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依托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6

依托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三亚市第一小学曾艳青

《语文课程标准》**版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标准》中提出了“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教学建议。这样的教学建议,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发展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因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开展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固定可行的教材,而且耗时费力,又没被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并没有得到老师们的重视。

那么,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认为可以依托教材,充分利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现有的教学资源,也能够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教学。即紧扣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儿童回到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软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儿童构筑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并为之全身心投入的思维场、情感场、学习场,让儿童的学习翅膀翕然张扬、自由飞翔。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依托文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点滴尝试,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依托文本阅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在我们现有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虽然内容甚少,但有许多地方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努力调动自己的情感,尽力去想象,充分地去挖掘,很多教材以外生动而又活泼的内容就会尽收眼底。在文本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托文本的阅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制定一些确实可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如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创设一些简单易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而高年级的孩子则要设计一些相对复杂的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恰当的时机把综合实践活动引进语文课堂,通过表演、说话、写话、唱歌等形式,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抓住创新思维的灵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像能力。如《坐井观天》一课,主要是通过小鸟和青蛙之间的对话,告诉我们做事、学习都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笔者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针对好几名学生认为“青蛙是不会跳出井口的,因为青蛙并没有认识到自己错了”的想法,我围绕“怎样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跳出井口?”这个小小的主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有一位学生说:“可以编一首儿歌,唱给它听,让青蛙知道外面真的很美。”也有一位学生说:“可以拍一些风景照片,寄给它,这样它总知道自己错了吧”还有一位学生说:“在井口放一台电视机,然后为它播放风景录像片,让它认识到自己错误。”孩子们议论纷纷,想像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于是,我就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设想编成一段情节,一个故事,找一位好朋友说一说,演一演。这样,孩子们在说话、表演的过程中,就不仅训练了思维,发展了个性,也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

二、依托文本拓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认识要宽泛。教科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只顾及课内一篇篇课文,更应该关心课文后面的世界。其实在一篇课文背后所蕴藏的知识远比课文中知识丰富得多。

如在教学完古诗《墨梅》时,我引导学生以“梅”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写梅花的诗词,在班级里面举行“诵梅诗歌会”,出一期有关梅花的班级板报,画一画梅花,唱一唱梅花的歌曲,做一做以“梅花”为主题的书签……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孩子们在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等综合实践中,学会积极主动去积累、探究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同学们在感受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无穷魅力之后再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让学生初步了解其它的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之后,有一位孩子在习作中深有感触地说:“老师设计的这样别开生面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又如教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必读的书》这一组课文之后,针对新闻中报道中频繁出现的“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针对现在的孩子没有什么吃苦的经历,大多数都是娇生惯养的、针对六年级的孩子正是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变化都比较大的时期,逆反心理比较严重,不能够正确地面对批评、面对挫折这些实际情况,我在班级开展了一次《善待挫折》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做好了他们人生的领路人。此次的活动共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活动初期,我先将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告诉同学,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后我们应如何对待呢?用哪些方法应对?将研究设想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向家长咨询、上网查阅等一切收集信息的方式,查找所需要的资料;然后我又让孩子们自行形建活动小组,确定方案,分工协作;并推选整个活动的主持人。第二步让孩子们去实施活动,我先组织孩子们认真复习《小草与大树》、《轮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并写一写读后感受,为多媒体演示文稿准备素材;学生上网寻找有关逆境成才的名人和名言,为多媒体演示文稿准备素材;学生向家长学习抗挫的方法,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喜爱写作的同学写一写自己抗挫的经历;最后学生分小组制作汇报用的演示文稿;第三步是活动展示阶段,我用一节课让学生按照以下的流程来进行:认识挫折、感受挫折、了解挫折、善待挫折、欣赏抗挫歌曲,并寻求榜样的力量,战胜挫折、展示抗挫名言、学生谈体会、教师总结、推荐名著阅读……通过开展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除了让学生了解到有关逆境成才的名人及名言,培养了学生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到正确地面对挫折的人生态度,充分地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给予学生健康成长良好的基奠。

