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机会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机会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7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增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增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

我认为这个研讨话题极有共性和针对性。为什么要“增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我想这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反思,教师问得多,讲得多,播放课件多,拓展延伸的多,大大挤占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实践的机会。**版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从中不难看出**版的新课标十分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

那今天我们来的老师都是带着这个问题听课、记录和思考的。刚才老师们的意见我很赞同,大家说的很好。我就我个人的想法也说两点:

一、两位上课的老师很优秀。肖玲娟和林发莲老师的课我们今天有目共睹,实在让人佩服。她们不仅仅课堂表现得游刃有余、洒脱自然,最使我敬佩的是他们虚心的精神。上个礼拜我们在网上对两位老师的教案(初稿)进行研讨,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我们共收到140多条评论,两位老师都一一浏览,且尽量回复。在老师们的意见中她们表现的那么谦虚、宽容。修改、试讲,再修改、再试讲,正因为有了这样艰苦的过程,我们今天才领略到她们光鲜的风采,我想,这样的成熟非一日之寒。所以她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语言运用的机会在课堂上最大可能的给了学生。我们在听两位老师的课时都有同感,不论是玲娟老师的第一课时,还是发莲老师的第二课时,都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条件,最大化的给学生提供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让“在阅读教学中增加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机会”这一主题基本上得到了落实。

例如:玲娟老师的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居然、开辟、喜出望外”等词语;重点指导“居然”一词,理解、比较、分析、运用和评价,整个理解词语的教学过程清晰,训练实实在在。难得可贵的是“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识已经建立,学生动手、动脑,概括归纳,很好地培养学生了自主的学习能力。

又如发莲老师设计的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用填写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比较桃子、石榴、苹果和花生的不同,用“不但……而且……所以”这些关联词把花生的好处连成一个句子,最后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等等这些都是在有条不紊地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文字的机会。

当然两节课还是存在学生动口不动笔的现象,如第一节课学生只是标了一下自然段,就再也没有动过笔,假如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茅”这个生字写几遍,假如每人都用“居然”这个词写几个句子,假如把要抄写的段落抄写抄写……第二节课有一个小练笔,学生只是写了一句赞美老师的话,显得有点肤浅,没有深度,训练的意义也不大,如何让小练笔更加有效还有待我们好好研究。以上是个人所见,还有待商榷。

篇2:在精讲精练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在精讲精练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三明市三元区白沙小学林红梅

“精讲精练”是符合当前提倡的以学生素质教育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的教学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弊端,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去认识作者记叙的那件事、那个人,去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得到启示,要使学生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切体会,就必须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入境入情。那么,在精练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是进入阅读角色呢?

一、咬文嚼字,仔细品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字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我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点。”让学生抓住字、词、句段篇的内在联系,反复地阅读品评,并借助学生的思维、联想、想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作者所记叙、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之中,进入作者所展示的语境和心境之中。例如《瀑布》一课中,“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工句“叠叠”该怎样理解?先让学生模仿其声音,进而认识到“叠叠”的意思是这一声还没完,下一声又起来,气势很猛。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朗读,就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语感结合,体味其情

古人云:“夫缀文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这就是说作者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情思。由此可见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要让学生自觉进入角色,就要把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味结合起来,有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再见了,亲人》一课中,志愿军战士激动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这个词从字面上容易理解,但要体味其感情色彩就较难了。我启发学生,读到“雪”、“炭”会联想到什么?让学生再读该段,再现战火纷飞中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情深似海的画面。把理解词语和体味情感结合起来,就能从“雪中送炭”这个词中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