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技术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有限空间作业技术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一、有限空间定义

指仅有1个~2个人孔即进出口受到限制的密闭、狭窄、通风不良的分隔间,或深度大于1.2m封闭或敞口的通风不良空间,分为封闭半封闭设备、地下建(构)筑物和地上建(构)筑物三类。

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针对有限空间,项目部应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2、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包括:

2.1设备设施与设备设施之间、设备设施内外之间相互隔断,导致作业空间通风不畅,照明不良,通讯不畅;

2.2活动空间较小,工作场地狭窄,易导致工作人员出入困难,相互联系不便,不利于工作监护和实施施救;

2.3湿度和热度较高,作业人员能量消耗大,易于疲劳;

2.4存在酸、碱、毒、尘、烟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介质,易引发窒息、中毒、火灾和爆炸事故;

2.5存在缺氧或富氧、易燃气体和蒸汽、有毒气体和蒸汽、冒顶、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各种机械伤害等危险有害因素。

三、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范围

九区肥槽防水、回填作业;泳池夹层防水作业;地下室消防水池防水作业。

四、安全技术要求

4.1检测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项目部严格执行“先检测、后作业”的原则,根据作业现场和周边环境情况,检测有限空间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在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时,对作业场所中危害因素进行持续或定时检测。

对随时可能产生有害气体或进行内防腐处理的有限空间作业时,每隔30分钟进行分析如有一项不合格以及出现其他情况异常,立即停止作业并撤离作业人员;现场经处理检测符合要求后,项目部重新进行审批并安排继续作业。

实施检测时,检测人员必须处于安全环境,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严禁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进行施工作业。

检测指标包括氧浓度值、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浓度值、有害气体浓度值等检测工作要求符合《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

有限空间作业危害因素检测时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表AQ-C6-5),相关人员签字齐全;临时作业或项目检测设备达不到检测条件时,必须聘请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同样须填写《特殊部位气体检测记录》(表AQ-C6-5),由检测单位负责人审核并签字。

4.2危害评估

实施有限空间作业前,项目部根据检测结果对作业环境危害状况进行评估,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确保整个作业期间处于安全受控状态。

危害评估应依据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Z2.1《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12331《有毒作业分级》等标准进行。

4.3防护设备和防护用品

在有限空间作业施工入口处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告知存在的危害因素和防控措施。

在有限空间实施作业前和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必须配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通风设备、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可采用强制性持续通风措施降低危害,保持空气流通,严禁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当有限空间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爆炸性粉尘时,检测、照明、通讯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作业人员应使用防爆工具、配备可燃气体报警仪等。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应符合GB∕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要求。缺氧条件下应符合GB8958《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要求。

4.4应急救援装备

施工单位配备全面罩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器具,应急通讯报警器材,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大功率强制通风设备,应急照明设备,安全绳,救生索,安全梯等。

4.5其他技术措施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时,至少有两人同行和工作。若空间只能容一人作业时,监护人须随时与正在作业的人取得联系,做预防性防护。

五、安全管理

5.1作业前准备

5.1.1对有限空间作业应做到先检测后监护再进入的原则。

5.1.2对有限空间作业应确认无许可和许可性识别。

5.1.3先检测确认有限空间内有害物质浓度,未经许可的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5.1.4分析合格后编制施工方案,再办理《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施工作业中涉及到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格式见附录A。

5.1.5作业前30分钟,应再次对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5.1.6应选用合格、有效的气体和测爆仪等检测设备。

5.1.7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

5.1.8检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针对作业危害因素制定检测方案和检测应急措施。

5.2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责任

5.2.1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并落实:

a)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

b)分管安全负责人负直接领导责任;

c)现场负责人负直接责任;

d)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监督检查的责任;

e)操作人员负有服从指挥,遵章守纪的责任,明知违法有拒绝的责任;

f)作业监护人员做好现场监护的责任。

5.2.2生产经营单位对有限空间作业应指定相应的管理部门,并配备相适应的人员。

5.2.3有限空间单位发包与承包要求如下:

a)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有限空间作业条件的,应将有限空间作业项目发包给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

b)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在签订承发包施工合同的同时,应签订安全生产协议,明确双方的安全生产责任;

c)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应共同遵守本标准要求。

5.3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3.1应建立如下有限空间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

a)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

b)从事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培训教育;

c)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制度;

d)有限空间安全设施监管制度;

e)检测制度。

5.3.2应按作业工种建立安全操作规程。

5.4作业人员及安全教育

5.4.1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具备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身体无妨碍从事相应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符合相应工种作业需要的资质。

