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认识分析探讨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怎么培养学生对空间与图形认识分析探讨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2

怎么培养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分析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使我从中懂得要想提高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掌握,就必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因为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操作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一种由多个感官参与以感知形式为主的认识活动。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操作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创新的乐趣,体验数学的力量和价值。

空间,图形

篇2:老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后小学生数学素质培养

浅谈老师对于新课程改革后的小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数学学习与应用活动教学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通过主体自身的不断认识和实践的影响,使数学文化知识和数学运用能力在主体发展中内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化”思维意识与“数学化”地观察世界,并能用数学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显得非常重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内容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素质;第二,培养学生数学运用能力与思想方法方面的素质,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及课堂提问的能力;第三,培养良好的数学观念和思维品质方面的心理素质。这几方面的素质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简而言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化”的思维习惯去阐述、分析、解决问题对我们是大有益处的。

那么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逻辑、思维、推理与猜测总是相互伴随的。首先,教学新知识时,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的基础上,老师要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数学推理的实质,用数学语言去引导学生,以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数学推理获取知识面,培养推理能力。其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理解推理的实质并体会推理的价值。另外,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方式去解决问题。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去描述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实例和熟悉的事物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机会在观察中形成表象,在表象作用下逐步抽象。在通过让学生操作,眼、手、口、脑并用,各种感官密切配合,既能形成清晰概念,又能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由好奇心产生好知的愿望,进而养成好思的良好习惯,变“要我学数学”为“我要学数学”。

如一年级教材中有许多图渗透着加法意义。如: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1只小鸟,这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并向语言转化:原来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1只,现在有6只小鸟。又如:5个小朋友打扫卫生,又跑来2个小朋友帮忙,一共7个人。以上形象实例使学生产生生动表象,促使思维长驱直入,借助语言得出:5+1=6;5+2=7。此时教师利用迁移规律,做好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于是,“合并”意义便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式。

二、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实践操作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认识操作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操作活动,强调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已成为教学方法发展的一大趋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把操作作为启智的桥梁,建立表象,扩大经验,为抽象概念创造条件,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基础。

如:教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先在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3根小棒,然后出示算式:9+3,把操作活动和算式9加几相对应。为了让学生明确凑十法的计算思想,可发问:“怎样移动小棒,就能较快算出共有多少根小棒?”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相互比较,看谁的方法最容易算出结果来,从而得到先给9凑10,再把10和剩下小棒加,得10+2=12的结论,所以9+3=12。学生明确了其中的方法从而很快推导出9+5,9+6,9+7,9+8,9+9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明白了凑十法的道理,突破了难点,又发展了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引导学生从中自行发现,思索领悟,抽象概括,引伸开拓。在动手中丰富了表象,在动脑后得出规律,促进了左右脑的协调发展,培养了思维品质和习惯。

三、培养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如果在数学课堂中充满丰富的交流,可以获得双重效益。首先,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科学地减轻过重的学业和负担,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实行开放教学,在教学中不要把一切问题都讲出来,让学生有问题可提。其次,老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德国教育家曾经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提出问题,尽管问题有的浅显、有的深奥、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样,老师都应鼓励、引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做耐心的解答,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达到思维活跃的效果。再次,适时引导,发现问题,切不可心急,欲速则不达,教师应在教学中强化学生提问意识,引导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逐步避免为提问而提问,使问题更有价值。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通过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可以加深和巩固他们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去求解,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真正把素质培养落实到数学教学中。

总而言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把教学的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心理素质。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爱国主义、爱科学教育;

2.自信心的意志力;

3.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

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维、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的态度及习惯;

5.辩证唯物主义难点的启蒙教育。

这些数学心理素质的培养不可能再某一节课或设一节训练课来完成。而应在长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的教学内容,数学的实际应用,数学的学习活动,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等教学应素,在不断的渗透、引导、启迪中形成。

数学素质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质,数学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数学素质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认真地“看”,培养自学能力;让学生自信地“说”,培养表达能力;让学生大胆地“猜”,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活泼地“动”,培养操作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表现”,培养探索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综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小学生,课程改革,数学

篇3:说说精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性怎么提高方法

说说精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性怎么提高

要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主动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小学的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来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和“会学”。

一、设置悬念,诱发兴趣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善于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实施因材施教,让学生都乐于接受所教的这一门学科,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有发展是教师的追求。如果教师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好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能被2、5和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听说做游戏,学生自然就高兴极了,随即我就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这个游戏任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老师不用做除法,就能马上知道它是否能被2、被3或被5整除,也知道能否被2、5、3同时整除。”学生一听兴趣来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很多数。我把这些数一一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然后又要求他们说大一点的数,多大的数都能判断,有几个学生说出了十多位的数。我只看了一会儿,马上说出它能被几整除。这时,学生急切地问:“老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有多少妙法呀?快点告诉我们吧!”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时机导入新课。

