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今天你微笑了吗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学随笔:今天你微笑了吗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24

教学随笔:今天你微笑了吗

开学第六周的周四、周五,我总是觉得心烦意躁,课上得多,再加上中午因工作任务未休息。那两天觉得班上学生也浮躁了,总不满意他们上课的表现,老是在班上批评人。第七周周五的夕会课倒是让我狠狠地自责了一番。

周五那天我拿着《窗边的小豆豆》进了教室,孩子们在安静地抄写当天布置的语数作业,抄写完的孩子在阅读课外书。每逢周四周五的夕会课,都是我们班课外阅读时间,在这时,我会打开电脑为他们播放悠扬的轻音乐,让他们伴着音乐,闻着书香沉浸到阅读的快乐中。等到全班学生到齐了,我终于故作神秘的向孩子们介绍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课外读物,他们的兴趣被我激发起来,然后再给他们读了两章节的故事。这两章节本来就趣味十足,我在读的过程中一边笑一边读,班上孩子们估计没见过我笑得这么夸张吧......

当然,这样有趣的情节,孩子们也乐得哈哈笑,应该比我夸张多了......我随机乘热打铁,说如果想知道小豆豆在新学校的有趣事,周末让爸妈带你们到新华书店买这本书吧。在听故事时,哪一双双眼睛都齐刷刷地看着我,有些调皮上课不听讲的学生都变认真了,下了夕会课纷纷跑到我这来问书是哪儿买的。我突然觉得,这两天老是责怪孩子们上课不认真,太浮躁,太不会思考,还是应该主要怪我自己上的课太没吸引力呢,为什么在听生动的故事情节时,每个孩子都是那么认真呢。真该好好反省!

那两天批评学孩子们多,表扬他们太少了,觉得个个都不可爱,特别是调皮捣蛋的。那天夕会课后,突然就觉得个个孩子都可爱,喜欢看他们认真听故事时的表情,喜欢看他们对课外书产生浓厚兴趣时的兴奋,要是每个孩子上课时都这样该多好啊。其实该批评的不是孩子们,而是我自己吧,把自己的不佳状态传递给了他们,把自己的心烦意躁也传递给了他们,在我的高压政策下,他们上课的活跃思维都被我扼杀了。是可爱的小豆豆让我们师生都狠狠地乐了一把,孩子们见我笑了,也都情不自禁地笑起来。下课后,他们都说:“蒯老师,今天你笑得好开心!”是的,我愿意天天都笑得如此开心,为我的教育工作,为孩子们......每天不禁问自己一句:今天你微笑了吗?

篇2:班主任工作感悟:班主任工作随笔

班主任工作感悟:班主任工作随笔

育英学校程利民

班主任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的,它面对的是几十颗纯真、无瑕的心灵,面对的是几十个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故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在三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感触颇深。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经历过一次次心灵的历程,我认为做班主任老师只要管理得法,是不乏味的、是充实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做班主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班主任要学会控制好情绪

作为一个老师最可怕的是把情绪带进课堂,因为情绪能够很快的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班主任的情绪也会很快的传染给学生,班主任的喜怒哀乐学生也能够及时的察觉并受到暗示。班主任应该用积极的、向上的、阳光的情绪影响自己学生,用一种能温暖学生心灵,激发学生自信,带给学生快乐的一种情绪体验。情绪往往伴随着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如人高兴的时候往往拍手或大笑;生气的时候身体会发抖;伤心地时会流泪。我们的眼睛、语言、动作都是传递和表达情绪的载体,一个眼神、一句话或一个动作都是心理活动的表现。身为班主任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一面。身为班主任的我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偶尔也会因为学生的错误而情绪失控,每遇这种情况我总是陷入深深的自责,于是经常提醒自己不应该这样子处理,应该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于是我总结出了一条经验:不要在生气的时候处理事情。不论学生犯下多么严重不可原谅的错误,不要一时性急,怒发冲冠、劈头盖脸的批评学生,首先要做的是让自己冷静下来,让大脑保持清醒,让心情恢复平静,当理智说服自己的时候,再去处理学生的错误。

