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监管应急处理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液氯监管应急处理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1、缓冲罐泄漏处理措施:

A、佩戴防护用品关闭汽化器出口阀门。B关闭汽化器液氯进口阀门。C停止加压汽化器喷淋打开平衡阀门泄压。D告知氯化车间加大通氯量。E启动真空循环泵,进行降压。F压力降至零时,检查原因,停车维修。

2、汽化器泄漏处理措施:

A、佩戴防护用品关闭汽化器液氯进口阀门。B关闭汽化器出口阀门。C停止加压汽化器喷淋,打开平衡阀门泄压。D启动引风机和循环泵,用喇叭口将泄漏氯气收集吸收。E开启真空泵将汽化器压力降至零时,检查原因,停车维修。

3、液氯储罐泄漏处理措施:

A、佩戴防护用品,启动引风机和循环泵,用喇叭口将泄漏氯气收集吸收B、打开备用罐进口阀门→打开泄露储罐出口阀门,进行倒灌,C、开启真空泵,打开备用罐真空阀门进行降压,利用压力差加快倒罐速度,利用平衡阀门确保泄露储罐压力高于备用罐压力,D、当泄漏储罐液位降至零时,关闭泄漏储罐出口阀门→其他所开阀门→备用罐进口阀门→备用罐真空阀门,E、打开泄露储罐真空阀门进行抽真空,F、当泄漏储罐压力降至零时,检查原因,停车维修。

4、氯气主管道泄漏处理措施:

A、操作人员戴好防毒面具,迅速关闭汽化器出口阀门和液氯总出口阀门,

B、通知氯化工段加大通氯量,

C、启动真空泵,打开真空阀门,使氯气管道、缓冲罐迅速降压。

D、启动循环吸收塔风机和循环泵,将钢丝管进风口放置泄漏处进行氯气扑集吸收,防止氯气扩散蔓延,

E、同时停止汽化器加热。

F、组织人员进行堵漏或紧固螺丝。

当发生泄漏量较大时,启动公司应急预案,进行人员疏散、治安警戒、中毒人员救护,环境监测、抢险堵漏及事故调查。

菏泽华意化工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篇2:客房部天然气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一、安全提示

宁化宾馆客房部楼层装有天然气壁挂炉,离客房较近,而天然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具有易燃、可燃气体的双重性,比空气轻。如发生泄漏能迅速四处扩散,引起人身中毒、燃烧和爆炸。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时,当空气中的浓度达到25%时,可导致人体缺氧而造成神精系统损害,严重时可表现呼吸麻痹、昏迷、甚至死亡。

二、泄漏原因

阀门垫片损坏,出现裂缝,引起泄漏;压力表损坏;管道破裂。

三、事故现象

天然气泄漏扩散,威能壁挂炉在线监测仪报警。

四、事故处理

[M]--发现人通知值班领导、部门领导及相关人员到达现场后,切断火源,切掉气源,如果是阀门损坏,可用麻袋片缠住漏气处,或用大卡箍堵漏,更换阀门。若是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

[P]积极抢救人员,让窒息人员立即脱离现场,到户外新鲜空气流通处休息。有条件时应吸氧或接受高压氧舱治疗,出现呼吸停止者应进行人工呼吸,呼吸恢复后,立即转运至附近医院救治;

[P]及时防止燃烧爆炸,迅速排除险情。排险人员应把主要力量放在各种火源的控制方面,为迅速堵漏创造条件。对天然气已经扩散的地方,电器要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随意开或关;对接近扩散区的地方,要切断电源;

[P]立即用开花水枪对泄漏处进行稀释、降温;

[P]对进入天然气泄漏区的排险人员,严禁穿带钉鞋和化纤衣服,严禁使用金属工具,以免碰撞发生火花或火星;

五、事故退守状态:

