程内容(参考件)

A1辐射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效应

a.放射性和放射性衰变;

b.致电离辐射的特点;

c.人工辐射源;

d.辐射的急性效应与远后效应;

e.职业照射的可能危害以及应对其采取的正确态度;

f.生育年龄妇女受照的特殊考虑。

A2辐射防护基本知识

a.辐射量和单位;

b.剂量限制体系―辐射防护三原则;

c.贯彻最优化原则的具体办法;

d.辐射模式―内照射、外照射;

e.基本的防护措施―时间、距离、屏蔽和包容、消散;

f.放射性工作场所的分区原则和标志;

g.辐射监测及仪表;

h.污染控制、个人防护措施和防护衣具(包括呼吸器)。

A3辐射应急基本知识

a.应急程度要点;

b.应急组织设施和对策要点;

c.人工去污、急救措施与预防药物的使用、受害人员的简单自救自护措施;

d.应急监测和事故评价的一般知识;

e.警告信号、报警。

A4安全法规教育

a.辐射安全法规和标准;

b.放射性物质及放射源和管理办法、废物管理办法等。

A5职责和相互关系

a.各级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辐射安全方面的相应职责;

b.工作人员和防护人员的相互关系等。

注:各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培训的基本内部分成不同级别,对不同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附录B

辐射安全专题培训班和特殊培训班课题举例(参考件)

B1辐射安全规程培训班

对象:从事放射性物质操作或辐射应用人员

培训时间:视人员类别分别可为0.5--3d不等

目的:

a.掌握有关规定

b.懂得在出现或可能出现违反规程的情况时如何按规定程序办理。

B2安全操作规程培训班

对象:工艺和设备操作人员。

培训时间:视工艺和设备复杂程度而定。

目的:

a.掌握安全操作程序;

b.懂得避免违章操作或错误操作方法,掌握应变措施。

B3事故应急情况下的一般对策和必要时的撤出程序专题培训班

对象:单位内的工作人员。

培训时间:包括必要的听课和演习时间,视各类人员的具体情况而定。

目的:

a.掌握应急情况下的一般对策原理和方法;

b.掌握应急情况下的撤出程序规定;

c.通过必要的演习,提高熟练程度。

B4个人剂量计使用方法专题培训班

对象:个人剂量计使用者。

培训时间:1.5--2h。

目的:

a.了解个人剂量计的简单原理、特性、用途及适用范围;

b.掌握剂量计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方法,懂得它们的更换周期、用途、剂量数据的获得和解释等。

B5X射线设备安全使用专题培训班

对象:X射线设备使用者。

时间:1.5--2h。

目的:

a.了解X射线的危害;

b.掌握X射线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有关防护规定。

除了上述列举的一些培训班以外,还可能考虑举行如:“呼吸器的正确佩戴和使用”、“放射性工作场所分区标志的识别和进入手续”、“气衣的正确使用”、“强辐照装置的安全使用”、“高压容器的安全使用”、“班组长、车间主任的安全职责”等专门或特殊培训班。

篇2:红外辐射温度计安全操作规程

1目的

本规程用于指导操作者正确操作和使用设备。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指导本公司红外辐射温度计的操作与安全操作。

3管理内容

3.1操作规程

3.1.1仪表使用方法:

使用仪表时,在手柄盖处按极性位置放入两节6F22电池,设定好辐射系数ε(轴承钢ε=0.9,碳钢ε=0.9,不锈钢ε=0.2~0.6),将保险带套入手腕,取下镜盖,开启电源开关,操作者的眼睛离瞄准窗口约180mm左右,将仪表对准被测目标,瞄准目标时,将瞄准系统中的十字叉丝对准测温区的中心部位,并使十字叉丝位于视场中心。按动测量开关,仪表就处于采样状态,手指松开开关后,仪表将保持最后一次采样值。若需要仍可按动功能选择键,依次检查本次开机采样过程中所有测量值中的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平均值(AVG)和ε的设定值。测量全部结束后,将电源开关移至“OFF”处,如用外接电源的,请拔去电源插头,如使用内接电源的,请随即取出电池。