三、依托口语交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口语交际的内容,也是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好材料。在教学六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训练《我来当导游》这个内容之前,我先引导学生结合三亚是国际滨海旅游城市的实际情况,在班级内开展了“知我三亚,爱我三亚”这一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共分以下两个大的板块,第一大板块是“知我三亚”:让学生分小组活动,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三亚的发展史;也可以收集有关三亚发展的历史图片;还可以采访三亚发展的历史见证人,聆听三亚的发展史(口语交际,写采访稿);最后在班级内举办一个三亚发展史的图片资料展览,让学生了解三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和优美的风景……第二大板块是“爱我三亚”:让全班学生开动脑筋为三亚写广告词,画宣传画(广告策划、上街展示并拍照留念);唱《请到天涯海角来》等赞美三亚的歌曲;朗诵赞美三亚的文章、诗歌,亲笔书写赞美三亚的习作;给三亚的市长写一封信,向市长反映自己平时听到或者发现的一些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或者发表自己对三亚未来发展的设想……整个活动,培养了学生搜集筛选、整理材料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实践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像这样依托口语交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结合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漫谈三国英雄》就可以设计“读名著,话名著”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开展综合实践的“源头活水”是会永不枯竭的。

四、依托习作指导,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习作教学的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好素材。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我喜欢的一种美味》时,我以“美味”为主题设计了一个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先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到三亚的美食街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那里都有哪些风味小吃和美食佳肴,它们的名字是什么,观察一下制作过程,留意美食加工时的变化。然后让学生选一选自己爱吃的美味,亲口尝一尝,用心品一品,将最直接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如果条件许可,可以访一访身边的厨师,了解最喜爱的美味名字的由来、独特的味道、营养价值和制作工序,然后记录在“采蜜”本上。同时还可以拍一拍其它的食客,他们的吃相是鲜活的表达素材。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且掌握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回家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电视广告等途径,搜一搜有关美味的更详尽的资料信息,整理、筛选、提炼,形成素材库,包括文字说明、图片影像等,还可以赏读一些与美味相关的好词(色、香、味、形类或者与“吃”相关)、妙语(看相、吃相及制作过程等语句),粘贴在“采蜜”本上或背诵积累下来,为学生习作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一系列“接地气”的综合实践活动

篇2:目前外研版教材三年级有必要抓书写吗?

目前外研版的教材三年级有必要抓书写吗?

我觉得很有必要!

但是我们有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又揪住教材编排的小辫子,说教材和考试都不要求写单词。我又忍不住要鄙视!!!

当然这跟学校的英语学科的管理是很有关系的。因为没有系统的抓好,才会给这些人揪小辫子钻空子。

亲们,作为一个将近20年的教龄的英语教师,对于这个话题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1、教材是要根据实际活用的!

2、外研版是一条龙的教材,有过教完整套教材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三四年级的单词量是最多的,如果在这打基础的两年没有抓好书写和给学生积累一定的单词量,到了五六年级基本上是“盲象过河”,老师又要从头牵着走。所以,五、六年级的老师非常的辛苦,这都是三四年级的老师偷闲懒教和学校没有统筹好课程安排造成的。

3、如果三年级在第一学期就抓好字母和单词的书写,那么在第二学期就把教学字母的时间用在记单词上。那样我们孩子的基础就杠杠的了,在家说呢?

就因为这样,我教的班级的学生成绩总是比别班高出好多~!

篇3:说说科学老师下水实验小学教材讲解

说说科学老师的“下水实验”小学教材讲解

因为要在教材培训会议上讲解四年级分册,所以自己亲自做了不少实验来采集数据,以备讲解时用;因为五年级教学《太阳和影子》、《看月亮》,所以自己也亲自观测了一天、一月。因为亲自去做了,所以发现了很多意外的惊喜,突然意识到,“下水实验”对于科学老师来说,是那么必要。

《小学学科教学建议?科学》中就建议:“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言下之意,就是鼓励教师多做“下水实验”。所谓“下水实验”就是教师在进行上课指导学生实验前,自己在器材室进行对课堂上要进行的实验多次预演或试验,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行为。它包括这个探究活动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少时间,有些什么现象,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获得哪些数据或证据,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等等,从而对课堂教学了然于胸,游刃有余。

