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l_TCL集团的发展及战略管理合集 - 制度大全
制度大全 导航

drl_TCL集团的发展及战略管理合集

编辑:制度大全2020-02-03

TCL集团的发展及战略管理

案例作者:应帅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何志毅、李东

1999年3月27日,虽然窗外阳光明媚,朝气蓬勃,但坐在会议室里的李东生却丝毫没有感受到这已经来临的春意。四周的窗帘布紧紧地遮掩住了窗外的世界,明亮的日光灯照在办公桌一叠叠厚厚的文件上。李东生静静地坐在办公椅上,手指轻轻地、有节奏地敲打着桌子,心里还在沉思着TCL集团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身为TCL集团的总裁,李东生对集团的发展担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目前,TCL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几年前TCL提出进入中国电子五强的目标,去年就已实现。李东生的信心备受鼓舞,对TCL的发展也寄予了更高的期望:TCL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确立自己的使命。TCL作为民族工业的代表,李东生对它的目标不仅仅是世界电子五百强,还有更宏大的使命。TCL自去年进军IT,准备5亿元的投资计划,现已投资了2亿元,在IT领域已全面铺开,并且?"?"355"?",即创业三年(到20**年),信息产品市场占有率进入国内IT五强,五年(到2003年)进入三强。TCL在IT方面的战略举措将告一段落,李东生觉得很有必要在高层领导内部开个战略会。下午,集团和各公司的高层领导都将聚集在这个会议室里,重点讨论TCL的IT战略及整个集团的发展模式。李东生一早就来到了会议室,准备再翻阅一下堆在面前的文件,理一理自已的思路。

TCL集团的发展

TCL集团总部位于广东惠州,是由5000元贷款起家发展起来的大型国有跨国企业集团。1998年TCL集团资产总额58亿元,净资产18·7亿元,在1999年信息产业部颁布的全国电子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五(见附表1)。

TCL集团的早期雏形是1980年的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1981年,惠阳地区电子工业公司与港商一起创办了全国最早12家合资企业之一的"TTK家"器有限公司",生产录音磁带。四年之后,又兴办了中港合资的"TCL?"?备有限公司",次年开发出我国最早的扬声免提按键式电话机,通过了生产定型鉴定并创立了“TCL”品牌。三年之后,TCL电话机产销量雄居全国同行业第一。TCL电话机的成功为TCL集团积累了大量资金。

1992年,TCL在电话机上获利三四千万元,投资两千万元进军彩电行业。彩电行业当时的背景是供过于求,全国100多条生产线,几十个品牌,国家不再批准设立新的彩电厂。而原来在80年代建立的生产线绝大部分只能生产21英寸以下的中小屏幕彩电,部分能生产25英寸、28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电进口品牌占百分之八十几的市场份额。当时进口品牌在国内没办厂,走私货居多,价格很

贵。1992年大屏幕彩电市场增长率超过25%,而普通彩电只有10%到15%。TCL抓住大屏幕彩电的机会,通过这个增长很快的分支,很快形成了局部优势。TCL品牌成功地延伸到了彩电行业。但在开始的几年里,TCL彩电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而是通过OEM方式来完成的。TCL首先是与国内的熊猫电子合作,TCL电器销售有限公司选择了国内区域市场中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进行有计划的市场推广战略,取得了成功。由于一些具体的原因,双方停止了合作,当时,一家著名的跨国公司主动提出与TCL电子集团合资意向,但条件是必须由其控制和使用其商标,该公司雄厚的资金和知名的品牌的确十分诱人。当时身为TCL集团总裁的李东生为了开创自己的品牌,婉言谢绝。1995年4月,TCL电子集团为把品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协商,与香港长城集团各投资50%,组建了惠州王牌视听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是香港一家上市???司,且在惠州建有长城工业村,拥有现代化彩电生产线,有多年生产彩电、音响等家电产品的经验和一定的海外市场。长城主要为海外客户做来料加工,彩电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但渴望进入中国市场,却又缺乏独立的开拓能力。TCL电子集团正好利用长城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发挥自己TCL的品牌效应和在国内市场已有的营销网"势,"打出自己的"王牌"。同年,TCL王牌彩电跃居全国同行第六位,大屏幕彩电销量全国第一。然而到了1996年3月,长城电子集团控股权由于?"?高价收?"?TCL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不得不另外寻找合作伙伴。6月,TCL与香港陆氏公司达成协议,TCL出资1·5亿港币,兼并陆氏公司的彩电项目,从此走上了资本经营的道路。1997年,TCL与河南新乡美乐彩电因为谈加工的事,双方的老总坐到了一起。当时美乐彩电工寻找厂家联合,TCL与它一拍即合,注资6000万,成立了河南TCL一美乐电子有限公司。这两次兼并使TCL的彩电生产能力迅速增加2倍,达到年产300万台的生产能力。目前,家电已是TCL集团有限公司下属最大的产业,主要生产各种家用电器产品,其中TCL王牌彩电是目前集团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