3.1.2检测距离与检测目标最小直径的关系与示意图:(单位:mm)

800){makesmallpic(this,500,700);}"border=0>

3.2安全操作规程

3.2.1切勿用温度计瞄准太阳,并不宜长时间瞄准温度高于1800℃的物体,以免损伤探测器和操作者。

3.2.2温度计应在环境温度为0~45℃,相对湿度低于75%的环境中使用。

3.2.3在有火焰等高温区域工作时,注意避免局部过热对温度计的损伤。

篇3:项目辐射安全防护措施

1.?适用范围本安全措施适用于《?项目》现场射线检测过程中安全作业要求,射线安全防护的方法、要求及检测时应注意事项。2.?检测前准备2.1.从事射线检测的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辐射安全知识的培训,并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2.2.进入检测现场前应对检测人员进行现场的安全教育,严格遵守业主和安装单位的安全生产规定。2.3.设备需提供相关的资料如合格证书、鉴定书等,无需经过计量部门鉴定的设备必须提供设备自校检验记录表。2.4.对从事射线操作和射线安全监督人员,必须配备完好的个人计量仪、报警器及作业现场备好γ辐射仪等安全防护品。2.5.每次的探伤作业应提前开具相应的射线作业票,并根据射线源的能量强度大小计算出安全区域包括控制区、监督管理区,通过业主或安装单位把作业时间、地点以及警戒范围告知给相关单位。3.?放射性同位素装置的安全管理3.1.检测现场不设立临时的储源库,源应存放在公司的储源库或租用检测现场附近的专业储源库,*射线装置由现场的指定点存放。3.2.放射源的使用,每次领用人必须填写《放射性同位素装置领用登记表》。3.3.设备领用登记表中的经办人必须由安全员(项目经理)签字有效,表中的工程名称(地点)、领用人、领用日期及时间必须写明。3.4.归还时,安全员(项目经理)用监测仪器检测无泄漏方可起运入库,在设备领用登记表上签字并填写好归还日期、时间。3.5.放射源的运输,应用专用的机动车辆(设置放射性标志、固定源罐装置或保险箱)运输,由专人运送。3.6.运送放射源的人员应携带防护用品、监测仪器。严禁未携带监测仪器和防护用品运送放射源。3.7.起运前、运输途中及到达目的地后,必须用监测仪器分别测量有无泄露超标情况,确定无泄露超标才准装卸、起运。4.?现场射线检测安全规定4.1.检测前须进行清场把无关人员撤出监督管理区域边界线之外,并按划分好的控制区和监督管理区域进行警戒。控制区边界应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放射性工作场所”标牌,未经许可人员不得进入该范围。监督管理区域允许相关人员在此区活动,培训人员或探访者也可进入该区域,边界线应有“当心,电离辐射!”标牌,公众不得进入该区域。并在不同区域边界拉好警戒绳,放置好警戒灯。4.2.进入检测现场时,应穿戴好个人安全防护用品,戴好安全帽,蹬上脚手架作业时,应首先检查脚手架是否牢固稳定,高空作业时,应系好安全带,仪器设备应有可靠的防滑落措施。4.3.检测进行时应用监测仪器测定工作场所的射线照射量并记录下监测数据。如有超标应立即停止检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做到周围环境不达标不检测。4.4.检测现场的警戒须设立专人看守、巡视。4.5.检测完毕应用监测仪器对γ仪器进行监测,源是否归到正确位置。4.6.完工清场并解除警戒。5.?现场安全控制流程图6.?射线探伤事故应急预案6.1.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工程突发的工业射线探伤辐射事故。包括放射源丢失事故、源收回屏蔽容器时失败事故、导管损坏导致源泄露事故、装源的源组件破损而导致工作场地的污染事故和在使用工业射线探伤装置过程中造成的超剂量事故。6.2.由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任应急处置预案指挥,统一组织事故处理。6.3.公司法人担任总指挥,其职责: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汇报,立即召集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处置方案,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环保部门、公安机关报告,并负责整个事故的处置工作。主管安全公司的领导任副总指挥,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有综合部经理、检测部经理、技术部经理、项目经理组成。6.4.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其他成员在总指挥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事故现场救援、调查处理和事故善后处理工作。6.5.应急处置程序6.5.1.一旦发生放射性安全事故,放射工作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及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6.5.2放射工作人员一旦发现发生放射性安全事故,应在报告的同时,立即封闭现场,组织控制区内的人员撤离,控制事故的影响,防止事故的扩大和蔓延。6.5.3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接到事故报告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应急出动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指挥、协调应急工作。6.5.4综合部立即组织应急处置用器材运往现场,根据不同类型事故特点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并保证现场车辆使用,以运送物质、及时将受照人员送往医院。6.5.5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现场指挥部负责向市政府省环保局报告。根据现场情况,决定是否增派有关专家、人员、设备、物资以及放射装置生产厂家等赶赴现场增援。6.5.6根据应急方案,抢救人员应分批、轮流进入事故现场。进入事故现场前,抢救人员应佩带专用防护用品、个人剂量仪和报警器,并携带专用抢救工具;场外应有专人监护、接应,并记录每位抢救人员的受照时间、剂量。抢救人员在事故抢救过程中的累计剂量最大不得超过10雷姆。6.5.7本预案启动后,事态仍继续扩大,难以控制时,有应急指挥部提出,市政府同意后,请求省政府启动省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预案。6.6.善后处理事故处理完毕,由放射防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配合环保、卫生、公安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做好善后处理工作。a)安排受照人员进行相应的体检和医疗。b)对事故抢救人员安排专项体检、疗养,并将抢救中所受的辐射剂量记入其个人档案。c)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d)对不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玩忽职守,造成后果的,追究其相应的责任。7.?附件7.1.*射线安全距离计算书7.2.γ射线安全距离计算书7.3.现场辐射工作场所剂量监测记录表杭州天工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篇4:实验室防辐射安全措施

