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有限空间作业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一、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

入口较为狭窄,自然通风不良,易发生中毒、窒息、淹溺、灼烫伤、触电、坍塌、火灾、爆炸等事故的空间。

重点作业是指除有限空间作业外,其它风险较大,易造成高空坠落、落物伤害、机械损伤、人身触电、高温高压等人身伤害的生产作业。

二、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分类

(一)有限空间作业包括:机舱、轮毂、叶片、电缆沟、化粪池的内部作业,出机舱作业,使用吊篮的叶片、塔筒作业。

(二)重点作业包括:更换发电机、齿轮箱、叶轮的起重吊装作业。

三、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分级:

根据作业风险度,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分为三级进行管理。

(一)一级作业:叶片内部作业、使用吊篮的叶片和塔筒作业。

(二)二级作业:出机舱作业、更换发电机、齿轮箱、叶轮的起重吊装作业。

(三)三级作业:机舱、轮毂、电缆沟、化粪池内作业。

四、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组织措施:

(一)组织机构

各单位、专业机构成立以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生产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为副组长、安全生产部门和场站管理人员为成员的管理小组,负责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的审批和安全保障、监护工作。

(二)作业审批

一级作业需总经理批准;二级作业需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批准;三级作业需场站长批准。

(三)作业监护

一、二级作业必须设立第二监护人:一级作业由安全生产部门人员担任第二监护人,二级作业由场站管理人员担任第二监护人;三级作业不设立第二监护人,要确保作业要求的技术措施和动态风险提示落实到位。

(四)作业授权

各单位、专业机构对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进行技能水平、持证和健康情况的综合测评,合格者授权有限空间作业;未经授权不允许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五)工作票管理

严肃执行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以及恢复送电制度。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必须制定和使用《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安全措施票》。

(六)人员数量

进入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数量不得超过2人。

(七)安全教育和交底

作业前,必须对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和作业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交底,内容包括:作业环境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要求,作业管理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内外联络方式和工具使用方法,检测仪器、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防护、自救以及急救常识等。

(八)三讲一落实

工作负责人熟悉有限空间作业的措施和方案,以及整个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作业前组织工作班成员结合现场实际,开展“三讲一落实”活动。严禁对作业内容、危险因素和安全措施不清楚的人员参加作业。

五、有限空间及重点作业技术措施:

(一)防止人身触电事故

按照《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要求,严格执行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悬挂标识牌和围栏等技术措施,避免突然来电、触电、感电造成人身伤害,

(二)防止其它人身伤害

分析作业存在的危险点,针对高空坠落、高空落物、机械伤害、高温高压等造成人身伤害的因素,制定完善的安全措施,并确保措施全面落实。

(三)完善动态风险分析

分析作业存在的动态风险,针对气候条件、作业环境、设备状况、人员状态等做出动态风险提示,正确应对作业条件的变化,确保作业风险可控在控。

(四)完善作业安全措施票

针对有限空间和重点作业的风险因素,制定相关作业的安全措施模板,请各单位、专业机构根据现场实际作业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参照模板所列安全措施进一步审核完善,制定相应作业的安全措施票。

篇2:有限空间作业技术措施

一、有限空间定义

指仅有1个~2个人孔即进出口受到限制的密闭、狭窄、通风不良的分隔间,或深度大于1.2m封闭或敞口的通风不良空间,分为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上建(构)筑物三类。

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针对有限空间,项目部应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2.1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之间、设备设施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通讯不畅;

2.2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易导致工作人员出入困难,相互联系不便,不利于工作监护和实施施救;

2.3湿度和热度较高,作业人员能量消耗大,易于疲劳;

2.4存在酸、碱、毒、尘、烟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介质,易引发窒息、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2.5存在缺氧或富氧、易燃气体和蒸汽、有毒气体和蒸汽、冒顶、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各种机械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三、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范围

九区肥槽防水、回填作业;泳池夹层防水作业;地下室消防水池防水作业。

四、安全技术要求

4.1检测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项目部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对随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进行内防腐处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每隔30分钟进行分析如有一项不合格以及出现其他情况异常,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作业人员;现场经处理检测符合要求后,项目部重新进行审批并安排继续作业。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处于安全环境,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作业。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害气体浓度值等检测工作要求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有限空间作业危害因素检测时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表AQ-C6-5),相关人员签字齐全;临时作业或项目检测设备达不到检测条件时,必须聘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同样须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表AQ-C6-5),由检测单位负责人审核并签字。