TCL与IT

1982年,李东生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无线?"?。他与TCL最初的接?"?"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作技术员。后来调任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引进部部长,参与洽谈和筹建合资企业。作为引进部部长,李东生跟香港公司有着广泛的接触。在众多的公司中,Juko公司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个公司成立3年,仅凭一颗EGA芯片,一年就能赢利一亿多港币。Juko一个很小的公司,很短时间就在香港上市,股票翻了番,当时1989年的TCL,一年赢利也就1000多万元。如此大的反差让李东生觉得,IT所孕育的商机和获利机会与传统行业无法比拟。当时,Juko正要在国内找一个合作者,TCL于是拿出60万元,参股5%,成立了寿华科学园。李东生对寿华科学园投入了相当大的热情,从工厂的设计到人才的招聘,他都亲自参与。他非常希望能借此进入IT行业,在这个领域积累经验。到了1993年,寿华内部闹矛盾,一位大股东出让股份后,李东生接手了其中大部分股份,成为了寿华第一大股东。到1994年,世界IT产业格局发生了变化:香港在主机板制造等方面已经丧失优势,台湾企业大举兴起,取而代之。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李东生感觉到寿华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碰巧有公司对寿华感兴趣,李东生借势将TCL手上的寿华股份全部转让给这家公司。

此次波折没能挫伤李东生从事IT的积极性。他认为选择IT的方向没有错,但时机很重要。

1997年,TCL集团建设企业内部ERP系统,全国各ERP厂商竞标这笔生意,开思是其中一个ERP软件供应商。接触中,开思表达了想让TCL,收购的意思。TCL于是出资700万元,将开思100%的股份全都买了下来,然后出让39%的股份给开思员工,再给科海(开思原来的股东)保留了10%股权。同年,TCL还收购了作系统集成业务的东通公司。

1998年年初,TCL人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应用的普及,电视、电话、电脑三网合一的趋势不可阻挡。3C产业的融合给TCL带来了发展的机遇(见附图1)。

TCL产品的用户大都是家庭和个人,换言之即是不同形态的面向家庭的信息终端产品。TCL在通讯、家电这两块都已有不俗成绩,而惟有电脑这一块却尚无良好建树。时至1998年,中国IT产业经过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日趋成熟。1994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销售额为407·4亿元,1997年达到1300亿元。三年时间IT市场规模增长了三倍多,每年的增长率均在40%以上,其中,硬件、软件、信息服务均以较高速度增长(见附图2、表2)。

IT行业在申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其市场容量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大市场孕育着大机会。TCL主导产业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而且发展空间有限。TCL为开拓未来新型的家电产业一家庭信息终端产业作全方位的准备,认为必须在IT行业有一立足之地。IT产业将是TCL集团未来三大轴心产业之一,也是TCL集团未来新的增长点。基于这样的认识,TCL决定进入lT行业。但IT行业有硬件、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硬件又可分为PC、外设等。TCL要进入IT产业,具体如何切入,如何结合自己的优势,这两个问题都要得到解决。

TCL最终选择了家用PC作为进入lT行业的切入点。l997年全国销售PC350万台,增长率为66·7%,其中台式PC机占92%份额。台式PC机中家用电脑仅占26·2%份额,但以91·2%速度增长。在家用PC这一块,只有联想以15%左右的份额高居榜首,其他厂商则远远落后于联想。TCL认为切入家用电脑这一块,可以运用TCL品牌的延伸及家电销售渠道,将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当时,海信、海尔等几家家电厂商也就正是通过家用电脑切入IT行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不过,TCL集团内部也有人认为网络产品应是TCL进入IT的一个切入点。TCL通讯是TCL集团有限公司的主导产业之一,主要从事通讯设备和移动通讯设备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现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电话饥生产企业,年产量达900多万部,被国务院有关单位授予“中国电话大王”的称号。在TCL电话机稳步增长的同时,TCL集团还致力于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项目的投资发展。在通讯部门里,TCL已积累了相当的人才和经验,另外TCL通讯是一家上市公司,资金来源可以从股市中获得。1998年,网络产品的市场非常迅速,在中国,随着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惟进,Internet的快速发展,网络市场将成为中国计算机市场增长速度最高的产品领域(见附表3、图3)。

1998年5月,TCL与台湾GVC公司备注资5000万元创立了TCL致福电脑公司,进入家用PC领域。GVC创立于中国台湾,主要是通过OEM方式生产、销售Modem、主板、显示器、笔记本电脑等。GVC从事个人电脑制造有多年经验,曾为HP、PackardEell等国际著名的电脑公司以OEM方式加工产品。在该合作中,TCL负责采购零配件并交由GVC组装,组装完成后的电脑贴上TCL王牌商标,再经由TCL一GVC的销售渠道售给客户。同时,TCL致福电脑公司将服务产业化作

为长远发展目标,申请注册了国内第一个服务品牌――"星光使者",目前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服务网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培养客服工程师和客服管理人员,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推出有吸引力的特色服务,树立服务口碑,全力促进TCL电脑销售。

TCL兼并开思与东通,并不是特别的成功。为了吸引更加优秀的IT企业加入到TCL集团的旗舰下,TCL改变以往一贯采取的控股兼并的原则,而改用参股投资。1999年,TCL向中国十大系统集成商之一的金科集团注资1亿元人民币,占金科50%股份。金科集团公司创建于1992年,总注册资金为5168万元,是一家以网络系统集成为核心,致力于发展中国信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公司市场总部位于北京,技术基地设于福州,进出口基地设于香港,并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TCL虽然占50%股份,但不参与金科具体的经营管理。