二、班主任要学会和学生商量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需要极富耐心和细心的工作,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简单直接的一些做法,身为班主任应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种做法。批评甚至是惩罚并不能增加学生对你的信服和支持,相反只能增加学生对你的厌烦和憎恨。很多班主任都存在这样的心理包括我在内:我说什么,你就做什么,我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俨然一副将军上战场指挥千军万马把敌人消灭的一干二净的磅礴气势,孰不知我们做班主任没有将军那样指哪打哪的权利,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天真可爱的学生,他们还不知道为什么违反纪律要扣分,不知道为什么一扣分就会挨老师的批评,不知道为什么明明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儿竟被老师痛斥一顿......孩子们很痛苦,班主任们很上火。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要担心孩子会犯错,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关键是犯错之后怎样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消化吸收改掉错误。举一实例:一天体育课上,一位女生的钱包和手机丢了,当时问同学谁捡到了钱包,无人回答。于是,我停下语文课,和孩子们商量“钱包和手机”的问题,同学们从丢失手机和钱包的同学的心情谈起,谈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后来劝告“捡”到手机和钱包的同学如何巧妙的还给同学,没想到中午过后,问题就解决啦,钱包和手机悄悄还给同学!班级再也没有发生过丢钱的现象。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用爱去交换爱。有一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孩子,为孩子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孩子间的平等。在教育学生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每当孩子犯了错,都是让孩子坐着和我谈话,也决不让孩子流着泪离开我。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中,学生才会把班主任的批评看作是对自己的爱护,把班主任的表扬看作是对自己的鼓励,从而引起情感的共鸣,自觉把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心理定势和良好的习惯,收到“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术”的效果。

三、班主任要学会捕捉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别人看来,后进学生,不求上进,没有任何优点,我不那么认为。谁说他们没有优点?我班的刘鸿儒每天为班级开门锁门,黄海东运动会前带领学生刻苦训练,周方奇主动为班级买书柜,......这是发现出来的,是表扬出来的。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鼓励孩子上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他们学习成绩虽然不很理想,但我相信,经过努力他们的学习成绩会赶上来,必将是班上的佼佼者。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鼓励上进,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班主任要当好三重角色

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寄宿班的班主任,大部分时间和孩子同吃同住,既是慈母又是严父,在这十多年里,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要当好三重角色。

当好慈母--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正如母亲不会因为孩子的美丑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样,作为教师,虽然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的家庭环境、先天素质与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视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热爱每一个学生。寄宿班的学生百分之八十来自个体户,行为习惯差,家庭教育不到位,管理起来很费劲,但我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着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谁都知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拟的,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感到无比的激动和自豪。天下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同样老师也应该让学生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体验进步成长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我像母亲一样容忍孩子一次次地“旧病复发”,像母亲一样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长处,充分肯定他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长处要“小题大做、无限夸张”,永远不说“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啬地说:“嗨,你真棒”。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决不能因为一点过失而让孩子在指责声中自卑地抬不起头来。对于所谓的“差生”,更要给一点偏爱,倾注爱心、热情和期望,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现在我和学生之间没有隔阂,如同母子和母女。这样,在他们身上就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

当好严父--班主任爱学生,不是姑息迁就,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爱。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溺爱,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进步与成长,扶植他们正当的兴趣和专长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他们。因为严格要求学生也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学生犯了错误时,该批评的就要批评,该处理的也一定要处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只有奖惩得当,才能在班级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有一天中午,男生在床上打枕头仗,无法无天,生活老师无能为力。当我得知此事后,开玩笑的说:“听说今天中午很精彩,我没有看到,感到很遗憾,......”我的话还没有说完,教室里一阵哄笑。“放学后,用你的手中笔把精彩的一幕描写下来,并针对此事写上一段感受。不得少于400字。”这时孩子知道,犯了错老师是不留情面的,老师也是一位严父。一直以来孩子对我非常敬畏。

做好法官--对于班主任而言,我们的工作对象很特殊,他们是一群天真善良的孩子,他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稚嫩的心灵去体会和衡量这个世界,他们有着各自的判断是非的标准,在孩子的眼中,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更是社会公正的代表、社会公平的化身。班主任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学生的评语,三好生等各种荣誉的评选,甚至于平时的一次小小的表扬,都会看在每个孩子的眼里,记在每个孩子的心里,影响着孩子们对于是非善恶的判断和理解。因此,班主任老师的教育公正就更为重要,一定要热爱、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在自己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公正、民主、平等的氛围。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或某位孩子告状,我绝对不轻易下结论,调查之后再做处理。处理的时候,不偏袒一方,公平公正。评优更是公开公正,学生叹服。

