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安全预警应急体系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16

1安全预警机制

N1:没有安全预测预警系统及其设定的应急响应(预警)级别,或者严重不符合要求。

N2:现场没有预警/警报(紧急报警系统),或者经验证无或效果不佳。

N3:没有建立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制度,或者没有合理的实现方式。

N4:日常生产经营工作的检查考核没有包括安全预测预警系统的运行。

2应急救援组织

N1:应急救援组织体系运作机制严重缺失,严重不符合要求。

N2:没有设立应急协调中心(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事机构)的常设机构。

N3:现场应急指挥机构组成职责没有涵盖所有现场应急救援活动的应急功能。

N4:至少2项应急响应功能分配与各部门/单位的职能及活动不相符、不匹配。

N5:没有建立应急人员的应急能力保持方案。

3应急资源保障

N1:没有评估现有应急能力并编制所需应急设备/器材的类型、数量、性能和存放位置、备用措施等清册。

N2:没有应急专项经费管理监督措施以及应急状态时经费保障措施。

N3:没有参与应急活动的所有部门通讯方式、分级联系方式。

N4:现场配置的消防器材、个人防护装备和与接触物质相关的呼吸装置/急救器材至少有2类/3个在类型、数量上不符合要求,或者器材放置于不容易拿取的位置。

N5:没有现有应急器材的登记表和分布图。

N6:生产区域及应急器材/设备没有施行编号、符号标记管理。

4应急预案编制

N1:没有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N2:所编制应急救援预案没有层次,没有形成预案体系。

N3:没有编制标准化操作程序(基本程序)。

N4:没有制定专项应急处置方案。

N5:没有充分、详细、可靠的支持附件。

N6:没有进行应急预案发布前的评审,或者只有内部评审二没有外部评审。

N7:应急预案没有由行政正职签署发布,并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

5应急预案实施

N1:没有制定应急预案实施后的应急工作实施方案。

N2:没有按按要求展开应急预案的专题培训并宣传、教育应急知识,或者记录、材料严重缺失。

N3:当年举办的演习不符合要求(特别是类型和频次),或者关于演习计划和方案、记录、总结、报告等记录材料档案严重缺失。

N4:没有制定预案维护和更新的计划和要求。

N5:当年对预案没有任何的维护、更新、修订改进。

篇2: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一、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

(2)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确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二)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

由于特种设备自身的特点,特种设备事故往往具有发生突然、危害范围广的特点,因而决定了特种设备应急救援行动必须做到迅速、准确和有效。迅速,就是要求建立快速的应急响应机制,能迅速准确地传递事故信息,迅速地召集所需的应急力量和设备、物资等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统一指挥与协调系统,开展救援活动。准确就是要求有相应的应急决策机制,能基于事故的规模、性质、特点、现场环境等信息,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地对应急救援行动和战术进行决策。有效,主要指应急救援行动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它取决于应急准备的充分性与否,即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有效的外部增援机制等。

二、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如《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对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七条规定:“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

三、特种设备事故的应急管理

尽管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尽管在实际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一)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安全距离、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从长远观点来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有效方法。

(二)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包括应急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施)、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的紧急疏散、工程抢险措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和外部求援、急救与医疗、消防等。其目标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群,尽可能控制并消除事故。

(四)恢复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在短期恢复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长期恢复包括厂区重建和受影响区域的重新规划和发展。在长期恢复工作中,应汲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四、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

(一)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组织机构

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往往涉及单位的各个部门,因此应预先明确在应急救援中承担相应任务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比较典型的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的机构构成包括:

1.应急救援中心

2.应急救援专家组

3.医疗消防等

4.后勤保障组织

篇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1、概述

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原则,然而无论预防工作如何周密,事故和灾难总是难以根本避免的。为了避免或减少事故和灾害的失,应付紧急情况,就应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才能在事故和灾害发生的紧急关头反应迅速、措施正确。要从容地应付紧急情况,需要周密的应急计划、严密的应急组织、精干的应急队伍、灵敏的报警系统和完备的应急救援设施。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3方面的含义

1)事故预防:通过危险辨识、事故后果分析,采用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且使可能发生的事故控制在局部,防止事故蔓延。

2)应急处理:万一发生事故(或故障)有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能快速反应处理故障或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3)抢险救援:采用预定现场抢险和抢救的方式,控制或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

