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感言:朗读如此重要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朗读教学感言:朗读如此重要

编辑:制度大全2022-04-08

朗读教学感言:朗读如此重要

所谓朗读是指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朗读教学则是指如何引导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琅琅,被教学名家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为什么朗读如此重要?

其一,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以及文章思路的逻辑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都需要通过反复吟诵,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味”,回味出语言文字的余音、余韵和余意来。

其二,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小学生年纪小,注意力易分散,朗读能让学生动口、动眼、动脑、动耳,全身心地投入,提高学习效率。只有认认真真地朗读课文,才可能真正学好语文,并发展为一种责任感和事业感。

怎样进行朗读训练呢?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三点:

一、声情并茂的范读。

我听一位教师执教《狐假虎威》,他指导学生朗读时几次要求把书放下------“看老师读”。还真不含糊,他读得声情并茂。读狐狸对老虎说的“老天爷我来管理你们百兽”一段话时,由于伴之以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主要是手势),把狐狸吹牛、撒谎蒙老虎的语气和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小学生的模仿力真是惊人,看老师范读之后,他们读得相当好,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仿”到家了。可见,示范多么重要,看老师有声有色地范读的指导作用是多么重要!

美国语言学家发现:人们谈话,35%的内容是靠单纯语言表达,65%是靠伴随语言(主要指面部表情及手势等动作)表达。可见,讲话者的伴随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巨大。讲话如此,朗读当然也不例外。还有一位名叫艾伯特·梅位别恩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获得信息的总效果等于7%的文字加38%的声调加55%的面部表情。这位研究者则从听者(学生)这个角度,道出了伴随语言的重要作用。

“看老师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

当然,要学生“看”,就得有真功夫,就得有看的东西,有看的价值。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备课时一定要备“读”---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凡是让学生看老师读的地方,最好能背出来,得体的表情和手势也要经过反复琢磨,只有备“读”时,在“声”和“情”上下了功夫的,上课时才能声情并茂。

二、形式多样的训练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齐读、个别读,学生感兴趣的有:演读、引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其中引读有提示式、

篇2:语文朗读教学体会:润物细无声

语文朗读教学体会:润物细无声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可见,在语文课堂上朗读是多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和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把朗读训练作为一种常态,存在于教学中。

正确、流利是朗读的基础,但读得正确流利并不是朗读的目的。朗读训练还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技巧的。例如重音应该放在那里,应该怎样停顿,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指导朗读呢?是直接的地告知和示范,还是参与其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呢?

《桥》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暴发的黎明组织村民们安全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都被洪水吞没的感人故事。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现力。运用简短的句、段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读起来感人至深,震撼人心。如此有感染力的文章,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和学生讨论应该怎样停顿啊,重音放在那里啊,是不是会冲淡课堂应有的气氛呢?更何况对于朗读的指导,也有人提出异议,说教师不可过多的指手画脚,应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呢。

因此,在教学时,我只是通过参与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来达到指导朗读的目的。例如学习第一部分时,我读描写环境的段落,学生读描写人物的段落。因为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似乎读得更用心了。我的目的在于示范与调动,如果教师能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进而入情入境了。在指导分角色朗读时,我说:“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一下?”(编辑:制度大全)教师和一名学生角色朗读,然后互换角色。其实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示范和指导。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练习读,最后再集体角色朗读。学生的兴致很高,读得有模有样了。

记得那年在教学前班时,课堂上我组织孩子们做游戏,我把老黄牛的头饰戴在头上说:“老师来扮演老黄牛。”有个孩子惊喜地说:“老师,你也参加啊!”那个游戏似乎因此更有意思了。其他的事情也一样,要求学生要做的,教师最好也参与进来。正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模仿,身边的所有事物都是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走路的姿态,说话的语气,平日的穿着打扮都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范本。

朗读也一样,老师读书时的语气会像春雨滋润万物那样,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为保证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一个自己都不会朗读的老师,如何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呢?我并不是认为自己朗读水平有多高,恰恰相反,而是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和自身的不足。也在苦苦地思索着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甚至想“不会游泳的教练教出游泳冠军”的事,会不会在教室里发生呢?