5.4.2生产经营单位对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a)作业前应针对施工方案,对作业内容、职业危害等教育;

b)对紧急情况下的个人避险常识、中毒窒息和其他伤害的应急救援措施教育;

c)按上岗要求的技术业务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

5.5现场监督管理

5.5.1作业现场应明确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监护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5.5.2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a)参与审查有限空间的施工方案,安全操作规程;

b)审核有限空间作业审批表;

c)监督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及应急救援措施的实施。

5.5.3气体检测人员职责:

a)熟悉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b)按照作业人员操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入有限空间检测;

c)能科学分析有毒有害介质的产生原因;

d)对所检测的数据负责。

5.5.4施工负责人职责:

a)应认真负责,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有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能力;

b)确认作业者、监护者的安全培训及上岗资格,负责复核清点出入作业场所的人数;

c)定时与安全监护人保持联络,监督气体定时检测;

d)在作业期间不得自行离开负责岗位。

5.5.5作业监护人员职责:

a)具有熟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b)坚守岗位,在作业者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能离岗,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

c)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即令作业者撤离有限空间,情况紧急应呼叫应急救援并报告施工负责人:

1)发现作业者出现异常行为;

2)有限空间外出现威胁作业者安全和健康的险情;

3)监护者不能安全有效地履行职责时,也应通知作业者撤离。

5.5.6作业人员的职责:

a)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b)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

c)应与监护人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d)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有限空间。

5.6应急救援措施

5.6.1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5.6.2应急救援预案内容:

a)确定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包括:

1)启动程序,相关部门与人员职责分工明确、统一指挥协调;

2)应急处置措施、医疗救助、应急人员防护;

3)现场检测与评估;

4)信息发布。

b)应急救援经费、物资和人员保障;

c)善后处置措施齐全。

5.6.3应急救援预案培训、演练、更新:

a)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培训与演练;

b)预案演练应定期进行评审与更新。

篇2:预防密闭空间作业窒息中毒安全技术措施

2012年7月11日集团生产技术部转发了国家安监局关于开展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治理的通知安监总管【2012】93号,要求各公司认真加强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近年来全国各地因密闭空间作业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引起的群死群伤屡有发生,因为窒息、中毒多发生在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作业场所,且主要表现为窒息性气体中毒,所以贯彻GBZ/T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加强密闭空间作业职业中毒的预防与救援,是防范有限空间急性职业中毒、窒息事故的关键。

一、发生事故的原因

造成密闭空间作业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是用人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缺少有限空间作业的管理制度和相应操作安全技术规程;

二是用人单位相关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人防护知识缺乏,作业者不按照操作规程作业,违章作业,盲目施救,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三是缺少必要的检测、报警和个人防护设备;

四是承、发包管理不规范,疏于管理;

五是由于事故多发生在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又事发突然,事故单位对事故发生的防范意识、救援准备往往不够充分,造成救援延误。

二、易发生窒息性气体窒息中毒的场所与作业范围

1、窒息性气体与密闭空间

易发生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密闭空间作业场所,一般多含有硫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氮气、甲醇、苯、甲烷和氰化氢等气体。所谓密闭空间是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不良,只够容纳少数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有限空间,氧含量较低。包括无需许可密闭空间(经定时监测和持续进行机械通风,能保证在密闭空间内安全作业,并不需要办理许可的密闭空间,称为无需许可密闭空间)和需要许可密闭空间(具有包含可能产生职业病有害因素、或包含可能对进入者产生吞没危害、或具有内部结构复杂易使进入者落入引起窒息或迷失、或包含其他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等特征的密闭空间称为需要许可密闭空间)。

2、常见密闭空间

多数单位存在可导致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场所,常见的密闭空间有:各类储罐、容器、反应釜、铁路罐车、密闭运输通道、地下管道(如电缆沟)、烟道、隧道、坑槽、竖井、纸浆池、污水池、下水道、地窖、化粪池、污水井、污水渠等。这些作业场所往往是单位非常规、非连续作业的场所,很多单位对这些作业场所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往往十分薄弱。

三、窒息性气体中毒的应急救援技术要求

1、应急救援准备

窒息性气体中毒多发生在密闭空间,一般可按照密闭空间的应急救援预案进行救援。

(1)、凡有上述类似密闭空间作业的用人单位,均应建立应急救援机制,设立或委托救援机构,事先制定密闭空间作业窒息性气体中毒应急救援预案,并确保每位应急救援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实战演练。

