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检验科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23-11-20

  检验科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1目的

  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检验科质量活动和文件所涉及的纠正措施的制定、实施与验证。

  3职责

  相关职责见下表。

提出方式

提出部门

提出方式

纠正措施的

制定和实施

跟踪确认人

内审不合格

内审小组

内审不合格报告

责任部门

内审小组

客户抱怨

质量负责人

抱怨处理回复表

责任部门

质量负责人

质量体系日常工作中的不符合

质量负责人/

技术负责人/

质量监督员

纠正措施处理单

责任部门

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

  4工作程序

  4.1纠正措施任务的下达

  (1)内审不合格项需采取纠正措施时按《内审管理程序》执行。

  (2)客户投诉的问题由质量负责人填发《抱怨处理回复表》,向责任部门提出纠正措施。

  (3)质量体系日常工作中的不符合项,由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组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进行分析。初步分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向责任专业组提出纠正措施。

  4.2纠正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1)责任部门收到纠正措施的任务后,应立即组织本部门有关人员,从人员、设备、环境、试剂、作业指导书、记录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2)针对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日期。

  (3)责任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纠正措施的实施。

  4.3纠正措施的跟踪与验证

  跟踪确认人应跟踪实施纠正措施过程,并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效果不理想的重新发出《纠正措施处理单》。直到效果达到要求。

  4.4文件修改与记录保存

  (1)需要修改相关文件的按照《文件控制程序》规定进行修改。

  (2)主任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保存《纠正措施处理单》。

  5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记录管理程序

  6记录表格

  纠正措施处理单ABCD-2-13/01

篇2:检验科保密执行情况检查记录表

  检验科保密执行情况检查记录表

检查日期

 

被检查部

 

1.患者信息由承担检验任务的人员负责接收、保管、保密。

2 检验结果

a.检验报告通常是向临床医生、患者本人或患者家属报告结果。只有经患者同意或按照法定的条款才可向其它方面报告。

b.如要用于诸如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或其它统计分析学,必须是与所有患者识别资料分离后的检验结果。

c.原始数据由产生该数据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管理,不得随意乱放,其他人员不得随意翻阅。

d.贮存结果和检验报告的计算机,专人管理,必须通过密码进入。

3 档案管理员负责保管参加能力验证和室间质评的检验结果。

4 特殊标本按按照法定的条款交有关部门保存。

5 质量体系文件和相应运行资料的保密。

6 法定保密的信息所有人员必须遵循。

综合组负责人:

日期:

检验科主任:日期:

  注:每季度末由综合组负责人对各部门检查一次.

篇3:检验科生物安全制度

  检验科生物安全制度

1、医务人员

  1)每1—2年做体检一次,并接受乙肝疫苗接种。

  2)每1—2年检查乙肝病毒抗原抗体水平,发现乙型肝炎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3)检验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好工作服,不允许在实验室进食和吸烟。

  4)检验人员在工作前后和被污染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清洗,必要时由消毒液浸泡双手,每季度抽查检验人员的手,并做细菌培养一次。

2、环境消毒隔离

  1)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和操作区,清洁区要注意保护不受污染。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如紫外线灯,排气扇等操作区的工作台及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一次,有污染时随时消毒,每周大扫除一次。

  2)采血室每日操作前用清水擦拭操作台一次,采血结束用消毒液擦拭操作台、桌子和地面一次,紫外线每日照射消毒一次,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紫外线强度定期测定。并做记录。

  3、各种检验标本的收集,送检必须用相应指定的容器留取,不得外溢污染。

  4、静脉及末稍采血,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静脉抽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巾一带一消毒,所用止血带及纸垫每日消毒,末稍采血一人一片一管,杜绝交叉污染。

  5、一次性医用器具包括采血针,注射器、尿杯、血红蛋白微量吸血吸管,应严格做好领发登记,注射器先浸泡消毒后由供应室一对一调换,统一处理,其余一次性器具浸泡消毒后装入污物袋送焚烧炉焚烧。

  6、检验人员在进行静脉抽血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前必须洗手必须戴好帽子与口罩,操作台和手被污染时应用肥皂和流水认真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双手,酒精、碘酒瓶每周更换消毒两次。