篇3:《盘古开天地》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语文朗读教学反思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三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特别强,要让学生感受到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只有多读才能更好的理解。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给孩子们朗读消化课文的时间太少了。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首先请了一个同学来朗读,让学生听并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接着讲解顶天蹬地的动作时,我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虽然教学流畅,但有点流于形式同学们有种被赶着走的感觉。整段课文没有齐读。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只采用了全班齐读一种朗读方式,这一段有许多优美的词组,应该要多读而且读的方式要多样,通过美读感受才会深刻。

整节课虽有设计朗读,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篇4:教育感言:家长同志们你准备好了吗?

教育感言:家长同志们你准备好了吗?

新学期就要开始了,各位家长你做好送孩子入学的准备了吗?

入学后

孩子两周半后就到了入学的年龄,好多孩子从没离开过家长。有的家长送完孩子不肯走,反而担心孩子万一有什么事自己不能第一时间赶到他的身边。

其实这是一种病态。孩子受挫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而不是偶然。孩子从小到大都一帆风顺,不见得是件好事。孩子受挫折过程中家长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孩子以后面对社会的态度。开学第一天,几十个孩子一起哭,任何一个人去实习都会觉得心烦意乱。但老师有老师起码的职业道德,绝不会伤害孩子,但有可能忽略您的孩子。

幼儿园孩子多,老师不可能像父母,像爷爷奶奶一样每个要求都达到,每个眼神都看见,每件伤心地事情都看得到。所以父母要明白,孩子进入幼儿园就是步入社会的第一步。他得学会承受别人的忽视,承受被人误解,承受接受批评......当孩子遇到某个问题,家长积极的对孩子讲解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心态,远比找老师交流有用。事后告诉老师误解他了,这是积极的方式。

实际上,做父母的不要对老师的要求过高,对每个孩子每个细节都做到照顾的完美是不大可能的事,老师的任务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另外教给孩子应该教给他的事,比如做人起码的交往方式,群体中大家应该有交往的生活等。

父母跟老师交流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想老师应为我的孩子做什么。实在的说:老师跟家长的交往很难受,一定会影响到带孩子的情绪。父母如果怕别人对你的孩子不好的时候应该用温和的方式去调节情绪,这种配合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

老师是敏感的孩子是无辜的。幼儿园的小孩,一转眼就会忘,家长不要钻入误区而影响孩子。

孩子在幼儿园遭批评的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孩子上幼儿园的目的就是适应社会,适应环境,老师会用与其年龄相符的规范去指导每个孩子的言行。关键是还有许多其他的孩子同样曾受到过老师的批评。所以家长不要把孩子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与曾受到批评看成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出了问题多和老师沟通,请老师多给孩子些关爱,排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健康快乐的成长。让宝宝知道老师是对事不对人,只要表现得好,老师家长都会喜欢他的。

愿各位家长调整好心态,高高兴兴的送你的孩子入园吧!

篇5:教育感言:爱要接纳孩子的一切

教育感言:爱要接纳孩子的一切

常常会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话:“我喜欢听话的孩子,那些不听话的孩子有时还跟你对着干呢。”“我喜欢吃饭好的孩子,让人省心。”“我喜欢午睡好的孩子,本来中午就很累了,看到那些难以入睡的孩子,真的很烦。”

其实这些言谈之中赞赏的这些孩子都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老师也会不自觉的给予他们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表扬,而那些没有贴上“好孩子”标签的则恰恰会是另一种待遇。如果你想知道小朋友是否感受到你们的爱,那么你可以去问问班上的孩子:“你觉的老师爱你吗?”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很自信的回答“是”,那也就说明了你已经能接纳每位孩子的差异,你的爱已经被孩子深深的感受到了。但这些恰恰也是最难的。

又如,当你在给孩子上手工课时,发现一个小朋友在贴胶水时贴错方向而使纸无法贴上时,那时,你会怎么做呢?也许你会提醒他、指导他或者直接帮助他,但你此时的直接参与,只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性、求知欲、兴趣、自主探索的欲望和获得成功的喜悦等等。

而这些品质对孩子来说恰恰是最珍贵的。所以我们不妨接纳孩子的错误,用爱来关注孩子,放开我们的手,让孩子们自主探索。也许他不会成功,但他也享受了制作过程中由探索带来的快乐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