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爆炸原因预防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物理爆炸原因预防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28

物理性爆炸是由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锅炉与压力容器出现缺陷,如管道堵塞或安全阀失灵,导致锅炉与压力容器内的气体压力急剧升高,冲破锅炉与压力容器的阻力而引起爆炸;

2、高压气瓶充气压力过高,与高温物质接触或在阳光下曝晒,气瓶内部压力升高超过气瓶强度时,就会引起爆炸;

3、强火花放电。(如闪电雷击)或高压电流通过细金属丝所引起的爆炸也是一种物理爆炸现象。这时的能源是电能,能量在10-6~10-7s内释放出来,使放电区达到巨大的能量密度和数万度的高温,因而导致放电区的空气压力急剧升高,并在周围形成很强的冲击波和响声。金属丝爆炸时,温度高达摄氏两万度,金属迅速化为气态而引起爆炸;

4、水的大量汽化。高温铁水遇水产生的爆炸是其主要形式之一;

5、物体的高速撞击。

预防措施:

1、锅炉与压力容器上的管道必须畅通无阻,安全阀等安全附件灵敏可靠;

2、高压气瓶应按标准充装与存放,不得超压充装,在使用和存放过程中应远离高温物质或阳光曝晒。气瓶必须戴瓶帽,在运输过程中应轻装轻卸,严禁抛、滑、滚、撞;

3、高炉出铁的渣铁沟与所用工具,必须经烧烤好后方可使用,不准使用潮湿设施出铁,以防铁水遇水爆炸伤人;

4、安装防雷击设施,防止发生强火花放电现象。

篇2:化学爆炸原因预防措施

化学性爆炸是物质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变化,形成其他物质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化学反应的高速度、大量气体和大量热量是这类爆炸的基本原因。

(一)化学性爆炸物质

1、简单分解的爆炸物

这类物质在爆炸是分解为元素,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热量;

2、复杂分解爆炸物,如含氮炸药;

3、可燃性混合物

由可燃物质与助燃物质组成的爆炸物质,实际上是火源作用下的一种瞬间燃烧反应。

(二)爆炸极限

1、可燃气体、可燃蒸汽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混合比例之下都有着火和爆炸的危险,而是必须在一定的浓度比例范围内混合才能发生燃爆。混合的比例不同,其爆炸的危险亦不同。混合物中可燃气体浓度减小到最小(或增加到最大),恰好不能发生爆炸时的可燃气体体积浓度分别叫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之间的可燃气体浓度范围叫爆炸范围。如天然气爆炸极限在常压下为5%~15%。在1MPa时爆炸极限为5.7%~17%;5MPa时爆炸极限为5.7%~29.5%。极限氧浓度,当氧浓度降低到低于某一个值时,无论可燃气体的浓度为多大,混合气体也不会发生爆炸,这一浓度称为极限氧浓度。极限氧浓度可以通过可燃气体的爆炸上限计算。如甲烷在1个大气压下的爆炸上限为15%,当甲烷含量达到15%,空气的含量占85%,这时氧的含量为17.85%,即甲烷与空气混合,当氧的含量低于17.85%时,便不会形成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气。在实际应用中,对极限氧浓度取安全系数,得到最大允许氧含量。天然气的最大允许氧含量可取2%。

2、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

(1)温度

混合物的原始温度越高,则爆炸下限降低,上限增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

(2)氧含量

混合物中含氧量增加,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爆炸上限提高得更多;

(3)惰性介质

在爆炸混合物中掺入不燃烧得惰性气体,随着比例增大,爆炸极限范围缩小,惰性气体的浓度提高到某一数值,可使混合物变成不能爆炸;

(4)压力

原始压力增大,爆炸极限范围扩大,尤其是上限显著提高。

原始压力减小,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在密闭的设备内进行减压操作,可以免除爆炸的危险;

(5)容器

容器直径越小,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小。

预防措施:

1、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爆炸混合物的形成;

2、严格控制着火源,切断爆炸条件;

3、防爆装置安全好用,爆炸开始就及时泄出压力;

4、切断爆炸传播途径,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5、采取检测报警装置,及时发现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八、窒息事故的原因与预防措施

窒息事故的原因:

1、作业人员技能不足进入密闭的空间,没有进行空气置换就工作;

