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师教学论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10

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区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于丽梅

内容提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小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经验感兴趣

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几年来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经验,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现在的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会,一定要学好。

篇2: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能给学生构建起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2y=ax2+ky=a(x-h)2+k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演示过程中,着重闪烁其中的关键点,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因分式解的变化过程;最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就这样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下解决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再如,在《平移》一课中,利用多媒体出示电梯、风车、窗户移动、旋转门等动态过程,让学生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合适的情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们自己探索,自己动手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学习数学的规律,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弦切角定理”时,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几何画板软件,作△ABD内接于圆O,再作圆O的切线AC,并测算出∠BAC,∠BDA的大小,甚至把∠ABD,∠DAB的大小也测量出来。这些数据随着点B在圆O上的移动,各种情况都动态地展现在屏幕上,如图1和图2所示。学生据此观察猜想得出初步推断,并能利用计算机得到验证。这一系列过程,学生都是自己动手操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这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创造能力。

(图1)(图2)

∠ABD=36°∠DAB=85°∠ABD=36°∠DAB=40°∠BAC=59°∠BAD=59°∠BAC=104°∠BAD=104°

又如,在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利用多媒体让小组代表展示他们的结论或作品等。

再如,在《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课件,如抛硬币、掷骰子等。这样不仅节省课堂时间,而且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例如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五一假期旅游"为活动背景。让学生分组研究"五一假期旅游"旅*x程。首先,让学生分小组登录互联网,查阅各旅游区和各大旅行社信息,了解相关的费用、时间及行程等。其次,将搜集到的资料汇集到一起,制成统计表。然后,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自己的家庭经济承受能力、旅*x程及时间,选择最佳的旅游路线,决定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并且说明理由。最后,由小组组长汇报,师生评议,评选出最佳统计表和最佳旅游线路,并在全班发布。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这是人类认识过程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但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一般都是在前人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间接经验,它不再是感性的,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例如教《勾股定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的联系,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用“割补法”推导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关系的公式即勾股定理的过程,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至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转化过程中,理解“两直角边的长的平方和与斜边的长的平方相等”,最后要求学生仿照图的方法剪一剪,拼一拼,整个过程中演示与讲解、观察、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进行便捷的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尤其是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感、主题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点、线、面”三者关系时,利用动画,展现“点动成线”(人在沙滩上行走留下的脚印等),“线动成面”(汽车两刷摆动,油漆工刷墙),“面动成体”(三角形旋转得到一个圆锥)。又如线线相交得到点、面面相交得到线等,都可以通过演示,将形成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很快建立了空间概念,使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难点,我运用几何画板程序作了一个图形,然后折叠这个图形进行动态演示,让学生反复观察和比较位置变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同异之处。然后再问学生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体会到轴对称图形形状、大小的关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使得这节课的重、难点轻易得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利用信息技术增加问题情景设计

灵活结合教材与教学实际设计课件,激起课堂高潮。我对《函数的概念》设计采用了三个问题情景:首先是向学生提出函数的表达方式在生活中有哪几种?等学生回答后,我从计算机中调出函数的图象式、图表式、表格式等几种,让学生集中精神观看后,情绪高涨,思路开阔;在对两个函数的判别中,设计插入一个函数图象,使学生豁然醒悟;在对一堂课的归纳、小结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解题技巧以特写方式归于一张幻灯片中,并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掌握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综上所述,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优势是常规教学无法比拟的。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创造了理想的教学情境,构建新型的课堂模式,增强了课堂的容量。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难点,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整合》

篇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必须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和学生才能和谐互动,教师才能愿用、乐用,用多、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本文就利用信息技术在引入新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等方面,笔者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兴趣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课堂容量小,效率低[2]。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而有趣,在引入新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等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是首选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数学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师和学生才能和谐互动。笔者就如何在教学中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2],创设的情景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要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问题,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学生将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一旦这种好奇心发展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多年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从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如在概率的引入过程中,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商场中抽奖、体育彩票抽奖以及射击比赛中命中点数等学生感兴趣的视屏,引入概率的学习;又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的动画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引入圆与直线的位置;利用多媒体演示勾股定理三角形流沙原理,引入勾股定理;利用多媒体演示神州5号火箭升天的画面,展示第一宇宙速度计算的相关数据及公式,引入平方根的计算,这些情景的设置知情融合、气氛活跃,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借助动画等技术突破抽象概念教学的难点。

