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英语新课程标准》读后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教师《英语新课程标准》读后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编辑:制度大全2022-03-02

教师《英语新课程标准》读后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读后感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审视传统英语教育往往以说教为主要手段,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需要,也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人与人之间交流手段所起的巨大作用。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经常在教学生活中发现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读了《英语课程标准》后,了解到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成为我们教师的最重要的任务。

首先,要理解教材,整合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其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努力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的学习置身于一种真实、优美、和谐的情景中,尽可能地使原有抽象、逻辑、符号化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直观、真切,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引发情感上的共鸣。采用各种活动方式,促使学生参与体验,进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有意义学习的重要形式。我在教学实践中,通常采用小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努力使师生间的交流尽可能的充分。这种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可以大大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这些是我读《英语课程标准》后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会不断的学习、努力、实践和探索,一定能把素质教育最终落到实处。

篇2: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误区

走出中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误区

思想品德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实施将近一年半,在全国各地铺开实施将近半年。在这段时间里,我的足迹遍布县内外,深入基层,走进新课堂,听了近百节的思想品德课,包括台州市、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和教学观摩等。在听课中,我为一幕幕精彩的课堂片断而喝彩,也为一个个遗憾的课堂瞬间而惋惜。我不断地思索,不断地体验,不断地感悟,在反思中我发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误区。

误区一:重视课堂上的形动,而忽视了“神动”。

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沟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但在听课中,我发现,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了,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对学生的思维没有多大触动。有的课,教师创设情境,提问不断,学生异口同声,对答如流,互动可谓“完美”,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究其原因,有的是问题过于简单,有的是内容空泛,有的形式单调等。

例如,在**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有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有这样一个提问:“在我们的校园里,地球上有哪些生命?”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像这样的设问,过于宽泛,答案是无边无际。

互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但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互动,更要追求“神动”,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应该是新课改中教师的共同价值取向。有思才有得,没有激发学生思考的互动,是无效的活动。所以,组织活动应该考虑学生能获得什么,能获得多少对他们有用的知识及其方法。

误区二: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但轻视“双基”。

传统的课程观由于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从而导致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中,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新的课程观将情意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赋予其在课程目标中重要的价值取向。如情感,不仅体现为学生兴趣、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更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态度,在表现为学习追求、学习责任的同时,更表现在对生活的乐观、进取、向上的态度;价值观,既反映在个人价值方面,同时更反映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自然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其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人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这三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要素现已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实现并非轻视“双基”。在处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落实“双基”目标的关系上,不能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听课中,我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很多情境,开展了许多活动,提出了不少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情境活动、问题谈看法,谈体会,提建议等,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活动氛围中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深刻的启迪和生活的教育,而对基础知识则一带而过,缺乏挖掘和总结。

例如,在**年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一位教师上了《与快乐生活有约》这一堂课,她是根据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设计的。我为这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而赞叹,但觉得遗憾的是这位教师脱离了教材的基础知识。如果课前没有提供教案,我不知道她上哪一框内容。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要“教教材”,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放弃教材,忽视“双基”。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认知目标也是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三维目标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某一框节基础知识为支撑,引导学生联系和分析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紧扣该框节的知识,组织相关活动。在事例和活动中,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可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形成的,知识永远是一个人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和载体。没有知识支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空洞的,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统帅的知识则是盲目的甚至是危险的。

误区三:追求互动体验,可缺乏价值引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在平等的、开放的和安全的气氛下才能逐渐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于是,凸现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课堂,越来越成了大家的行动追求。

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教师必须要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课堂气氛,纠正学生的错误说法,让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动的课堂里相互关照,幸福成长。

例如,**年台州市初中思想品德优质课比赛过程中走出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发现一位教师在上人教版《学习中的苦与乐》这一框内容时,播放了《一个都不能少》的录像片断,叫学生谈感想。一个同学说:“我要认真读书,做‘人上人'。”另一位老师在上同样的课题时,老师叫学生讨论“读书有什么好处?”,同学们踊跃发言,一个同学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始终在“倾听”,却不加以正确引导。

思想品德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于使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不等于不加引导地让学生“乱说”,教师要适当地加以纠正和评价,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引领”下展开的互动体验。

