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感悟:突破平庸,让教学尽显魅力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师工作感悟:突破平庸,让教学尽显魅力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25

教师工作感悟:突破平庸,让教学尽显魅力

平坦土地上开出的花朵,再美丽也承受不住寒风的凛冽,于是花零落了。峭壁上扎根的翠柏,长成了一株株山中青松。花儿的坠落是因为它们选择了平庸,是平庸使它们坐享其成安适生活,也使它们消沉了意志,无法面对风雨的打击。山中青松,凭着一股强劲,稳若磐石,啸傲风雨,是因为它要彰显生命的力量。

自然尚且如此,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这样?清初文学家周亮工在其《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中写道:“平庸之子,无英华可以自见,无名誉可以震俗。”突破平庸,才会有商鞅变法的胆识,才会有百日维新的悲怆,才会有gg开放的尝试,才会有巴黎公社的创举......。历史一次次地向世人证明:人可以活的平凡,但绝对不能活的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

作为教师,日复一日的教学,习以为常,难免进入平庸之境,如何如破职业上的平庸?《突破平庸》告诉了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点就是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它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够让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改革还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共同成长。《突破平庸》教会了我如何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和教师在新课程所提倡的新教学方式下取得收获,有所成长。《突破平庸》使我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与乏味,使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心灵与心灵交流的天地。

《突破平庸》也使我的市级公开课变得不平凡,也获得了教研员和众多老师的好评。下面我将展示这节课的独特构思,望大家指正:

一、本课地位:

本课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探讨秦朝兴亡的启示。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材料和阅读材料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重点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归纳统一的意义、灭亡的原因。

难点探讨秦兴亡的启示。

三、教学构想:

课标对于单元的第一个要求是“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由于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是第14课的内容,虽可不提,但是本课又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所涉及,所以我通过出示材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体现出秦统一的意义。其余的具体措施就放在14课再说。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框题名称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为的是更贴近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秦的统一”作为本节课的主线,突出统一的原因和统一的意义。书上的第一框题是“秦王扫六合”,我把它分作3个小知识点:第一是“秦统一的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原因,我用了“我要统一”和“统一是大势所趋”为小标题的名称。第二是“秦统一的经过”,我用了“我统一了--我的天下我的国”为标题,用与学生知识储备更接近的“中国现有面积”和“常州市面积”作比较,让学生对秦的疆域有生动的感知。第三是“秦统一的意义”,我用“我立功了”为标题,通过出示材料让学生分析理解秦统一有何重大意义,为了把课变得生动,我用感动秦朝颁奖词的编写,让学生说出秦朝统一的意义。这里为了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观,我与学生讨论了一个假设:“假设历史上没有嬴政,统一会不会实现。”基本上学生都是给予肯定的回答,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客观规律。除此之外,我觉得在此处还可补充秦朝的两个创举来更深刻地反映统一的意义,所以我在此补充了改称呼、该制度。学到了这里,还无法更显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我安排了学生课前搜集有关秦朝时期的创举来说明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把秦朝统一先进文明强大烘托的轰轰烈烈后,再让学生看到秦朝的残暴,引起学生对暴政的愤恨,得出灭亡是必然。

书上第二框题“陈胜吴广起义”。这部分虽然课标要求“知道陈胜吴广起义”但涉及到秦朝灭亡的原因,所以我利用书上小字中现有的材料让学生感知并归纳秦的残暴统治,认识到暴政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关于“陈胜吴广起义”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了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更好的体会到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我设计了又一个假设:“如果没有那场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通过讨论得出一定会。

书上第三框题“楚汉战争”,我用的标题名称是“谁主天下”,通过出示象棋棋盘情境导入,自学填写表格。

本课最后,我留出时间让学生根据秦的兴亡,结合个人和国家的实际谈谈启示。并与建党90周年热点相结合,升华情感。

四、学生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讨论问题,做到论从史出:第二是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搜集秦始皇时期还有哪些创举来实现;第三是第三是识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秦统一疆域图实现。

通过这节市级公开课,我感触颇多,但最让我铭记在心的就是《突破平庸》的“开课,需要从‘心’开始”。是啊,花朵越新奇的越美丽,诗文越传奇的越耐读,风景越罕见的越壮观,那么一堂课呢?课堂越用‘心’的越有魅力。

老师们,我们不是传统的教书匠,我们是课改的弄潮儿,让我们突破平庸吧,做泰山顶上的一棵松。让我们成为搏激风雨的海燕,不做躲在洞中的企鹅,让我们成为“沙漠之舟”载着独行踽踽的人们追寻理想,不做温室的宠物。

突破平庸,让教学彰显无穷的魅力!

