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检验科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23-11-20

  检验科量值溯源管理程序

1目的

  对计量设备的校准进行控制,保证计量设备的量值及检测结果的可溯源性。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检验科计量设备的校准和检测结果的量值溯源。

3.职责

  设备管理员负责制定设备的《设备校准计划表》、《设备校准周期表》,并组织进行设备的送检、校准。

4.工作程序

  4.1 计量设备校准计划的制定。

  4.1.1设备管理员每年年底制定下年度设备检定、校准计划,报科主任审批。计划内容包括:

  (1) 设备名称、型号、编号、测量范围;

  (2) 原检定证书编号、有效期;

  (3) 检定机构名称;

  (4) 检定时间;

  (5) 溯源方式。

  4.2 设备校准实施

  4.2.1新购入的计量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经安装、调试,校准合格后投入使用,校准不合格的设备不得使用。

  4.2.2设备管理员应根据设备校准计划,按时做好送检、校准等工作。

  4.3 无法溯源的检测设备的比对

  4.3.1在无法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的情况下,可参比到一个自然常数或其它规定的参考值。如果以上都无法实现或不相关,还可采用以下方法(但不限于此)以提供结果的可信度:

  a) 参加适当的实验室间的比对计划;

  a) 使用相应的参考物质,有证书说明其材料的特性;

  b) 以其它程序进行检验或校准;

  c) 进行比率型或互易型的测量;

  d) 使用已经明确建立的、经规定的、性能已确定的且被有关各方普遍接受的协议标准或方法;

  e) 将供应商或制造商提供的关于试剂、程序或检验系统的溯源性的说明形成文件。

  4.4 对校准证书、比对或能力试验验证结果的确认与可疑测量的追溯。

  4.4.1计量校准证书应给出校准测量范围的不确定度。

  4.4.2技术负责人应对校准证书,确认设备的技术指标是否能满足检验工作的要求,并将确认结果通知设备管理员予以记录。

  4.4.3当设备校准结果出现超差或判为不合格时,各专业组负责人应对以前使用该设备所做的检验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对以前的测量结果造成了影响。如已造成影响应予以纠正,见《检验工作不符合控制程序》。

  4.5 校准证书和校准结果由设备管理员负责归入设备档案。当设备需要使用修正值,或设备使用人员需要经常使用校准证书或校准结果时,可将证书或校准结果复印放在工作场所。

5.支持性文件

  5.1 《设备管理程序》

  5.2 《不符合检验工作控制程序》

  5.3 《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6.记录表格

  6.1 设备校准计划表 ABCD-2-23/01

  6.2设备校准周期表 ABCD-2-23/02

篇2:检验科记录管理程序

  检验科记录管理程序

  1目的

  对记录进行控制,确保记录的真实、完整、有效,为质量体系的有效运作和检测工作符合规定要求提供证据。

  2范围

  适用于质量体系运行产生的所有记录管理的全过程。

  3职责

  3.1各部门完成相关记录的编制、填写、收集和归档前管理。

  3.2档案管理员负责记录的归档、保存管理。

  3.3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分别负责质量记录、技术记录格式的审核。

  3.4科主任负责所有记录格式的批准。

  4工作程序

  4.1记录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

  a)检验申请表;

  b)检验结果和报告;

  c)仪器打出的结果;

  d)检验程序;

  e)实验室工作记录薄/记录单;

  f)查阅记录;

  g)校准函数和换算因子;

  h)质量控制记录;

  i)投诉及所采取的措施;

  j)内部及外部审核记录;

  k)外部质量评审记录/实验室之间的对比;

  l)质量改进记录;

  m)仪器维护记录,包括内部和外部的校准记录;

  n)批次记录文档,供应品的证书,包装嵌入物;

  o)差错/事故记录及应对措施;

  p)人员培训及能力记录。

  4.2记录要求

  4.2.1记录的填写应字迹端正、清晰、文字通顺、条理清楚,技术术语使用准确。并不得使用铅笔、圆珠笔填写,须用钢笔或签字笔进行填写。

  4.2.2记录不得涂改,如需改动,只能在改动处进行划改,不能使原字迹模糊或消失,且原记录人需在改动处签字。

  4.2.3记录表格上的签名栏经相关权责人员签署后方为有效,表格中若有不适用栏应予以划线。

  4.2.4检验原始记录应包含足够的信息项目,如人员、设备、方法、环境等,根据这些信息可再现检验过程。填写时要求不漏项、不错项、并严格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4.2.5原始记录或报告中的数据处理方法按《数据控制程序》的规定进行。

