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探究与思考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探究与思考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4

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究与思考

【摘要:】建设适合地方发展的特色校本课程,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国家新课改条件下对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出的重要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已经无法照顾到各省各区的实际条件和特点,不能提供足够的条件来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具有特色地方色彩的校本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地方特色校本课程应运而生。

【关键词:】特色校本课程;提升;信息技术

一、地方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

1、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是对教材的补充

信息技术学科没有国家教材,地方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更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学校学生的认知背景和学习特点。并且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受硬、软件条件的限制,城乡间学生的差异较大,再加之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教材上的很多内容已经被淘汰,新的技术和软件不能及时更新在教材上,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正好作为一个补充,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同时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最大限度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

信息时代下,新课改要求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拓展学生的想象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让各种特长的学生主动发展,化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我发展意识。

所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实际设备情况,针对性的开发出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是很必要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遵循自己的意愿,主动的选取课程,学习课程,在发展兴趣的同时,也拓展了知识宽度。

3.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成为一条长流不息的小溪。”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传统教师的角色,教师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生产者,真正的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主题。教师只需要对学生加以指导,而不是成为教学的承包者。

信息技术教师在特色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个人的实践经验、知识的累积,同时需要的是大量的理论指导和经验,所以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的创新和实践,最终找到最好的教学途径。

篇2: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再思考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再思考

摘要:学科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双主”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纵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验,成就不菲,问题犹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担负着时代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进行再研究和再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再思考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点来优化各学科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一、认识再提高更新教育观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做到既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又自觉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年)》部署未来十年,教学信息化将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高端发展,为此,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规划、有效融合”的方针。此外,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看,创新型人才、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切实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全面审视历史成果与局限,树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融合的全新、科学的教育理念,解决好不少学校仅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的问题;解决好不少学校教师逢课必用、无谓滥用乱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问题;解决好不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评价观。把从教学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追求信息化教学实效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加以落实,真正实现学习评价和人才评价观念由“高分数”向“高素质”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认识,自觉更新观念,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措施再得力念好管理经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行政角度强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电教机构、教研部门要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以此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研究与实践活动,加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加强教学管理的重任。教学管理应当履行好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规范、组合与调控之责。进一步加强对包括学科教学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没有管理作保证,“理念再先进也不会落实,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技术再先进也会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激励措施促使组织和个人不断向上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与个人的潜能,实现有效教学。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从教育主管部门、电教机构、教研部门直到学校,建立起成龙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从而,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篇3: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分析及策略思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分析及策略思考

【内容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尤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是领导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当前信息化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农村学校通过信息化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及信息化促进农村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阐述。针对教育信息化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策略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更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关键要素是教师。任何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富有活力的创造。叶澜教授曾指出: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同样,如果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可能有学生的自主发展。

作为一线的领导,我们深刻认识到农村小学教师可持续成长的必要性,也认识到信息化对于农村小学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根据现实的条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广大教师除了每周二十多节的课外还兼任学校各种事务,如何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呢?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状况分析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手段的改变,教育环境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变给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信息技术条件下教育环境的变化

1、教育设施的变化

过去多数教师靠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有三机一幕的学校极少。现在根据教育部的统计,到**年我国有3万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比2000年统计地3000所翻了近10倍,全国教育信息化投入达到了上千亿元,城镇学校基本实现了“校校通”。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从而使教师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2、教育资源的变化

过去,学生的信息资源主要来自于书本,属于单媒体、非数字的固化资源。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了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特别是信息资源支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更加展示出信息资源应用于教学的广阔空间。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