(2)、救援机构应具备有效实施救援服务的装备;具有将作业者从特定密闭空间或已知窒息性气体危害的密闭空间中救出的能力。

(3)、救援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基本的窒息性气体中毒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每个救援机构至少确保有1名人员掌握基本急救和心肺复苏术技能。还要接受作为密闭空间作业者窒息性气体中毒所要求的培训。

(4)、救援人员应具有在规定时间内在密闭空间窒息性气体危害已被识别的情况下,对受害者实施救援的能力。

(5)、进行密闭空间救援和应急服务时,应采取以下措施:

告知每个救援人员所面临的危害;

为救援人员提供安全可靠的个人防护设施,并通过培训使其能熟练使用;

无论许可作业者何时进入密闭空间,密闭空间外的救援均应使用吊救系统;

应将化学物质安全数据清单或所需要的类似书面信息放在工作地点,如果作业者受到有毒物质的伤害,应当将这些信息告知处理暴露者的医疗机构。

2、救援设施

救援吊救系统应符合以下条件:每个作业者均应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绳索应从头部往下系在后背中部靠近肩部水平的位置,或能有效证明从身体侧面也能将工作人员移出密闭空间的其他部位。在不能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或使用胸部或全身套具可能造成更大危害的情况下,可使用腕套,但须确认腕套是最安全和最有效的选择。

在密闭空间外使用吊救系统救援时,应将吊救系统的另一端系在机械设施或固定点上,保证救援者能及时进行救援。

3、救援方法

(1)、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立即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抑制时给予呼吸*,心跳及呼吸停止者,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压术,直至送达医院。

(3)、凡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氢等有毒气体中毒者,切忌对其口对口人工呼吸(二氧化碳等窒息性气体除外),以防施救者中毒;宜采用胸廓按压式人工呼吸。

四、密闭空间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

1、密闭空间作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设置密闭空间警示标识,防止未经许可人员进入。

(2)、进入密闭空间前,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

(3)、制定和实施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防护控制计划、密闭空间进入许可程序和安全作业操作规程。

(4)、提供符合要求的监测、通风、通信、个人防护用品设备、照明、安全进出设施以及应急救援和其他必需设备,并保证所有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劳动者能够正确使用。

(5)、在进入密闭空间作业期间,至少要安排1名监护者在密闭空间外持续进行监护。

(6)、指定专人按要求培训作业者、监护者和作业负责人。

(7)、制定和实施许可进入程序、应急救援程序与呼叫程序,防止非授权人员进行急救。

(8)、如果有多个用人单位同时进入同一密闭空间作业,应制定和实施协调作业程序,保证一方用人单位作业者的作业不会对另一用人单位的作业者造成威胁。

(9)、制定和实施进入终止程序。

(10)、当按照密闭空间计划所采取的措施不能有效保护劳动者时,应对进入密闭空间作业进行重新评估,并且要修订控制计划。

2、密闭空间进入许可程序和安全操作规程

(1)、制定允许进入的条件。

(2)、对密闭空间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

(3)、隔离密闭空间;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前,应采取净化、通风等措施,对密闭空间充分清洗。

(4)、设置必要的隔离区域或屏障;保证密闭空间在整个许可期内始终处于安全卫生状态。

3、密闭空间作业的许可管理

对密闭空间作业实施许可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配备符合要求的通风设备、个人防护用品、检测设备、照明设备、通信设备、应急救援设备。

(2)、应用具有报警装置并经检定合格的检测设备对许可的密闭空间进行检测评价。检测顺序及项目应包括:①测氧含量。正常时氧含量为19.5%~22%,缺氧的密闭空间应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的规定,短时间作业时必须采取机械通风。②测爆。密闭空间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0%。对油轮船舶的拆修,以及油箱、油罐的检修,空气中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1%。③测有毒气体。有毒气体的浓度,须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所规定的浓度要求,应采取机械通风措施。

(3)、当密闭空间内存在可燃性气体和粉尘时,所使用的器具应达到安全防爆的要求。

(4)、当有害物质浓度大于立即危胁生命或健康(IDLH)浓度、或虽经通风但有毒气体浓度仍高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所规定的浓度所规定的要求(硫化氢10mg/m3氨30mg/m一氧化碳30mg/m3甲醇50mg/m3、苯40mg/m3),或缺氧时(低于19.5%),应当按照GB/T18664-20**《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的要求选择和佩戴呼吸性防护用品。

(5)、所有作业者、监护者、作业负责人、应急救援服务人员须经安全职业卫生培训考试合格方可开展工作。

集团生产技术部/安环设备部

2012年8月14日

?