当宾馆自有应急力量无法控制泄漏,且有着火危险时,迅速将警戒区内与事故应急处理无关人员撤离泄漏区周围至少隔离50米,停留在上风向,不要进入地势低洼地区,班长进行人员清点,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员伤亡。现场总指挥应当机立断做出启动更高一级应急预案的决定,立即向公司汇报,申请援助。应急救援指挥部到达现场后,由其接管指挥权,宾馆安全主任应积极配合天然气泄漏应急现场指挥部的应急救援。

篇3:氯安全措施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理化特性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常温下、709kPa以上压力时为液体,液氯为金黄色。微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分子量为70.91,熔点-101℃,沸点-34.5℃,气体密度3.21g/L,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2.5,相对密度(水=1)1.41(20℃),临界压力7.71MPa,临界温度144℃,饱和蒸气压673kPa(20℃),logpow(辛醇/水分配系数)0.85。主要用途:用于制造氯乙烯、环氧氯丙烷、氯丙烯、氯化石蜡等;用作氯化试剂,也用作水处理过程的消毒剂。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本品不燃,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活性反应】强氧化剂,与水反应,生成有毒的次氯酸和盐酸。与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反应生成次氯酸盐和氯化物,可利用此反应对氯气进行无害化处理。液氯与可燃物、还原剂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与汽油等石油产品、烃、氨、醚、松节油、醇、乙炔、二硫化碳、氢气、金属粉末和磷接触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接触烃基膦、铝、锑、胂、铋、硼、黄铜、碳、二乙基锌等物质会导致燃烧、爆炸,释放出有毒烟雾。潮湿环境下,严重腐蚀铁、钢、铜和锌。【健康危害】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样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工作场所严禁吸烟。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及贮氯场所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液氯气化器、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氯压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氯气输入、输出管线应设置紧急切断设施。避免与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存在残留有害物时应及时处理。【特殊要求】【操作安全】(1)氯化设备、管道处、阀门的连接垫料应选用石棉板、石棉橡胶板、氟塑料、浸石墨的石棉绳等高强度耐氯垫料,严禁使用橡胶垫。(2)采用压缩空气充装液氯时,空气含水应≤0.01%。采用液氯气化器充装液氯时,只许用温水加热气化器,不准使用蒸汽直接加热。(3)液氯气化器、预冷器及热交换器等设备,必须装有排污装置和污物处理设施,并定期分析三氯化氮含量。如果操作人员未按规定及时排污,并且操作不当,易发生三氯化氮爆炸、大量氯气泄漏等危害。(4)严禁在泄漏的钢瓶上喷水。(5)充装量为50kg和100kg的气瓶应保留2kg以上的余量,充装量为500kg和1000kg的气瓶应保留5kg以上的余量。充装前要确认气瓶内无异物。(6)充装时,使用万向节管道充装系统,严防超装。【储存安全】(1)储存于阴凉、通风仓库内,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0%,防止阳光直射。(2)应与易(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罐远离火种、热源。保持容器密封,储存区要建在低于自然地面的围堤内。气瓶储存时,空瓶和实瓶应分开放置,并应设置明显标志。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3)对于大量使用氯气钢瓶的单位,为及时处理钢瓶漏气,现场应备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具。(4)禁止将储罐设备及氯气处理装置设置在学校、医院、居民区等人口稠密区附近,并远离频繁出入处和紧急通道。(5)应严格执行剧毒化学品“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运输安全】(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不得在人口稠密区和有明火等场所停靠。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暴晒。(2)运输液氯钢瓶的车辆不准从隧道过江。(3)汽车运输充装量50kg及以上钢瓶时,应卧放,瓶阀端应朝向车辆行驶的右方,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垛高不得超过2层且不得超过车厢高度。不准同车混装有抵触性质的物品和让无关人员搭车。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醇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车上应有应急堵漏工具和个体防护用品,押运人员应会使用。(4)搬运人员必须注意防护,按规定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搬运时,管理人员必须到现场监卸监装;夜晚或光线不足时、雨天不宜搬运。若遇特殊情况必须搬运时,必须得到部门负责人的同意,还应有遮雨等相关措施;严禁在搬运时吸烟。(5)采用液氯气化法向储罐压送液氯时,要严格控制气化器的压力和温度,釜式气化器加热夹套不得包底,应用温水加热,严禁用蒸汽加热,出口水温不应超过45℃,气化压力不得超过1MPa。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2%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处操作。有氯气泄漏时,使用细水雾驱赶泄漏的气体,使其远离未受波及的区域。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水(雾状水)或泡沫。【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戴橡胶手套。如果是液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稀碱液中和、稀释。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泄漏场所保持通风。不同泄漏情况下的具体措施: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否关紧或关紧瓶阀,或用铜六角螺帽封闭瓶阀口。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上述处理均无效时,应迅速将泄漏气瓶浸没于备有足够体积的烧碱或石灰水溶液吸收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吸收液温度不高于45℃、pH不小于7,防止吸收液失效分解。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400m、夜晚1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600m,下风向疏散白天3500m、夜晚8000m。