同时,TCL在IT行业中又出一重拳。TCL与广州南华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翰林汇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组建"翰林汇软件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500万元。投资方案为:

翰林汇股东五人:共2300万,其中1300万元为无形资产,占41·8%股份

TCL:共2200万元,占40%股份

广州南华西:共1000万元,占18·2%股份

翰林汇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集体所有制公司,主要从事笔记本电脑代理销售和大众软件产品开发与经营业务的高科技公司。其下有6家全资子公司,1家合资公司(51%股权),24家合作分公司,总部设在北京,采用事业部组织形成管理。渐成立的翰林汇软件产业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仍由原管理层负责。

TCL在IT领域一连串的动作,已经基本上构成了TCL的信息产业群。

然而,TCL进入IT的道路并非是一条坦途,其间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机会和陷讲。原先预料到的,以及没有预料到的问题接踵而来。

一、合作伙伴

TCL与GVC合资TCL-GVC以后,分析了自己的优势,认为自己存在以下四种可利用资源:

(1)在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名品牌。

(2)作为间接支持系统的遍布全国的家用电器销售网络。

(3)有营销、销售经验和企业文化基础。

(4)GVC在技术、产品、制造、采购等方面约有利条件和支持。

然而,令TCL尴尬的是,第四项资源原本以为能够得到很好的运用,但事实证明,GVC并没能给TCL-GVC以很好的支持,GVC所扮演的角色充其量只是个出钱的股东。TCL-GVC的总经理杨伟强认为这是GVC的整个体制所造成的,TCL原先忽略了这一点。TCL-GVC是由GVC集团总部来投资的,但GVC是事业部体系,下设四个事业部:显示器事业部,PC事业部(无显示器),无线通讯事业部和制造工厂(见附图4)。GVC集团总部并没有资源,它的资源是它的事业部。TCL-GVC要产出一个完整的PC,就得跟这四个事业部逐一打交道。而事业部理所当然地把TCL-GVC当成了客户。零配件的价格以及加工费用一加,TCL电脑的成本就居高不下。杨伟强在这种情况下经营TCL-GVC,承受了非常大的压力,所幸的是李东生给予了他相当大的支持和信任。

二、人才

TCL在人才上的匮乏已经严重地制约了TCL的IT战略。TCL-GVC欲成立的时候,选谁作总经理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TCL集团内部对IT熟悉的人才非常少,TCL-GVC作为TCL在IT产业的主力军,其总经理的选择不得不深思熟虑。其实李东生心里早有人选:TCL销售公司分管营销的总经理杨伟强。杨伟强1989年从郑州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在IT行业里做过一段时间,1994年加入TCL集团郑州分公司,他与他的伙伴一起用了半年的时间便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一倍,引起了李东生的注意。1996年,杨伟强便被提升为TCL电器销售公司市场推广部部长,后升至负责营销的总经理。杨伟强营销管理水平以及IT方面的经验,无疑是TCL内部最适合的人选。然而李东生也很犹豫:支撑TCL最重要的支柱便是彩电/杨伟强的离开将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在当时彩电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李东生权?再三,最终还是任命杨伟强挂帅出征。事隔不到一年,人才的短缺问题再次暴露。随着TCL跨入IT行业的步子迈得越大,产业布局铺得越开,TCL集团拟成立TCL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与IT相关的企业的管理。该公司董事长、副总等职位的人选都已确定,总经理职位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杨伟强现已任TCL-GVC的总经理,不能再兼任该公司的总经理。最近,TCL引进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严勇。他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他曾任职美国科蓝技术发展公司总经理、美国慧智(远东)公司北京办事处百席代表、荷兰郁金香电脑(亚洲)?"?司副总裁,对IT行业相当地熟悉。然而,从人力资源上看,他属于"空降部队",还需在TCL作一段时间的磨合与锻炼。TCL在人才运用方面的捉襟见肘很让李东生苦恼。

三、技术

TCL在技术上与现有IT企业的差距是毋庸置疑的。技术维度对IT企业的竞争优势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四、组织结构

现在TCL跨越多个行业,其目前公司组织结构见附图5。

TCL在lT方面的产业军,控股的或参股约有:TCL信息技术发展公司、TCL致福、东通、开思、金科和翰林汇,这几个公司的股权结构相差很大,目枕还只能各自独立运行,它们之间的服务按市场行情进行正常的商业结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还能发挥产业与产业群之间的支撑优势呢?翰林汇教育软件可以捆绑到TCL致福电脑上,TCL信息家电可以委托翰林汇开发信息家电应用软件,翰林汇笔记本电脑渠道可以卖TCL电脑,金科原来做系统集成,从来不负责采购PC,现在它却要负责采购TCL的PC了。这些看似很有利的方面,在目前这种框架下,