篇3:涂装作业危害因素安全技术措施

1.涂装作业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1)火灾、爆炸。

a.涂装作业使用的涂料、溶剂等是易燃易爆物品,在涂装作业中,如果通风不良、设备设施缺陷、产生静电火花以及人员违章等,易燃易爆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就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b.由于电气设备故障或检查维护不到位、电线绝缘老化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而且还可能由于电气火灾扩大引起爆炸。

(2)中毒。

涂料中含有苯系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如果车间通风不良、作业人员未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失效,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或急性中毒,甚至引起职业病。

2.防止涂装作业中发生火灾、爆炸或中毒事故的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1)通风:喷涂间应设置配套通风净化系统。

(2)检测报警:

a.在有可能泄漏可燃气体的地方将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以便及时报警;

b.与喷涂设备配套的风机、泵、电动机、过滤器等部件易发生故障处,宜配套有响声的、或声光组合的报警装置,并与喷漆操作动力源联锁。

(3)不燃材料:喷涂间室体及与其相联接的送风、排风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制备,地面应采用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备,或铺盖不产生火花的材料。

(4)防爆设备:喷涂间应按相应的防爆等级选用防爆型电气设备、设施、仪器、仪表。

(5)禁火:

a.防静电:喷涂问内所有金属制件、处理涂料、溶剂等的设备和管道、通风系统,必须具有可靠的电气接地;

b.喷漆间设禁火标志,并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

(6)喷漆操作中穿戴防护服、防护眼镜或长管面具,使物料与人体隔离。

(7)喷漆间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通风系统效能测定和电气安全技术测定。

(8)喷漆作业人员必须接受喷漆作业专业及安全技术培训后方可上岗。

(9)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喷漆问,进人人员要严格进行防火防爆教育。

篇4:注氮系统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一、演练概况

为加强我队员工对注氮系统的操作熟练程度,检查、检验注氮系统的完好,特举行本次注氮演练。

二、演练地点:注氮车间

三、演练时间:

四、演练组织

1、技术负责人:

2、演练负责人:

3、安全负责人:

4、演练?人员:

五、演练安全技术措施

第一章上岗条件

第1条身体健康适合本岗位要求。

第2条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持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方能上岗。

第3条必须掌握注氮系统运行流程及工艺,必须熟知液氮物理性能及危险因素。

第4条上岗时必须佩戴专用防冻帽、专用防冻手套和专用防冻鞋,严禁皮肤直接接触液氮及设备。

第二章装置开车

一开车前的检查

1.设备及附近的地面清洁干净,现场整洁、无易燃易爆物品堆放。

2.检查确认工艺管线、和阀门均处于完好状态。

3.对检修和改造后的设备和系统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其操作方法。

4.阀门开关确认,各阀门应处于正常开关位置上。

5.确认仪、电正常,各仪表指示正确。

二、开车过程应注意事项

?1.增压泵

(1).开启液氮储罐底部出液阀,由储罐底部出氮,因输送管路处

?于热状态。出液阀开度要小,待管路冷却至低温液体温度,放空阀排气稳定时,可开大出液阀,加大出液液速度。

(2).打开放空阀、测满阀,压力表根部阀,并启动液位计。(压力表、液位计投用前将连接活接打开进行置换,检测出口露点小于-70℃时置换合格)