篇4:冷冻氨气泄漏事故应急措施

一、一般少量氨气泄漏的处置措施。(如法兰处渗漏,阀门盘根处泄漏等)

1、立即汇报车间领导或值班领导和调度;

2、准备好工具,佩带好防毒面具;

3、等值班领导到现场立即组织消漏;

4、消漏人员两名,监护人员一名并注意观察风向若有异常立即将消漏人员暂时撤离上风向;

5、对泄漏点的法兰螺栓或螺母小心、匀力紧固直至漏点消除。

二、较大量氨泄漏的处置措施。(如法兰处喷氨)

1、立即向车间领导、安全管理部、调度中心汇报;

2、准备好工具、准备好防护用具;

3、采取带压堵漏措施;

4、安排机修2人佩戴好防化服和空气呼吸器在泄漏法兰处上卡子,监护人坚守处理现场并注意观察风向若有异常立即将消漏人员暂时撤离上风向;

5、向卡子内注入堵漏胶直至漏点消除。

三、液氨储槽发生大量泄漏的处置措施。(如液氨储槽进出口阀门阀前发生大量泄漏,液氨储槽人孔盲板处发生大量泄漏等)

1、立即向车间领导、安全管理部、调度中心汇报、生产部、环保部门汇报;

2、立即准备好防护用具,并开启喷淋装置对泄漏处进行稀释、吸收;

3、立即将冷冻大厅南面的窗户全部关闭防止氨气窜入大厅造成空间内氨浓度急剧上升;

4、车间领导到达后立即组织抢险救援,采取倒槽措施,一方面立即疏散非应急人员到上风处,一方面安排2名熟练工佩带好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立即关闭泄漏储槽的进口阀和液相平衡阀;

5、关闭另一储槽的出口阀,将泄漏储槽中的液氨全部供到蒸发器,约1小时泄露储槽中的液氨可全部供到蒸发器;

6、关闭泄露储槽的气相平衡阀,压力可迅速泄至0.4MPA以下完全处于可控状态下;

7、关闭泄漏储槽的出口阀,开启排油阀通过-35度集油器将压力泄至-35度吸气总管;

8、消除泄漏点。

四、热虹吸储槽发生大量泄漏的处置措施。

1、立即向车间领导、安全管理部、调度中心汇报、生产部、环保部门汇报;

2、立即准备好防护用具,并开启喷淋装置对泄漏处进行稀释、吸收;

3、立即将冷冻大厅南面的窗户全部关闭防止氨气窜入大厅造成空间内氨浓度急剧上升;

4、车间领导到达后立即组织抢险救援,一方面立即疏散非应急人员到上风处,一方面安排2名熟练工佩带好空气呼吸器和防化服立即开启热虹吸储槽的排污阀将液氨泄向液氨储槽中;并立即将冷冻机全部停机,压力可下降至0.8MPA以下;