1.各涉源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前必须向上级主管部门申领许可证和环评,通过环评和取得许可证后方可开展相关工作。

2.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必须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并掌握放射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有资质单位举办的辐射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同时放射工作人员必须持培训合格证、个人计量检测数据、健康体检结果参加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定期审查。

3.辐射工作场所必须安装防盗、防火、防泄漏设施,保证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使用安全。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射线装置、辐射工作场所的入口处必须放置辐射警示标志和工作信号。

4.各涉源单位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建立健全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各实验室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辐射工作场所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记录。相关实验室应经常性检查辐射表面污染状况,并做好记录。检测记录要妥善保存,接受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部门和上级部门的检查监督。

5.购买放射源、同位素试剂和射线装置时,应首先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审核并报保卫处备案同意后,向政府环境主管部门办理“准购证”,方能委托采购部门进行采购。

6.各涉源单位要建立健全放射性同位素保管、领用和消耗的登记制度,做到帐物相符。实验过程必须小心谨慎,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做好安全保护工作。

7.对同位素实验等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包括同位素包装容器),不得作为普通垃圾擅自处理。必须向学校申报,经学校同意后,由学校请有资质的公司或单位进行统一处置。

篇5:防辐射安全措施

高频、电磁、微波等非电离辐射和*射线、射线、红外、紫外射线等辐射在冶金生产的应用和可能对岗位人员健康的危害,要求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主要有:

(1)对辐射岗位应合理设计、布局、合理设置作业点和相关通道,尽量减少和避免人们遭受散辐射的照射。

(2)制定科学有效的作业程序,尽量减少作业者人数,严禁不必要人员进入辐射场所。

(3)一般不在辐射场所设置办公室、休息室,不允许在辐射区域进食、饮水和吸烟。

(4)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穿戴的规范管理和检查。进入辐射区域必须穿戴齐全合格的防护衣具。有非密封型辐射源的工作场所(岗位)入口处应设置更表室、淋浴室和污染检测装置。

(5)事先熟悉任务,提高工效,减少在辐射场(岗位)作业停留的时间,减少辐射剂量和剂量的积累。

(6)严格控制放射性物质对外环境排放,自觉遵守环保法规。

(7)按时体检。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