(3).出液进行时,应检查储罐各连接法兰是否有漏液现象,储罐本体是否出现形变确保储罐的安全运行。

(4).开启增压泵进、出阀门,对增压泵进行预冷,预冷温度至-185℃再行起机操作。

(5).增压泵设备运行时,应专人操作。

(6).储氮罐出液情况应有专人观察,并及时通报。

2、液氮气化系统

(1)确认变频器运行正常,各仪表、电气元件正常,泵已送电具备启动条件。

(2)检查液氮气化装置是否完好,装置有无开裂,紧固件有无松动,各仪表指示是否正确。

(3)手动开启手动进气阀,电控操作气动阀100%

3、辅热装置

(1)确认电加热辅热装置前后进气阀处于开位100%;旁路阀前后截止阀打开。

(2)确认稳流稳压装置进气阀门处于开位100%。

(3)氮气温度不低于10℃时,可不进入电加热辅热装置,此时应打开旁路管道。

(4)确认稳流稳压装置进气阀门无法打开时,可利用旁路管道使氮气进入稳流稳压装置。

4.稳流稳压装置

(1)不进行注氮时,稳流稳压装置内应保持不小于0.3MPa的氮气压力。

(2)稳流稳压装置压力表完好,安全阀完好,氮气流量计完好。

(3)进行注氮时,稳流稳压装置内压力应保持在0.5-1.0MPa范围内,温度不高于40℃

(4)进行注氮时,压力表、氮气流量计应有专人看守,并及时通报压力及流量情况。

三.注氮系统运行期间注意事项

1.液氮储罐出液时,应平稳流畅,无间歇性液流声响发生,如出现液流不平稳时,应切换至其他液氮储罐。

2.启动增压泵前,应充分的排空液氮中的气态氮,利用排污阀和排气阀充分的调节液氮流量。

3.气化装置的投入应为一用一备,注氮量大或气化装置上结霜严重,气化效率降低时,可启用备用气化装置。

4.辅热装置是在气化后的氮气温度低于0℃时启用,装置内温度保持在60-70℃之间运行。

第三章装置停车

一、装置停车

?1、停用液氮增压泵,电机转速逐渐降低至零。

?2、缓慢打开液氮回流阀至全开,降低氮泵出口压力;

?3、按停止按钮停用液氮泵;

?4、全关泵出口阀、回流阀、储罐进泵总阀,打开泵体排气阀直至无气体排除,关闭泵进口阀、排气阀;

?5、停用电加热辅热装置;

?6、关闭电加热辅热装置进、出口阀。

二、停车后的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事项及应达到的标准

?1、检查确认阀门已关死,无液氮泄漏。

?2、确认液氮泵,及电加热辅热装置已断电。

?3、确认液氮泵及液氮气化装置回温正常,如有管壁结霜持续不化现?象,说明有阀门内漏。如发现此现象,用水浇灌漏液阀门同时关

紧阀门,仍无法关严时说明阀门已坏需进行更换。

?4、确认储罐增压装置和对空放散装置处于自动状态,保证储罐压力在0.2MPa内的正常工作状态。

?5、停车后场地干净整洁,无杂物。

?6、确认各单体设备完好,处于备用状态。如有故障设备应及时进行?检修。

?7、工艺管道设备无泄漏现象。

?

第四章正常操作

一、储罐增压装置?

1.储罐增压装置的操作(当储罐压力<0.1MPa时投用储氮罐中的一台,将储罐压力稳定在0.2MPa)。

2.打开储罐增压装置中一台的进口阀。

3.缓慢打开需要增压的储罐去增压泵的出液阀,对管道及增压泵进行预冷。

4.增压泵挂霜后,打开出口阀。

5.出口压力设定在0.2MPa后,将自调阀投自动。

二、安全放散系统

1.安全放散系统在储罐压力>0.22MPa时投用,将储罐压力稳定在0.2MPa;

2.打开对空放散装置的进、出口阀;

3.将气体排放阀投自动,压力0.22MPa时自动打开。保障储罐内压力稳定。

三、储罐切换注意事项

1.当储罐内液体到达低液位报警时,要切换到有液的储罐。

2.将要投用的储罐去液氮增压泵的出液阀打开进行预冷,当管道挂霜后全开此阀门。

3.缓慢关闭正在使用的储罐出液阀们,操作过程中不得引起泵进口压力的大幅波动。

4.如泵入口压力大幅波动,则打开泵排气阀进行排气仍无法排除故障时可先停泵,重新预冷后再启动液氮泵。

四、液氮气化器的切换

1.液氮气化器在长时间连续运行后,由于结霜会严重影响液氮与空

气的换热效果,所以在液氮气化器连续运行6个小时后就需切换。

2.缓慢打开备用气化器的进口阀,对备用气化器进行充压。

3.待备用气化器压力与管网压力相同时,打开其出口阀。

4.关闭正在使用的气化器进、出口阀,待回温到环境温度后作为备

用。

5.液氮泵的切换

6.全开备泵的回流阀、排气阀。

7.缓慢打开液氮泵的进口阀,对泵进行预冷待排气阀排除的全为液体时预冷结束。

8.启动备用液氮泵。

9.将备用泵的转速提高到80%。

10.缓慢关小回流阀至和主泵压力一致。

11.缓慢打开备泵出口阀。

12.缓慢全开主泵的回流阀,降低主泵负荷。

13.将主泵转速降至0,做备泵运行。

14.如需检修则停泵,将泵的进、出口阀、回流阀全关,排气阀全开待泵体温度回到常温后,断电交出检修。

第五章?系统故障、紧急情况的处理

一、液氮泄漏应急处理

1.预冷过程中,一旦发生管道泄漏,应先停止充液,关闭设备的进出阀门,排放管道的残液。

2.在进液过程中,若出现异常,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设置隔离区域,严格限制出入。

3.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寒服,戴防寒手套。?