实施起来却非常复杂和困难。

五、销售渠道

TCL集团最核心、最坚利的武器便是家电销售网络。按照大区域一分公司一经营部一分销点的组织结构,把网络一直建到了全国各地的城乡结合部。目前TCL集团已有近300家公司和经营部以及6000多人的营销大军,销售触角遍布国内中心城市。TCL-GVC成立之后,杨伟强认为家电网络发挥的支持作用有限,因此TCL须重新构筑PC的销售渠道。TCL-GVC建立了272人的员工队伍,其中直接从事营销服务和渠道网络建设的员工有193人,营销网络初步覆盖了近60%的省会城市,并发展了近200多家基础经销商。翰林汇作笔记本电脑代理,也形成了自己的销售渠道。这三个渠道是各自发展,还是需要整合以及如何整合都需要有一个清楚的战略思考。另外,也有人对TCL-GVC自建销售渠道表示不同的意见。尽管家电与家用PC的销售渠道的确存在服务内容、方式上的差异,但其目标顾客是一样的,面对的都是家庭用户,两者可以共享的方面很多。他援引了海尔利用自身的3C店销售电脑的成功来印证他的想法。他建议利用TCL现有强大的家电销售网络,把它改造成为家电与PC的销售渠道。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又可以短时期内在全国铺开渠道,广泛地接近客户;而且这种做法与国外发达国家电脑销售渠道家电化的趋势也是一致的。

六、文化

家电行业,由于技术的相对稳定,追求的是一种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因此企业大多采取集权式的、准军事化管理,其企业文化内核与IT行业的企业文化内核是不一致的。IT企业非常重视创造软性、宽松、弹性的企业文化,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TCL对自己的企业文化是这样定义的:兼具中西文化的精粹的合金文化,兼收并蓄能力的移民文化,显示出很强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凝聚归属功能。TCL地处中国gg开放的前沿省市,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开放性和接受能力。李东生性格比较开放,除他自己是惠州本地人之外,TCL其他高层领导绝大部分来自于五湖四海。这种文化通过机会牵引人才,通过老板的信任,层层的信任与授权,使它的扩张能力非常强。李东生认为TCL的企业文化在家电行业中是比较靠近IT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然而有人认为TCL企业文化虽然比其他家电企业更靠近IT企业的企业文化,但终究有差距。TCL进军IT行业,不仅面临家电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来自于现有lT企业的竞争。而且,从纵向传递的维度来看,TCL的文

化有集权和崇尚权威的一面,这也不利于IT企业的发展。家电文化与IT文化是有所冲突的,开思献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开思企业负责人的文化、观点,与TCL文化的冲突最终导致开思出现违章操作,TCL不得已撤换总经理。

虽然有诸多的间颧,李东生还是完全有信心克服。TCL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李东生已是久经沙场的领军之帅。他所领导

的班子非常团结,有进取心,而且朝气蓬勃,对事业也特别的投入。李东生对他们非常满意。然而,TCL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李东生又一次感觉到管理课题的挑战,特别是觉得自己这个班子在战略管理观念感觉上应有一个质的提高。这让李东生很兴奋: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能超越自我。下午的这个IT战略会议,就是要让大家统一认识,确定发展战略。李东生对这个会议期望挺高,希望能解决目前困扰他的三个问题:

1·战略重点

目前TCL已基本形成了3C的战略框架。下一步必须明确的是:以PC还是以信息家电为龙头的问题。李东生也意识到高层领导的战略认识很不一致:有人认为TCL的战略应该是中心式的多元化,即3C的融合点是发展方向,所以应以信息家电为龙头;有人认为1999年中国IT市场环境的变化(见附言一)孕育着无穷的机会,况且信息家电还未形成规模,所以应重点放在PC的发展上,以PC为龙头,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2·IT战略

目前TCL在IT行业里己全面铺开,从PC到软件、系统集成等各领域都有所涉及,它的战略格局跟目前联想的格局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比联想少做了代理而已。对目前TCL的IT战略格局也有人表示不同的意见,认为TCL在IT行业中采取全面跟进的战略风险太大,他建议TCL及时收缩战线,尽全力作好家用PC,创出品牌,建好渠道,单兵突出,形成局部优势,有足够能力后,再往其他部分发展。他认为这种逐步进入的战略的风险较小,所需资源较少,易于管理;而全面进入IT,短时期内能形成一个比较规模的产业群,但风险较大,输出管理比较困难。

3·组织构架

目前TCL拟成立TCL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与其他TCL的IT企业(见附言二)到底该如何理顺关系,建立什么样的组织结构,TCL的IT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班子的关系如何处理,都需认真考虑。组织构架的设计还要考虑到管理的问题:TCL如何控制被自己购买的企业,作为IT新军如何管理老资格的IT企业和老资格的IT人。

这些问题与意见李东生都非常地关注。目前的局面虽然比较复杂,但他依然充满信心。对于他的几位得力干将,他心里急切地想知道他们这几个月来,又作了什么样的思考……

附表(图)

附言一

1998年,IT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受宏观环境的影响,1998年中国计算机市场销售额只有148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只有13·9%,远远低于1997年的41·3%。微机的市场增长率也只有16·6%,但家用电脑市场增长率为81·5%,成为拉动中国微机市场增长的上冲力量,家用电脑占微机市场份额扩大到28·9%。