就以《看月亮》为例,师生们可以提出很多有意思的问题: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月相为什么会变化?月亮每天都是相同时间出来的吗?月亮多久时间会圆一次呢?月亮在天空中运行的路线是东升西落还是西升东落呢?月相变化的周期是多久?月亮每天都是在相同的方位升起吗?如果天气晴朗,是否每天都可以看见月亮呢……那么熟悉的月亮,突然之间就会让学生变得陌生起来。其实这些问题,如果前几年来问我,我也还是懵懵懂懂,现在回答起来,不能说完全能详细解释清楚,但是大致可以回答出来,这说明,就月亮的话题我也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思考。那么我是如何研究的呢?很简单的方式:观察。每天看,隔几小时看,每天记录,日复一日,好多问题就会有解答了。比如,月亮的运行轨迹,几年前我也被这个问题唬住了,太阳石东升西落,月亮的运行是不是相反的呢?真的不确定了,于是需要观察,天空中找好参照物,隔一个小时看一次,就能发现也是东升西落呀!比如,月亮每天出来的时间是不是相同呢?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八月十五的时候傍晚六点左右月亮会从东方升起,其他时间呢?通过亲自观察,你才会发现,在农历初三初四日子,在傍晚五点左右就能在西南方的天空看到一弯细细的月亮,而到晚上*x点月亮就早早下山了。我还发现了,初一那天果然是看不见月亮的,原因就是月亮被照亮的一面刚好在反面,所以我们是看不见的。从初三初四开始,能看到月亮,一天天往后,月亮越来越“胖”,而升起的方位也越来越往东靠,过了十五,月亮升起的时间一天比一天晚,到下旬中后期,要到深夜凌晨才看得见月亮在东方升起,所以早上五六点的时候,有几个孩子看见了在南方或西南方的天空,看到一个淡淡的月亮。如此种种,在亲自观察后,我的收获很多,在指导学生课后实践活动时,也会更有针对性。

所以,越来越感受到“下水实验”对科学老师的重要性,诚然,“下水实验”的实质就是一种精心备课,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

通过下水实验的途径,可以促使教师转移教学焦点,由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教出发,变为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出发,立足于如何让学生探究得主动、探究得精彩、探究得有效。为此,科学课中,“下水实验”应该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职业习惯。用“下水实验”来沉下我们的心,用“下水实验”来精确我们的课堂,用“下水实验”来提高课堂效率,用“下水实验”来升我们对科学课的新理解!

港下实验小学尤春来

篇4:英语教学中对教材灵活使用

浅谈英语教学中对教材的灵活使用

保城中心校胡悦艳

现在的英语教学,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活动手册、练习册、教学图片、单词卡片、录音带和教学光盘等等配套的教学材料可供教师们参考和使用。其中最为根本而且使用率最高的仍然是教科书。现代外语的教学理念已不再把教科书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把它看作是一种教学资源。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提到“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可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科书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转变“为了教材而教”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来教”的教学新思想。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对教科书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删减、增补、改编和浓缩……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一、教学内容顺序的适当调整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知识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也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和能力需求以及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1、单元之间的调整

单元之间的调整指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对教科书中各单元的顺序进行调整。比如,单元之间有问路、购物、约会、打电话等相关内容的,将它们进行调整、重组后再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教科书英语口语第一册》(一年级使用)的第二单元,是学习有关文具和句型Ihave…内容的;第三单元继续学习句型Ihave…和数字;第四单元学习11种颜色词和句型Ilike…;而第五单元是学习玩具和句型Doyouhave…?Yes,Ido/No,Idon’t又是相关连的。鉴于这种情况,可以在学习第二、三单元的内容后,把第五单元提前到第四单元之前来进行教学。这样一来,通过对单元之间顺序的调整,重新激活了学生认知的兴奋点,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望,还让他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指的是教师根据单元内的知识的逻辑顺序,对教学内容作重新调整,从而更好地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例如,现行的《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三年级使用)的第三单元(第七、八、九课)主要学习八个国家的名称及其国籍的单词和几个相关的句型。其中第七课的课文较长,句型且比较难懂,其间还先出现了更难记忆和区别的几个国籍的单词,但却在第八课才出现几个国家的单词,而且课文内容少,句型也简单易懂。这样的教材安排不太恰当,也不利于刚接触英语不久的三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把第八课提前先教,然后再教第七课,结果明显不同,学生不但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几个国家的名称及其国籍的单词,而且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和学会运用句型。