数学学习的重难点主要是定理、法则、公式、结论等抽象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关键是让学生经历和参与它们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的建立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形象,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图象,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认知概念,已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如在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太阳和地平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动静相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起到了推动作用。又如在探究“边边角”不能证明两三角形相似时,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两个三角形,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标记出相等的量,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结论。又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数中y随x变化的规律时,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正比例函数的函数图象,k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象的位置;给出图象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不仅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而且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使“数”与“形”完美结合。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学习内容的素材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以更好地服务生活[1]。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景,提出真实、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真正让数学进入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设计的场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学生看到熟悉的生活情景,就会置身其中,产生浓厚的探索欲望,积极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通过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从而增强他们渴求数学知识的欲望。如在矩形的性质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矩形的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讨论,教师通过多媒体列举出实际生活中矩形的例子,演示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让学生观察角的变化,当一个角变为直角时,这时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上面的探究,学生不难得出矩形的性质,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把矩形的性质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对比以加深理解。接下来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提供题型丰富多样、难度适中、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进行练习。这样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如在探究圆锥底面圆上一点A处一只蚂蚁绕圆锥爬一周后回到点A,怎么爬最近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将圆锥侧面展开,学生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就会发现怎么爬才会最近,这个难点突破后,后面的问题就引刃而解;在空间与图形这章内容中,《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例认识图形、图形的变换,借助图形的直观探索轴对称、平移、旋转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图形变换进行设计,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图形的概念和性质[1]。轴对称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的变换,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对称的自然景观、物质结构、建筑物、艺术品、日常生活用品、窗花等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对称变换在生活中很多,离生活很近,通过观察这些图形,找出共同特征,提高课堂效率。

四、搜集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运用网络可以收集各个领域的很多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为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在学习统计知识时,传统的课堂教学,容量小,效率低;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呈现大量的统计图表和题目,而且可以快捷、方便的画出标准、美观的统计图。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用电子表格画统计图,如调查某班学生最喜爱节目的人数,并做出扇形统计图的操作过程是:(1)、问卷调查喜欢各类节目的人数,并作出统计;(2)、打开Excel软件,按列或行输入数据并选中它们;(3)、利用软件图表功能,打开“图表向导”窗口;(4)、在“标准类型”的“图表类型”中选择“饼图”,点击“下一步”,出现窗口;(5)、选择“列”,点击“下一步”,出现窗口;(6)、在“数据标志”的“数据标签包括”中选择“百分比(P)”,并点击完成,就可以作出扇形图。利用电子表格不仅能画出扇形图,还可以画出其他类型的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统计量。又如在画一次函数图象探究性质时,一般采用描点连线法,描出的点越多,画出的函数图象越准确。但是,仅靠手工作图,有时很难画出准确的图象,但用几何画板就很容易解决这个难题,如画y=5X-2图象,启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的功能,输入函数y=5x-2的解析式,计算机便自动画出图象,学生通过观察能轻松总结得出性质,制图软件不但能帮助我们画出函数图象,而且能帮助我们研究函数的性质,课堂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探究圆与圆的位置与圆心距的关系时,利用几何画板可轻松的画出5种圆与圆的位置图,利用测量就可测出圆心距,节省出来的时间就可以让学生讨论圆与圆中量与形的关系。

五、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新课程中把部分内容删除了,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但是解答部分题目却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而常规的课堂教学在板书、引导等过程中耗时过多,教师想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却苦于没有时间。利用多媒体成功地突破了难点之后,部分教学程序就会简化,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随之才有可能增加课堂容量。如:相似三角形一节中,课本先安排让学生画图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之后再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画图度量后只能得到:上比下等于上比下,上比全等于上比全,下比全等于下比全,这三个比例式,还要去探究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根本没有时间深入地探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学生画图得出数据后,就可以在多媒体上用动态的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示这一定理,得到相应的比例式,节约下来的时间就可以更加深入细致地探究比例的性质,让学生了解合比性质、分比性质、合分比性质、等比性质等相关的知识,让学生真正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内涵,并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又如圆的切线长定理一节的练习题中有一道习题,题目的图形就是切割线定理的图形,证明过程用到了证明切割线定理时添加辅助线的方法,这道题目如果不处理,大多数同学无法准确添加辅助线并完成证明,只能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认识切割线,了解证明切割线定理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在学习梯形的性质时,在学习相关概念后就要探究梯形的性质,但性质的证明就形成了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展示认知基本概念后,用多媒体展示证明梯形问题常用的添加辅助线的6种方法,之后证明性质时学生就能轻松添加辅助线,难点轻松被突破。

总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吃透教材,熟知这些教育媒体的长处,找准课程资源与现代教学媒体的结合点,根据实际选好教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充满挑战,以构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金东海,蒋明之.教育学[M].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