4.2危害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项目部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12331《有毒作业分级》等标准进行。

4.3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

在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控措施。

在有限空间实施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可采用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害,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4.4应急救援装备

施工单位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4.5其他技术措施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至少有两人同行和工作。若空间只能容一人作业时,监护人须随时与正在作业的人取得联系,做预防性防护。

五、安全管理

5.1作业前准备

5.1.1对有限空间作业应做到先检测后监护再进入的原则。

5.1.2对有限空间作业应确认无许可和许可性识别。

5.1.3先检测确认有限空间内有害物质浓度,未经许可的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5.1.4分析合格后编制施工方案,再办理《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施工作业中涉及到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格式见附录A。

5.1.5作业前30分钟,应再次对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5.1.6应选用合格、有效的气体和测爆仪等检测设备。

5.1.7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

5.1.8检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针对作业危害因素制定检测方案和检测应急措施。

5.2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责任

5.2.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落实:

a)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b)分管安全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c)现场负责人负直接责任;

d)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

e)操作人员负有服从指挥,遵章守纪的责任,明知违法有拒绝的责任;

f)作业监护人员做好现场监护的责任。

5.2.2生产经营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应指定相应的管理部门,并配备相适应的人员。

5.2.3有限空间单位发包与承包要求如下:

a)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的,应将有限空间作业项目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

b)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签订承发包施工合同的同时,应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

c)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应共同遵守本标准要求。

5.3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3.1应建立如下有限空间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a)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b)从事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培训教育;

c)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d)有限空间安全设施监管制度;

e)检测制度。

5.3.2应按作业工种建立安全操作规程。

5.4作业人员及安全教育

5.4.1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具备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身体无妨碍从事相应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符合相应工种作业需要的资质。

5.4.2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a)作业前应针对施工方案,对作业内容、职业危害等教育;

b)对紧急情况下的个人避险常识、中毒窒息和其他伤害的应急救援措施教育;

c)按上岗要求的技术业务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

5.5现场监督管理

5.5.1作业现场应明确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监护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5.5.2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a)参与审查有限空间的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

b)审核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

c)监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及应急救援措施的实施。

5.5.3气体检测人员职责:

a)熟悉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b)按照作业人员操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入有限空间检测;

c)能科学分析有毒有害介质的产生原因;

d)对所检测的数据负责。

5.5.4施工负责人职责:

a)应认真负责,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有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能力;

b)确认作业者、监护者的安全培训及上岗资格,负责复核清点出入作业场所的人数;

c)定时与安全监护人保持联络,监督气体定时检测;

d)在作业期间不得自行离开负责岗位。

5.5.5作业监护人员职责:

a)具有熟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b)坚守岗位,在作业者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能离岗,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

c)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即令作业者撤离有限空间,情况紧急应呼叫应急救援并报告施工负责人:

1)发现作业者出现异常行为;

2)有限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

3)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时,也应通知作业者撤离。

5.5.6作业人员的职责:

a)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b)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

c)应与监护人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d)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有限空间。

5.6应急救援措施

5.6.1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5.6.2应急救援预案内容:

a)确定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包括:

1)启动程序,相关部门与人员职责分工明确、统一指挥协调;

2)应急处置措施、医疗救助、应急人员防护;

3)现场检测与评估;

4)信息发布。

b)应急救援经费、物资和人员保障;

c)善后处置措施齐全。

5.6.3应急救援预案培训、演练、更新:

a)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培训与演练;

b)预案演练应定期进行评审与更新。

篇3: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措施

当前正值有限空间作业事故易发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呈现哪些特点有限空间有哪些危险有害因素工贸行业企业怎样做才能避免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发生专家提醒--谨防在有限空间犯“无限错误”

企业应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八条注意事项:

一、作业必须履行审批手续

二、作业前必须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并将危险有害因素、防控措施和应急措施告知作业人员

三、必须采取通风措施,保持空气流通

四、必须对有限空间的氧浓度、有毒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浓度等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合格后,方可作业

五、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呼吸器、通讯器材、安全绳索等防护设施和应急装备

六、作业现场必须配置监护人员

七、作业现场必须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保持出入口畅通

八、严禁在事故发生后盲目施救

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事故多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工贸行业的安全生产。2010年至2013年,全国工贸行业共发生有限空间作业较大以上事故67起、死亡269人,分别占工贸行业较大以上事故的41.1%和39.9%。

