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存运输安全对策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储存运输安全对策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1)储存区域,应按规定配置消防水枪、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砂箱等灭火器材。

2)氧气贮存、运输及装卸过程的所有金属设备均应进行防静电设计和静电接地。灌装和装卸区的地面,应设计成不发火花地面。

3)贮运区域应设明显标志,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的机动车辆驾乘人员,应进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4)贮运的操作人员,应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在危险品贮运区操作的人员应根据所操作危险品的性质,配备相应的个人劳保用品,如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毒面具等。

5)在液氧作业区和一旦物料泄漏对人体可能造成皮肤冻伤、眼灼伤的危险区域,应按规定配备事故淋浴和洗眼器。

6)从事危险化学品操作的人员,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不允许带病带伤工作。

7)应教育从事危险化学品操作的工作人员,要做好个体自我保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上班应更换工作服,下班应淋浴更衣;污染的工作服应及时换洗。

8)配送车辆安全要求

a.配送车辆的质量必须满足压力容器的相关规定,各种设施有效。槽车必须按规定实行周期检定。

b.槽车在车体上固定牢固,倾斜度不超过允许范围。

c.槽车焊缝质量符合要求,无影响强度的损伤、变形;无渗漏、无严重锈蚀,漆层完好,不露本体。

d.槽车配套附件性能完好,使用有效,各部件螺栓、螺帽齐全紧固,量油孔口密封垫完好。

e.罐体按规定设置静电接地端板,并安装静电橡胶拖地带。

f.槽车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g.槽车必须相应配置灭火器,安放位置适宜,使用方便,并应配置石棉被1块。

h.槽车应统一喷制规定标识。车门喷制单位全称及编号,车顶安装“危险品”标识标志。

i.槽车车容清洁,附件及工具放置有序。

9)槽车运输安全管理

在行驶中速度适宜,不准超速行驶和急转弯,避免急刹车。在行驶、停车期间,槽车应与高压线、高大建筑物、树木、人口稠密区及其他车辆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槽车应避免高温曝晒和在不安全处停放,严禁槽车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在道路上停放。无特殊情况,槽车不得在外过夜。严禁使用槽车进行驾驶教练或让实习驾驶员驾驶。

10)槽车装卸安全管理

a.槽车只有得到有关灌装操作人员同意后方可进入槽罐(区)充装。液氧(或液氨)15m内不准有明火,操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按操作规程(操作法)操作。

槽车进入作业现场后,槽车在连接液体气体贮罐充装管道前,必须处于止动状态,防止滚动,必要时应设挡块。应熄灭发动机,槽车停靠位置应满足装卸要求。驾驶员应协助有关人员按货单核实品种、数量、检查设备完好状况。

b.罐装前,槽车应接好静电接地线等安全装置;装液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不得超装,高温季节要留一定的空容量,以防在运送过程中溢出。

c.卸液前,核对槽车与罐中物料的品名、牌号是否一致等,各项准备工作检查无误后,液氧应控制流速。卸液时,驾驶员不得远离车辆。卸液完毕,排空余液,关闭阀门,收整设备,收起静电接地线,并办妥交接手续。

d.雷雨期间宜暂停进行装卸作业。在装卸作业过程中,严禁擦洗槽车物品、按喇叭、修车等,对器具要轻拿轻放,夜间照明使用防爆灯具。

e.适时清洗罐体。清罐时必须按清罐安全要求进行,以防发生中毒、窒息和燃烧爆炸事故。

f.槽车充装结束后,在解脱连接时,输液软管内残液须排尽,连接头盖上盖子,槽车应立即离开。如遇充装时间较长(过夜或节假日中断)贮罐接头必须解脱。

11)液氧槽车应配装安全阀、液面计、压力表、防爆片和导静电等安全装置。

12)槽车首次罐装液氧前,应使用无油干燥氮气吹扫,并经充分预冷。罐装的液氧不准超过储罐容积90%,接头软管必须专用,严禁油脂污染。

13)罐装液氧时应防止外溢,并有专人在场监护,罐装过程槽车应为熄火状态。

14)液氧槽车行驶时,应监视槽内压力,严禁超过规定值。放出液氧时,应控制排放速度。液氧槽车内有液氧时,不宜修理汽车。

15)液氧槽车内液氧不宜长期储存,更不应混装其他液体,漆色标志应符合安全规定。

16)液氧槽车应监视其保温层真空度,当表面结霜,真空度下降时,应及时处理,严重时停止使用。

篇2:储罐区安全对策措施

(1)储罐的输送物料的泵应设置在防火堤外,罐区内的电气设施应采用防爆型。污水排水管在出防火堤处应设置水封设施,雨水排水管应设置阀门等封闭装置。

(2)储罐区宜设防晒设施或措施,并设防火堤,防火堤应采用非燃材料建造,防火堤的实高应在计算高度高出0.2m,防火堤实高为1.0-1.6m为宜,防火堤应能承受所有物料的静压力,严禁在防火堤上开洞,防火堤内侧基脚线至立式储罐外壁的距离不应低于罐壁高的一半,卧式储罐至防火堤内基脚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