误区四:关注资源生成,却不够突出主题。

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地共同构建新知识模块的过程,是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超越是远远超越新教材知识范围,是建立在新教材基础上对生活中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国家、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及学生对其生活的思考,体验和领悟而获取的新知识。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现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例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在新课程教学的课堂中,许多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重视课堂资源的互动生成,这是好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大量的材料充斥课堂,大量的活动不断涌现。面对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我每把遗憾的课堂瞬间定格,我就发现有的课程资源是无用的,多余的。

例如,在**年台州市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一位教师先后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比一比,在生活中有没有比学习更苦的事情?”“说一说,残疾人在生活中会碰到哪些困难?”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又没有加以引导。这样的问题设计、资源的开发,与主题“学习中的苦与乐”有关吗?又如,在**年浙江省思想品德优质课评比中,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框内容时,有两位参评教师都播放了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女孩为了救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我反思着:世界上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为了救心爱的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样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与主题相符吗?关爱和呵护周围其它动物的生命,更应关爱人的生命。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不是随便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要把思想品德课程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价值,需要经历筛选、组合、归类、选取等加工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是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爱好、知识等实际出发。信手拈来,任意生成,会淡化主题,突出不了重点,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教育的生命是思想,只有用思想才能提升教育的品质。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反思新课程,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塑。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的心永远飘荡着课改的激情,走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误区。

课堂,中学,教学,课程

篇3:我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二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理解

我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二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而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的写话常常是建立在说话的基础上,即先产生口头语言,再由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写话能力,必须与说话训练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语感,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写话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爱观察,但却缺乏观察能力,不会观察。因此,教师要创设条件,指导学生观察。

二、侧重编童话故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因此,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复述能力以外,想象能力的发展也是值得老师们关注的。现在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总是说自己的作文干巴巴的,不知道写什么好。究其原因,是缺乏想象力。那么,怎样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呢?童话的美,在于它通俗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曲折神奇的故事内容。它最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低年级学生写话方面更具有优势: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童话能投其所好,因此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写话兴趣。二是儿童的想象力发展早,童话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为创造思维能力。三是童话语言独具特色,接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三、尽量丰富生活,激发兴趣,使学生有话可写。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作文离不开生活”,写话同样如此。如果说让学生整天呆在教室里,教师只重视写法,学生势必兴趣缺乏,言之无物,诉之无情。因此,应该丰富学生的生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积极开展多种有益的活动。

1.做做写写。在动手实践中丰富生活,增长见识,积累写话材料。学生都喜欢折纸的游戏,于是我一改往日写话的形式,对同学们说:“咱们今天来个折纸比赛,看谁折的作品又快又好。”话音未落,学生们就行动起来,一双双小手娴熟摆弄着手中的纸。折好之后大家评选出优胜者。在学生的兴奋点还未消退的时候,让他们介绍自己的作品是怎样折成的。孩子们争先恐后,都想展自己的折纸技术。这一环节,实际上是在巩固学生说话要有条理,有顺序,为写话打基础。最后一个环节让孩子们在自己的作品上写几句最想说的话。

2、尝尝写写。秋天,水果美食众多,我和学生在课堂上举行了一个水果品尝会。学生通过观察各种水果的外形,摸摸水果的表皮,嗅嗅气味,品尝果肉等活动,对各种水果有了较深的认识,再来说一说、写一写。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吃东西总是大口大口的吃,没有细细的品味水果,但在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细咽慢尝,把吃、喝、玩和写话有机的整合,学生兴致颇高,对各种水果也有了更细致的认识。如“苹果闻起来还有一种清香呢!”、“榴莲的味道很臭,像臭豆腐一样。”这些语句无不显示着学生的心理词汇很丰富,教师只要很好地加以引导、激发兴趣,孩子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从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出了想说的话,写下了想写的话,真正地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3、演演写写。低年级教材中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颇有情趣。有的课文可以让学生参与形象的创造过程,进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激起时,可以趁势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平时我都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再写下来。

4、画画写写。选择有趣的一景一物,让学生画画。画画对学生来说,有基础有趣味,容易抓住特点,画好后再写写画的意思,用画画的乐趣消除写话的枯燥,长期训练,就能使画画与写话相得益彰、图文并茂。写话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的词语、句子,也融入了小朋友自己独特的感受,成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四、以活动为辅助,扩充学生说话、写话范围。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好奇好胜,应用说话与活动相联系。平时可以多举行些活动,如“故事大王”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提高学生的说话水平。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