篇2:教师工作感悟:做一个有思想老师

教师工作感悟:做一个有思想老师

--我的学生观

讲到思想,这是一个很抽象而复杂的东西,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思想的,如果你善于观察每个人的行为,那是思想的反映。由此你会感受每个人思想存在着差异性,但思想的核心中,有利己和利他之分,不同的社会角色,利己和利他的比重是有别的。以老师这个社会角色看,应该利他的成份要多一些,那就是付出,奉献的要多一些。要能够正确处理好师生问题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当然还要有较高教育理想水平。在这些条件中,正确的学生观是核心。

一、关于师生间的关系问题。

有关师生间的关系描写很多,我这里着重要谈的是师生间的关应该是一种信任关系。信任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亲其师,而信其道。举一个例子吧,在我所带的班级里,有一名女学生,其家庭是离异家庭,其母亲承担了教育女儿的责任。每一次她母亲总是对我说,我的女儿太不听话了,并且是撒谎高手,能言善辩,自己觉得无法再教育自己的女儿。而且女儿在情感上与一句男同学来往过密,母亲也很担心。由此我找到了这位女学生了解情况,我的第一句话问她,你信任我吗?她想了一会儿说:她信任我,我们的交流由此开始,而且整个交流很顺畅,她把很多情况都告诉我了我(当然肯定也会有保留了),最后我问她一句,你为什么不能与自己的母亲交流呢?她说:她的母亲根本就不相信她说的话,因此也就无话可说。我明白了这个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的原因。后来这个女学生不定期的找我进行交流,包括她的情感上的事,我发现她比以前更阳光,学习也很努力,成绩在年级里也走在前面。

教育启示:信任是教育、教学的起点,而尊重是信任的起点,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考虑到这一点,可能教育效果就会好一点。

二、关于教与学的关系问题。

我们的教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最大利益,促进学生发展。如何让学生获得最大利益就是学校存在价值,我认为要能正确处理好三个矛盾女生的问题:

1、学生的认知与老师认知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要重视孩子的成长规律,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不同年龄段都具有各自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点。

2、学生的行为与老师行为之间的矛盾问题。学生的行为教师不理解,教师的行为学生不理解,问题的关健是教师要真正认识学生。

3、学生的学习情感与教师的教学情感的矛盾问题。即教师满腔热情的教学,而学生的学习情感却很不足。问题的关键是要适当激励学生。有关这方面的教育教学事例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举例了。但我们的教育教学要讲规范,讲规律。

教育启示:规范可以激发人的内动力,关爱是教育的一种思相,是教师从教应该具有的意识和行为。激励是一种教育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耐心是教育学生中教师应具备的心态,不要轻易给我们的学生下结论。最后特别提示:我们的教育应该走在孩子的发展前面,让我们一起努力改变长期沉淀下来的不合理的语言模式和行为模式。让我们的学生愿学、乐学、好学。

篇3:教师工作感悟: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教师工作感悟: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堂课的展开,可以基于各种考虑。为了寻求“有效”“高效”,我们不妨从学生立场出发。“我已认识了这篇课文里所有的字词,我可以完整地把课文默读完,并且知道课文表达的主要意思。”这是教学的起点。如果大部分学生能独立做到这一点,那么这将不是课堂上要做的事。

“我还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她的好多感受、体验我也有,我怎么想不到要这样表达?她还有些感受,我怎么体会不来?”这是更高的层面。这个时候,老师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老师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他要比一般读者多做好多的事情。首先,他要有自己的独特的阅读心得;其次,他要尽可能理解作者的意图;再次,他还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最后,他要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知道他们的理解能达到什么程度,通过自己的帮助又能提高到什么程度。要做到这四点不容易。需要经验、需要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潜心钻研。

平心而论,语文课堂一直以来都是低效的。这是由语文自身的特点决定的。比如,不可能通过一堂作文指导课就让学生写出文从字顺的文章来。语文像农业,它有其生长规律。耕田、插秧、施肥、除草,春去秋来,才能有所收获。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靠的是天赋和灵气。古人讲“顿悟”讲“灵感”,我的理解是经过长期的黑暗摸索,突然在某一刹那豁然开朗。有的孩子“开悟”的早,有的孩子“开悟”的晚。这里,老师其实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也许,在某节课上,你与他的对话,就能帮助他一下子明白,哦,原来,天下文章就是这么回事啊。

所以说:

1.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自己的人格要独立,思想要独立,对语文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果仅仅借助教学参考书备课、上课,那么他永远不会有自己的思想

2.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有学生立场。看问题的立场很关键。俯下身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对于教学至关重要。

3.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文本细读”。文章的精妙,往往藏在细微之处。要学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并领悟“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要义。

4.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明白一堂课给学生的其实很有限,那就努力把最适合给、最需要给的给他们,甚至只是他们中的一个。

5.做一个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明白三年给学生的影响将是三十年甚至一生。“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要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智慧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

篇4:教师工作感悟:我思故我在

教师工作感悟:我思故我在

“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学校提出的话题很大,很宽,但提醒终日忙碌的我们该停下脚步想想我们真正在教育这条战线上曾经做过什么,离我们的教育理想走近了,还是渐行渐远。