(3)罐区内储罐可成组布置,罐间距离不应小于2m。泵房、汽车装卸鹤管与储罐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5m,与防火堤外侧基脚线的距离不应小于5m,泵房与鹤管间的距离不应小于8m。鹤管与相邻的建筑物(一、二级)间距不应小于14m。

(4)储罐应规定设置通气管,并设呼吸阀、阻火器,储罐应规范要求设相应的梯子和栏杆。

(5)罐区应配备适用的消防水系统。

(6)进入罐区的车辆,必须佩戴阻火器,装料时必须先将槽车罐接地。罐区严禁烟火,且不能使用移动通讯工具。

(7)储罐上应设温度、液位显示仪表。

篇3:化学品储存安全防护措施

1、上岗前必须了解所储存化学品的特性,不能盲目操作。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操作,操作前必须穿戴好防护用品,例如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面具和防护面罩等。

3、操作人员手、脸等处发生皮肤破裂时,不得接触化学品。

4、装卸、搬运化学品时应做到轻装、轻卸。严禁摔、碰、撞击、拖拉、倾倒和滚动;

5、作业中不得饮食,不得用手擦嘴、脸、眼睛。每次作业完毕,应及时用肥皂(或专用洗涤剂)洗净面部、手部,用清水漱口,防护用具应及时清洗,集中存放;

6、装卸危险化学品时,操作人员不得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集中精力注意装卸的情况,以便于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7、皮肤接触到酸性化学品时,要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迅速脱离作业现场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畅通。

8、熟练掌握化学品事故的前期处理方法,和防护用具、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

篇4:氧化剂储存安全技术要求

1、药品管理员必须进行安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2、管理员应熟悉本仓库所存放药品的性质、保管办法及注意事项,并会正确地使用该库房的安全设施及消防器材。

3、库内存放的药品需按规定排列整齐,物品不得堆积过高、过满,不得乱放、混放,必须有明确的药品标识。

4、在库内高处取药品时,一定要用牢固梯子,禁止脚踏其它物品上去,防止倒塌伤人;拿垛堆物品时,禁止从中抽拆,防止垛堆倒塌。

5、库内应按规定安装防爆灯具,电气线路要穿管保护,电闸应设在库房外,照明灯具不准超过60瓦。

6、库房内外要设立明显的标志牌,并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设施,定期检查,保证完好。

7、长房周围,严禁烟火。库房内禁止吸烟,禁止使用明火。

8、存放氧化剂的库房要防止阳光暴晒要有避光措施。

9、搬运氧化剂时不得乱扔乱摔,要轻拿轻放,防止发生事故。

10、库房要做到专库专用,分类存放,标示明确。

11、存放氧化剂的库房绝对禁止与还原剂混放,并保持空气阴凉干燥。

12、存放氧化剂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禁止采用明火采暖。

13、库房发生火灾时,应立即报告车间领导,同时使用现场的消防设备进行灭火。

篇5:石油行业车辆运输安全控制措施

道路交通运输是高风险行业,交通参与者多,事故发生率高,而且往往伴随人身伤亡后果。石油行业道路交通运输,因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车辆出勤率高、点多面广、战线长。尤其是石油行业勘探开发及生产区域有相当一部分位于野外,车辆运行路段通过乡村道路时间多,部分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急、陡,许多井场道路为自己修建的简易公路,道路崎岖、狭窄,遇雨季十分泥泞、湿滑,而且还受到山体塌方、泥石流、恶劣冰雪天气等自然灾害影响,这些因素都严重危及交通安全。

道路交通风险管控

为了不断强化交通安全管理,遏止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自20世纪90年代末,石油行业就引入HSE管理体系,不断推行交通安全HSE体系化管理模式。HSE管理体系的核心是风险管理,风险识别控制是管理的最基础工作。

驾驶员

首先,人的因素是对交通安全最关键的影响因素,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都会对道路交通安全产生决定性影响。

石油行业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驾驶员风险管控机制。这套机制主要包括实行内部准驾证和准驾证定期审核制度,配套推进驾驶员安全述职和综合素质测评;通过车辆GPS监控系统的应用,加强从车辆调派管理到行车过程监控,以及驾驶员超速驾驶、疲劳驾驶等不安全行为的监控;调度人员必须结合驾驶员年龄、执行任务天数、当日身体状况、精神状态等因素合理安排任务;多种举措发动乘车人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监督;全员开展安全观察与沟通,不断纠正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建设安全文化、和谐团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驾驶员保持愉快的心情出车。目前,石油行业驾驶员队伍已从被动服从安全管理制度的“要我安全”,转变为自觉、主动做到安全行车的“我要安全、我能安全”。

车辆

车辆作为道路交通中的主要元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随着车辆零部件损坏、机件失灵、性能下降,如果保养维护、修复不到位,最终可能导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石油行业车辆日常管理具有代表性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

日常保养——每辆车辆的驾驶员按属地管理原则,对本车日常保养负责,做好车辆的清洁、润滑、保养、卫生等,同时要坚持做到出车前、行车中、收车后的车辆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汇报,及时整改,杜绝车辆带病运行。