篇4: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

【提要】从“创设情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消除学生思维障碍、进行个性化学习、增大课堂容量”五个方面的具体做法出发,谈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逐步摸索出“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创造教学的文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优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宗旨是通过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一、实验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生动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现实的生活材料。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增加学习的实效性。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学习过程的优化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它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的认知工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记忆成效,形成正迁移。人们获取的信息量和多种感官的刺激密切相关,如果刺激是多样的,那么,信息或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单一的刺激。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生、色、形、动画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效果,给学生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多样的。因此,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鲜艳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对学生形成了强烈的多样刺激,使学生正确认识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并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长方体表象。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究,初步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这时利用课件就能发挥助学、验证发现的作用。当学生点击长方体的面时,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就会完全重合。当学生点击棱时,课件就会出现红、蓝、紫三种不同颜色的棱,进而闪动每种颜色的4条棱慢慢重合。从而非常生动地说明了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相对棱的长度相等。同学们面对自己的发现,心里特别高兴,特别自豪。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消除学生思维障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那就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将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动态的过程静态化,抽象化。

二、教学模式的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提出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建构的过程中,学习兴趣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它既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开端,又是保障学生主动参与的动力源泉。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将动画、声音、图片、视频有机结合,创设一些生动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建构主义强调创设情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情境的最有效的手段。例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前两天我亲手为我的儿子缝制了一个小椅垫和一个小枕套,你们想不想见识一下这两件作品呢?”在学生们的一致响应下,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学生们展示出了两件作品的图案。学生们口中发出了“哇”、“哦塞”的惊叹声。

此时的学生已被屏幕上的画面吸引住了,兴趣盎然。紧接着有学生说:“如果给它们缝上花边就更美啦!”同学们都积极响应。“在哪儿缝花边?”“买多长的花边?”“怎样计算?”可见,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学生已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索问题的热情极其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为了解决问题,满足自身的心理需求,学生们都积极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探究兴趣的激发,信息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强调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学生认知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计算机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有机结合,使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增长才干,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因为学生有和家长一起或独立去商场购物的经验,老师利用计算机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发挥其特有的其它工具所不可替代的功能,设计制作模拟网站及“网上商场”,同时把网上处理数据的方法用到数学计算课上,通过“网上商场”这一信息社会才有的产物,将购物、调查等实践活动引进课堂,使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进行查寻、了解商品信息,经历购物的全过程,采用网络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学习过程基本处于学生自我控制的状态,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通过键盘和鼠标,控制对商场调查分析选择的活动节奏,并且可以自由讨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在获得学问性知识的同时获得体验性的知识,如怎样了解和比较价格,货比三家,少花钱多办事等;不仅获得方法性的知识,如调查、分析、设计、调整,而且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如笔算与计算器、口算、估算的综合运用,网络工具的功能等。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实现了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自己学数学,“做”数学,较好地实了《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的要求。又如,《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设计了可供学生上机

动手操作的学习软件,学生围绕着“怎样计算长方形小枕套的周长”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以下三个环节的研究:(1)自主探索:观察小枕套的外形,想一想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可以有几种不同的算法?(2)合作交流: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方法你是怎样算的,又是怎样想的?(3)上机操作:根据数与边的对应关系,把小组讨论出来的几种算法摆在计算机屏幕上。学生们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之后,便可点击“学生课件”,利用电脑软件的交互功能把每一种算式,根据数与边的对应关系摆在计算机屏幕上。而教师则只需坐在主机前,运用苏亚星多媒体教学的屏幕监看、远程控制等人机交互的网络功能,察看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并通过远程控制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通过发电子邮件、登陆论坛等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不但拓宽了交流的渠道,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断提高。

(三)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利用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填空、判断、选择、计算、绘图、解决问题等)、不同层次的习题,计算机的交互性能还可以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容量之大的反馈信息。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通过批改学生作业或检测才能了解到,学生反馈的信息相对滞后。计算机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为调整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依据。另外,利用计算机的测试功能,可当堂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全班达标检测,并能按指定的顺序及时调出检测题,选择相应的答案,有利于纠正错误及时补救,达到了当堂巩固,当堂矫正的目的,解决了传统教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大

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保障了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例1,《长、正方形的周长》一课,在计算机中设计了A、B、C三层练习题。A层:基本题。让学生利用长、正方形周长知识进行选择和判断,并进行简单的实际应用。B层:变式练习利用长、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灵活的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道理。C层:思维训练题。这一练习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延伸,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在每一层练习中,计算机中都设有提示和帮助两个按钮,点击提示按钮,计算机将会告诉学生如何利用键盘和鼠标操作每一层练习题,点击帮助按钮,计算机将会对遇到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学习帮助。在分层练习中,教师不给学生化定界线,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自主选择练习题上机操作。学生每做完一层练习题,计算机都会给出相应的成绩。当学生做完一层练习题之后,还可以根据练习情况,自由选择其他层次的练习题。例2,21世纪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退位减法训练课》习题训练一:投篮球比赛。

习题设计:篮球场上有若干个篮球,球上分别写着减数是9、8、7、6的退位减法数学题,球场上还有三个篮板,篮板上分别写着得数4、5、6,一只小熊站在篮板下正准备投篮球。

