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总结: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10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总结:浅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音乐教育要把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贯彻到教学始终。”那么如何引导幼儿积极感受和鉴赏音乐呢?下面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在“律动”中,体验音乐

好动,注意力不稳定是幼儿的特点之一。律动可以刺激和激发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对音乐产生兴趣。因此每节课开始,我采用听赏不同的音乐,即兴编一些幼儿喜爱的容易接受的动作,带领幼儿表演。孩子们情绪高昂开始了音乐的学习,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我还常常根据歌曲的内容编了一些律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教《数鸭子》一课,先启发幼儿想象小鸭子的形象和老爷爷的模样,再让幼儿随着音乐自编一些动作,边唱边表演。欢快的情绪,自身诙谐的表演,激发了他们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幼儿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

二、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

音乐是听觉艺术,我首先开展各种听觉训练,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幼儿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节奏无处不有,让幼儿通过听音乐亲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以及小朋友、老人、中青年人各种走路不同的节奏。感知完节奏,我就让幼儿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并随之教给幼儿认识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听音乐中告诉幼儿这是几拍的,让幼儿一边拍手一边听或者一边拍手一边唱,这些都是幼儿在有音乐伴奏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种表现自如、灵活、不用老师教,老师只不过加以引导。小马跑、乌龟爬、刮风、下雨、开火车、飞机飞、骑自行车、划船等都让幼儿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表现。节奏要通过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来练习。运用各种趣味游戏,可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能力。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加上游戏比赛形式,更能满足幼儿强烈的参与心理和竞争心理。如:我用《开火车》、《天气的变化》等游戏来训练幼儿感受音的快慢、强弱。改变以往一味地学习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造性地玩打击乐器,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

孩子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演奏打击乐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这种积极性,也更能激发他们对音乐课的喜好之情。我们一般把打击乐器放最后演奏,我觉得打击乐器可以随时用在音乐课上。在学唱歌曲时,我也鼓励幼儿用打击乐器表现音乐情绪,创造自己喜欢的节奏。除了这些方面,我还把打击乐器用在欣赏乐曲时。比如:聆听《欢乐颂》这首乐曲时,先让幼儿边听边想,然后问他们:“这首乐曲你能试着演奏吗?”孩子们很高兴地演奏起来,当老师配上有趣的故事,气氛顿时达到了高潮。幼儿玩得开心,也学得开心,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锻炼了幼儿的自学能力,调动了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培养了幼儿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

四、用“图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的想象靠什么去激发?靠语言、靠情景。而在教学中,情景的再现是通过电教媒体来实现的。不使用电教,就很难直观地再现情景,没有情景,就不能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课上运用几笔简单的图画和电脑画面,能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幼儿边听、边唱、边想,充分调动感官,触景生情,体会乐曲的意境。这样通过“图画”辅助聆听,使孩子们能进一步地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体验到音乐的美妙境界,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五、通过音乐欣赏,发展幼儿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就很难理解。例如大班音乐欣赏的《哈巴狗》,用模拟手法使音乐产生直观听觉形象。在欣赏作品时,我看到很多幼儿和着那诙谐、活泼的音乐旋律,随心所欲地摇晃着脑袋,扭动着身体,一副顽皮、神气的样子,自己仿佛身在音乐之中。我不禁为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所激动,更为音乐欣赏的魅力而折服。

正如日本的音乐教育学家铃木教授说:“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与教育的结果,重要的是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还有很多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方法。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不断地钻研教材,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寻找到更多的方法,使幼儿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的达到最终目的。

文章

来源制度大全

课件

篇2:小结: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兴趣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小结:在音乐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年的歌

唱教学的探索实践中,我发现枯燥、机械地教学方式,只能让更多的孩子厌烦音乐,体会不

到音乐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感,加之教师枯燥乏味的说教,幼儿在音乐课上丝毫调动不起

兴趣。因此,培养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幼儿对音乐有了兴趣,这才是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的心理因素。那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兴趣呢?