总之,班主任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引导,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去摸索、去探讨。我想,只要怀着一颗爱心,一种责任感,有科学的管理和教育方法,就一定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篇3:教学随笔:微笑,心灵盛开的鲜花

教学随笔:微笑,心灵盛开的鲜花

一位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每天放学,我背着书包走进家门,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爷爷那开朗的笑容。他虽然双脚残疾,走路靠拐杖,每走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但在他的脸上始终荡漾着微笑。他凭什么笑得如此爽朗,如此乐观?他在解放前吃过很多苦,在抗美援朝中,打过仗,受过伤,是个残废军人,但是他知足,他感恩,他珍惜他所拥有的,而不去看他所失去的。微笑,让老人也变得越来越年轻;微笑,给我们家洒满阳光。爷爷的微笑,对我来说,永远是春风拂面,倍感亲切与温馨。

所以有人说,微笑是心灵盛开的一朵鲜花,只要让它轻轻地绽开,就会产生无穷的魅力。

微笑让自己变得更美丽

微笑,会给家庭带来快乐。丈夫在妻子的微笑中感受家庭的温馨,妻子在丈夫的微笑中看到了爱情的永恒,孩子在父母的微笑中理解了期待与信任。父母脸上的微笑,对孩子来说永远是春风,它可以叩开孩子心灵的窗户,让孩子的心与你贴得更近。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觉得人的美貌就在于一笑。如果这一笑增加了脸上的魅力,这脸就是美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面部表情可影响人的情绪,你微笑,心里是平和愉悦的。一个人最美的时候是他在发出微笑的时候--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是小孩还是大人,无一例外。

试着早上醒来对你的爱人微笑;试着下班回家,对放学回家的孩子微笑;试着对你在小区所碰到的每个邻居微笑;试着对你的每一位同事微笑!生活好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微笑,它就对你微笑;你善待它,它一定会善待你!

让自己的心灵永远微笑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起伏:喜、怒、哀、乐、紧张、悲伤......情绪影响心境,一个人的情绪不仅影响他的健康和生活,而且影响整个家庭的氛围。

我们如何才能成为情绪的主人,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幸、困难、烦恼,成为生活的强者?如何才能做到“天天都有好心情,让微笑常驻脸庞”?

坏情绪既不可抑制,也不宜放任,但却可以经由知觉加以自我调适。例如产生愤怒情绪时,不妨找个舒适的地方走走或坐坐,让自己的身体完全放松,喝口水,洗把脸,到户外去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或者听听音乐,找个朋友聊聊,让自己的心境完全平静下来。或者闭上眼睛,深呼吸几次,然后做一个美好的回忆。然后再反思自问:我为什么要生这么大的气?我是怎么想的?理性吗?如果不动怒,可以采取其他什么行动吗?只有当我们的情绪进入平静时,才可以反思自己看待事情的信念:不理性的信念会影响情绪,会阻碍感官的敏感性,甚至会使自己的思维混乱。然后来个自我暗示:“我能行!一定办得到!”或说:“我已尽力了,这样就好。”

篇4:教学随笔:了解孩子犯错时的心理

教学随笔:了解孩子犯错时的心理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免不了会遇到各种问题。作为家长这时不要急着插手,可以先问孩子八个问题,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而往往问不到几个问题,了解孩子犯错时的心理,事情就已经很清楚并得到解决了。家长不妨可以一试。

第一个问题是:“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个问题看起来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从他的角度说说事情的经过,很可能冤枉孩子。况且,让孩子有机会说话,即使真的是他的错,他也会因为有机会为自己辩解而比较甘心认错。

第二个问题是:“你的感觉如何?”

事情经过是客观事实,当事人心里受到的冲击纯然是主观的感受,无所谓是非对错。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而已。一旦说出来,哭一哭,骂一骂,心情就会好多了。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他都会听不进去。总要等到他心情平静下来,才可能冷静思考。所以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听得进去我们的意见,我们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让他的情绪有个出口。

孩子够冷静之后,可以问他第三个问题:“你想要怎样?”

这时不管孩子说出什么惊人之语,先不要急着教训他,而是冷静的接着问他

第四个问题:“那你觉得有些什么办法?”