  7、凡是肝炎病人和透析病人的血液标本及疑有黄疸的血标本,都视为肝炎的污染标本,应贴上红色危险标记,放在规定区域内,引起警惕和防止扩大污染面。

  8、溢出试管外的血液,应立即用碘酒棉签擦拭干净,注意防止玻璃碎片刺伤手,并注意试管有无破裂。

  9、当针头和碎玻璃刺伤手时,用流水冲洗,挤出血水,应立即用碘酒消毒局部。

  10、实验室操作时应戴上手套。吸取标本,离心振荡等应严格按操作规程,防止自身和实验室受污染。

  11、已检查标本与容器分别浸泡于施康1号消毒液(2000mg/L)中两小时后,标本倾弃,一次性容器送焚烧,重复使用的经清洗消毒和灭菌后再使用,均要有记录。有毒化学试剂和放射性试剂使用后要经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2、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3、三级医院必须设置清洁区,污染区,操作有气溶胶可能的标本应配置生物安全柜及其它防护设置,如紫外线灯,排气扇等。

  14、非科室工作人员不准进入实验室,外来人员参观需经科主任同意方可进入。

篇4: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检验科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医院长期对检验科的工作重视度不够,检验科是医院及医疗不可缺少重要科室,技术含量及医疗知识都要求高,做好检验者精力集中,自己保护不够,多年来早有眼睛不舒服鼻子里等病没有地方说是职业病?没人管可怜职业,但是指责和责任感让我们每个检验人还要对每一个标本都要认真对待,仔细检查就想给自己的亲姐妹,兄弟做的检查一样,才能做好检验,做一名合格检验者。

  检验科是医院重要的医技科室,承担着对各类病人标本进行分析处理的重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广泛关注。卫生部等管理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续制定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毒研究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可感染人类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样品运输管理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试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加强检验科人员的职业防护已成为医疗领域中一个重大的职业性问题。本文就几种与检验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应注意的事项综述如下。

  1.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与防护

  1.1 血源性传播疾病危害

  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被污染的器械等刺伤、割伤是医院检验人员感染血源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AIDS)的主要途径。从张玉翠等人报道的文章看出,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二位。

  1.1.1 乙型肝炎(HBV)

  我国是HBV高发地区,HBV表面抗原的携带率为8%—20%,约有1.3亿人。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1.2 丙型肝炎(HCV)

  检验人员在工作中有被HCV感染的可能。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拷贝/ml左右。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1.8%。据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队唐晓敏等统计显示,护士和检验人员HCV感染率较高,抗-HCV阳性率分别为5.3%(17/318)和4.9%(3/61),而且有76.7%的HCV感染者为经常接触病人血液标本的护士和检验人员。

  1.1.3 艾滋病(AIDS)

  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职业性感染的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有报道说,广东去年一年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艾滋病人的过程中就发生了15起职业暴露。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1988年对HIV职业暴露的建议,以下几个方面将增加暴露后感染的危险性:器械上有明显血迹;器械直接接触患者的静脉或动脉血管;伤口较深;无保护接触患者血液时间较长;晚期患者或患者病毒载量较高。李秀兰等认为侵入性医疗操作确实有暴露HIV的危险性,从事HIV/AIDS工作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高达31.8%,略低于国外报道的35%。国外报道职业暴露后HIV感染率为0.33%。

  2.1 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措施

  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检验人员的主要职业危害。我国蔡景一等学者报道:皮肤损伤是检验人员职业接触HBV、HCV、HIV等疾病的主要途径。在调查北医大一院和三院28名医护人员发生意外损伤的种类构成中,针刺损伤占首位,占调查人数的71.6%,与国外调查结果一致。综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资料,检验人员因针刺或损伤接触受污染的血,感染HBV的危险性为2%—40%,感染HCV为3%—10%,感染HIV为0.2%—0.5%。血源性HBV、HCV、HIV感染在检验人员中占绝大多数。

  2.1.1 无论病人是否已被诊断有传染病,都应视为传染病人。1987年6月,美国医院联合咨询委员会对于医院的传染性疾病发布了“工作人员对血液传染疾病保护声明”,建议医院把所有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视为具有危险性。所有标本、试剂、使用中能造成伤害的所有锐器、接触过标本的仪器设备,都应视为传染源,在实验时或是在维护时都要十分小心,应彻底消毒处理,避免对人造成感染。