数据说明,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所发生的较大以上事故和死亡人数在全国工贸行业所发生的较大以上事故和死亡人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今年在工贸行业重点开展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确认工作,就是要抓住有限空间作业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落实基本作业要求,普及基本安全知识,通过持续推进此项工作,把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大幅度降下来,促进工贸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据安全生产专家介绍,有限空间又称受限空间或密闭空间,根据《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号),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案例1

2010年5月,某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某将清理蓄水池(该池为圆形,直径2.8m,深约8m)的工作包给了其邻居王某,王某又叫了小工章某一起进行清理。5月4日上午,章某通过池边的爬梯下到池底,将池底废弃的棉纱等杂物搬运上来。下午1时左右,当章某从池底爬到池口时,突然掉下去了。之后王某、贾某等5人先后下池施救,均在池内中毒昏倒,导致3人死亡、3人受伤。经有关部门对池内空气进行检测,确定该事故为硫化氢中毒事故。

案例2

2011年8月14日6时50分,某国有大型钢铁集团公司炼钢厂制钢二部2名员工在北精炼VD炉真空罐内清渣作业时突然窒息晕倒,在地面监护的另外2名员工下到罐内营救时,也相继窒息晕倒,现场人员立即施救并送往医院抢救。4人经抢救无效于10时许先后死亡。经调查,有关部门发现,VD炉真空罐内属于受限空间,有缺氧的可能;VD设备多采用氮气吹扫,如空气置换不良易造成氮气窒息。

案例3

2013年11月15日19时15分,在一家专业从事植物提取物和天然色素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科技公司,1名员工在清洗公司的26号料液槽(2m×3m×2m)时晕倒,先后前来救援的3人相继晕倒在槽内,4人全部死亡。经调查,该事故的起因是1名员工在清理物料残渣时吸入硫化氢中毒,后续3人进入槽内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

事故主要呈现五个特点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监管四司有关人员表示,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主要呈现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工贸行业有限空间事故主要集中在冶金和轻工行业,分别占事故总起数和死亡总人数的34.3%、41.6%和35.8%、30.8%。

二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作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安全技能,在未通风、未检测的情况下进入有限空间。

三是事故伤害类型主要是中毒和窒息,导致事故发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是硫化氢、一氧化碳等。

四是事故发生呈现季节性特点,每年的3月至10月为事故易发期,春夏两季尤为突出。

五是盲目施救造成的事故扩大现象尤为严重。

存在四大危险有害因素

专家介绍,有限空间作业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限空间内含有的有害物质浓度超过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有限空间由于通风不良、空气成分复杂,故与一般工作场所相比,存在更多的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环境的危害程度更高。在许多情况下,有限空间内含有的有害物质浓度超过了立即威胁生命或健康的浓度。当这些物质达到该浓度时,若作业人员未佩戴呼吸防护用品或呼吸防护用品因故障等原因失效,短暂接触高浓度的有害物即会对大脑、心脏或肺部造成终身伤害,对作业人员构成生命威胁。如有机物(生活垃圾、动植物等)的分解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硫化氢及甲烷,如果作业人员吸入过量有害气体,将中毒或窒息。

二是有限空间内的氧气被消耗或被挤出导致氧含量过低引起缺氧,如动植物呼吸、电焊大量消耗氧气等情况。正常空气的成分包括78%的氮气、21%的氧气和少量惰性气体。在有限空间内,如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9.5%时有限空间形成缺氧状态,极易导致缺氧窒息事故的发生。

三是有限空间内积聚了易燃易爆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遇火源会引起燃烧爆炸。

四是其他任何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情况。有限空间作业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还存在以下危险有害因素:淹溺、坍塌掩埋、触电、机械伤害、噪音、坠落、滑倒、绊倒及跌倒、坠物伤害、低能见度等。此外,还包括灼伤与腐蚀,高温作业引起中暑;有的作业如电、气焊作业还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造成伤害,尖锐锋利物体引起的物理伤害和其他机械伤害等。

专家表示,有限空间作业应当严格遵守“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检测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

企业应遵守八条注意事项

安全生产专家表示,要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企业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