一、有效导入----引发兴趣。

引趣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诱导和引导幼儿对当前所要

进行的认知活动产生兴趣。要使儿童对音乐活动感兴趣,一开始就进入状态,这需要教师在

导入环节上下功夫,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和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引导孩子对当前所要进

行的音乐活动产生兴趣。

1.动画导入

动画片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而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就是最富有吸引力的材料,颇受孩子们的

青睐。因此,在音乐活动开始,我尝试用动画导入活动,让孩子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都

参与进来,将他们引入到歌曲的意境当中,从而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如在音乐欣赏《狮王进行曲》活动的导入部分,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动画课件“动物狂欢图

”,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动物吸引了,仿佛自己来到了形象生动的动物王国,很快就进入了音

乐活动情景之中。

在音乐活动《春天的小草》中,为让孩子们了解小草在泥土中发芽,破土而出,在阳光雨露

的滋润下快乐生长的过程,我设计了“小草生长”的动画课件,在活动的导入部分呈现在孩

子们面前,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很快就进入了欢快活泼的音乐活动中。

2.故事导入

幼儿都非常爱听故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故事,一个充满神秘感的故事足以把歌曲的题材、

内容表达出来,教师就利用这个特点把歌曲的内容编成故事,边讲故事,边让学生学习歌曲

,那么会使小朋友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较好地掌握所学的音乐知识。这样既可以有效地集中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好奇,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又可以引起他们学习音

乐的兴趣。

在中班韵律活动《打喷嚏的小老鼠》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喜欢的形式――动画演示。活动

一开始孩子们就被电视画面上那只可爱的小老鼠深深地吸引了,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我讲述了

创编的“小老鼠感冒”的故事,引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回顾整个活动,在我

的引导下,孩子们将一个去看病的老鼠表演得活灵活现。

3.游戏导入

中班幼儿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编排有趣的游戏导入新课,这对他们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满足了幼儿的心理需求,又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如在歌曲《老母鸡》的教学中,我先带领孩子们玩母鸡捉虫的游戏,接着母鸡吃饱了,我又

和孩子们玩起了母鸡下蛋的游戏,一边玩一边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母鸡下了蛋很高兴,它

是怎样叫的吗?然后请他们模仿老师“咯咯咯咯哒”,这样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掌握

了含十六分音符的节奏。

因此,游戏导入的方式能很快地带动每个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感受游戏带来的快乐

,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歌曲,充分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理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以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音乐活动是一种有声音、

有情趣的艺术活动,幼儿通过在自己假想的情境中扮演周围生活中熟悉的人或动物,体验用

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满足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

的积极性。因此,一个生动的情境创设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好奇,把他们带入一个色彩缤纷、

声像同步的优美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学

习音乐。

1.创设环境

在歌曲《新年好》活动之前,我在教室四周挂上红灯笼、小鞭炮等装饰品,使教室呈现出一

片喜气洋洋的气氛,让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温馨的意境里,享受美妙的原唱音乐声,孩子

们较快地就能唱好歌曲了。

2.添画激趣

在教唱《粗心的小画家》这首歌曲时,我创设了添画游戏,先画出没有耳朵的小白兔,没有

尾巴的小马以及四条腿的螃蟹。让幼儿先观察出示的图画中缺少了什么,然后再用彩笔一边

添画完整一边教歌词,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记住歌词,在兴趣中学习唱歌

三、借助道具----增强兴趣。

中班幼儿好奇心强,但持久性差,不可能长时间静听音乐,要想使幼儿在乐中学、学得乐,

我们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新奇而生动的教具或有趣的图谱等形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使他们的

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是增强兴趣的重要手段。

1.新奇的教具

如在音乐活动《小鸟找家》中,我将一次性方便面碗切成两半,粘在硬纸板上,并将它做成

“鸟窝”的形状,再将“鸟窝”镶嵌在自制的大树上。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被大树上的“鸟

窝”深深地吸引住了,满怀好奇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在音乐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中,我为孩子们准备了许多蛋壳玩具,还让孩子们在蛋壳上

