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试剂耗材控制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检验科试剂耗材控制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23-11-20

  检验科试剂耗材控制程序

  1目的

  保证与检验结果相关的试剂、耗材的采购、领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满足规定的要求。

  2范围

  适用于与检验结果相关的试剂、消耗材料以及它们的组合管理。

  3职责

  3.1各专业组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试剂、耗材的采购申请。

  3.2检验科主任对采购申请进行审核。

  3.3院设备科和检验科组织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委托检验科采购和验收。

  3.4检验科试剂管理员负责进行试剂、耗材的验收、存放及日常管理。

  4工作程序

  4.1申请采购

  购买试剂、耗材,由专业组填写《检验试剂耗材采购申请表》,并清楚、详细地描述技术要求,包括种类、品牌、规格、性能、价格等信息,交试剂管理员汇总后交检验科主任审核批准。

  4.2供应商的评价

  4.2.1对提供试剂、耗材的供应商(包括生厂家和经销商),由院设备科和检验科组织对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录于《供应商评价表》,由院设备科负责任人和检验科主任签署意见后决定是否可列为合格的供应商。

  4.2.2供应商的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供应商的资信能力;

  (2)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

  (3)技术支持能力;

  (4)价格;

  (5)交货情况;

  (6)服务情况,如服务的及时性;

  (7)经销商要有厂家的授权资质。

  4.2.3由院设备科将合格的供应商登录于《供应商一览表》。

  4.3采购管理

  4.3.1设备科或者委托检验科按相关规定实施采购。

  4.3.3设备科或者检验科应按照《检验试剂耗材申请表》中要求的交货日期控制采购进度,如有延期,需及时通知检验科试剂管理员。

  4.4试剂、耗材的验收

  (1)检验科试剂管理员核对试剂、耗材的包装、数量、外观,生产日期,有效期及有无出厂检验合格证等内容。

  (2)验收后,由验收人员将结果记录于《检验试剂标准物质耗材领用验收单》中

  4.5供货清单的建立

  检验科试剂管理员需建立相关试剂、耗材的清单,内容包括批号、实验室接受日期、材料投入使用的日期。

  4.6试剂、耗材的领用

  各专业组根据工作需要,填写物品领用单,按规定领取试剂、耗材。

  5支持性文件

  5.1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5.2仪器设备采购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6.1检验试剂耗材申请表 ABCD-2-09/01

  6.2检验试剂标准物质耗材验收单 ABCD-2-09/02

  6.3物品领用单ABCD-2-09/03

  6.4供应商评价表 ABCD-2-08/01

  6.5供应商一览表 ABCD-2-08/02

篇2:检验科标本接收拒收制度

  检验科标本接收、拒收制度

  第一条 标本接收

  由临床护士将临床各种标本送到检验科标本接收处,临床护士和标本接收员 共同核对无误后接收。

  第二条 标本拒收

  以下情况标本将被拒收

  1.1条码打印不清、偏位、粘贴位置不对,名字不符。

  1.2使用容器错误

  1.3本该抗凝血液出现凝集

  1.4标本采集量不正确

  1.5标本采集时间错误

  1.6未采集具有代表性标本

  1.7采集不顺利所致标本溶血

  1.8过失性采样:如边输液边在输液部位近部采血,所致样品含有大量液体。

  1.9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影响检验结果

  2. 被拒收标本首先及时与临床沟通,在拒收标本登记表上登记,为便于管 理,拒收登记表放于各组电脑桌面。

  第三条 医院监管及整改

  对护理部、院感科的定期监管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做出整改。

篇3:血液标本被检验科退回原因分析

  血液标本被检验科退回原因分析

  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做好常规实验室的室内质量控制之外,不能忽视实验室之外的影响因素如:临床医师列出医嘱,采集标本之前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过程、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护理部角度分析

  1、患儿因素

  由于小儿静脉暴露不充分,且肥胖患儿较多,采血时找不到理想血管,而导致抽血过程不顺利,针头反复提插,致使血液在注射器中已部分凝固;

  3 岁以下小儿头皮静脉或四肢静脉血管细小,静脉压力不足,靠挤压穿刺部位上方使血液间断地被挤入注射器内,使采血时间延长,导致凝血;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血管过细、脆性大,血管过于表浅,血流速度过慢,抽血时较困难或某些新生儿溶血等患儿由于其自身原因,穿刺困难,不能顺利抽出足够的血标本。