要摸清本企业有限空间情况,建立管理台账,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有限空间作业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

将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给其他单位实施的,要建立有限空间作业发包管理制度,严格审查承包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要进行安全交底,与承包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对作业安全负主体责任。

要对本企业所有有限空间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确保作业人员掌握有限空间作业基本安全知识,具备有限空间作业的技能。

要制定可靠有效的有限空间事故应急预案,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在具体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企业应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识别与评估,制定并落实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如隔离、清洗置换、检测、通风、个体防护等安全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企业确保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关键是意识的增强、培训的落实和制度的执行。专家认为,企业应严格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八条注意事项。

事故发生后施救应得法

万一遇到紧急事故,企业和施工人员又该如何自救专家提醒,若不幸发生紧急事故,相关企业和施工人员应秉持“人的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积极开展自救,但是严禁盲目施救。

专家表示,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其中绝大多数是中毒、窒息事故,造成作业人员心跳、呼吸骤停,若盲目施救或救护不得法,往往造成伤亡扩大。

企业相关作业人员应具备基本的急救和心肺复苏技能,一旦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可以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也应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等。

若事故现场状况较为复杂,救援难度较大,超出企业自救能力时,专家提醒,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警,向社会救援力量求救,切忌盲目施救造成事故扩大,给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篇4: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注意事项预防措施

1定义

1.1有限空间危险作业是指作业人员进入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如缺氧、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或粉尘中毒危险)且受到限制和约束的封闭、半封闭设备、设施及场所的作业。

1.2有限空间分为三类。

1.2.1封闭、半封闭设备:船舱、储罐、反应塔、冷藏车、沉箱及锅炉、压力容器、浮筒、管道、槽车等。

1.2.2地下有限空间: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事、暗沟、隧道、涵洞、地坑、矿井、废井、地窖、沼气池及化粪池、下水道、沟、井、池、建筑孔桩、地下电缆沟等。

1.2.3地上有限空间:储藏室、酒槽池、发酵池、垃圾站、温室、冷库、粮仓、封闭车间、试验场所、烟道等。

2适用范围

2.1本规程适用于作业人员进入有缺氧危险、有硫化氢、一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气体中毒或粉尘危害等危险的所有受到限制、约束的封闭、半封闭设备、设施及场所的作业。

3安全管理

3.1我公司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我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分管安全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负直接管理责任;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操作人员负有服从指挥,遵章守纪的责任。

3.2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组织,配备安全生产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指定作业负责人以及作业监护人员。

3.3应当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4应当配备并建立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的安全设施和监管制度。

3.4.1应当配备足够的救援设施,包括救援设备和呼吸装置等。完善作业条件和配备检测检验设备,包括氧气、有害气体检测设备。

3.4.2应按规定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3.4.3应当对作业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和教育。

3.4.4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工作的人员须经健康检查和安全作业培训且考核合格。

3.4.5应安排专门人员对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4作业要求与主要安全防护措施

4.1作业前

4.1.1按照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凡要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事先测定其氧气、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进入。在未准确测定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前,严禁进入该作业场所。

4.1.2确保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现场的空气质量。氧气含量应在18%以上,23.5%以下。其有害有毒气体、可燃气体、粉尘容许浓度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要求。

4.1.3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可采用动物(如白鸽、白鼠、兔子等)试验方法或其它简易快速检测方法作辅助检测。

4.1.4根据测定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的空气质量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作业,并记录所采取的措施要点及效果。

4.1.5在每次作业前,必须确认其符合安全并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4.2作业中

4.2.1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进行过程中,应加强通风换气,在氧气浓度、有害气体、可燃性气体、粉尘的浓度可能发生变化的危险作业中应保持必要的测定次数或连续检测。

4.2.2作业时所用的一切电气设备,必须符合有关用电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照明应使用安全矿灯或12伏以下的安全灯,使用超过安全电压的手持电动工具,必须按规定配备漏电保护器。

4.2.3发现可能存在有害气体、可燃气体时,检测人员应同时使用有害气体检测仪表、可燃气体测试仪等设备进行检测。

4.2.4检测人员应佩戴隔离式呼吸器,严禁使用氧气呼吸器;

4.2.5有可燃气体或可燃性粉尘存在的作业现场,所有的检测仪器,电动工具,照明灯具等,必须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要求的防爆型产品。