  4.2.6检验原始记录应在检验现场或检验过程中,逐项进行填写。检验原始记录应至少有一名检验人员签字。

  4.3记录的归档和调阅

  4.3.1档案管理员负责对本检验科所有记录资料实行统一管理,记录应分类存放在文件柜中,防止丢失、损坏或变质,并在档案上注明标识以便查阅,同时应做好记录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4.3.2记录只能由与工作有关的人员调阅,调阅人需填写《文件、资料和记录调阅申请表》。涉及到机密信息的记录或资料按《保护机密信息程序》执行。

  4.3.3所有记录的原件一律不外借。若确需借阅,经科主任批准后,由文控员提供复印件,并办理借阅手续。

  4.3.4采用电子媒介形式保存的记录(如软盘),应注意防潮、防压、防光、防磁并及时备份,避免储存内容丢失。

  4.4记录的保存期限

  4.4.1依据记录的重要性和国家、行业的有关管理规定,确定记录的保存期限。

  4.4.2由本检验科保存的记录资料,应由文控员编制成《记录保存期限一览表》,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保存部门、归档周期,交科主任批准执行。各部门按归档周期整理好相应记录,填写《档案资料交接记录》交档案管理员签收。

  4.5记录的销毁

  档案管理员每年年底对记录资料进行清理,并对保存期到了的记录予以整理,经科主任批准后销毁。

  5支持性文件

  5.1检验报告管理程序

  5.2数据控制程序

  6记录表格

  6.1记录保存期限一览表ABCD-2-15/01

  6.2文件、资料和记录调阅申请表ABCD-2-15/02

  6.3档案资料交接记录ABCD-2-15/03

篇3:检验科标准物质控制程序

  检验科标准物质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检验科实验室所用的标准物质进行控制和管理。

  2 范围

  适用于对质量控制、仪器校准、分析方法比对及评价、技术仲裁和实验室能力测试等所用标准物质和基准物质的采购、保管、使用等工作的管理。

  3 职责

  3.1 质量管理组负责实验室年度标准物质的采购计划、验收、保管、发放。

  3.2 质量管理组监督各项目或仪器相关负责人员对所领用的标准物质的保管和正确使用。

  3.3 院设备科负责标准物质的采购。

  4 工作程序

  4.1年度标准物质采购计划

  4.1.1各项目或仪器负责人应于每年底,上报质控组其所需标准物质的年度需求。质量管理组汇总后,于年底编制检验科的《年度标准物质采购计划》,由技术负责人复核签署,主任批准,报院设备科实施采购。

  4.1.2年度标准物质采购计划的内容应包括:序号、标准物质名称、浓度范围、介质、数量、申购人员姓名、申购日期、建议的供货厂商等。

  4.2 标准物质的购买

  4.2.1经批准后的年度标准物质采购计划,由院设备科按《仪器设备采购控制程序》进行供应厂商调查、采购等。购买的标准物质必须是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物质。

  4.3 标准物质的管理

  4.3.1标准物质购进后,由质量管理组组织验收,包括外观、保质期及证书等。并填写《检验试剂标准物质耗材验收单》, 验收合格后,质量管理组填写《主要标准物质表》。

  4.3.2标准物质包括基准物和标准物。

  4.3.3基准物包括基准溶液、定值物、校准物、质评物等。要用作实验室的校准工作或绘制校准曲线。对于基准物,需填写《基准物使用情况表》。

  4.3.4标准物包括标准溶液、非定值校准物、质控物等。用于控制检验分析的质量,开展室内质量控制。验收后,由质量管理组交付使用人员,在日常工作使用后填写《标准物使用情况表》。

  4.3.5质量管理组对未被领用的标准物质,要按证书中规定的保存条件、保存期限妥善管理,失效报废时应予以记录。

  4.4 标准物质的使用

  4.4.1使用人在使用前,要仔细阅读标准物质所附证书上的内容,了解量值特点、化学组成、稀释方法、基体和标准值的测定条件。

  4.4.2用于室内控制的标准物质,使用人员要在规定期限内,将测定值及质控图上报质控组,质控组负责人应对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存档。

  5支持性文件

  5.1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5.2 仪器设备采购控制程序

  6 记录表格

  6.1 主要标准物质表 ABCD-2-22/01

  6.2 年度标准物质采购计划 ABCD-2-22/02

  6.3 基准物质使用情况表 ABCD-2-22/03

  6.4 标准物质使用情况表 ABCD-2-22/04

  6.5 检验试剂标准物质耗材验收单 ABCD-2-08/02

篇4:检验科室内质控工作制度

  检验科室内质控工作制度

01 各实验组应创造条件开展室内质控

02 室内质控数据的处理

  生化,血液细胞计数(包括三分类,五分类),尿化学,凝血因子检查,乙肝两对半等应每天做室内质控。生化待条件成熟时做双水平。化学发光、特定蛋白、细菌药敏,鉴定及核酸扩增等检查项目,由于试剂成本、标本量及质控品因素,可以不每天测定质控,但必须建立质控体系,在更换试剂批号或校准后进行质控。其余项目不论仪器或手工均应积极争取,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室内质控