2、重大事故需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装置的规模越来越大,一旦发生事故,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石化工业在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易燃、易爆、有毒及强腐蚀性原料。在开采、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火灾、中毒、放射等事故也越来越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据美国芝加哥安全咨询公司统计,1957~1986年发生的100例损失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重大爆炸火灾事故中,炼油厂占42例。国内1950~1979年统计的186起爆炸事故中,与油气泄漏有关的事故有48起。过去几十年全世界发生的重大事故中,由于化学物质引起的爆炸事故占50%之多。

1.2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和原则

1)制订预案的目的

虽然人们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生产单位对危险场所和部位也加强了管理和检查,生产经营单位生产过程中的风险降到了可以接受的程度,但是由于操作、物料、设施、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的客观存在,或由于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认识的局限性,事故发生的概率有时还比较高,重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也还存在。

为了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予以控制,防止重大事故的蔓延,有效地组织抢险和救助,施工单位应对已初步认定的危险场所和部位进行重大事故危险源的评估。对所有被认定的重大危险场所,应事先进行重大事故后果定量预测,估计在重大事故发生后的状态、人员伤亡情况及设备破坏和损失程度,以及由于物料的泄漏可能引起的爆炸、火灾、有毒有害物质扩散对单位及周边地区可能造成危害程度的预测。

依据预测,提前制订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培训抢险队伍和配备救助器材,以便在重大事故发生后,能及时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救援,在短时间内使事故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制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目的有2个:

(1)采取预防措施使事故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事故发生。

(2)能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有效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2)制订预案的原则:

生产安全至是“人一机一环境”系统相互协调,保持最佳“秩序”的状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事故的预防和事故发生后损失的控制两个方面构成。

①从事故预防的角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从事故预防的角度看,事故预防应由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共同构成:

(1)技术上采取措施,使“机一环境”系统具有保障安全状态的能力。

(2)通过管理协调“人自身”及“人一机”系统的关系,以实现整个系统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单位职工对生产安全所持的态度、人的能力和人的技术水平是决定能否实现事故预防的关键因素,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事故预防和控制的可靠性。采取措施,万一发生事故,也只能在局部,不会蔓延。

“提高系统安全保障能力”和“将事故控制在局部”是事故预防的两个关键点。

②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角度制定应急预案

从事故发生后损失控制的角度看,事先对可能发生事故后的状态和后果进行预测并制订救援措施,一旦发生异常情况:

(1)能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进行救援处理。

(2)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突发性重大事故发生。

(3)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4)同时又能及时地恢复生产。

③应急救援预案采用的方式:

单位自救和社会自救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能停留在纸上,要经常演练,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投入救援。“及时进行救援处理”和“减轻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事故损失控制的两个关键点。

综上所述,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防为主,防救结合”。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构成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在认识危险,了解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通过对事故后果的预测和估计,针对事故所制定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对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外部预案和内部预案构成,相互独立又协调一致。对同一种事故后果预计,政府部门根据当地安全状况制定外部预案,生产单位负责制定内部预案。

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写要求和编写提纲

编写要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求,包括:事故预防措施的落实、应急处理程序和方法的规定、抢险救援技术保障等。编写或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应具体描述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发生时所采取的措施,其基本要求是:

(1)具体描述可能的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及其后果。

(2)确定应急期间负责人及所有人员在应急期间的职责。

(3)确定应急期间起特殊作用人员(例如:消防员、急救人员、毒物泄漏处置人员)的职责、权限和义务。

(4)规定疏散程序。

(5)明确危险场所、物料的识别和位置及其处置的应急措施。

(6)建立与外部应急机构的联系(消防部门、医院等)。

(7)定期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公安部门、保险机构及相邻企业及住户的交流。

(8)做好重要记录和设备等保护(如装置布置图、危险物质数据、联络电话号码等)。

对事故的处理和救援,国家鼓励“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的开发。“重大事故处理专家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对已确定的重大危险源的原始数据和事先预测事故发生后可实施的救助方案进行编制储存,在事故发生后及时输入现场数据,经过计算机的逻辑计算和推理,模拟专家思维而作出可行的应急救援措施,优化出所需最佳方案,提供给事故救援指挥者进行事故紧急救援的决策选择。