强制维护——实行日常保养和强制维护相结合,根据车辆执行任务情况、运行时间等,按照车辆安全技术说明书的要求执行强制维护,并在季节更替等特殊时段,集中开展车辆换季维护保养活动,确保车辆安全技术性能良好。

回场检验——回场检验是石油行业执行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较国家法律、地方法规更为严格的车辆检验检查制度,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检验人员,在车辆每执行完一趟任务,或者在下次执行任务之前,对车辆各系统进行全面专业检查,检验不合格不得出场。待不合格项整改完毕后必须再次检查,合格者才能凭回场检验合格证出场和执行任务。

其他举措还有开展车场日活动、随时抽检车辆、及时更新报废车辆等。石油行业车辆运输单位通过这些手段,提升了车辆本质安全水平,基本杜绝因车辆机械故障导致的交通事故。

气候环境

恶劣气候环境因素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大敌,春季犯困、夏季疲劳,以及浓雾、雷暴雨、冰雪天气等特殊天气状况下行车极易发生交通事故。石油行业的交通运输工作,以狠抓岗位责任制为着力点,逐步形成了车辆运行申请、审批、调派的分级管理。恶劣天气出车必须升级审批,并制定相应安全措施,制定季节性行车安全控制措施。同时,还要加强培训、宣传、教育,严控夜间、特殊时段车辆运行等管理模式。

随着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管理手段的不断丰富和规范,管理人员和驾驶员的安全观念得到了转变,安全技能、综合安全素质也不断提升,驾驶员、车辆、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程度,在石油行业车辆运输单位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

车辆通过的道路是不断变化的,因道路自身构造的不同,交通安全风险也不同。同时,交通安全风险也随着道路通过不同社会区域而不断改变,并且,这些风险因外部环境的细小改变可能发生大的变化,进而对交通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开展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借鉴HSE管理体系的“工作前安全分析”工具方法,对车辆运行道路情况、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辨识,制定指导性、操作性强的预防控制措施,教育培训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严格遵照实施,能有效控制风险、预防或遏制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

成立道路风险识别评价组织机构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按基层有车单位为单元开展,主管领导应亲自担任评价工作小组组长,并抽调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及骨干驾驶员组成成员,同时明确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小组的分工和职责。

确定评价区域及路线,制定评价计划

评价小组开展工作前,根据本单位车辆运行的主要区块、路段,以及一个时期内运行任务情况,按照风险从高到低、任务轻重缓急制定实施计划,划分出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区域、路线的先后顺序及时间节点。以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2011年,公司根据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方向,选定“蜀南页岩气勘探示范区域”作为开展道路风险识别的区域。

评价前准备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开始前,工作小组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明确任务,在地图上标注区域图和初始路线图,并根据行驶时间、休息点和目的地将线路图划分为几条路段。以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页岩气勘探示范区域”为例,划分路线为:成都-乐山-宜宾段;成都-内江-宜宾段;宜宾-高县沙河镇-珙县段;珙县-珙泉-底洞-上罗段(如图1所示)。

确定好路线后,要选取曾到该区域执行过任务,对该区域道路比较熟悉的驾驶员,并按程序做好车辆检查等工作。评价小组人员还要准备好照相机、摄像机等,有条件的可带上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方便利用车辆GPS系统实时查询相关数据。

实地踏勘

实地踏勘采取的方式是评价小组乘车对评价路线实地运行一次。在行驶途中按照任务分工,通过观察、记录、拍照、录像等,收集风险点所处路段及地理环境,如:城市道路、乡村道路、山体情况,是否临近湖泊、江河、桥洞等;风险点具体路况,如:道路等级、平坦程度、坡度和长度,是否交叉路口,弯度情况,是否狭窄路面,车流、人流等;交警部门对风险点的指示要求,如:限速、禁止通行、通过高度、通过重量、通过时间、事故发生频率等。有可能的话,还要考虑收集以往在该路段发生过的交通事故案例。

到达途中休息点时,评价小组人员要根据车辆GPS监控系统进行数据回放,对经过路段讨论、分析,确定该路段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并做好记录。

如遇特殊或危险路段,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风险点附近停车,评价小组人员进行现场分析,及时讨论危险因素及控制措施,避免出现遗漏。

编制风险识别评价资料

完成实地踏勘后,评价小组根据原始资料,编制出分区域的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及控制措施资料,小组内部讨论、审查后形成初稿,广泛征求意见,补充完善风险提示、控制措施等内容,最终汇编成统一的道路风险识别评价资料。在评价资料中,还要结合具体道路情况及特点,作出特别的提示。

动态管理

道路风险识别评价工作并非一劳永逸,还应根据气候、天气、道路维护等情况,对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实时重新识别评价和更新。同时,应以半年或一年为期,定期对主要运行道路进行重新识别评价,不断完善和改进风险提示、控制措施。

另一方面,要发动驾驶员参与到识别评价中来,驾驶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发现道路情况及风险发生变更,如:修路、路面发生变化、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导致交通中断、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等,要及时反馈给车辆调度人员、安全管理人员等,以便及时有效应对。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