03 室内质控数据的管理

  所有开展质控的项目,不论每日做还是需要时做,均应把数据输入质控管理内软件。质控管理软件包括定性(半定量),定值,Westgard单水平,Westgard双水平质控,各实验室可按自身质控特点选用。

  1)统计:每月末,应对当月所有的质控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处理,并做本月室内质控评价。

  2)保存:每月5日前将前一月的质控图打印,并存盘。

04 失控处理及失控报告单

  3)上报:每月5日前将前一月的质控图交质控组分析、评价后存档。

05 质控日记

  遇到失控,应按失控原因分析步骤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失控后必须填写失控报告单。

06 监督

  每日与质控有关的内容要求记录在本人的工作日记中,可供回顾性分析。

  质量监督员、质控组和科主任将不定期在电脑中抽查室内质控开展执行情况。对未严格执行者按科室有关规定进行批评及经济扣罚。并记录在业务考评内容中,作为各类评审时的材料。

篇5: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方法

  检验科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方法

01化学污染

  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被污染部位。

  立即到急诊室就诊,根据造成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不同性质用药。

02针刺伤

  在发生事件后的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

  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后,应立即用力捏住受伤部位,向离心方向挤出伤口的血液,不可来回挤压,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

  用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伤口,并用防水敷料覆盖;

  意外受伤后必须在48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必须在72小时内作HIV、HBV等的基础水平检查;

  可疑被HB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注射抗乙肝病毒高效价抗体和乙肝疫苗;

  可疑被HC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尽快于被刺伤后做HCV抗体检查,并于4~6周后检测HCV的RNA;

预防性疫苗

  可疑被HIV感染的锐器刺伤时,应及时找相关专家就诊,根据专家意见预防性用药,并尽快检测HIV抗体,然后根据专科医生建议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在跟踪期间,特别是在最初的6~12周,绝大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因此在此期间必须注意不要献血、捐赠器官及母乳喂养,性生活时要用避孕套。

  医务人员因工作的特殊性,经常暴露于高致病、致死性传染性疾病的环境中,常因注射器针头刺入皮肤、吸入具有感染性的气溶胶或直接接触了传染性物质而暴露于某种传染源。因此应该注射疫苗更好地防护自己、患者以及家人。

  强烈建议所有医务人员预防接种的疫苗:乙型肝炎、麻疹、风疹、 腮腺炎、水痘、流感疫苗等。

03皮肤、粘膜、角膜污染

  某些特殊条件或环境下要求进行的预防接种:如接触伤寒沙门菌的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接种伤寒疫苗、脑膜炎暴发时接种脑膜炎疫苗等。

  1. 皮肤若意外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其他化学物质时,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

  2. 若患者的血液、体液意外进入眼睛、口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04灼伤

  3. 及时到急诊室就诊,请专科医生诊治;48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报告(医生报告医务处,护士报告护理部),并报告感染管理科领取并填写相关登记表。

  碱类灼伤:

  皮肤: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碱性物质基本消失为止,再用1%~2%醋酸或3%硼酸溶液进一步冲洗。

  眼睛:被碱灼伤时应先用大量流水冲洗,再选择适当的中和药物如2%~3%硼酸溶液大量冲洗,特别要注意穹窿部要冲洗彻底。

  酸类灼伤:

  一般酸灼伤:被一般酸灼伤后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彻底冲洗后可用2%~5%的碳酸氢钠溶液、淡石灰水或肥皂水进行中和,切忌未经大量流水彻底冲洗就用碱性药物在皮肤上直接中和,这样会加重皮肤的损伤。

  浓硫酸灼伤:皮肤被浓硫酸沾污时切忌先用水冲洗,以免硫酸水合时强烈放热而加重伤势,应先用干抹布吸去浓硫酸,然后再用清水冲洗。

05标本污染

  强酸灼伤:强酸溅入眼内,用眼喷淋器冲洗时应,冲洗时应拉开上下眼睑,使酸不至于留存眼内和下穹窿中,立即送医院眼科治疗。

  1. 棉质工作服、衣物有明显污染时,可随时用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浸泡30~60分钟,然后冲洗干净。

  2. 各种表面若被明显污染,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撒于污染表面,并使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60分钟,再擦除,拖把或抹布用后浸于上述消毒液内1小时。

  3. 仪器污染应考虑消毒方法对仪器的损伤,和对检测项目的影响,选用适当的方法。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