画上眼睛、嘴巴等活泼可爱的蛋宝宝形象,在活动中孩子们对活泼可爱的蛋宝宝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浓烈且生动,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歌曲。

2.有趣的图谱

在教唱歌曲《小老鼠打电话》活动中,我设计制作了有趣的图谱,丰富孩子们的视觉效果,

增加音乐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看着图谱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帮助幼儿增强学习歌

曲的兴趣。

在进行《咚咚锵》这一打击乐活动中,我让孩子们看着图谱和小鼓“说话”,孩子们的兴趣

极高争着和小鼓“说话”,接着我请孩子们按照我的节奏语言“我敲小鼓|*|”再次

看着图谱敲出咚咚,只见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各种自制的鼓(易拉罐、奶粉桶、月饼盒、饼

干桶)上按我的要求敲出了各种音质不同而节奏相同的“鼓”声,他们如此的投入,在活动

中的兴趣也相应增加了。

四、体验表演――保持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无论是学唱歌、舞蹈、或欣赏音乐,幼儿的兴趣往往是短暂的,他们不满足

于安安静静地听听音乐和学唱歌曲,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采用多种

形式和方法来激发孩子的积极情绪,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帮助幼儿保持兴趣。

如在教幼儿学习《幸福拍手歌》时,我让孩子们进行拍手打节奏学唱的同时,还让他们尝试

用跺脚、拍桌子等手段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爱好,保持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教唱《学做解放军》这首歌时,我根据歌词的内容边唱边做敲锣、打鼓、吹喇叭等一系列

动作。因为动作较形象地展示了歌词的内容,孩子们的兴趣很高,边唱边表演,唱了一遍又

一遍,都不觉得累,很快地就掌握了歌词。

在韵律活动《摘果子》中,我准备了许多箩筐,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拿着箩筐,表演摘果

子,孩子们在音乐中无拘无束、尽情地自由表演,真正做到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在歌曲《蚂蚁搬豆》活动中,幼儿戴上头饰在教师创设的情境“蚂蚁洞口”,随着优美的旋

律一边演唱一边表演,当小蚂蚁叫来好朋友,大家抬着“豆子”一起往前走时,孩子们更是

兴趣高涨。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增强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又将知识性、思想性

、趣味性融于一体,音乐持久兴趣的保持效果十分显著。

五、情感投入----延长兴趣。

投入感情,进入氛围是音乐教唱活动的重要保障。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在上

面教唱,孩子在下面被动的学唱,老师教完了,孩子的表情呆滞结束活动。其实教唱活动对

于幼儿来说,无论老师怎样的口头讲解,孩子很难进入歌唱氛围,投入感情演唱就显得更难

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

谐的气氛,使幼儿对音乐活动产生兴趣;在歌唱活动中,我就以自己的“情”去拨动孩子情

感的琴弦,去牵动着无数颗幼小的童心,使之产生共鸣,使孩子们融入教师的情境之中,延

长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在教唱歌曲《不在麻烦好妈妈》的时候,我用快乐的眼神、抑扬顿挫的语调加上高兴的情

绪演唱,让孩子们感受歌词里传达的那份浓浓的母子情,把孩子们带入歌唱活动中,带着对

妈妈的爱和感情蕴含于演唱之中。

如在欣赏歌曲《大树妈妈》时,我用温柔的眼神,轻柔的的姿态,运用亲切、自然的眼神和

表情来教唱,可以很快地感染幼儿,使他们充分感受摇篮曲的恬静优美,把幼儿的情感带入

如诗如画般温柔的意境中去。

在欣赏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时,我扮演乌鸦妈妈,当孩子们扮演的小乌鸦给妈妈叼来虫子

后,我就像妈妈一样抚摸小乌鸦的头,亲亲小乌鸦的脸,孩子们高兴极了,争着喊我“妈妈

”。我以真实情感的投入换来了孩子们真情实感的回报,也让教唱活动在延伸了幼儿兴趣的

同时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针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灵活地采