3、课内调整

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课内的几个部分的顺序。例如,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小学三、四年级英语教科书(除了讲故事那一课时)每一课主要都是由(Dialogue,Singalong,Rhyme,WorkwithlanguageandFunwithLanguage)五部分组成。很多时候,教师都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自行调节这几部分的顺序或者组合它们,以便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巩固学习内容,而且利于教与学。

二、教学内容的浓缩

现行的人教新教材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教材,有着“高输入、高频率、多出现”的原则,而且具有相对完整性,那么里面的某些课文内容也相对较长且多,这对年龄相对较小而且也学了不多英语的学生来说,无疑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来降低难度呢?首先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可以采取对教学内容进行浓缩的办法。例如,《新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三年级使用)的第四课有边对话边做动作的let’sdo/let’splay/let’ssing对话,在熟悉单词的前提下,可以先学习由课文编成的一个歌谣。然后再来分析句型和学习课文,收效自然不错。教师依靠教材但不固守教材,最终却能省时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见,这一方法是行之有效。

篇5:结合教学实践利用多种媒体优化习作教学

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如何利用多种媒体优化习作教学

教育技术学认为,多媒体是教学手段的一类,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应该按需选取。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多种情境,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共鸣,创建交流的平台,营造有声有色有趣味的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学习空间,以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结合教学实践,我就如何利用多种媒体优化习作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

在进行习作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创设一个情境来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用语言来和学生描绘情境。但是有了多媒体后,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将声情并茂转化为声画并茂,这样视听结合的图文、影像就能更好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令学生入情入景,从而产生交流的欲望。例如六年级上册的习作1《暑假里的一件事》,我们就事先收集了很多同学假期里的一些照片,制作成课件,课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以此来引发学生情境的回忆,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很快地进入了情境,交流着令自己在暑假中特别难忘的一件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有了回忆和交流,动起笔来就水到渠成了。

二、巧妙再现,弥补学生观察的盲区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要点面结合,可在平时的一些活动中,学生观察时往往更多地关注到点,因为活动中的“点”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像校运会时,同学们往往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比赛的运动员身上,很少投注到观众身上,这样,观众的表现就成了学生观察的盲区了。

在一次指导学生描写场景《判断生熟鸡蛋》的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家的判断方法,得出了摇一摇法、沉浮法和转一转法,接着请学生进行当堂实验。出示一个生鸡蛋一个熟鸡蛋,让学生当堂操作进行判断,其他学生进行观看,同时请两位同学使用ipad担任小摄影师,捕捉拍摄同学们的情态。然后给学生10分钟让他们当堂完成刚才的实验场景。10分钟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发现同学们大都缺少面的描写,但是同学们都讲不起来大家在观看时有什么表现,这时,刚才两位小摄影的照片就派上了用场,多媒体上一张张同学的照片显现出来,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当时的场面,写起来就得心应手了。最后要求学生再加入一段面的描写。完成后引导学生对比感受,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使作文更生动具体。

为什么刚开始同学面写得少,写得不好呢,原因在于课堂上孩子们更多地将注意力聚焦在点上,面的关注是一个盲区,于是两位小摄影的照片就派上了用场。通过学生抓拍的照片回顾,让学生再次感受当时的场面,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为指导作文提供极大的便利。

三、上传分享,打破课堂的局限性

在传统意义上,学生的作文时用来给老师审阅品评的,殊不知,同学之间的点评更能让学生产生写好作文的动力。但是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老师选取范文,一节课最多两三篇,学生间互相欣赏,在学校最多互相传阅两三本。现在,班级网站、QQ群的出现,已解决了作文课堂的局限性。在作文课后,我经常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发到QQ群会班级博客中进行分享,同学们欣赏后写下点评,可以是感受、可以是建议或意见,有时甚至会吸引一些家长的参与。这样,作文教学就不仅仅局限在了小小的课堂上,媒体让它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也让学生作文能力得到了更快的提升。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