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主动向学生问候意义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老师主动向学生问候意义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5

老师主动向学生问候的意义

老师和学生互打招呼,谁为主动?谁为被动?老师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主动者?事实上,师生见面,老师的地位是主动的,老师主动问好,教育上的意义很多。

第一,体现了师生平等理念

学生看到老师就远远地问好,这固然会使老师们心情愉快,也是老师们所期待的,但如果认为学生必须先向老师问好,则显然是师生不平等的意识在起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老师不再是知识和力量的化身,不再是布道者,老师的话也不再代表权威和真理。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是学生主体自己的事,老师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所以,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只不过老师这个伙伴“特殊”一点。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理念下,谁先打招呼并不意味着谁应该首先受到尊重。在师生之间,甚至在人与人之间,尊重不存在先后之分。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他人。

第二,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们的模仿性很强,老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老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虽然不会公开发表不满言辞,但在心里,在同学之间,他们会反问甚至斥责:你们老师又做得怎么样呢?某某老师还上课经常迟到,某某老师嘴刁香烟,像小流氓,某某老师在办公室经常牢骚满腹、粗话连篇……总之,如果老师们不能躬身为学生作出表率,再精彩的“言教”也不会收到效果。

既然老师们已经身为人师,就必须在大节和小节上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既然学生不主动向老师们问好,老师们就主动地用自己的行动来给学生做个示范。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学生不主动打招呼,主要是源于下列几种心理活动:有害羞感(当然这是少数);担心老师不回礼;怕同学讽刺为讨好老师。所以,老师们也要将心比心,理解和宽容学生不主动打招呼的行为,而不能盲目地批评呵斥,更不能上纲上线。师生见面,老师主动问好,对学生来说,一切紧张情绪和疑虑都会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老师更为热情、更为真诚地回敬。而且,几次这样的正面强化之后,学生的害羞心理也会逐渐克服,怕老师不回礼以及同学讽刺的担心会逐渐消除,从而也会逐渐主动地问起“老师好!”来。

总之,师生见面,谁先打招呼,我们要用平常心对待:学生先打招呼,老师们热情回敬;学生不打招呼,老师们主动问候。老师之间是同事,同事们共勉:平常生活中,只要时时留心,处处都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

篇2:九月小学教师攀登英语教学随笔

九月小学教师关于攀登英语教学随笔

今年刚毕业出来工作,没什么经验,学校安排我上二年级和三年级的攀登英语,刚开学第一周,我总是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要怎么教才好,心里忐忑不安!同时,自己感到很渺茫!但是,当我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和一双双渴望求学的眼睛时,我就暗自下决心:不管有多困难,也要挺住!不懂就问,多多请教其他老师,并且好好钻研如何把攀登英语教好。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从第二周开始我慢慢适应了攀登英语教学,以下便是我在攀登英语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1、攀登英语以激发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快乐学习为目的。丰富的音像资料,如:歌曲,歌谣,动画片贯穿整节课始终.小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兴趣浓厚.

2、以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为主要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积极的评价最重要。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评价手册,评价墙。评价要公平公正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否则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渐消失。

3、分组教学是解决大班容量的有效方法。对全班进行分组,一方面有利于小组进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

4、我在教学“ListenandRepeat”时,一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跟读,等学生读熟了,再让他们自己跟读。经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就掌握好了跟读规律,并能适时跟读。在“Perform”这一环节,我先跟同学演练,成为其中的一角色,然后学生再表演,并让他们尽情发挥。由此,我的课堂能够游刃有余。

这是我关于攀登英语的一点心得体会,对攀登英语的一些粗浅认识,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这学期攀登英语的教学还只是开了个头,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对攀登英语探索、研究,为学生呈现一个更好的课堂!教师,攀登英语,教学

篇3: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关于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教学随笔

一、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积极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通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电子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教师,教育,教学

篇4:小学语文教学随笔:帮作业减压

帮“作业”减压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

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练习,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所以,我在作业的设计上力求形式多样,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不仅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一、用眼观察。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在学习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课文前,我让孩子们去观察生活中的春天,去倾听春天的声音,并且把自己眼中的春天画出来。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孩子们自然兴趣盎然,既轻松感受文章中描写的春天,也能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所见所闻。再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我在班级里组织学生一起观察小蝌蚪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不仅学课文的时候有热情,学得快,还在班级里掀起了了解小动物的热潮,孩子们利用网络、书籍等各种途径了解了各种动物的知识,搜集了好多图片,我也借此举办了一次小动物图片知识展。

二、用嘴调查。

节假日建议学生和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和同学在社区做一些社会调查,写些简单的“生活花絮”;学习了《乌鸦喝水》《称象》等故事后,让学生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弟弟妹妹或者是朋友们听;在学了“保护环境”这一主题课文后,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采集活动,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努力;学生自由组合成调查小组,在生活周围开展“找寻身边的错别字”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或上网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进行交流……

另外,设计和布置作业,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作业,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1、由易到难,注意知识层次。作业的设计和布置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相扣,拾级而上,逐步提高。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基本作业与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作业与练习,以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思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思考性作业与练习,以利于学生加强实践,促进知识、技能的转化。

2、针对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只有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合各自“最近发展区”的作业和练习,才能构成问题情境,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3、设置台阶,放缓梯度。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系统地规划分步骤的练习,在学生对若干个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这种难度分解的作业,可以使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逐级而上,一方面,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效率,减轻疲劳程度,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在负荷适当的情况下,达到作业目的。

篇5:小学语文教师随笔:教学《凡卡》点滴

教学《凡卡》(第十二册)一文,如果通篇串讲,不但使文章特色荡然无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其效果也会事倍功半。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写信、回忆、侧面烘托三条线索,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从整体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待学生完成自习预习,了解课文大意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初读课文,你对本文有什么总的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这一氛围中,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同时明确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表现手法,来突出同一个中心:沙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这样抓住关键,直奔要害,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其次,有意识地把文章按线索破为三大块,为突破重点做好准备,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目的之一在于读懂内容;目的之二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而明确此种描写细腻、逼真的写作手法。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提高朗读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这一内容信中多处出现,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到此,教学的第一板块结束。“我们除了凡卡的语言叙述和城乡生活的对比中感受到他悲惨的命运外,你还能从文中哪些内容体会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内心的痛苦?”这一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自然导向第三板块。而且稍微拔高了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获得探求知识的乐趣。学习好的同学动动脑子可能会想到凡卡写信前后的心情,中下等同学可在老师的提示中得到启示,进而明白:原来文中细致入微地刻画凡卡写信前担心、害怕的神情;写信中多次叹气;写信后还做了一个好梦,也充分地表现了凡卡悲惨的命运。到此,教学第三板块结束。最后,把三大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学们,看这板书,联系刚才所讲的内容,说说作者是什么样表达中心,突出凡卡悲惨命运的?”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条线索:信中诉说悲惨学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忆往事,对比现实,衬托出中心;结尾的美梦,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学任务全部完成。这样,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读法为主,以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法为辅,交替使用,使学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纵横交错的三条线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击中要害,还使学生在朗读、讨论中深切感悟到语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师教是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