游戏规则:每个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用鼠标点击任意一个篮球,被点击的篮球就会自动滚到小熊手中,学生计算篮球上的算式,得数是几,就点几号篮板,如果点击正确,篮球就会自动入篮,小熊还会对学生进行鼓励“你真聪明!”“哇塞!你好棒!”如果计算错误,篮球就会弹落到地上,小熊就会说“你错了,再想想!”习题训练二:吹气球比赛

习题设计:一只小猴蹲在地上气球,气球上写着减法算式,既有退位减法,也有不退位的减法,气球的数量比较多,学生每做对一道题,电脑就会自动加10分。通过此项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加练习的密度,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游戏规则:当小猴吹出一个气球,学生就可根据气球上的算式计算得数,并把计算出来的得数用数字键盘敲击到电脑屏幕上,如果敲击正确,电脑在自动给学生加10分的同时还会发出悦耳的乐声,如果敲击错误,电脑就会发出急促而低沉的声响,输入的错误答案就会变黑,直到学生改对之后,小猴才会吹下一个气球。

习题训练三:小动物找家。

习题设计:小兔、小鸭、小狗、小猫和小鸡在森林里迷了路,但是它们每人都向我们提供了一些数字信息(得数或减法算式),请你根据它们提供的数字信息,帮助小动物们回家。

游戏规则:学生用鼠标选择要帮助的小动物,然后通过计算,再用鼠标点击小动物的家,点击正确,小动物自动回家,如果点击错误,小动物在原地不动。这些练习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的基础上,为学生精心设计的训练题,目的是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与巩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当老师通过苏亚星多媒体教学网的传输功能将训练习题传输到每一位学生的机子上时,学生们便个个摩拳擦掌,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来。“投篮比赛开始!”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迫不及待的操作鼠标和键盘积极的行动起来。“你真聪明!”“哇塞,你真棒!”“再想想”在教室里响起来,仿佛一首动听的歌。学生们为了争得小熊的夸奖,都积极动脑,认真计算,当投篮成功,屏幕上喷射出礼花时,学生们个个兴奋不已,有的说“老师,我还没玩够,我还想再玩一次!”有的说“老师,真好玩!”趁着学生们玩意正浓,老师连忙说:“咱们再比一次,怎么样?”老师的建议自然是满堂呼应。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猴子吹气球比赛开始了,只看见五颜六色的气球在屏幕上漫舞,悦耳的旋律在耳边萦绕,学生们一边用小手点击着键盘,一边兴奋的说着“老师,我已经100分啦!

”“老师,我都160分啦!”“老师,我都快200分啦!”学生们都极尽所能,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的题,得更多的分。这样的习题,不仅有效的训练了学生计算的速度,而且提高了正确率,激发了学生的荣誉感和上进心。送小动物回家一题,使学生们紧绷的情绪得以舒缓,

学生们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思考着如何帮助小动物们回家,此题虽不具备很强的竞争性,但却需要学生多角度的去考虑问题,需要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无疑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教师勤于耕耘,不断探索,在充分发挥传统教育媒体优势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一种积极愉快而又富有智慧的教学情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习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数学智能整体而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会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比传统课堂讲授更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化的独立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并努力整合于数学教学之中,开创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育局基础教育组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建构主义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学习资料汇编》

篇5:在合适时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合适时机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第一初级中学谷丽琴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如盲目搬用课件、课件控制课堂、课件滞留时间短、课件代替试验,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在合适的时机,精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运用误区合适时机课堂效率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也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但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存在一些误区,教师只有避开这些误区,在合适的时机,精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才能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

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

分析学习者特征是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特点的活动,它为后续教学设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所谓学习准备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学习者开展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如果缺乏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盲目搬用课件,恐怕会造成学生学习的不适合性。因为我们运用的课件大多是面向城市孩子,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设计的,课堂容量大,教学密度大,往往令学生眼花缭乱,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失去运用价值,要想使多媒体课件真正发挥实效,首先应该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特征,想一想自己所占有的教学资源有多少应该用,应该怎样用,如何去设计,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学生特征的分析,是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前提。

二、教学过程以课件为中心,偏离教学主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核心特征应是辅助,即辅助教师教、辅助学生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所有的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可我们部分教师自己还不能够独立制作课件,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实际去调控课堂,只能以课件为中心去授课,偏离教学主体。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实,教而不深的结局,反而影响实际教学。

三、信息量过大,滞留时间短,不利于记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画图的时间,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对于我们大部分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都使用“流水型”模式课件,教师只要轻击鼠标,就可以顺利完成操作。我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接受信息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过快的更换屏幕内容,学生来不及理解和记忆,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所以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对现成教学资源要合理取舍,解决好信息量过大的问题,同时屏幕切换不能太快,应以学生确实能够理解、记忆为准,需要强调的可反复展示。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