5、关闭热虹吸储槽的进液阀,当大部分液氨回到液氨储槽后,立即关闭热虹吸储槽的出气阀、油冷回气阀、气相平衡阀、排污阀;

6、开启排油阀通过-35度集油器将压力泄至-35度吸气总管;

7、关闭热虹吸储槽至油冷的供液阀;

8、待压力泄尽消除漏点。

篇5:三氯甲烷安全措施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特别警示可疑人类致癌物。受热可产生剧毒的光气。理化特性无色透明液体,极易挥发,有特殊香甜味。微溶于水,混溶于醇、醚、石油醚、四氯化碳、苯和挥发油。分子量119.38,熔点-63.5℃,沸点61.3℃,相对密度(水=1)1.50,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4.12,临界压力5.47MPa,临界温度263.4℃,饱和蒸气压21.3kPa(20℃),折射率1.4476。主要用途:主要用于有机合成、溶剂及麻醉剂等。危害信息【燃烧和爆炸危险性】一般不燃,但长期暴露于明火和高温环境下也能燃烧。【活性反应】与明火或灼热的物体接触时产生剧毒的光气、氯化氢和一氧化碳。【健康危害】能迅速经肺吸收,也能经消化道和皮肤吸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麻醉作用,对心、肝、肾有损害。可经乳汁和胎盘影响子代。具有较高的胚胎毒性和轻度致畸性。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IARC:可疑人类致癌物。安全措施【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生产三氯甲烷和大量使用三氯甲烷作为原料生产单位,现场反应、水洗、冷却、干燥、冷凝过程应密封,封闭作业场所应全面通风;防止三氯甲烷及其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在有三氯甲烷存在或使用三氯甲烷的场所,设置三氯甲烷检测报警仪,并与应急通风联锁;少量使用三氯甲烷时,应在通风橱(柜)内进行操作;禁止接触高温和明火。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储罐等容器和设备应设置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避免直接接触三氯甲烷,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穿防静电工作服。戴乳胶手套。工作现场禁止吸烟。工作毕,沐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化学安全防护服。避免与强氧化剂、碱类、铝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存在三氯甲烷蒸气的场所的管沟应充砂。【特殊要求】【操作安全】(1)三氯甲烷挥发性极强,在大量存在三氯甲烷的区域或使用三氯甲烷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便携式三氯甲烷检测报警仪,并落实人员管理,使三氯甲烷检测仪及防护装置处于备用状态。(2)作业环境应设立风向标。(3)供气装置的空气压缩机应置于年主导风向的上风向。(4)重点检测区应设置醒目的标志、三氯甲烷检测仪、报警器及排风扇;在可能发生三氯甲烷中毒的主要出入口应设置醒目的中文危险危害因素告知牌,在作业的场所应设置醒目的中文警示标志。(5)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内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储存安全】(1)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仓库房温度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85%。应与碱类、铝、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存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2)三氯甲烷储罐区设置围堰,地面进行防渗透处理,并配备倒装罐或储液池。(3)定期检查三氯甲烷的储罐、槽车、阀门和泵等,防止滴漏。【运输安全】(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2)三氯甲烷应用专用槽车运输。用其他包装容器运输时,容器须用盖密封。运输车辆应符合符合消防安全要求(阻火器、危险品标志牌、静电导链),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运输车辆进入厂区,保持安全车速。严禁与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防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3)输送三氯甲烷溶液的管道不应靠近热源敷设;管道采用地上敷设时,应在人员活动较多和易遭车辆、外来物撞击的地段,采取保护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三氯甲烷管道架空敷设时,管道应敷设在非燃烧体的支架或栈桥上。在已敷设的三氯甲烷管道下面,不得修建与三氯甲烷管道无关的建筑物和堆放易燃物品;三氯甲烷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的规定。应急处置原则【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或覆盖,收集于容器中。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对于液体周围至少为50m。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