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改论文小组建设是简约课堂导学案教学成败关键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课改论文小组建设是简约课堂导学案教学成败关键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7

本学期我校在简约课堂的模式下进行了以导学案为依托的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学案教学在各学科的课堂上展开来。下面就从我个人开始着手使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思考简要谈谈学案导学体会。

初始在班级中实施简约课堂,最大的难题就是小组建设。小组建设并不是单纯的把几个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这是我在进行了一周课堂改革后得到的结论。由于缺乏科学的小组建设,没有合理的小组成员分工及有带头作用的组长,小组内没有组规和集体合作精神,种种问题的出现制约了课堂教学的开展甚至影响了学习效果。有的学生不配合组长工作,有的学生甚至要求退组。因此,我在班里整整待了两天,观察学生座位分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询问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想要跟随的组长。重新进行了小组建设。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

依据学习内容和阶段学习情况的需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智能状况,个性特点,组织操作能力以及课型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组。每个组都有英语学习优秀,擅长组织的学生,也有一到两名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利于学生在进行语言操练时两人或多人交际和互动的需要。

二、明确小组分工

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组内成员要分工明确,轮流担任一定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或给每个同学编号,1,2,3,4……号,这样更便于老师课堂上的操作。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得到全方位的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活动中,让每个人充分做到: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评价。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习惯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处于有序状态,学生之间进行实质的互动合作,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各种常规习惯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序表达等习惯的培养。对于能够认真倾听和评价的小组成员进行小组加分奖励。

四、进行组长培训

一个好的组长能够带动大家的学习热情,组织组内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进行小组建设的同时,我还特别在课下进行了组长的培训。如组织语言的培训,展示介绍的培训,组内组规订立的培训等。

五、进行小组文化建设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小组成员进行自我介绍,并制定组名,口号,将每组的成员和成绩都设计在一张纸上,作为成绩单。每堂课小组获得的奖章就盖在成绩单上。一段时间以后进行小组评比,表彰优秀小组,张贴优秀小组照片。以此带动各组学习积极性,鼓励取得成绩的小组。

通过小组建设,导学案课真正的在英语课堂中开展,发挥了成绩好的同学的优势,帮助提高了成绩差的同学,带动了同学之间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同学的团结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小组建设是简约课堂导学案教学成败的关键。

篇2:小学课改工作反思我看课程整合

从上个学期,我们学校就“以课程整合”为主题组织了各种各样的学习,在每一次的语文教研时也必然穿插这样的思索与感悟。至今,我仍要问什么是课程整合?

关于课程整合,谢家湾小学是先行者,据谢家湾小学校长介绍课程整合的原因是:从教材内容看,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国家、地方教材客观存在不少交叉、重复的内容,客观增加了学生负担。课程整合,在国家教育部门要求的基本课程目标、内容、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重组和优化,同时减少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实现不无裨益,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关于陈校长的这些解释,恕我粗浅的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一个更为简单的途径----重新编写教材,编者可以以课程整合为目标,这不是更简单有效吗?

也许我理解的课程整合太肤浅,关于课程整合很多学校、老师都在摸索,探究,既然是不成熟的理论,用得着全国当下所有的学校兴师动众一起去实践,去摸索吗。

关于课程整合,我是抵触的,反感的,排斥的。

关于课程整合,宋校长身先士卒,以身试法为我们上了一节关于《小数乘法》的示范课,宋校长精彩的一节课下来,我对课程整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是相似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融为一体为学生讲解。

但仅仅如此吗,又马上翻阅了一些资料: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是针对教育领域中各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多种学科的知识互动、综合能力培养,促进师生合作,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课程整合涉及到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各个方面,从而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翻阅越来越多的资料,了解课程整合知识越多,我慢慢的也认同了,是的科技发展至今天,我们还以旧的思路,旧的课程来教育,那耽搁的可是一代学生的成长。我们的教育必须与世界接轨,必须与创新接轨,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培养出创新的、科技的、会学习的人才。所以课程整合势在必行,问题是我们需要一个引导者。

篇3:身边处处皆资源: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改小故事

“问泉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出色,不仅要付出辛劳,更多的是对教育教学不断地总结与探索。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经历了教学的不断改革。也学习了“先学后教”、“生本教育”、“五自”等课堂教学模式,不管怎样的教学模式,我们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的课堂达到高效。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可见教育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贴合。然而语文课堂的教学就是生活的延伸,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资源。将语文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是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方法。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合理适时的运用好身边的资源。

对于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教学,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是很不错的方法。低年级的孩子自制能力差,一节课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都要去维持纪律,培养他们的习惯。虽然也做了许多有意识的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的活动,但能够顺利进行和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那是一节识字写字课,当我们学到了“飘”字的时候,有的孩子说这个字太难写了,也太难记了。结合着低年级孩子爱和别人比赛,爱游戏的特点,我让他们比赛,看谁以最快的速度给这个字编上“顺口溜”,便于好记没多大一会儿,我们班爱说话的小胖举起了胖乎乎的小手说:“老师我知道,车票被风吹走了,飘在空中。”我一鼓掌,其他孩子也跟着鼓起掌来,因为小胖说的这个“顺口溜”不但记住了这个字的字形,而且也说出了字音。通过这次的识字写字小活动,在以后的课堂中,有的孩子还通过一些类似笑话的识字方法,有的孩子跟家长逛商场,超市也认识了不少字。还有我们在学习“武”这个字的时候,总是有孩子,爱多上一撇,为了纠正这个错误,我问孩子们:“这是字能给它找个伙伴儿(组词)吗?”孩子们一下子