4.避免泄漏液体流入地下室或其他密闭有人工作空间,如无法避免时,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

5.严禁直接接触泄漏物。?

6.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7.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体蒸发,但不可使水枪射至液体。

8.防止气体在低凹处积聚,用排风机将漏出气送至空旷处。

9.禁止人员在低洼或下风处停留。

10.漏点消除后,氧含量分析合格后人员方可进入作业。

二、设备故障应急处理

(一)、增压泵

1、启用备用泵,迅速将备用转速提至90%,关闭主泵进液阀、回流阀。

2、将液氮泵出口压力升至与氮气管压力相等时,打开出口阀向管网送气,保证氮气管网压力稳定。

3、检查跳车原因,若停用在20min以上,将跳车液氮泵排液升温,保证液氮泵的安全。

(二)、电加热辅热装置故障处理。

?1、缓慢开备用装置进口阀,待与管网压力一直时全开进出口阀。

?2、备用装置送电启动,将出口温度设置在10℃。

?3、主装置断电,关闭进出口阀。联系电气、仪表人员检修。

第六章?

未尽事宜,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和矿相关规定执行。

篇5:清罐作业防护应急措施的安全技术要求

一、目的

为做好清罐作业安全防护及应急工作,减少或消除事故发生,确保发生事故后人员安全,控制或消除事故的影响特制订本应急措施。

二、防火、防爆安全措施及技术要求

2.1油罐清洗作业前,应在作业场所的上风向处配置好适量的消防器材,现场消防值班人员应充分做好灭火的准备;清罐作业人员严禁携带任何火种进入作业现场;严禁穿着化纤服装,不得使用化纤绳索及化纤抹布等;气体检测人员必须穿着防静电服及鞋。

2.2做好清洗油罐的废物处理,油垢和残渣等应及时运出罐区,清洗油罐排出的污水不可随意排进下水管道,可通过专用污油水线排入污水池或用罐车拉到有资质处理污油水的单位处理;采用化学清洗油罐排出的废水,要经过化学处理后统一排放。

2.3控制和消除引起火灾的引火源。油罐人孔和清扫孔打开以后,油蒸汽可能漂入防火堤范围内,因此带入防火堤内的照明设备、通讯设备和电器设备应符合防爆要求;检查和试验电器设备距离油罐应在35m以外进行;引入油罐的气管、水管、蒸汽管道及其喷嘴等金属部件以及排油胶管和有关机械设备,均应与油罐进行电气连接,并有可靠的接地;清扫工具应采用与钢铁碰撞不产生火花的防爆型工具;雷雨天应停止油罐清洗作业。

2.4彻底清除油罐内的可燃物。对于还需焊修的油罐,必须预先将罐内污垢和油蒸汽彻底清理干净,如果是浮顶油罐,则应将密封部位的油气混合气要吹扫干净,不得留有死角;对罐内其他附件部位的油垢也要情理干净;对于被油品浸过而污染的泥土要挖除,然后用干净泥土封闭垢坑面及用干净沙子在上充填;对于罐壁和底板处的锈皮要清除,以防止积存此处的可燃物质在修焊作业时发生火灾;

2.5被清洗油罐,应与输油管线脱离,并在法兰处加盲板封堵,防止油气进入油罐;同时应打开人孔、采光孔及量油孔,拆下呼吸阅、安全阀、阻火器等附件,使被清洗罐得到充分的自然通风而往外排出油蒸汽,直到罐内油气浓度符合安全规定的标准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当遇有六级以上风力的天气时,不宜进行油罐的通风作业,清洗作业亦应停止。利用化学清洗时应选用能满足工艺要求的不燃或难燃性清洗剂;

2.6必须严格执行油罐清洗规定,其清洗作业应在严密组织下进行,准备好必用的专用检查工具和清罐器材,包括充分的消防器材。清洗作业应按操作技术规定和安全要求清洗,作业期间,现场应有专职人员做监护,并随时做好灭火扑救准备。

三、防中毒、窒息安全措施及技术要求

3.1任何浓度条件下进入含毒化石油化工储罐内进行清洗作业的人员,必须内着白色衣裤,外着整体防护服,对全身进行保护后作业。为避免有毒介质和油泥与皮肤接触。不准使用橡胶手套和长靴,如没有聚氨乙烯长靴时,应穿白色长袜再穿长胶靴。