二、激励质疑,增添兴趣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质疑提问,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三、注重实践,培养兴趣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首脑结合,注重实践的练习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口算乘法》时,对例题14×3,我没有进行直接教学,而是让学生先试算,再用学具“摆一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的学生先摆出14个小圆片,再摆出2个“14个小圆片”,然后数出来,有的在摆出3个“12个小圆片”后,把10个的分成一组,摆出“3个10”4个的分成一组,摆出“3个4”的基础上,把“3个4”所包含的10摆到“3个10”一组里,形成“4个10”和“1个2”。接着让学生根据摆法说出想法,再通过比较和讨论得出结果,让学生在自己活动的田地里创新实践,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到算理的来龙去脉,也使学生体验了动手解决问题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巧设练习,提高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11

篇4:提高小学生自信能力培养

关于提高小学生自信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

这里首先强调的是教师的观念,应该坚信儿童的自信是可以培养的。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教育者就会以不同的方式方法使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使儿童意识到自信对自己的学习有多重要,对自己一生的影响有多重要。其次,要深信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是聪明的,他们有着甚至比成人更强的适应性学习能力,所以,不论做什么事,首先都要相信他们能做好,并经常鼓励他们。

(二)给予适当的评价

儿童在学习时出现的不理解、不熟悉、不巩固完全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能因他们的学习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而贬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儿童各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万万不可当面批评,说他们“笨”、“忘得快”、“不爱学习”、“反应慢”等。批评儿童无疑是对他们自信的最大打击。儿童的好坏也决不可通过排列名次来互相比较,更不能用一个儿童的弱点与别的儿童的优点相比,这是教育之大忌。批评和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自卑心态,降低教育效果;而表扬与鼓励则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强教育效果。

(三)大胆地放手

教师和家长若是处于高高在上的姿态,便总认为孩子们不行,从而使他们失去了许多锻炼机会。而孩子们又往往特别崇拜大人,信任大人,所以成人认为不行的事情,他们便认可。这样一来,无形中就使得孩子们失去了自信。从家长到教师,都应该坚决摈弃“听话、听教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乱说乱动就是好孩子”等错误观念,应该相信孩子,支持他们大胆去干。放开手,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去发展,以增强他们的自信。

(四)注意教育的民主

要尊重儿童,真正把儿童当朋友去对待,既平等、严格而又亲切,能培养儿童快乐、上进的积极品质,特别是自信。研究发现,虽然我们在爱孩子上远远超出西方国家,但在尊重孩子、相信孩子的独立能力上却比不上西方国家。我们民族受几千年封建家长制的影响,不尊重子女是通病,忽视子女独立人格的塑造,形成当前这些独生子女共有的能力不强、依赖性强、不自信的缺点。针对这一点,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养方式,遇事多让孩子独立去解决,而不是包办代替,让他们在独立完成、动脑动手中体验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自信感,如果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在他们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来。”

(五)引导儿童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有时也称自卑感,指的是一种对自己的能力及某些心理品质的评价偏低,而产生的不如别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一般来讲,自卑心理的产生常常是和别人比较的结果,也就是说,没有横向参照和攀比的对象,一般不会产生自卑,做一件谁都没有做过的事,即使失败,也不会产生自卑。自卑的直接原因常常是在做同一件事时,别人能做好,而自己做不好,并因此受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如受到嘲笑、挖苦,久而久之,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心理。对待有自卑感的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人生免不了要经受挫折和失败,失败的原因除了主观原因之外,还有许多客观原因。因而,首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如分析主观方面,是不是自己的期望值过高了,或者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强,情绪波动,身体欠佳等;客观方面,是不是没有注意扬长避短,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竞争。其次,要引导学生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如果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便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2)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激励,自我悦纳。自我激励是一种心理自我暗示的方法,也就是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要暗示自己,不要紧,下次再来,我一定能成功。或者反复强调自己某方面的天赋和能力,反复强调自己应达到的成功目标并以此激励自己的斗志。许多有自卑感的学生有时也能够认识到不该因为某几次失败而心灰意冷,但就是打不起精神来。这常常是由于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鼓励造成的。在社会心理学中,这叫做社会赞许性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没有获得这种切实的成功之前,发现和赞美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价值,取得和“社会赞许”一样的效果,从而使自己获得自信,摆脱自卑的阴影。

(3)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给自卑的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等他初次成功并有了信心之后,再逐渐提高学习的难度,使其提高自信,消除自卑。

(4)还应给予自卑的学生特别的关注,根据测验和谈话,了解其长处,让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要求他为家长做些事情,可让他感到受重视,对于他学习上的努力永远表示欣赏,指定他担任某次讨论会的主持人,让他有表现的机会等。

小学生,能力

篇5: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训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有计划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通过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优化,教学,能力,语文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