中国巨大的计算机市场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国外的著名的计算机公司,例如IBM,HP,DELL,COMPAQ等。近几年来,国内计算机公司发展得非常快,例如联想,方正,长城,实达等。同时一些家电企业也相继进入计算机市场,例如海信,海尔等。下面介绍四家有代表性的公司:

联想

联想集团在1997年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大陆和香港两地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后的联想集团形成了以"联想牌"电脑制造及分销,世界知名品牌电脑、网络及外设产品分销,系统集成、主机板及线路板创造等5项核心业务为主,I?"??投资和科技园两项新业务为辅,在信息产业领域内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1998年,联想提出了"应用为本"的战???,并据此制定了企业的发展计划,从整体解决方案的角度重新规划自己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为适应发展"要,联想对原有的业务格局作了调整,成立了六大业务公司,将原来设立的微机事业部改组为"联想电脑公司"。1998年3月,联想电脑公司又进行机构重组,由原来的单一事业部体制,转向多事业部体制,成立了包括商用市场部、消费市场部、大客户市场部等按市场细划后的销售部门;成立了包括台式电脑事业部、服务器网络事业部、笔记本电脑事业部、软件事业部等按产品划分的各事业部;以及南、北方生产基地等。建立起市场、制造和行政三个平台,这种被称之为“航母战斗群”的模式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求,为联想电脑1998年继续保持市场第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中科院计算机所经改革重组后,将接受联想委托,与联想的中央研究院共同为联想进行前瞻性、储备性技术与产品开发,并与联?"?以共建技术到新中心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联想的技术和科研实力。

方正

方正电脑历经3年发展,始终遵循"健康与潮流"的发展模式,连年取得优异成绩。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的全力支持下,方正电脑业务顺利进入了经过资产优化的方正延中科技股份公司,并且以方正电脑业务为核心的上海北大方正科技电脑系统公司已顺利运营。

方正电脑是方正集团10年来起点最高、业绩最好、成长最健康、前景最灿烂的明星业务之一。在3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多项国内率先实现商品化应用的新技术,不断完善产品体系,并完成了从单纯的PC产品供应商向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提升。

1998年,万正电脑变革了内部组织机构,以产品和各大区销售为中心组成

业务部,???立了商用台式、家用台式、笔记本电脑、服务器和工作站为中心的产品业务部门和以6各大区为中心的销售业务部。销售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结束了直销,全部实行代理。

1998年10月初,宣布成立方正集团计算机事业部。该事业部全面继承北大方正计算机系统分公司的原有业务,而且直接负责遍布全国的市场营销体系。事业部的成立,标志着方正电脑实现了研发――制造――营销――服务一体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和总部――区域市场――合作伙伴――最终用户一体化的高效管理模式。

方正电脑1999年计划销售40万台,营业额达25亿元,市场份额占8%,力争成为国内PC市场第二品牌。在今后3年内,年产销量将达到100万台,实现年销售收入50亿,进入国内PC市场排行榜前两名。

海信

海信集团最初是靠电视技术和视频技术起家的,其前身是青岛电视机厂,1994年更名成立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成立了海信集团。1996年率先从彩电业正式进入到IT产业,从而引发了家电进入IT的浪潮。现海信已成为PC业中颇具实力的企业之一。其发展模式如下:

1·开发数字彩电技术,完成海信从模拟彩电向数字彩电转型的技术准备;与此同时进行计算机技术的准备和人才的储备。

作为彩电厂商,海信较早就意识到数字电视的发展方向。从1992年开始,海信开始掌握数字电视技术信息,开始增加对数字彩电技术的投入;从1994年开始储备计算机人才。成立了多媒体研究所进行产品开发。

2、以PC为切入点,海信依据技术储备和人才优势快速迸入IT产业;直接推出自己的品牌海信电脑,同时继续加强技术投入。

1996年。海信在PC业中推出了海信电脑品牌,凭借已有的技术储备和品牌优势,很快就在国内PC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在计??机技术方面,海信集团加大了投入力度,大量引进高级技术人才,设立了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同时还与国内数所大学和研究所建立了各种合作关系。

3·在海信PC形成一定规模并获得一定优势后,开始在IT产业内开展多种业务,进行产业内的多元化,包括代理国外品牌,研发推出海信掌上电脑,投资软件业等多个领域。经过3年的努力,海信电脑已进入国内PC市场的前10名,在市场、品牌和竞争力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海信集团的种种优势,1998年开始代理施乐、三洋IT产品,1999年即将推出海信品牌的掌上电脑。此外海信还将深入到包括工作站、服务器、笔记本电脑等产品领域。同时还将投入巨资兴建大型软件公司,全面挺进信息产业。

IBM

IBM为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环境,面对成功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在各个方面都曾不断地做过调整和改变。但是,从创业之初就确立的三条基本信念却始终不渝:第一,尊重个人。重视机构内每一成员的尊严和权力;第二,注重顾客服务,提供冠绝全球企业的服务;第三,精益求精,无论做哪一项业务都力争完美无暇。

近几年,IBM重视本地化企业和本地合作伙伴的利益;重视本地化技术开发与移植;重视本地化市场等一系列本地化策略的推行,使IBM在中国的业务不断扩大。

IBM中国公司在1998年取得了三大突破:在中国的采购总额突破10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50%;在中国的生产总值超过10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40%;在中国软件、硬件的销售和服务都保持了健康的成长和利润。

1998年IBM全线贯彻IBM的电子商务策略,带给用户成熟、实用、可靠的解决方案;借助电子商务,着力开拓新倔起的中小企业(SMB)市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服务体系;加强对全国范围的经销商的支持和管理???