3.2当油气浓度低于该油品爆炸下限4%以下时,可视为“无油气”,允许作业人员不佩戴呼吸器进罐作业。

3.3隔离式防毒面具,应选择罐外空气呼吸。呼吸管内径一般要大于20mm,长度不少于20m。

3.4防毒面具和防护用品,其规格大小应保证佩戴合适,性能良好,在使用中必须严格遵守“产品说明书”中的各项技术规定。呼吸软管内外壁表面不应被油类污染,不得使用橡胶质呼吸供气软管,应选择聚氯乙烯或尼龙等制成的软管。

3.5防毒用具,防护用品及其他机具设备每次使用后,必须擦拭干净,专管、专用,防毒用具和防护用品使用之前应仔细检查。

3.6清洗人员作业前严禁饮酒。

3.7严禁在作业场所用膳或饮水。作业人员每天饭前应在指定地点洗澡更衣,换下工作服,用肥皂洗净脸和手并刷牙漱口,然后就餐。

3.8作业场所应备有急救箱,并有专人值守。

3.9因作业影响而使罐内油气浓度上升超标时,施工人员应迅速撤离现场,重新进行通风,直到油气浓度降到规定值时,方可继续作业。

四、防静电安全措施及技术要求

4.1清洗作业人员严禁穿着化纤服装。不得使用化纤绳索及化纤抹布等。入罐(塔、槽)作业时必须穿着防静电服装。?

4.2当油气浓度超过该油品爆炸下限20%时严禁使用压缩空气,禁止使用喷射蒸气及使用高压水枪冲刷罐壁或从油罐顶部进行喷溅式注水。

4.3引入油罐管线的喷嘴等金属部分以及用于排出油品的胶管都应与油罐作电气连接,并做好接地。引入罐内的金属管线,当法兰电阻值大于0.03Ω时,应进行金属跨接。

4.4通风机械应与油罐做电气连接并接地,风管使用电阻率不大于108Ω帆布材质,禁止使用塑料管,并应与罐底或地面接触,以使静电很快消散。

五、防受伤安全措施及技术要求

5.1清洗作业时,为避免罐(塔)顶构架,罐(塔)内附件、工具或其它物件落到作业人员身上,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

5.2清除罐底污杂时,作业人员,应穿着合适的工作鞋,以防落物或搬运过程中砸伤脚趾及污染皮肤。

5.3防止从脚手架、斜梯上摔下或在油污表面上行走时滑倒碰伤。

5.4使用隔离式呼吸器具时,其软管末端应放置在空气新鲜的上风处并注意供气压力适宜,同时要进行过滤,防止空气中的砂粒被吸入而伤及面部。

5.5采用人工手动吊运油污时,其麻绳耐拉力应大于荷重的5倍,且每次作业均应检查有无破损断股和机械损伤。

5.6作业人员腰部宜系有救生信号的绳索,绳的末端留在罐(塔)外,以备随时抢救。

5.7清洗油罐污杂的绵纱应保持湿润状态,以防自燃。

六、清罐作业应急措施

6.1一般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

6.1.1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拨打119火警电话,请求支援;

6.1.2发生触电、窒息、中毒等人身事故,对伤者实施急救措施,并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救护;

6.1.3发生物体击打、机械伤害、烧烫伤等人身事故,对伤者实施急救措施,并根据受伤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救护或将伤者送往医院治疗。

6.1.4发生各类安全事故,要及时向安全主管部门报告。

6.2清罐现场发生火灾应急措施

6.2.1如发生火灾,应立即切断电源,组织有关人员利用现场灭火器进行扑救,如火势蔓延,应立即撤离现场内的易燃、易爆物品、疏散人群。

6.2.2储罐口失火,应用石棉布捂盖,用干粉灭火器扑救,力争尽快控制火势并将火险消灭在初起状态,切忌用水喷洒造成助燃。

6.3抽油时,管道口或油罐车辆油口着火

6.3.1司机迅速将油罐车驶离现场,开到安全区域进行灭火扑救。

6.3.2如果油罐车罐口着火,可使用石棉被或其它覆盖物(如湿棉衣等)将罐口盖住,堵严罐口窒息火源。当火势较猛时,应使用手推式及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对准罐口进行扑救。

6.3.3当专业消防人员尚未到场,且火势无法控制时,应立即将作业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同时做好周边交通疏散和人群隔离工作。

6.3.4因临时用电不当造成火灾,如在操作中发生火情,应立即切断现场临时电源并利用现场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6.4作业人员触电的应急措施

6.4.1立即脱离电源,可用“拉”、“切”、“挑”、“拽”、“垫”五种方法:

“拉”就近拉开电源开关、拔出保险;