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接受音乐、进入音乐;运用各种手段

和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不断引趣、激趣、增趣、持趣和

延趣;今天的幼儿音乐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唱唱、跳跳、玩玩。我们应该以孩子为本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挖掘孩子歌唱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插上音乐的翅膀,

在艺术的天空里自由翱翔,使歌声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并成为心灵里美好的东西,伴着

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是我们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文章来源

制度大全课件

篇3:教育总结:小班幼儿音乐素材选择

章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教育总结:小班幼儿音乐素材的选择

音乐是实施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面对大量的幼儿音乐素材,我们常常困惑于“如何为幼儿选择合适的音乐”。结合日常幼儿音乐活动实践反思以及小班幼儿发展特点、兴趣和发展目标,谈一谈针对小班幼儿音乐素材选择的一些认识和经验。

小班幼儿活泼好动、爱模仿、情绪化,认识对象以具体形象的事物为主,能初步理解熟悉歌曲的歌词内容和主要思想,能感受出节奏鲜明的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比如,听到节奏鲜明、欢快的音乐,大多数小班幼儿能够很自然地跟随音乐的节奏动起来,但是幼儿所表现的动作很大程度上只是出于对相似情景的模仿或者是无规则的。如果歌词中带有幼儿熟悉的形象生动的人物,也会引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以下,我将结合案例介绍为小班幼儿选择音乐素材是需要关注的几个特点。

一、简单易懂

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较弱,教师应该尽量选择主题较单一、形式简单、特征鲜明、内容联系幼儿生活经验的歌曲或者童谣。比如:《小手爬》歌词是:“爬呀爬亚爬呀爬,一爬爬到头顶上,爬呀爬亚爬呀爬,一爬爬到小脚上。”歌词内容简单、易于记忆,而且整首歌曲的音域适合小班幼儿,缓缓升高,缓缓降低,便于小班幼儿掌握完整的音乐旋律。又如《碰一碰》反复的旋律节奏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幼儿很容易随音乐的旋律动起来。

二、形象生动

大多数音乐以“写意”为主,小班幼儿难以对这些音乐产生深刻的共鸣。对此,我认为可以选择有着小班幼儿生活事物和形象的歌曲。教师可以选择以动物叫声为主要内容的歌曲,如小猫“喵……喵……”(长而弱)、小狗“汪…汪…”(短而急促)、小老鼠“吱吱吱”等,引导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猜猜“它是谁”,帮助幼儿初步感受节奏,并鼓励他们通过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容。

三、情境性强

小班幼儿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对于音乐的理解习惯于依赖一定的情境,他们常常对情境性强的音乐作品产生偏爱。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作品适宜的故事或游戏情境,引发小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作品的内容。

比如,教师选用歌曲《动一动》营造“我的身体爱运动”的游戏情境,与幼儿一起动动头、动动脚、扭扭屁股、扭扭腰,小手和小脚碰一碰“问声好”,小脚高兴地到处跑。边唱边做动作,边感受音乐节奏。

四、易于模仿

小班幼儿喜欢通过模仿认识新事物,教师在开展音乐活动时应该考虑这一特点,尽量选择一些可以让小班幼儿模仿的音乐。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歌曲《走路》,引导幼儿根据歌词模仿小动物走路的各种样子,在参与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乐趣。

章来源制度大全课件

qiquha.coM

篇4:幼儿音乐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幼儿音乐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和人道主义的最美妙、最精细的手段......”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

音乐是由音高、音质、音色等有组织、有规律地构成的一种美妙的,能够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然而,很长时期以来,幼儿园音乐教学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不太科学的模式:教一首歌曲,先让幼儿死记硬背歌词,然后跟着教师一句句的学唱;教一个舞蹈,也只是让幼儿机械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久而久之,压抑了幼儿的创造才能,这是很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因为如此,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改革,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要全面领会,认真贯彻《幼儿园教育纲要》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幼儿园教育新《纲要》对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提出了:“教给幼儿唱歌、舞蹈粗浅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等;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四个方面的任务和要求。其中关于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情趣和智能,提高其音乐素质等方面,则是目前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把《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音乐教学的任务与要求的规定,作为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改革的主要依据。