1.3.编写提纲

(1)单位的基本情况。

(2)危险目标的数量及分布图。

(3)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4)装备及通讯网络和联络方式。

(5)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和训练。

(6)预防事故的措施。

(7)事故的处置。

(8)工程抢险抢修。

(9)现场医疗救护。

(10)紧急安全疏散。

(11)社会支援等。

1.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由外部预案和内部预案两部分构成。

1)外部预案

外部预案,由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府对所辖区域内危险特点和危险性高的企业、公共场所、要害设施都有应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外部预案与内部预案相互补充,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内部应急救援能力不足更需要外部应急救助。

外部预案内容包括:

(1)组织系统。指挥机构、应急协调人(姓名、电话)、应急控制中心、报警系统、应救援程序等。

(2)应急通讯。通讯中心、求救信号、电话或呼叫通讯网、求救组织系统等。

(3)专业救援设施。救火车、救护车、提升设备、推土机等。

(4)专业和志愿救援组织。专业救援组织为消防队、志愿救援组织为义务消防员或相关经培训人员。

(5)救援中心。提供事故救援、危险物质信息库、事故技术咨询等。

(6)气象与地理信息。收集事故当日的气候条件、天气预报、水汶和地理资料等。

(7)预案评审。收集同类事故、救援训练和演习、检查和评价预案落实状况、检查本地区外部预案与内部预案的接口、调整外部预案等。

内部预案由相关单位制定,内部预案包含总体预案和各危险单元预案。

内部预案的内容包括:组织落实、制定责任制、确定危险目标、警报及信号系统、预防事故的措施、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办法、救援器材设备贮备、人员疏散等。

具体内容:

1.单位的基本情况

(1)单位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影响。

①单位的占地面积、周边纵向、横向距离;

②距生产经营单位围墙外500m、1000m范围内的居民(包括工矿企事业单位及人数);

③气象状况;

④地震活动。

(2)单位的规模与现状

①单位主要装置的生产能力;

②危险品的品名及正常储量;

③单位内职工三班的人数分布。

(3)单位的道路及运输。

2.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图

(1)危险源的确定。根据危险物质的品种、数量、危险特性及可能引起事故的后果,确定应急救援的危险源,可按危险陡的大小依次排为1号危险源、2号危险源、3号危险源等。

(2)画出分布图并标出数量。

(3)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对每个已确定的危险源要做出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即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危害及影响范围。预测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途径,如井喷、井涌、机械伤害、重物打击、高处坠落、触电伤害、腐蚀伤害、火灾爆炸、中毒危害、粉尘危害、噪声危害、振动危害、放射性危害等。

3.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

(1)指挥机构。单位成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由队长、有关副队长及生产、安全、设备、保卫、卫生、环保等部门领导组成,下设应急救援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安全部门兼管。发生重大事故时,指挥领导小组立即到位,队长任总指挥,有关副队长任副总指挥,负责本单位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指挥部可设在生产调度室。在编制“预案”时应明确,若队长和副队长不在本单位时,由安全部门或其他部门负责人为临时总指挥,全权负责应急救援工作。

(2)指挥机构职责。

指挥领导小组:负责单位“预案”的制定、修订;组建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组织实施和演练;检查督促做好重大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指挥部:发生重大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组织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一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

(3)指挥人员分工。

①总指挥:组织指挥本单位的应急救援;

②副总指挥:协助总指挥负责应急救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③指挥部成员:在统一指挥下进行工作;

④安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⑤保卫负责人:负责灭火、警戒、治安保卫、疏散、道路管制工作;

⑥生产负责人(或调度长):负责事故处置时生产系统、开停车调度工作;事故现场通讯联络和对外联系;

⑦设备(机动)负责人:协助总指挥负责工程抢险抢修工作的现场指挥;

⑧卫生负责人: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中毒、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

⑨总务负责人:负责抢救受伤、中毒人员的生活必需品供应;

⑩供销负责人:负责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⑩环保负责人:负责事故现场及有害物质扩散区域内的无害化处理及监测工作,必要时代表总指挥部对外发布有关信息。若无相应的负责人时,其分工内容由职责相近的人员承担,且在预案中予以明确。

(4)处理紧急事故的组织结构

4.装备及通讯网络和联络方式

为保证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事先必须配备装备器材,并对信号做出规定。必须针对危险源并根据需要,将抢险抢修、个体防护、医疗救援、通讯联络等装备器材配备齐全。平时要专人维护、保管、检验,确保器材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保证能有效使用。