  患儿不配合,采血时患儿若情绪激动、剧烈哭闹,会引起血浆成分变化,如血小板增多、血凝和纤溶系统被激活,使凝固活性增强,导致所采血液易凝固。

  2、护士操作中的人为因素

  护士对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不准,采血时未能一针见血,来回穿刺,因针头的机械作用而造成红细胞损伤,外周及末梢血管过细不能一次性采出足够的血量,血流不畅时用力拍打穿刺点静脉,造成组织淤血、缺氧,使红细胞破坏引起溶血。护士使用过细的针头或头皮针,采血针内径过细,血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狭小的针径时受到挤压,血细胞变形或破裂,出现溶血。

  血液注入抗凝真空采血管后未立即轻轻摇匀或摇匀时间不够,血标本未与抗凝剂充分混匀;护士对各种真空采血管的用途与作用机制不了解,选择真空采血管出错。

  3、标本血量与抗凝剂比例不当

  采血量不足或过多会造成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当,血量过多使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可能性增加,会造成血液凝固;

  血量过少,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白细胞形态和体积的改变而影响检验结果。

  4、标本送检不及时

  标本放置过久,细胞壁通透性增高,加之不适当的保存环境,可使血标本发生凝血。

  5、器具不合格

  漏气、负压不够使血流缓慢,靠挤压穿刺部位上方使血液间断地被挤入采血管内,采血时间延长,造成凝血。

检验科角度分析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见于标本溶血、标本脂血、标本出现凝块。

  标本溶血原因见于以下几个方面:(1)采集血液时血管定位进针不准,抽血困难以及采血后未及时取下压脉带可能导致溶血;(2)标本运输不当,运送标本过程中剧烈震荡,也可能导致溶血;(3)标本采集后用力振荡以及分离血清时操作不当等造成的溶血现象。

  脂血的主要原因:(1)患者采集血标本前,医护人员没有向患者做好采集前注意事项的工作,导致有些患者高脂饮食,标本出现脂血;(2)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前输入脂肪乳等营养液体后采集标本,导致标本脂血;(3)患者本身出现脂代谢紊乱,导致标本脂血。

  标本凝固的主要原因:(1)标本采集后,护理人员未将抗凝剂和血液充分混匀;(2)采集的血液和抗凝剂比例不符合要求易导致出现凝块;(3)采血管过期、采血不顺利、血流量小导致采血时间长易导致出现凝块。

  其他原因如输液时采血、条码不清楚、留错标本、标本量少、标本污染等原因占不合格标本的比率较少,原因可能有:(1)临床护士对标本采集的不规范,没有按照《标本采集和运输指南》采集;(2)对护理工作人员标本采集知识培训较少;(3)医护人员对采血患者没有告知采血注意事项;(4)对特殊人群采血存在困难,易导致不合格标本。

  tips:检验科专业角度分析溶血原因

  1、病人血管不充盈,用止血带时间过长,捆扎过紧,并反复用力拍打穿刺部位,引起血管内溶血;

  2、穿刺不顺利,针尖在静脉中反复探寻,损伤组织过多,造成血肿而溶血:

  3、混匀抗凝管时用力过猛或送检时振荡过大;

  4、从已有血肿的静脉采血,血样可能含有已溶血的细胞;

  5、未使用采血针,而使用了一次性注射器,抽血过快,采血后将血从注射器注入试管过猛,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

  6、标本量不足,血液和抗凝剂比例失调,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

  7、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或碘伏消毒,酒精或碘伏未干即开始采血;

  8、注射器或盛血容器不干燥或容器污染;

  9、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气泡,发生溶血;

  10、用真空管采血却未抽足量,即真空管内还残留部分负压,引起标本溶血。

篇4:检验科标本拒收规范

  检验科标本拒收规范

  1.样本容器上无标识或标识不清。

  2.样本标签上申请检验项目非本实验检验项目的标本。

  3.样本容器上标签和标本已经分离,标本容器上又无明确患者标识

  4.空管或标本量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如生化全套项目总血量少于2ml,离心后血清量少于1ml;凝血标本过多或过少;血常规标本采集量少于1ml;尿常规及大便常规标本量极少等。