“切”用带有绝缘的利器切断电源线;

“挑”如果电线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压在身下,可使用干燥的木棒、竹竿等挑开电线或干燥的绝缘绳套拉电线或者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

“拽”救护人可戴上绝缘手套或手上包缠干燥的衣服、围巾、帽子等绝缘物品拖拽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

“垫”如果触电者由于痉挛手指紧握电线或电线缠绕在身上,救护人可先用干燥的木板塞进触电者身下使其与地绝缘来隔离电源,然后再采取其他办法切开电源。

6.4.2当触电者脱离电源后,立即检查伤者的身体情况,特别是呼吸和心跳,发现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就地抢救。

6.4.3对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时,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伤员胸部应有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较大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调整;

6.4.4如果伤员牙关紧闭,可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伤员嘴唇紧闭,防止漏气;操作频率:每分钟12-16次。

6.4.5胸外按压操作程序:

A、使伤员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救护人员站立或跪在伤员一侧肩旁,一手掌根部紧贴于胸部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两手平行重叠且手指交叉互握稍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垂直于按压部位,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压,按压必须有效,按压过程中可以触及颈动脉搏动。

B、操作频率:胸外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每分钟80次左右,每次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抢救前,现场抢救人员不得放弃抢救。

C、伤员好转后的处理:如果伤员的心跳和呼吸经抢救后均已恢复,可暂停心肺复苏法操作,但心跳呼吸恢复的早期有可能再次骤停,应严密监护,要随时准备再次抢救。初期恢复后,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躁动,应设法使伤员安静。

6.4.6若有2名以上抢救人员,可同时对伤者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有1名抢救人员,可对伤者按2:30比例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6.5清洗储罐人员昏厥应急措施

6.5.1当发现与作业人员问话无回答时,应及时将作业人员从储罐中救出,将伤者抬到空气流通较好的地方进行抢救。

6.5.2在保持伤员气道通畅的同时,先连续对口吹气两次,每次1-1.5秒。如两次吹气试测颈动脉仍无搏动,可判断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胸外按压;

6.6物体击打、机械伤害、烧烫伤等人身事故应急措施

6.6.1根据伤者的受伤原因、部位、程度,采取初步处理措施,通知医疗救护。

6.6.2伤者伤口出血紧急止血:一般性出血,先用消毒纱布覆盖伤口后,再用棉花团卷折成垫子放在伤口敷料上面,然后用绷带包扎,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度。急救箱物品不足时,可用干净衣服、毛巾、帽子等物包扎,伤口有碎骨存在时,禁用此法;较剧烈的动脉出血,用手指在伤口上方(近心端)的动脉压迫点上,用力将动脉血管压在骨骼上,中断血液流通。指压止血是较迅速有效的一种临时止血方法,止住出血后,需立即换用其他止血方法;四肢大动脉血管出血,可用止血带止血,在出血的上端(近心端),先用纱布、毛巾、衣服或其他软织物垫好,将止血带适当拉长,缠绕肢体两圈,在外侧打结固定,靠止血带的弹性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的目的。完全阻断受伤肢体的血液,如果时间过长,受伤肢体就要坏死。每隔三四十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时间约一分钟。

6.6.3伤者骨折紧急处理:伤者肢体骨折要将断骨上、下方两个关节固定,也可利用伤员身体进行固定,在固定的肢体要垫些棉花、纱布、衣服、毛巾等防止夹板压伤皮肤和浅表神经,可选用夹板、木板、木棒等固定肢体。伴有大出血者,先止血,再固定。

6.6.4电灼伤、火焰烧伤、高温烫伤紧急处理:将受伤部位及周围的衣服鞋袜用剪刀剪开后除去,先用清洁冷水冲洗,然后用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6.6.5强酸或强碱腐蚀紧急处理:根据具体情况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或用布搽净再用大量清水冲洗,并迅速将被腐蚀的衣物剪去,未经医务人员同意,不宜敷搽任何药物;如稀硫酸腐蚀直接用大量清水冲洗,浓硫酸腐蚀要用布搽净再用大量清水冲洗。

6.7液体泄漏应急措施

6.7.1立即关闭相关阀门,停止作业,控制泄漏液体的污染范围,易燃易爆液体泄漏,要拨打119火警电话,请求消防监护;

6.7.2如有油品等液体流入下水道、明沟、暗渠,要根据其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性质,及时布控。

6.7.3利用应急设备、物资清理现场,将收集到的泄漏液体和污染物运送到具有相应资质的厂家进行处理。

6.7.4处理事故不要慌乱,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次生事故。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