1999年,IBM在中国的业务重点是:(1)继续推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加大对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开发的投入;(2)帮助IBM的用户顺利度过Y2K关;(3)进一步发展与业务伙伴的关系;(4)继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不断加强公司整体实力。PC机要从低端到高端将产品线拉长;总代理数目将会增加。

附言二

TCL在IT产业的投资项目

1996年,投资2000万元创立了TCL美国公司,对国外最新的通信、视听和电脑科技进行追踪。

1997年夏,投资1000万元建立了TCL技术开发研究中心,下设通信、视听和信息三个专业研究方向,主要关注3C的融合。

1997年,投资600万元收购北京开思软件公司。

1998年,与台湾致福电脑公司合资,各出资5000万元成立TCL―GVC电脑公

司;

1998年,投资350万元控股北京京通系统集成公司。

1999年,投资2200万元参股翰林汇公司,投资占股40%。

教学用途

1、本案例可用于"战略管理"课程中,用以考察和培训学生对进入战略、战略

集团、战略与组织关系、公司总体战略以及战略管理过程的认识和运用。2、本案例作为著名公司的综合案例,可用于管理培训班课中讨论,以提高学员

对战略管理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讨论参考题

1、TCL进入IT产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2、TCL以PC为切入点进入IT产业是否正确?它没有在原来的体系上发展PC,

而是与外资合作另起炉灶是否正确?

3、TCL进入信息家电的时机是否成熟?若成熟,应该如何进入?

4、TCL应在IT产业中全线发展,还是专注于某一领域?

5、TCL的IT产业组织构架应该如何设计?

篇2:FTZLLC002战略管理流程合集

1.目标:明确复地集团战略管理全过程,保证集团战略管理机制的正常运作。

2.适用范围:集团战略规划的实施、评估、监督、考核。

3.术语和定义:

4.部门职责

4.1战略管理小组:负责战略管理机制的正常运作,保证集团战略顺利实施。4.2集团人力资源中心:负责组织对上年度计划实施情况和经营业绩考核。

4.3下属公司:总结上年度业务计划实施情况,对本年度经营业绩进行会签。

5.工作程序:

6.权限及标准

7.主要文档

8.主要附件

8.1《三年战略规划制定流程文件》8.2《年度经营计划制定流程文件》

篇3:咨询工程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应战略化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咨询工程师: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应战略化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企业管理进入了战略管理时代,需要对传统成本管理进行适应性变革,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手段,实现创新成本管理多元化格局目前,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表现为地位弱化、行为软化、水平低下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观念滞后,缺乏战略意识。因此施工企业实现成本管理战略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战略成本管理的动因

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信息用于战略管理,促进主要管理职能履行的发展形态。长期以来,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一直是以财务成本为主要对象,|考试|大|以产品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降低作为管理的起点和终点,成本管理的思维方式、管理重点、控制环节、成本决策等仅仅孤立地停留在降低成本上,成本降低的着力点放在对生产成本的单一控制上。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成本已呈现多元化趋势,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和手段已很难把握价值链的主控环节。因此成本管理必须提到战略高度,识别那些能引起产品增值和成本降低的关键因素,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拓宽成本管理领域。

成本管理战略化的实现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制定科学的成本管理目标。以往企业对于产品价格的思维模式是“成本+适当利润=适当价格”,新的财务管理思维模式是“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适当的利润=成本上限”,这一思维模式在施工企业同样适用,“业主可以接受的(或业主确定的)价格-适当的利润=成本上限”。新的定价模式将客户可以接受的价格列为决定性因素,企业要想追求利润化,就必须降低成本消耗。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要求,按单位工程、分项工程和施工工序所耗用的实物量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目标。

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手段。

第一,建立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信息的产生和使用,尤其是成本管理信息的产生和使用是实现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成本管理信息是企业实行有效管理所需的关于成本收益的财务信息,以及关于生产率、质量和其他关键成功因素的非财务信息。21世纪,企业应通过高效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创新成本管理新思,|考试|大|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和多元化成本管理都需要成本管理信息支持,准确、全面、有效的收集、加工、使用成本管理是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保持成本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建立高效率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第二,对工程项目进行价值链分析。所谓价值链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和利用公司内部与外部的相关活动来达到整个公司的战略目的,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价值链分析的目标是找出在价值链的哪一阶段或哪一环节可以增加产品价值或降低成本。它把影响工程成本的每一个环节,从工程设计、工程招标、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材料供应、施工生产、工程保修到工程创优都作为成本控制的重点,进行逐一的作业成本分析,使管理人员对工程成本控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充分了解,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操作中,往往把降低工程成本的着力点放在生产的单一控制上而忽视了价值连的其他环节。

