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再思考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再思考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1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再思考

摘要:学科教学需要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特别是教学情境的创设方式、学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交互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双主”教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纵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课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实验,成就不菲,问题犹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担负着时代使命,有责任、有义务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进行再研究和再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再思考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寻找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点来优化各学科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一、认识再提高更新教育观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必须提高认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努力做到既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又自觉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科学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提高学科教学效率。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年)》部署未来十年,教学信息化将从基础建设、应用普及转向高端发展,为此,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应用驱动、统筹规划、有效融合”的方针。此外,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势看,创新型人才、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尤显重要。因此,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人才培养观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切实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方面全面审视历史成果与局限,树立信息技术与教育思想和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效融合的全新、科学的教育理念,解决好不少学校仅局限于把信息技术作为简单的、一般性辅助教学手段的问题;解决好不少学校教师逢课必用、无谓滥用乱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问题;解决好不少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低下、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三是树立正确的学科教学评价观。把从教学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追求信息化教学实效摆在重要位置认真加以落实,真正实现学习评价和人才评价观念由“高分数”向“高素质”的转变。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认识,自觉更新观念,为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措施再得力念好管理经

教育主管部门要从行政角度强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电教机构、教研部门要协调联动,形成合力,以此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研究与实践活动,加速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加强教学管理的重任。教学管理应当履行好对各种教学资源的规范、组合与调控之责。进一步加强对包括学科教学在内的整个教学过程的管理。没有管理作保证,“理念再先进也不会落实,资源再丰富也会闲置,技术再先进也会沦为一种时髦的包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管理制度的激励措施促使组织和个人不断向上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与个人的潜能,实现有效教学。落实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必须从教育主管部门、电教机构、教研部门直到学校,建立起成龙配套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从而,有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篇2:把握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锲机

把握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锲机。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都是独立于学科教学、独立于学生现实课堂。我们要善于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选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内容加以重组、综合和拓展,把一些学习环节设计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综合地运用各学科知识于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整合,以便使学生形成对周围世界的完整认识和全面体验。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才能体现出内在的作用,才能避免综合实践活动“手拿小旗子、上街兜圈子”浮于表面“轰轰烈烈走过场”的弊端。

例如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介绍了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上课时,生动形象、多姿多彩的图片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下来,同学们个个意犹未尽。于是,我及时地把握住这次机会,带同学们走进了微机室。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收集了大量的有关海洋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视频资料,又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讲解稿,在组长的主持下交流修改定稿,并在每一小组中选出一名组员代表本小组发言。活动过后,我要求同学们以日记的形式写了当“小解说员”的体会,克服困难的艰辛,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还有一些胆小没能走上演讲台的同学也表示,以后也要勇敢地表现自己。

科学课里,大自然就是我们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不断风化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用以探究的对象,假如这些探究只局限于课堂上,单凭标本、直观教具或课件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探究的思维空间,又会造成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减弱。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阔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例如在研究“动物的生长”这个问题时,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到学校附近的池塘边、水渠里去捉来小蝌蚪,带回学校边喂养边观察。为了真实了解小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和成长时具备的条件、我们还把这些小蝌蚪分别养在两只玻璃缸里进行对比实验。孩子们耐心地等待着小蝌蚪的成长,观察着小蝌蚪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通过这次试验,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也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