  2.1.2 严格物品分类,检验后的废弃物分别装入不同污染袋中。检验人员接触污物时,必须戴手套、戴口罩和洗手,减少皮肤粘膜接触,严格消毒隔离程序,避免意外损伤,必要时戴防护眼镜。

  2.1.3 洗手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步骤,也是预防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检验人员应特别重视,并认真坚持。在高危区域,如ICU、隔离间,以及做侵入性操作之前,需用酒精或0.5%洗必泰进行手消毒。

  2.1.4 如不慎皮肤损伤,应让血尽量流出,再用肥皂、水冲洗,3%碘酒及75%酒精消毒,并尽快注射疫苗。对一些经免疫注射可降低传染的疾病,应推行预防接种。检验人员被带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应由专门医生进行检查,尽量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开始预防工作,并注意监测受伤人员的血清学变化和应用抗病毒药物。

  2.1.5 检验人员必须懂得常见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了解其危害因素、传播方式与途径,消除恐惧心理。如HIV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将其灭活。

  2.化学试剂的危害与防护

  1.2.1 酸、碱气体

  如盐酸、硝酸、硫化氢、二氧化硫、氰氢酸、氨等气体,对人的呼吸系统和眼有强烈的刺激性,大量吸入会引起呼吸麻痹。

  1.2.2 有毒的化学物质

  苯类能刺激眼睛、皮肤和呼吸系统,破坏皮肤自然油脂,引起粘膜红肿、干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红细胞的生成。长期接触会引起癌症。高浓度或反复接触能引起肝、肾损害和血液病,还可扩散到实验室空气中,牢固粘附在物体的表面,对实验人员增大了接触的危害性。反复接触甲醛,可能引起过敏和癌症,能使过敏个体引起哮喘,接触性皮炎;不过敏的人,长期吸入低浓度甲醛可能引起慢性肺损伤。人类接触甲醛,将导致白血病、肾、口腔、喉、肺、脑肿瘤的危害性增加。有毒的化学废弃物要经过处理,使之毒性降低后才能倒去或用泥土深埋,否则直接倒入水槽,会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秧及他人。氰化钾、氰化钠、氰化氢等属剧毒物质,误食极小量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致命。氰化物可在碱性条件下,加入次氯酸钠进行二级分解。

  1.2.3 化学消毒剂

  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或吸入含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84消毒液或含氯的空气、二甲苯,可引起结膜炎、皮炎、头晕、头痛、胸闷、咽喉干痒、中毒、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

  2.1 化学试剂的防护

  化学试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轻视的。在预防上,检验人员工作时应着装整齐,穿工作服,带工作帽,戴口罩,带橡胶手套,防护眼镜,实验室内应注意通风换气。

  3.紫外线的危害与防护

  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但紫外线使用不当可造成实验室人员辐射损伤,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到人,以防引起结膜炎及皮肤红斑。紫外线可放出臭氧,臭氧的浓度不得超过0.3mg/m3,紫外线消毒应在无人的情况下进行。

  4.放射性元素的危害与防护

  放射性元素不仅会对检验人员造成伤害,还可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检验科放免室的人员要特别提高警惕,防止污染,应使用底部宽上面窄的烧瓶,对放射性元素搁置让其衰变,并在其下垫有纸垫,防止底部碎裂。使用后的试管、试剂不得随意乱丢,要定人定时定点收集并按要求销毁。

  5.医学微生物的危害与防护

  具有传染的医学微生物,都能对检验员造成传染,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应提高警惕,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是否具有传染性,以便及时做好自我防护。

  6.其它因素的危害与防护

  高压灭菌锅使用过程中的噪音对身体的危害应引起检验人员的重视;不应在实验室吃东西,吸烟等;不用未洗的手触摸暴露的皮肤;工作人员不应留长甲;离心、加样、全自动生化仪工作等过程产生的气溶胶,长期悬浮于空气中,是比较大的潜在危害,在离心机未完全停止时不能揭开保护盖。