二、以趣引趣:

幼儿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舞蹈家,而是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陶冶性情和品格。因此,必须强调兴趣第一。另外,兴趣也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

通过透析幼儿的心理、生理特征,不难看出这些特征和音乐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幼儿活泼好动、爱玩的个性与幼儿音乐鲜明的律动感以及游戏性是一致的。因此,在活动设计时将音乐与游戏紧密结合,以活泼有趣的音乐游戏贯穿于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感受音乐,并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同时幼儿表现音乐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三、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了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在每一次音乐活动前,我对教材都要做详尽的研究和分析,领会每首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如:在《娃娃家》这首歌,我就根据歌词内容分析出歌曲所要表达的自豪、温柔、高兴、自信等几种感情。由于我对教材的感情做了详尽的分析,并将这些感情充分表现在其中,所以使一首简单的歌曲有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使一首较为平淡的歌曲显得耐人寻味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情感的投入,只是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通过反复练唱来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那效果肯定是可想而知的。

四、以新带新。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对!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作为老师,就要做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掘者、引导者。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当孩子们会唱后,我就问孩子们:“怎样才能把这首歌唱好呢?”有的孩子主张,第一段要唱得快,因为小乌鸦急急忙忙赶回家啊;第二段要唱得慢点,因为小乌鸦的妈妈年纪大,小乌鸦呀要一口一口地喂妈妈,所以这部分要唱得慢些,要唱出小乌鸦很喜欢妈妈,小心地喂着妈妈。这首歌我就是根据他们的构思引导他们进行表演的。在充满稚气的童声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愉快的情绪中我也给以技能技巧上的指导,如发生、咬字、口形方面的指导、示范,但这些指导的目的是让幼儿更好地按自己的意愿表达音乐。

其次,我让幼儿给熟悉的歌曲增编新的歌词或改变部分歌词,这既能提高幼儿唱歌的兴趣,也有利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如针对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创编时需要的有关生活经验等事先要在其它活动中进行准备,以便幼儿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音乐的要求和创造的乐趣上。

在创编歌曲中幼儿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常常会叫“老师,我又想出来了”。他们不模仿别人编的,也不满足自己编的,这种创造性,就需要老师去发现、鼓励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说,幼儿音乐教学改革工作不是一日之功,不但需要幼儿教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了解幼儿音乐教学情况和新信息;还需要幼儿教师努力学好音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顺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潮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不同年龄的幼儿音乐教育体系,为塑造新世纪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优秀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荐)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以有组织的乐音为形式,以丰富的思想感情为内容,把人们带到特定的情境中去,催人联想,发人深思,给人以精神力量,引导人们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的未来,激励人、鼓舞人驶进高尚的境界。《幼儿园教育纲要》明确指出: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总的培养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的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础。而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幼儿素质的重要学科,是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它内容丰富,包括:唱歌、音乐欣赏、音乐活动(音乐游戏、舞蹈、律动),是显露孩子个性、爱好、能力的最好途径。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差,具有好动不好静,注意力易转移,抽象思维还未完全起步,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占优势的特点。所以,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即兴表演等各种"动”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幼儿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他们想学、爱学、肯学。以下是我多年音乐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

一、拉近距离,引起情感共鸣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如要保证桥梁的正常沟通,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教师的一切授课内容,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童化”自己,和孩子拉近距离,"以童心唤童趣”。大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对那些抽象、平板的讲述是很难产生兴趣的,所以,我在教学中就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以此来缩短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对我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赖感,喜欢和我交流,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他们就会把对我的这种感情迁移到对我所担任的音乐课的学习上,逐渐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在我小的时候,喜欢哪个老师,就特别喜欢上他(她)教授的课,并且这几门课成绩也就最优秀。