有很多人对于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美",有的认为是"问"......还有很多很多的解释或者诠释。但是究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就我对于学生行为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健康的体魄,高贵的灵魂,向上的精神,是一个健全的人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的提高,教师也基本上把全部的目光聚焦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略了培养人的最精髓最本质的东西----人的精神的培养,导致我国现在的教育误入歧途,误尽苍生是教育。

尽管国务院也下达了加强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但是在基层的教师的教育实践还不能真正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仍然在进行错误的教育,在用分数这个杠杆来扼杀孩子纯洁的灵魂和摧残孩子的精神动力。特别是在我们都意识到在中小学时段不能频繁地考试的情况下,但是有更广大的地区以及这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领导还是在以分数来评定教师的业绩,教师以分数作为屠戮孩子灵魂和精神的软暴力工具。

我在教学尤其这几年中,发现太多的在精神状态、心理品质、意志力等多方面存在问题的学生,他们是经过从学前班到小学再到初中高中一系列分数的洗礼过来的,除去家庭教育因素之外,我们的学校教育是否更应该反思?我们各位教师是否更应该反思?......

我们的教育价值取向有很直接的关系,古代的封建的教育价值观在很大部分家长和教师的心中仍然在作祟,这是我们要注意的事情,也是现代教育思潮和实践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忽视孩子的精神培养就是对下一代的犯罪。我们不能再培养更多的马加爵式的学生了。

我有一个理想,就是我们所培养的孩子,不是为考大学而培养的,不是为光耀门庭而培养的,而是要有健全的精神,有了这健全的精神,我们的孩子就是初中毕业,也能正视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地位,而不会形成对社会和人生的变态心理。当我们培养的孩子将来在各个工作岗位上,能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地做事情,能把自己的个人行为放在更深的范畴内进行思考,能多为他人的利益考虑,能为全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考虑,能不以个人的患得患失而忧虑,能健康地生活成长,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那么,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我们不能把教育仅仅定位于纯粹的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角度,而应该定位于更广阔的范围---为社会的健全发展和个体的健康发展,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盯着孩子的分数,不能盯着个别分数高的孩子而忽略和冷眼看待分数底的孩子。其实,在学校分数底的学生才是最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对于各个孩子的精神的关注和培养才是我们的教育任务(作为人的三个组成部分,孩子身体和灵心的培养需要耗费的功夫应该没有对孩子精神或意志品质的培养耗费的多)。

篇5:教师工作感悟:在思考中前行

教师工作感悟:在思考中前行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直坚信巴尔扎克的一句话:“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的确,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最终要面对死亡;思想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它可以让生命永恒。苏格拉底也说:“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思想。”。思想是人的灵魂所在,是生命的精髓。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应该成为思想的先行者。

我始终认为: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郭道胜在《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中也这样写道:“教育应该创生,这种创生是长期积淀、自然追求的结果,它具有洞察尘世万物的穿透力。”。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思想应当而且必须成为自身素养的第一要素。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成了教参的“搬运工”、“代理人”,视教参为“金科玉律”。于是整天忙于应付出习题,编写资料和考试,使自己成为思想越来越狭窄的“教书匠”。孰不知在教育前行的征途中,需要的正是充满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视学生为“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于是乎,学生一个调皮的眼神都会使他们心惊胆战,一个小小的失误更会让他们如临大敌。孰不知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智慧点燃生命之光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因为没有思想,所以我们有些教师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死板老套,从来不知道学生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会武断地把教育困难的原因单方面归结在学生身上。孰不知反思是一个教育者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的体现。

作为一名初中老师,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特殊性,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思想去指引教育方向,用思想去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思想去塑造孩子的人格,显得尤为重要。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新型的“人本观”。人本主义尊重人的自我中心和自我意识,重视发展人的内在潜能,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潜能的欲望,坚信任何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坚持人类本质的完整和完善,强调通过意识体验达到自我肯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情绪体验、社会适应性、自控能力以及自我意识等。

其次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传统的“人才观”,通常是以一种静态的刻度去评价学生,幻想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这样一来必然会压制学生的天性,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学生是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初中学生,他们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如果教育不当,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新的学生观,以平视的眼光看学生,即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我们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哪怕是一时所谓的“差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允许他们犯错误,不要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就大惊小怪,动辄以恨铁不成钢、急于为学生着想为理由惩戒学生。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等均不成熟,因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观念去看待学生,看不到学生的可塑性、发展性。教师在工作中要用变化的、发展的、进步的眼光去看待和研究学生,要看到学生的变化,看到学生的“未来”,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最后,要培养积极的“反思”观。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可见“一日三省吾身”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能时刻反思学生的成长过程,那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一群学生,而是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反思教育事件与过程,每一次感动、每一个遗憾、每一个谜团......都将让我们的心变得更加丰富;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的教学艺术将不断改进、不断成熟。“思考着往前走”,是教师成长的写照,也是教师成长的必要途径。

“你有思想吗?”,这也许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者时时扪心自问的一个话题。在我们的教育世界中,应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应该让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应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有一天,我们终将年华老去,但我们的思想永远会在曾经的足迹中闪光,并一直照亮着前行的路!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