在这个阶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脑力激荡,想各种点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幼稚的......脑力激荡的重点就是允许任何看似无稽的想法。这时候不论听到什么,都暂时不要做批评或判断。

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点子的时候,就可以问他

第五个问题:“这些方法的后果会怎样?”

让孩子自己一一检视,每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你可能会很讶异的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后果。如果他的认知有差距,这时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讨论,让他明白现实真相。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机会,但是要避免说教,只要陈述事实就可以了。

然后问他:“你决定怎么做?”

孩子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状况,如果他了解后果,通常会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选择。即使他的抉择不是成人期望的结果,也要尊重孩子的决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问他怎么决定,然后又告诉他不可以这么决定。这样子,他以后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况,就算他选择错误,他从这个错误中也可以学习到更珍贵难忘的教训。

接着问第七个问题:“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等到事情过去之后,问他最后

第八个问题:“结果怎样?有没有如你所料?”

或是“下次碰见相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让他有机会检视自己的判断。

如此练习几次,孩子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篇5:教学随笔:理解,跨越“代沟的桥梁

教学随笔:理解,跨越“代沟”的桥梁

一天,小强的妈妈来到学校,向老师倾诉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痛苦:最近,我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我苦口婆心教育他,他却不以为然,甚至不愿与父母交谈沟通。平时,孩子有意无意在疏远自己。自己很想关心他,但孩子却表现出敌视的态度。我真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把孩子养大,却换来孩子这么对待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听完小强妈的倾诉,老师从抽屉里拿出小强写的作文--《给自己父母的一封信》,小强妈读完信,眼泪夺眶而出:“以前也知道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却没有想到现在的孩子心中装着这么多的事,透过这封信,我仿佛听到了他内心深处存呐喊:‘理解万岁!’”

理解是什么

家长渴望孩子的理解,理解家长对子女的期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一片爱心。孩子也渴望父母的理解: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独立,我需要父母的尊重!那么,什么是理解呢?一位家长说:“对孩子的理解,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孩子说:“对自己的理解,是一种坦诚;对父母的理解,是一种体谅。”做父母的,如果学会了理解,也就有了宽容的心态,凡事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会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而不能理解孩子的父母根本无法摆脱由此带来的烦恼与痛苦。

一位已经下岗的父亲,宁可自己节衣缩食,仍然每周双休日带孩子去“肯德基”,每月给孩子大把大把的零花钱,孩子身上穿的仍然是名牌服装、运动鞋......而孩子却一点也不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更不体会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理解父母的孩子,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今天理解父母的辛劳,将来才能孝敬父母。

理解可以跨越“代沟”

我们正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的现代化动摇了父母的权威地位,终身学习社会中的后喻文化向父母提出了“向孩子学习”的历史使命。在一个家庭里,由于父母与孩子所处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背景,尽管在同一屋檐下共同生活,“代沟”仍不可能避免。但“代沟”可以跨越,理解就是两代人之间互动的桥梁。每天晚上,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年长的父母爱听民族化传统戏曲,年轻的孩子追求流行、时尚、通俗,其实一点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两代人之间只要相互理解,作父母的不妨也欣赏一下年轻人的流行歌曲,自己也会延缓衰老而永葆青春;作为年轻人也去欣赏一下老爸老妈的传统戏曲,也许会体会到有一种别有的韵味。有了相互理解,就有了共同分享交流的平台,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和谐家庭的生活之美。

理解需要“换位思考”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在10岁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龄,在他的眼里,爸爸妈妈都是了不起的英雄。但到了10岁以后,20岁以前,进入一个心理上对父母轻视的年龄,希望摆脱父母的约束,讨厌父母的唠唠叨叨,对父母的教育容易逆反与对立,崇拜体育明星、电视明星。到了20岁至30岁,才开始对父母有所理解。人到了40岁以后,才到了“常回家看看”的年龄。这个时候才真正理解父母真的不简单。

作为父母,如何才能理解孩子呢?首先应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譬如说,关于孩子的两个反抗期。从2岁到4岁出现“第一反抗期”,青春期出现“第二反抗期”。处在反抗期的孩子,父母应正确引导,而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其次,父母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心理需求,将心比心,不以成人的思维去揣度儿童世界。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