二、创设意境,提高歌曲表达力

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把歌词变化为孩子们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堂课,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如在教授《春天来了》这首歌时,我先绘声绘色地讲述:"春天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啊!瞧!有谁在迎接春天的到来?听!是谁在为春天歌唱?美丽花儿、嫩绿的草儿、可爱的布谷鸟”------或者将歌曲融入故事情节当中。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我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将歌曲通过角色对话演唱出来的------这样,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2、范唱感染,激发欲望

每首歌都有各自所要表达的不同内容和情感,他们或高亢、或低沉、或欢快、或抒情,如何让幼儿感知这一切呢?这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歌曲的情感要求、风格特点进行有感情的范唱。例如在歌曲《娃娃上灶》这节课,我进行了两次范唱。第一次范唱是清唱并借助于动作,让幼儿感知歌曲的美妙、欢快活泼及有趣;第二次范唱是边弹边唱,让幼儿根据我唱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歌中所唱娃娃厨师切菜切肉、翻炒做饭,用心者饭香菜香味道好,贪玩者饭焦菜焦真糟糕的有趣画面;而在歌曲《小乌鸦爱妈妈》的范唱中,我通过丰富的表情,抒情的旋律以及有感情的演唱,让孩子们体会妈妈生病了,小乌鸦不贪玩,捉了虫儿飞回家,一口一口喂妈妈的感人画面------这样,使孩子们对歌曲有了一个较完整的艺术形象,从而激发了幼儿学唱歌曲、急于表演的欲望。

3、模仿演唱,提高能力

唱,是一项重要的音乐实践活动,是一首歌曲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唱可以使幼儿在音准、吐字、唱词、节奏等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由于大班孩子尚未具备一定的视唱的能力,不能独立处理关于音准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等方面的问题,所以他们只能采用模仿演唱的方法来学唱歌曲。在教学中,我多用录音带。在幼儿初步了解歌曲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进行模唱:第一步,要求幼儿耳听录音,心里默唱;第二步,要求幼儿随录音进行轻声哼唱;第三步,要求幼儿模仿录音,反复进行齐唱练习,直至

幼儿能够基本跟上录音的速度为止。

4、辅助律动,融入情感

律动,是一种根据歌曲的内容创设动作,随着旋律的发展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由于孩子们好动,尤其喜欢随着音乐的节拍动,而律动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因此也就成为他们唱好每一首歌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例如在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这节课,通过梳头、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等一系列动作的编配,使幼儿在边唱边做的过程中,理解性地记忆歌词,并能把疼爱妈妈的感情付注于演唱当中。

三、通过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音乐欣赏是人根据乐曲旋律的发展,进行形象思维的一种心理过程,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班幼儿尚不具备独立欣赏的能力,他们必须有赖于歌词的引导和教师讲述的启迪,才能完成整个欣赏过程。在教学中,我一般这样引导幼儿:

1、通过讲解、了解音乐。幼儿对事物的首次印象一般是比较深刻的,在首次给幼儿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应尽量使幼儿对音乐产生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这个过程应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想象活跃,情感上也有所触动。例如在欣赏《啄木鸟》时,我要求幼儿闭目聆听音乐,并跟随教师有感情的配乐讲解,在脑中展现出一幕幕啄木鸟为果树治病以及果树除虫后枝繁叶茂的美丽画面,使幼儿情不自禁地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深地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意境美。

2、通过动作,表现音乐。如在欣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这组乐曲时,我先提出要求,让孩子们只用动作,不许出声,听一至三遍音乐,并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结果,有的孩子很快用动作表现出了乐曲中个别动物的动作。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随着乐曲中动物角色的变换,发挥想象,大胆地自编动作,使幼儿在边听边想边做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表现音乐。

3、通过图画,展现音乐。例如,在欣赏《嘀哩、嘀哩》这首曲子时,孩子们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我则鼓励幼儿运用画笔、大胆想象,在纸上把关于春天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这一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总之,对于大班孩子来讲,教师只能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突出一个"活”字来进行音乐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实践表明:孩子们通过科学的音乐教育,不仅学到了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其智力的开发。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