信号规定:对各种通讯工具/警报及事故信号,平时必须做出明确规定,报警方法、联络号码和信号使用规定要置于明显位置,使每一位值班人员熟练掌握。

5.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任务和训练

(1)救援队伍。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实际需要,应建立各种不脱产的专业救援队伍,包括:抢险抢修队、医疗救护队、义务消防队、通讯保障队、治安队等,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担负单位各类重大事故的处置任务。单位的职工医院应承担中毒伤员的现场和院内抢救治疗任务。

(2)训练和演习。加强对各救援队伍的培训。指挥领导小组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危险源可能发生的事故,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模拟演习,把指挥机构和各救援队伍训练成一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硬的指挥班子和抢救队伍。一旦发生事故,指挥机构能正确指挥,各救援队伍能根据各自任务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控制并消灭事故、抢救伤员,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6.预防事故的措施

对已确定的危险源,根据其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发生。各种预防措施必须建立责任制,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针对发生大量有毒有害物料泄漏、着火等情况,还应制定降低危害程度的措施。

7.事故的处置

制定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案和救援程序。

(1)处置方案。根据危险源模拟事故状态,制定出各种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置方案,如井喷、井涌、大量毒气泄漏、多人中毒、火灾、爆炸、停水、停电等,包括通讯联络、抢险抢救、医疗救护、伤员转送、人员疏散、生产系统指挥、上报联系、求援行动方案等。

(2)处理程序。指挥部应制定事故处理程序图,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时,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应做什么,第三步再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做到临危不乱,正确指挥。

重大事故发生时,各有关部门应立即处于紧急状态,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根据对危险源潜在危险的评估,按处置方案有条不紊地处理和控制事故,既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麻痹大意,尽量把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工程抢险抢修

有效的工程抢险抢修是控制事故、消灭事故的关键。抢险人员应根据事先拟定的方案在做好个体防护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及时堵漏排险、消灭事故。

目前,国内有些外资企业在安全管理上狠抓“事故预防”和“疏散撤离”。发生事故立即“报警”,但一般不主张“抢险”,因为公司财产已作保险,事故损失可由保险公司负责。

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因此,事故发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立即组织抢险救灾,防止事故扩大。

9.现场医疗救护

及时有效的现场医疗救护是减少伤亡的重要一环。

(1)施工队应建立抢救小组,每个职工都应学会心肺复苏术。一旦发生事故出现伤员,首先要做好自救互救。

(2)对发生中毒的病人,应在注射特效解毒剂或进行必要的医学处理后才能根据中毒和受伤程度转送各类医院。

(3)在医院和单位卫生所抢救室应有抢救程序图,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熟练掌握每一步抢救措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发生重大事故,可能对本单位内、外人群安全构成威胁时,必须在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紧急疏散与事故应急救援无关的人员。井架上应设立“风向标”。疏散的方向、距离和集中地点,必须根据不同事故,做出具体规定。总的原则是疏散安全点处于当时的上风向。

对可能威胁到单位外居民(包括相邻单位人员)安全时,指挥部应立即和当地有关部门联系,引导居民迅速撤离到安全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四条规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11.社会支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七十二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单位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本单位抢险抢救力量不足或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时,指挥部必须立即向上级和相邻单位通报,必要时请求社会力量援助。社会救援队伍进入本单位时,指挥部应责成专人联络,引导并告之安全注意事项。

1.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

对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检查”一般可以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检查预案程序,第二层次是检查预案内容,第三层次是检查预案配套的制度和方法。

1检查预案程序

1)危险源确定程序

(1)找出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物品、系统、施工过程、设施或能量(电、磁、射线等)。

(2)对危险辨识找出的因素进行分析:

①分析可能发生事故的后果(人的伤害、物的损失、环境的破坏);

②分析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

(3)将危险分出层次,找出最危险的关键单元(少数)。

(4)确定是否属于“重大危险源”。

(5)对属于“重大危险源”以及危险度高的单元,进行“事故严重度评价”。

(6)确定危险源(按危险性的大小依次排为1号危险源、2号危险源、3号危险源等)。

2)事故预防程序

遵循事故预防PDCA循环的基本过程,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置(Action)。