  7.小结

  加强对检验科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的宣传和教育。掌握本职业感染的知识,了解其危害性,对检验人员强化自我保护意识,预防为主,定期体检,并进行预防接种,减少皮肤针刺损伤是预防职业感染的主要措施,检验人员手的皮肤如有破损,即告知检验科主任,并使用闭合性敷料,也可戴手套,如破损严重则去保健科诊治、评估,暂停工作。手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后,一定要洗手,手的清洁消毒是减少检验人员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所有污染物品,不论其来源如何,都视为潜在感染源,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规范操作。

篇5:检验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检验结果质量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了对检验结果的质量实施有效控制,保证结果数据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信度。

2.范围

  适用于检验结果质量控制的方式过程。

3.职责

  3.1科主任审批质控计划;

  3.2质量负责人

  3.2.1负责制定年度质量控制计划和适时质量控制计划;

  3.2.2组织质量控制活动的实施;

  3.2.3负责对质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2.4组织对上述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审。

  3.3各专业组长

  3.3.1组织本组人员完成室间质评活动的试验及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

  3.3.2审核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结果。

  3.4检验人员

  3.4.1完成卫生部及省级室间质评活动的检验工作

  3.4.2完成质控活动中应承担的检验工作;

  3.4.3认真填写检验记录。

4.工作程序

  4.1检验结果质量控制方式

  (1) 室间的质量控制;

  (2) 室内质量控制。

  4.2室间的质量控制

  4.2.1方式

  (1) 参加卫生部及省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

  (2) 检验科自行组织的与外部实验室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

  4.2.2自行组织比对项目的选择

  质控项目由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组共同商定,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a 客户投诉项目;

  c 新开展的检验项目;

  b 无法溯源的仪器设备;

  d 使用非标准检验方法的项目;

  e 其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或有必要的检验项目。

  4.2.3试验的组织

  (1) 由质量负责人组织参加卫生部及省级临床检验室间质评活动,安排试验时间及检验人员。

  (2) 检验科自行组织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由质量负责人联系参与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外部实验室,安排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时间,以及核算所需实验经费。

  (3) 质量负责人编制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工作计划,报科主任批准。计划内容主要包括:

  a 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项目选择;

  b参加比对的实验室间;

  c 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时间安排;

  d 经费核算。

  4.2.4实施

  a 在参加室间质评活动中,质量负责人负责将质评样本分发给各有关专业组分析。

  b检验科自行组织的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中,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计划要求准备数份同样的样品,一份作为检验任务下达给有关专业分析,其它分送给参加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外部实验室委托检验。

  c 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任务下达到专业组后,由实验组长按正常工作流程组织实施。

  d.检验人员完成试验任务后,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出具结果,交质量负责人汇总。

  4.3室内质量控制

  4.3.1室内质量控制的方式

  (1) 人员比对和方法比对;

  (2) 质控样品检验;

  (3) 平行双样检测;

  (4) 留样的再检验。

  4.3.1检验科内部比对

  (1) 在筹备开展新的检验项目时,质量负责人组织有可能参加此项目的检验人员开展人员间比对和检验方法间比对。

  (2) 当某个测试项目参加人员有变动时,或作为新参加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质量负责人应及时安排人员间比对实验,并对比对结果作出评审。

  (3) 当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或可靠性有怀疑时,质量负责人要及时安排并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仪器间比对和不同方法间的比对。

  4.3.2质控样品检验

  (1) 质量负责人每年对在岗检验人员不定期进行密码质控样考核。检验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检测,上报质量负责人。并对其评价。

  (2)检验人员应在每日检验时进行质控样测定。

  4.3.3平行双样测定

  单次测定结果可疑时,需做平行样,平行样与样品同时测定。

  4.3.4留样的再检验

  留样的再检验结果与原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比对。

  4.3.5内部质量控制的实施

  质量负责人每年年初编制检验科质控计划,包括质控方式、时间、参加人员、过程控制,交科主任批准后实施。

  4.4 质控结果的评审

  每个月各专业组将室内质量控制或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试验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交质量负责人审核,质量负责人写成质控分析报告交科主任。当结果失控时,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实施。

  4.5 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性评审

  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性评审在管理评审时进行。

5.支持性文件

  5.1 保护机密信息程序

  5.2 记录管理程序

  5.3 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质控总结分析报告 ABCD-2-27/01

  质量监控活动评审报告 ABCD-2-27/02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