  5.收集容器不正确,如血清标本用了抗凝管;血浆标本错用普通管;用普通大便盒留取培养标本等。

  6.检验标本类型不符,如标本标签上注明血,但送检标本为胸水。

  7.做凝血项目标本、血项目标本出现凝块。

  8.标本外部有严重的遗洒、渗漏或破裂,怀疑标本可能交叉污染的。

  9.经询问,确认标本超过标本允许送达时间的,如尿常规检测已超过2小时。

  10.需要空腹采血而未空腹的标本

  11.未做到无菌处理的各种培养标本

  12.经查对标本的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等不相符者

  13.未满足厌氧要求的厌氧培养标本

  14.未按规定留取标本(如粪便常规不能用吸湿性的容器,如卫生纸、棉签等采集

  15.疑为输液同侧抽血或混有其它液体,经联系后确认标本确有污染或无法确认污染但结果直接提示污染的按不合格标本处理

  16.标本被稀释(如骨髓标本混入外周血)

  17.临床信息不充分的标本,如24小时尿液标本未注明尿量、身高、体重、血肌酐等信息

  对于接收后(如离心后)或检测中发生的溶血、脂血、黄疸等标本,与主管医生联系,必要时重新采集;如需继续检验,则须在检验报告备注中注明标本状态。

  对于不合格标本,标本接收人员需填写《不合格标本记录表》,同时以电话方式将此信息传递给临床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篇5:检验科管理评审程序

  检验科管理评审程序

  1目的

  对本检验科质量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用、有效和在检验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服务质量,并做必要的改进。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科质量体系及检验工作的评审。

  3职责

  3.1科主任主持管理评审活动,并做出管理评审结论。

  3.2质量负责人负责《管理评审计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编写相应的评审报告;并负责纠正措施实施的跟踪和验证工作。

  3.4各部门负责人提供本部门有关的报告资料,并负责纠正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4工作程序

  4.1管理评审的计划

  4.1.1年度管理评审

  (1)一般情况下,管理评审每12个月内进行一次,对该年度的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

  (2)质量负责人编制《管理评审计划》,交科主任批准。

  (3)《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包括:

  a评审目的;

  b参加人员;

  c评审内容;

  d评审的准备工作要求;

  e评审时间安排。

  4.1.2适时管理评审

  (1)在下列情况下,由科主任提出,可适时地制定计划进行相应的管理评审。

  a当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发生变更时。

  b当本科的组织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时。

  c当本科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相关方连续投诉时。

  d当科主任认为有必要时,如认证前的管理评审。

  (2)质量负责人编制适时《管理评审计划》,交科主任批准。适时管理评审计划的内容参照年度管理评审的计划,但评审内容一般针对4.1.2(1)中某一具体内容。

  4.2管理评审的内容

  管理评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a)上次管理评审的执行情况;

  b)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状况和所需的预防措施;

  c)管理和监督人员的报告;

  d)近期内审的结果;

  e)外部机构的评审;

  f)外部质量评审和其它形式的实验室间比对的结果;

  g)承担的工作量及类型的变化;

  h)反馈信息,包括来自临床医生、患者以及其它方面的投诉和相关信息;

  i)用于监测实验室患者医疗护理工作质量的指示系统;

  j)不符合项;

  k)周转时间监控;

  l)持续改进过程的结果;

  m)对供应商的评价。

  4.3管理评审的准备

  4.3.1质量负责人将《管理评审计划》发送到有关部门,相关部门准备本部门的报告资料,报告资料按4.2要求准备。

  4.3.2质量负责人收集齐各部门的报告资料后,并将经科主任批准后的《管理评审通知单》发给参加评审会议的人员。

  4.4评审

  4.4.1评审会议

  (1)科主任主持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

  (2)参加评审会议的人员对《管理评审通知单》中的评审内容进行逐项评审。

  4.4.2评审结论

  科主任对所涉及评审内容做出结论,并对改进活动提出明确要求。

  4.5管理评审报告

  4.5.1文控员作好管理评审会议记录。质量负责人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经科主任批准后发至各部门。

  4.5.2评审报告的内容包括:

  (1)评审目的;

  (2)评审时间;

  (3)参加评审人员;

  (4)评审的内容及结论;

  (5)需采取的纠正措施。

  4.6纠正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要求,并将其结果由质量负责人记录《管理评审报告》中。

  5支持性文件

  5.1纠正措施控制程序

  5.2预防措施和持续改进控制程序

  6记录和表单

  6.1管理评审计划ABCD-2-17/01

  6.2管理评审通知单 ABCD-2-17/02

  6.3管理评审报告ABCD-2-17/03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