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提纲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讲座提纲解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7

近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作为教育人,对此内容我们应该及时学习,认真领会其精神。边学习,边梳理,拉出了如下一个体系:

背景:

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同时,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世界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

研究历程简介:

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受教育部基教二司委托,会同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专家,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历时三年集中公关,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后,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

研究核心: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征求意见稿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

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发布稿: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审美情趣、身心健康);

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

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

为一文化基础1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了2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生二自主发展3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

全4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发三社会参与5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展6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基本内涵

一文化基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二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三社会参与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一文化基础

篇2:听讲座笔记学生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辛涛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记录时间:**年9月26日上午9:40-10:40

记录人:郑州龙门实验学校邱朴智

提纲: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缘起与概念内涵

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框架

三通过评价改革促进核心素养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缘起与概念内涵

回归原点的反思与追问:

我们到底培养怎样的人?如何培养既清楚又模糊

相关背景:

1、贯彻**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2、国际教育发展和变革的趋势(a国力竞争、b核心素养:解决的两个问题: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健康发展c国际趋势:各国纷纷将核心素养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

基本定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所有学生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

核心素养是贯彻三维目标的综合表现

核心素养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

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和阶段性

核心素养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基本定位:

历年文件的时间数轴图

1.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围绕“德智体”主线,

3.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教育目标:宏观、抽象、代表国家利益

对学生的能力、素养提出了要求

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框架

1.理论思考与指标遴选依据

a.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b.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体现学生应该具有的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信念和价值要求;

d.注强调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e.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个基点:全面发展的人

三个核心:1.主体性(自主发展)培养和发展身体、心理、学习方面的素养;

2.社会性(社会参与):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社会、国家、国际等之间的关系

3.文化性(工具性)(文化修养):掌握和运用人类智慧文明的各种成果

三、通过评价改革促进核心素养的思考

国际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与特点

1.关注学生发展,强调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能力

2.强调课程的整合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STEAM)(需要着力思考)德育、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跨学科

3.在课程中融入了质量评价标准,强调问责(以前基本都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现在多引入了质量评价标准。)

4.教育管理权力的下放与课程评价权力的集中

Q:改变知识传授和学科本位,转向现代社会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搜集、或许和分析能力

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

1.课程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

2.课程标准体系各部分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3.评价观念: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A:Assessmentoflearningandteaching

B:Assessmentforlearningandteaching

C:Assessmentaslearningandteaching

根据介词使用的变化,从A到C是不断深化的问题。

评价依据:基于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根据核心素养体系研制的学业质量标准,主要内容是规定学生在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一方面,学业质量标准不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另一方面,利用基于核心素养建立起来的学业质量标准知道教育评价,可以促进评价打破学科限制,使跨学科能力的综合评价成为可能。

评价内容:强调对软技能和软环境的评价

监测学科:语文、数学、科学、体育、艺术、德育

监测内容:

1.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

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相关影响因素

监测周期:数学+体育;语文+艺术;科学+德育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

学校积极心理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安全和秩序,接纳与支持,公平与公正,鼓励自主与合作。

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有助于调节、修正不良家庭背景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有助于减小城乡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

评价技术:创新突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测评方法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和学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变革

数据融合、MOOC、翻转课堂、智慧学习、数字教师、教育大数据、智能服务、适应性、教育公平、电子书包、开放教育、教育大数据、教育公平。

Q:城乡差距+家长投入,造成了学生个体化差异越来越大。

音乐电子化测试:指定时间段、作答可不联网、每校一台电脑即可、相继完成

数据评分:(机评+人评,大面积机评,小部分人评)

评分指标:

信息技术助推命题方式的改进

对学习过程数据的深度挖掘

对学生阅读素养与写作素养的评价:识字量、用词量;各种句型的使用情况

图像是从三维压缩成二维,所有机评目前还有一定的难度。

篇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初步了解

最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成为了热门的研究内容,各级专家都在进行研讨,还针对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改进。所以我也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搜索并尝试初步了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确定了,但是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并提高核心素养却是当前更为重要的任务。很多研究者结合自己的学科提出了针对具体学科教育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新修订的《**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结合生物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对于课任教师来说是一项新挑战,因为没有哪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就可以单一实现此目标,需要大家一起深入思考,集众人智慧以实现。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