4.2.6在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采取充分的通风换气措施,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4.2.7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4.2.8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前和离开时应准确清点人数。

4.2.9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作业,作业人员与监护人员应事先规定明确的联络信号。

4.2.10当发现缺氧或检测仪器出现报警时,必须立即停止危险作业,作业点人员应迅速离开作业现场。

4.2.11如果作业场所的缺氧危险可能影响附近作业场所人员的安全时,应及时通知这些作业场所的有关人员。

4.2.12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并应在醒目处设置警示标志。

4.2.13在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场所,必须配备抢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绳缆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设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抢救作业人员。

4.2.14当发现有缺氧症时,作业人员应立即组织急救和联系医疗处理。

4.2.15在密闭容器内使用二氧化碳或氦气进行焊接作业时,必须在作业过程中通风换气,确保空气符合安全要求。

4.2.16在通风条件差的作业场所,如地下室、船舱等,配置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应将灭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随便启动,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并在放置灭火器的位置设立明显的标志。

4.2.17当作业人员在特殊场所(如冷库、冷藏室或密闭设备等)内部作业时,如果供作业人员出入的门或盖不能很容易打开且无通讯、报警装置时,严禁关闭门或盖。

4.2.18当作业人员在与输送管道连接的密闭设备(如油罐、反应塔、储罐、锅炉等)内部作业时必须严密关闭阀门,装好盲板,并在醒目处设立禁止启动的标志。

4.2.19当作业人员在密闭设备内作业时,一般打开出入口的门或盖,如果设备与正在抽气或已经处于负压的管路相通时,严禁关闭出入口的门或盖。

4.2.20在地下进行压气作业时,应防止缺氧空气泄至作业场所,如与作业场所相通的设施中存在缺氧空气,应直接排除,防止缺氧空气进入作业场所。

2011年3月19日

篇5:检修中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要求

凡进入塔、釜、槽、罐、炉、器、机、筒仓、地坑或其他限定空间内进行检修、清理,称为限定空间内作业。石油化工装置限定空间作业频繁,危险因素多,是容易发生事故的作业。人在氧含量为19%~21%空气中,表现正常;假如降到13%~16%,人会突然晕倒;降到13%以下,会死亡。限定空间内不能用纯氧通风换气,因为氧是助燃物质,万一作业时有火星,会着火伤人。国外一家工厂,两名工人在富氧罐内钻孔作业,借助火花氧气引燃衣服,把两名工人烧死在罐内。限定空间作业还会受到爆炸、中毒的威胁。可见限定空间作业,缺氧与富氧,毒害物质超过安全浓度,都会造成事故。因此,必须办理许可证。

凡是用过惰性气体(氮气)置换的设备,进入限定空间前必须用空气置换,并对空气中的氧含量进行分析。如系限定空间内动火作业,除了空气中的可燃物含量符合规定外,氧含量应在19%~21%范围内。若限定空间内具有毒性,还应分析空气中有毒物质含量,保证在容许浓度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动火分析合格,不等于不会发生中毒事故。例如限定空间内丙烯腈含量为0.2%,符合动火规定,当氧含量为21%时,虽为合格,但却不符合卫生规定。车间空气中丙烯腈最高容许浓度为2mg/m3,经过换算,0.2%(容积百分比)为最高容许浓度的2167.5倍。进入丙烯腈含量为0.2%的限定空间内作业,虽不会发生火灾、爆炸,但会发生中毒事故。

进入酸、碱贮罐作业时,要在贮罐外准备大量清水。人体接触浓硫酸,须先用布、棉花擦净,然后迅速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院处理。如果先用清水冲洗,后用布类擦净,则浓硫酸将变成稀硫酸,而稀硫酸则会造成更严重的灼伤。

进入限定空间内作业,与电气设施接触频繁,照明灯具、电动工具如漏电,都有可能导致人员触电伤亡,所以照明电源应为36V,潮湿部位应是12V。使用手拿电动工具,执行本章第三节石油化工装置检修的规定。检修带有搅拌机械的设备,作业前应把传动皮带卸下,切除电源,如取下保险丝、拉下闸刀等,并上锁,使机械装置不能启动,再在电源处挂上“有人检修、禁止合闸”的警告牌。上述措施采取后,还应有人检查确认。

为确保进入限定空间作业安全,必须事前做好检修方案,专人监护,逐条落实。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