2、密闭空间没有进行强制通风置换,也没有检测含氧量是否合格,冒险进入密闭空间内工作;

3、密闭空间外的前后端进气阀没采取可靠的断点,阀门不严气体泄漏造成窒息;

4、不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在无人监护时单独作业,进入密闭空间时间过长或在密闭空间内动火,致使其内部含氧量降低,导致窒息;

5、在爆破等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窒息性气体时,没等烟气全部散净,进入此区域内作业。

预防措施:

1、进入封闭空间作业前必须办理工作许可证;

2、进入封闭空间作业前必须分析掌握设备状况,做好防护工作,穿戴好防护用品;

3、保证封闭空间与其他设备、管道可靠隔离或有明确断点,防止其他系统中的介质进入封闭空间,严禁堵塞封闭空间通向大气的阀门;

4、必须保持足够通风置换,排除封闭空间内易挥发的气体、液体、固体沉积物等有毒介质,或采用其它适当介质进行清洗置换,确保各项指标在允许工作的规定范围内;

5、必须在封闭空间的控制部位悬挂安全警示牌,检测系统含氧量达到可工作状态,并在封闭空间外指定2名监护人随时保持有效联系,若有意外发生,应立即将作业人员救出。

篇3:淹溺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淹溺事故的原因:

1、站位不当,工作时不慎掉入池中,造成溺水;

2、工作信息联系不当,在进入冲水沟作业过程中,启动高压泵,将作业人员冲入池中,造成溺水;

3、作业现场存在安全隐患,缺少防护或防护设施不达标,人员摔倒掉进池内,造成溺水。

预防措施:

1、完善易造成溺水区域内的安全设施,并应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消除作业现场的安全隐患;

2、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不良的环境导致的强迫体位;

3、作业前应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并设有专人监护,防止因误动作而引发的溺水事故。

篇4:灼烫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灼烫事故的原因:

1、操作人员站位不当接触高温汽水,被高温汽水烫伤;

2、带电作业产生的电弧。高压触电时,两电极之间的温度可高达1000℃---4000℃,接触处可造成严重的烧伤;

3、明火作业时不慎烧伤;

4、腐蚀性危险化学品意外与人接触时烧伤;

5、不安全装束。高温作业人员穿着化纤衣物,接触高温时衣物着火烧伤;

6、其他物理性和化学性灼烫。包括蒸汽的突然泄漏与可燃性气体的突然燃烧等造成的灼烫伤。

预防措施:

1、高温作业岗位人员应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远离危险区域;

2、正确穿戴个体防护用品,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3、加强对腐蚀性危险化学品等容器的日常检查,及时淘汰不合格的贮存装置;

4、带电作业时必须采取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如穿戴好绝缘服和防弧面罩等;

5、强化高温危险源的辨识工作,制定可靠的作业指导书,提高从业人员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篇5:火灾事故原因预防措施

火灾事故的原因:火灾事故主要包括气体火灾、液体火灾、可燃物火灾、电气火灾等事故。这几类事故各有特点和不同的起火原因,但究其共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员工缺乏安全防火知识,在作业中违反安全防火规定和有关安全生产规定,在禁止防火区域进行明火作业、吸烟等,致使酿成火灾;

2、现场作业场地狭窄,将一些禁止同一室内生产或存放的物品,放在同一室内生产或存放,为火灾事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埋下了隐患;

3、电气设备老化存在漏电和安装不当现象,是电气设备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4、未经消防部门审核,擅自改变房屋用途,且消防设施不配套、不完善。

预防措施:

1、强化各级人员的安全防火培训教育工作,同时加大防火检查频次,坚决查处违章、违纪现象;

2、危险作业场所动火应办理动火证,动火时配备相应人员与足量的灭火器材,并提前组织防火演练,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可根据不同的起火原因,分别采取隔离法、冷却法、窒息法等方法进行灭火;

3、加强作业场所的通风,使作业场所的有毒气等可燃性气体迅速排出,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高层建筑必须进行防火分隔,以阻止事故发生时的火势蔓延;

4、电气设备在安装时,应严格按照电气规程进行现场安装,对高层建筑或其他重要场所,须选用具有阻燃性能的电缆,还应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加强维修与维护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5、改变房屋等设施用途时,必须经消防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施工,未经消防部门批准不得施工。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