第三,对成本管理实行科学决策。科学决策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的迫切要求是企业经营决策正确性的根本保证,同样的市场、同样的环境,不同的决策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因此,成本决策前必须要充分利用成本管理信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进行可行性分析;决策中对风险和漏洞要有充分的分析和防范,确保成本决策不失误且科学有效。

第四,实行人本管理。现代企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员工,成本管理的主体即人,是决定成本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必须重视挖掘人力资源,极大地调动人在成本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把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限度地挖掘出来,使广大员工主动参与成本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需求。

第五,推广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成本降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传统的成本管理往往是注重通过挖潜节约去控制和降低成本,而忽视了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所产生的成本竞争优势。大力推广新技术,鼓励发明和创造,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进行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造性的运用新工艺,优化施工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施工效率,提高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防止因误工、返工和返修造成的浪费。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第六,实现低成本竞争。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保持低成本的优势地位,设法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如果企业进行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成本累计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企业就有了低成本优势,这样企业就敢在工程招标竞标中进行竞争,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低成本竞争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低成本优势只有在企业维持它时才能产生高于平均水平的效益。|考试|大|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来源于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行为,如果按照低成本战略成功地确保市场占有率。维持低成本,就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再利用部分收益投资于更能降低成本的尖端设备,加大科技投入,维持企业对市场的驾驭能力,就可用先进的技术和有效的管理,促使企业降低成本,节约各项资金,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地位,形成低成本竞争的良性循环。

实现创新成本管理多元化格局首先,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这些成本在会计核算上难以对其定量分析、记录、计量,或者引不起高度重视。体制成本、机制成本和素质成本的实质是观念落后、体制不新、机制不活、素质低下,它们都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在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实行战略管理,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促进产品价值增长和成本降低。

其次,资本成本。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成本在企业成本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资本成本的战略管理已经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对资本成本的管理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资本结构。稳固、健康的资本结构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优化资本的产业结构,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优化资本的产品结构,根据市场要求和竞争态势以及自身能力,既有多种产品施工生产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能力,又有低成本竞争优势产品,并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优化资本主体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合理确定负债比率,权?负债带来的收益与风险。|考试|大|第二,投资战略。投资战略管理主要是控制投资的收益性和风险性,决策内容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企业规模和资本规模的确定;用于外延扩大投资还是用于内涵扩大投资;自有资金投资还是贷款负债投资;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投资比例决策;风险投资决策等,通过投资战略管理,取得的投资效益。第三,筹资战略。筹资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而经常的财务管理活动,筹资战略的直接目的既要使企业达到资本成本最小化,又要确保企业资金来源的可靠性和灵活性,并以此为基础不断降低企业的总资本成本。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要求,慎重抉择是采取债务筹资还是采取股权筹资。

最后,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是与预防、鉴定、维修和修复次品的相关成本,以及因浪费生产时间和销售次品而导致的机会成本。传统的质量成本曾被局限于对最终产品的检验和测试的成本,质量不良造成的其他成本都被包括在间接成本中,而未被界定为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在公路施工企业工程成本中有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企业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和产品返工返修,就会导致成本急剧上升。公路施工企业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建立品牌,增强竞争力,把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求得发展,在成本管理上必须要有创新精神,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增强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篇4: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大纲

携手蓝草咨询为事业腾飞蓄能

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讲师:冯芳【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一、具有前瞻性

二、具有阶段性

三、具有系统性

第二部分建立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一章组织盘点

一、组织架构合理性分析:

?案例分析: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

二、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三、组织架构的几种类型

?案例分析:职能制与事业部制给公司带来的变化

四、部门设置和职能划分的规则

五、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中的“雷区”

?案例分析:副总应不应该设?

第二章人员盘点

一、盘点标准:岗位胜任力与任职资格标准体系

?互动讨论:人才的标准是什么?

二、盘点方式:人才选拔的实用工具

三、盘点结论:人才的培育方式

1.在学习中成长

2.在实践中成长

四、企业不同阶段的选人策略

?案例:如何应对“用工荒”与“离职潮”

第三章建立员工评价体系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实质和作用

二、企业最高管理者在绩效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指标体系中最重要的事

1.公司级指标

携手蓝草咨询为事业腾飞蓄能上海蓝草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部门级指标

3.员工级指标

?案例分析:绩效指标这样设计对不对

四、流程体系中最重要的事

1.战略落地靠追踪

2.激励个人靠考评

3.措施改善靠反馈

?案例:认认真真走形式的绩效考核

第三部分建立员工激励体系

一、案例分析:80、90后的员工价值观

二、激励模式的变革:

1.人性化管理

2.参与式管理

3.自我管理

?案例:员工为什么离职?