五、利用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写话

看图说话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项目,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观察图中的人物、景象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书本不久,这就需要引导着看图。教学时,我会带着学生一起走进图画,打开学生们想象的翅膀,真切地走进图画,把图画表达得更真切。比如当学到第三册《秋天》一课时,分析课文中的秋天图。我带着学生观察图画,首先引导学生,教学生从上到下、由远及近观察图中的景物,然后启发学生们想象景物的样子。最后,我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文中是怎样写这些景色的,让他们说说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秋天优美景色的,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瓜果飘香”“春华秋实”“五谷丰登”“收获”“丰收”“金灿灿”等许多优美的字眼都会汇集到课堂上,不仅分析了图画,学习了课文,而且扩充了学生形容秋天景色的词汇,这就是我引导学生看图说话的过程。

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标提出的阅读目标,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积累精神,打好文学底蕴。当然,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从一年级就要开始培养看图说话的能力。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表达成几句连贯的话,到段,再到具体、详细描述,掺入感情色彩,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其次在习惯养成上,要从一年级就开始培养积累、运用的习惯。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完成积累,指导学生随时运用,激活内存的词语。如,教材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排了“我想把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写下来。”教师通盘考虑:既然二年级有此内容,一年级就可补充相应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用一句话写出“眼里的春天”、“春天的发现”、“春天的感想”。等到二年级一开学,就告诉学生,再次观察春天,发现春天的美景,感受美好的春天。然后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就能在一年级写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基础上,用几句话或几个自然段,水到渠成地写下春天里的发现。二年级下册的“夸家乡”。在写话前一星期或几星期就要带领学生欣赏家乡的美景,品尝家乡的特产,发现家乡的变化,畅想家乡的未来。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打开思路。又如,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动物”。现在的孩子很少观察动物、跟动物打交道。为了写出动物可爱的样子,有趣的生活习性,或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教师要提早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布置活动。正式写话时,学生才能无拘无束表达,真情真意交流。

总而言之,低年级学生的说话写话训练,要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标,二,教学,课程,语文

篇4:《当一个好老师基本条件》读后感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读后感

当我读完《当一个老师的基本条件》后,我深受启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当一个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有的人会说:会讲课的老师是好老师。有的人会说:会和学生交流的老师是好老师。还有的人会说:知识渊博的老师是好老师。如果只一个方面讲可能是对的,但从老师的成长过程看,则不尽然。

一个人如果要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经历一个历练的过程,有的这个过程短暂,有的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历程。一个人要成长为一个好老师,基本的条件是热爱教育这一行或者说有爱心,这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当这个前提具备了的时候,从专业的角度去看,一个人成长为一个好的老师就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不会讲。初上讲台,首先是当面对着几十名学生,自我的认识不足,自己不具备交流的能力或者害怕交流,战战兢兢地走上讲台,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没有底,所以,一节课根本不知道自己讲什么,所有的准备都可能当面对几十双清彻的眼睛而到爪洼国去了,这是一个老师的初期。过了这个初期,会有一个漫长的主宰讲台、把持课堂话语权的过程。这个时候的表现主要是怕字当头,怕学生听不明白,怕学生掌握不了,怕学生理解不了,怕学生不会所学知识,总之,一切课堂教学的活动都是以“怕”字为前提。才有了课堂教学中的喋喋不休,东挡西堵。这时的老师充当了一个尽职的保姆角色,什么都替学生去做,把一切都替学生想到,而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的角色。当有的老师明白了自己做了许多不应该是自己做的事后,才想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又经历了一个过程,就是尽量让自己少讲的过程。这个过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老师已不再是一个讲师,而是经师。会让学生去讲自己明白或者不明白的事,自己加入到学生中去,共同面对“新”的知识,一起去探索,这时的老师主要做到精讲,集中学生不会的或者不明白的事去讲,也就是掌握了班级中的学情,从中发现学生不明白的事或者理解不了的事去讲解,当做到这一步的时候,这个人才基本达到了一位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最好的老师应该是导师,以方法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引导着学生自己去认识和了解知识,这时的老师不再是保姆,也不再是扶手,而是一位隐退到背后,学生在学习中感觉不到而确实在起作用的大师。这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老师。

条件,读后感

篇5:老师读《给教师建议》读后感想

老师读《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想

响水镇金江学校郑晓刚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