(1)通过安全检查掌握“危险源”的现状。

(2)分析产生危险原因。

(3)拟订控制危险的对策。

(4)对策的实施。

(5)实施效果的确认。

(6)保持效果并将其标准化,防止反复。

(7)持续改进,提高安全水平。

3)应急救援程序

要求根据危险源模拟事故状态,制定出每种事故状态下的应急救援方案,不能遗漏。

当发生事故时,每个职工都应知道各种紧急状态下,每一步“做什么”和”怎么做”。这就需要通过演习来打通救援程序。

大型企业的“应急救援程序”应该将“单元应急救援程序”汇编在内,不能出现盲点。

(1)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启动程序。

(2)指挥部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和信号的程序及通讯网络。

(3)抢险救灾程序(救援行动方案)。

(4)工程抢险抢修程序。

(5)现场医疗救护及伤员转送程序。

(6)人员紧急疏散程序。

(7)事故处理程序图。

(8)事故上报程序。

篇4:提升车间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为加强和规范提升车间事故应急管理,预防事故和减少事故事故危害,根据矿有关事故救援规定,结合车间实际,特制定本安全事故救援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从维护广大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确保安全,实现车间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一强三优”现代车间的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构造“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高车间防范事故的应急能力。

二、制定预案的目的

制定事故救援体系,是为了在车间面临突发工伤及设备事故时,能够统一指挥,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针对事故实施有组织的控制,避免事故现场的慌乱无序,防止事故扩大和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车间成立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车间事故现场指挥,事故安全应急救援指挥部由车间主任和车间分管安全的副主任及有关成员组成。

总指挥:由车间主任担任肖军生。

副总指挥:由车间各分管安全副主任担任

成员:技术组人员、各工段长担任

事故应急指挥部职责:指挥协调各工作小组和义务救援队开展工作,迅速赶赴现场,及时控制和处理事故;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救援行动。

下设五个专门工作组

(一)义务救援队

队长:***

副队长:***、***

成员:主副井班组人员

义务救援队职责:赶赴现场、抢救事故人员。

(二)疏散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技术组人员

疏散引导组职责:引导人员疏散自救,确保人员安全快速疏散。(三)安全防护救护组

(三)安全防护救护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车间材料员、技术员

安全防护救护组职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并视情转送医疗机构。

(四)事故现场警戒组

组长:****

成员:********

火灾现场警戒组职责:控制各出口,无关人员只许出不许进,火灾扑灭后,保护现场。

(五)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调度组人员

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通信联络、车辆调配、道路畅通、供电控制、水源保障。

四、火灾处置一般程序

(一)报警:车间员工、值班人员发现火情后应立即向车间消防部门报警,根据火情可直接报“119”火警。

(二)接警:车间消防接警后,应立即向车间领导和消防应急指挥部报告,通知各工作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启动应急预案。

(三)处置:指挥各工作小组、义务消防队迅速集结,按照职责分工,进入相应的位置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四)清点:处置结果后或在公安消防队到场后,及时清点人员和已疏散的重要物资,查清有无人员被困于火场中以及有哪些重要物资需要疏散,并将情况及时告知火场指挥员。

五、善后工作

火灾扑灭后,由车间消防部门协助公安消防部门:

(一)保护火灾现场;

(二)查明火灾原因;

(三)调查火灾损失。

六、责任追究

对发生火灾事故、损失严重的班组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车间规章制度给予严肃处理。

七、附则

1、本应急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2、本应急预案由本车间车间保卫部负责解释。

篇5:建筑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制度

第一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各县级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制定本辖区内建筑工程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专项预案。

第二条各施工单位应制订本单位的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并根据项目特点(特别是危险性较大工程的特点)制订项目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条各县级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机构应定期对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预案情况进行抽查;到施工现场监督检查时,应同时检查项目部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情况;检查的重点是:救援组织及人员落实情况,通信联系方式情况,救援设备、器材准备情况,与工程项目特点结合的情况,救援时的安全通道和预演情况等。

第四条发生死亡事故时,施工单位应以最快的速度报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发生死亡3人(含3人)以上事故、或情况不明的大规模的倒塌、坍塌事故时,工程所在地的县级市、区的建设局,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和苏州市建设局报告,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发生5人(含5人)以上死亡事故时,苏州市建设局接报后,立即启动苏州市建设局应急救援预案。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