三、薪酬激励体系的要求

1.体现价值的重要性

2.体现公平感

3.体现团队合作

4.体现利润共享

?案例:如何留住骨干员工

四、非物质激励体系的设计

1.激励手段的选择

2.激励制度的制定

3.激励制度的执行

篇5: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持续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重视水准也在持续的提升,尤其是在各个企业当中,人才已经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这也让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的作用持续加深。在企业当中实施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能够很好的实现企业战略型的管理。所以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研究项目。

一、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一般来说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其中“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一词它是由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众所周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要实施企业的战略必须通过人力资源的整合才能实现,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更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当企业的战略部署十分优秀时,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够高的话就会影响企业战略的执行力度,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充足高时,其战略部署不尽人意的话也会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都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有的问题

(一)缺乏管理制度gg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行早已深入了我国的企业当中。尽管各个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中走出来,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并没有成立单独独立的部门,而是作为人事管理中简单的一环。在很多企业当中,企业的战略部署与人才的培养等都是直接由老板说了算,而没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进行科学的分析。这种模式下虽然让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不过它却防碍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独立发展,同

时它也让其他部门的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很多都还仅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仅仅

是对员工的工资发放以及制定合理的奖酬制度,同时兼顾着对企业档案的保管等,他们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仅仅当成一个做“事”的部门,而

忽略了对于“人”的作用,这就严重防碍了人力资源对企业战略的执行力,最终防碍了企业的发展,让企业逐步降低其核心竞争力。

(二)缺乏对于人才队伍的构建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人才的重视水准越来越强,尤其是在21世纪中的各个企业,要想在新世纪当中更加具有竞争力,企业必须增强对人才的重视水准。不过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十分缺乏的,而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更是占了主要部分。在这些企业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普通型工作人员,

而精通专业的人才比如金融与外贸等高科技的人才却显得很少,这不仅减弱了企业的战略执行力,更让企业的战略发展受到防碍,最终导致企

业逐步失去其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留不住人才交通的发达以及经济发展的多样性让越来越多的人才有了更多的选择,这让我国企业的工作人员流动频率变得更加的快,人才的流失让企业的日常工作变得难以开展,尤其是关键岗位的专业人才,因为要培养一名专业人才要付出很大培训资源及周期,这在一定水

准上防碍了企业的发展,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毕竟人才去到一家企业都有一个适应期,等到他们完全适应了企业的工作环境,才能更加

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如此人才的逐步流失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在很大水准上影响了企业的稳定以及人才队伍的稳定。

三、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提升,经济也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地球村的概念被提出来之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各行各业对

人才的重视水准也得到了增强,尤其是在企业发展当中,人力资源管理

的创新发展让企业更加的具有竞争力。为了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企业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方法来促进人力资源的现代化管理,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我国现阶段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观念是传统的,他们对人才的重视水准远远低于国际同类型的企业,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水准也比较低,这种观念严重的防碍了企业的发展。为此这些企业必须更新他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才能确保企业的发展,其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是要以人为中心持续的培养人才,并重视人才的发展。同时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更应该增强人力资源的管理,在面对企业战略管理时,更应该充分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经过合理的配置以及持续的培训让企业中的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

这样就能促使企业健康的发展,让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二)创新管理理念经济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认识,在企业战

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管理理念是不能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新趋势。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一定要改变传统的

思想以及传统的运作方式,比如通过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让人们更好

的接受有用的信息以及学习相关的知识,如此就能让企业中的员工充分的发挥其能动作用以便提升企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要改变传统的靠

上司监督管理下属的管理模式,而采取注重平等,尊重人才等新型管理

理念。通过多元化的管理让人才更加充分的发挥其才能,这样就能把领导者的监督和控制角色转变为组织者以及指导学习的角色,如此才能让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获得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其才能。

(三)组织结构的更新众所周知组织结构在企业当中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呈金字塔的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在管理中的

作用是非常突出的,但是它也存有着很多的问题。比如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容易造成机构的冗杂,过多的层次结构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加的缓慢,这在一定水准上影响了企业的办事效率。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网络十分发达的社会,所以信息的有效传递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快速有效的信息传递才能让企业当中更多的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发

展方向以及企业的运营情况,当企业员工对信息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升

企业的粘合力,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来,进而促进企业的战略发展。所以更新企业的组织结构,让企业的组织结构更加的扁平化才,这

样才能减少信息在层层传递过程中所延误的时间,减少因为信息缺乏时效而造成的策略疏忽。

(四)提升对人才的培训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的管理创新离不开对人才的培训,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培训企业的员工,能够在提升员工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企业员工人力资本的潜能。企业加大培训的力度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加大培训力度不能只停留在对新员工进行教育培训让新员工能快的融入企业工作当中,加大培训力度还应该让企业的员工得到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理念,让企业的员工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这样就使得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更好的执行力度,如此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健全激励措施一般来说有了先进的管理理念,还需要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才能让管理更加的持久,在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当中,企业也不能仅仅仅仅强调对人才的培养,还应当在培养人才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企业的发展战略得以实现。因此企业可以通过完善的人才配置机制让每一个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也可以通过完善的绩效机制来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此外通过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还能够吸引和开发更多的人才,让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得以增强,这样就能够让企业的发展战略得到更加彻底的贯彻。

(六)增强企业文化的宣传在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注重崇尚企业文化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一般来说,成功的企业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企业文化,比如企业中的人事任免、员工的衣着爱好等,都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的精髓。

四、结语

gg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人才的认识也在逐步的提升,尤其是在企业当中,人才的多少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创新研究更

加的重视。在企业当中实施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能够让企业的发展战略得到更好的贯彻,所以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和创新的研究才会显得十分的重要。文章分析了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并就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企业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