篇4:小学美术课改文章创客

二七区提出了多彩教育理念,其主旨就是鼓励教师在常规课程外,引领学生开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开一扇窗,为培育出创新意识突出、动手能力出众、综合能力强的小学生提供了路径。我们的学习逐渐形成了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多彩、生生精彩”“一品一特色”的局面,师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

我校美术学科活跃着一群这样的小创客,去年开创了“泥泥狗”的校本课程,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玩泥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体现了教育性、创新性、操作性和实用性等特点。

开设美术校本课程《泥泥狗的故事》重在通过挖掘泥泥狗狗的造型、以及纹饰内涵,从意义、造型、方法、材料以及功能等方面引领学生寻找历史的足迹。可以了解远古时期宇宙生灵生存的状况,寻找到中华民族的根文化,同时传承与创意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领略“泥泥狗”“活化石、真图腾”的魅力,激发孩子们的民间自豪感、自信心和对我们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

“泥泥狗”作为河南民间玩具代表,即好看又好玩、其独特、怪异的造型能激发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小学生天性好玩,泥巴的可塑性比较强。听话的泥巴材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特别愿意进行以泥塑为体验方式的造型活动。人族猴、草帽虎、猫拉猴、小怪兽等造型作品,在老师带领下孩子们触摸着民间美术的血脉,吸取着民族文化的营养。同一时间、同一形象出自不同孩子的手,样子、姿态味道各不相同,在孩子的手中千变万化,惊喜和成长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篇5:小学数学老师汇报材料我课改反思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急剧改变,我国的教育改革从未间断过。一轮又一轮的“教改”实践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一线教师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学习如何调整思路以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在我眼中,新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的变化是最为显著的,使教师从思想观念、研究方式、实践方法等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感受颇多。

感受一:教学目标维度不断拓展,注重思维形成与研究过程。

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加以考虑,相较于过去的教学,教师不仅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考量,在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更加立体地考虑到实现知识技能的方式与过程,尤其是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思考”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对老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改革引导教师必须在知识目标达成与过程目标实现并重的前提下设计教学过程。如何寻找知识生长点?如何设置认知冲突?如何引导探索过程?如何以活泼的形式建构新知?如何让学生亲身经历创造过程?这些问题成为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对此印象很深的有华应龙老师的一节课,课堂上教师不断引发学生猜想、验证,而是否有结论、结论是否准确不着笔墨。一节课下来,学习的过程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使用大胆猜想、科学探索的方法从头到尾浓墨重彩地演绎,令人为之一振。

感受二:教学关注点从“师”与“本”转移到“生”与“情”。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将衡量教学成果的标准从教师的技能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从文本的反馈转移到情感的建立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的指标不断从单一向多元转化。教学中对教师水平的衡量更加多样化:是否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是否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是否在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有成功的体验,是否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无疑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是一种考验,逼迫教师不断研究学生特点、不断探索认知规律、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感受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由远及近,情感价值的体现由难到易。

数学一贯以抽象的形象示人,号称“思维体操”。而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小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0距离。课改实验课本素材选择上,都十分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无论是新课题的引入还是教学内容的展开,力求创设贴近儿童的生活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在呈现方式上,都选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游戏活动、表格、对话、甚至卡通形象,直观生动地呈现教材内容,例题都从情景引入和展开。编者的意图是让教师利用主题图,创设一系列的学习情境,形成“情境链”,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激活有关经验,自己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生成“问题串”。在实际教学中,也引导教师从生活情境入手学习数学,还原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问题,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这种环境下,数学课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相较于以前更易捉摸,有据可依。我们可以从教学内容涉及的不同方面可以启发学生的社会意识、从数学本质探寻的过程中可以展示科学方法的严谨、从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提倡学生对数学知识、合作伙伴、学习方式的赞赏态度等等。

感受四:课堂教学风格从“闹”到“静”。

刚起步的课程改革,教师大多很茫然,看到很多的比赛课、观摩课搞得太热闹,太活跃,像是在表演,不是日常教学所能效仿的。课改十年以来,大家对“简单的才能成为平常的,扎实的才能成为大众的”更为推崇,大家不再一味寻找另类独创,将“夯实基础,提炼方法,激活课堂”作为一堂好课的三个基本要求。一个个真、实、小的日常问题还原了课堂的原貌,这样的课堂更显得朴实无华。即使是静静地计算一节课,即使是只有个别人发言,大家都在认真倾听,即使是一支粉笔走全程,没有给多媒体一丝空间,这样的课也成为老师们赞赏的好课。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将关注点放在时效上,老师们更加欢迎切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更加宽容地理解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心思更加沉静,不再留恋花花绿绿的表面功夫。

感受五:专家对一线教师的指导从理论宣传落实到实践引导。

课改十年中,“专家引领”的作用功不可没。每年的教学观摩活动令全国的一线教师趋之若鹜,这是为什么?因为教师迫切需要专业指导,迫切需要直接的示范演示。从名师的示范中,从专家的点评中,一线教师深深思索与探求自己的教学实践问题。而平时最直接的指导来自于我们的教研员。他们给予教师的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直接有效。教研员组织的各校教学活动,无形中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教研员和老师构成一个研究的共同体,在与老师在反复研究、反复调试,不断总结的过程中,寻找到优化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往往从研究一节课开始,将理论与实践切合起来,引导教师充实、提高、交流,更新知识储备,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思想观念、研究方式、实践方法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十年的努力在我们的身边留下了些什么,还需要我们反复思考。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