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分享课堂语言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经验分享课堂语言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23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与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激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中言语的激励则较为普遍。综观一些名师的课堂,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他们的高明之处更多的是在于,他们善于用温柔真诚的语态,饱含真情的语气,洋溢激情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潜在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沉浸在风趣的教学环境中,激发他的潜能以至于转化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因素对于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语言评价要有针对性。例如有位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说到:“真是与众不同,多么富有创意的思考啊。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真了不起!”“谁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说错了不要紧,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因为你们是最自信的人。”……一句句激励的话语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前进的动力。再比如特级教师窦桂梅常常这样激励学生

篇2:朗读对英语学习促进作用及策略方法研究送教下乡专题研究发言稿

“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方法研究”

送教下乡专题研究发言稿

卓越一组钟尊诚

大家好,根据工作室的要求和部署,在李立新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卓越一组经过讨论和研究,决定了我们的小组研究课题是:“朗读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及策略方法研究”。

谈到朗读,我们在座的每位英语老师都并不陌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指的就是朗读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们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想我们每位英语老师都会带领着学生听录音模仿读或跟着老师齐读,读单词,读句子,读对话等。但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英语课堂中学生朗读的_个共性问题:那就是很多学生在读英语时拖音很重,毫无感情;有的学生不敢读,声音很轻,害怕出洋相;有的男孩子故意读得很响,哇蛙叫,一点也不好听,特别在齐读时,只是做做样子,动动嘴唇,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声音,存在假读等现象。现在我想说的是小学只是英语学习的启蒙和起始阶段,这种拖音和不敢读现象,不仅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小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加强小学英语的朗读训练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探索有效的朗读训练方法对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接下来,我将结合本次送教的两节课,谈谈她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朗读策略和方法:

1、能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激发小学生的英语朗读热情是探索朗读训练方法的首要一步。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能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如听录音模仿跟读,齐读,小组比赛朗读,个人分角色朗读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满足他们表现欲望。在模仿跟读过程中老师能做要的指导,强调一般疑问句用升调来读,如Issheinthestudy?Issheinthelivingroom?这样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另外,在齐读时,两位老师能要求学生指读,指读的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对单词或句子的有意注意。读到哪,指到哪,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学生认读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2、建立奖励机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两节课中,两位老师都能利用小组竞争的加分机制,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我建议:我们的英语老师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可以在班级中设立诸如此类的奖励机制,例如:在班级中设立“英语朗读明星”。根据上课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表演对话、背诵课文等,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每月根据学生的奖励情况评选出“英语朗读明星”或“英语朗读进步星”,一个学期结束时评选出本班的“朗读大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当朗读比赛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生活的一部分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对朗读的极大兴趣。

3、有效利用Chant,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

在授课过程中,李彩萍老师能将所学内容创编成朗朗上口的chant,这样可以提高朗读的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语音语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李老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编制了chant作为引入---其内容如下:

Ihaveacat.Sheiscute.Whereisshe?Whereisshe?Issheinthebedroom?No,No,sheisn’t.Issheinthestudy?No.No,sheisn’t.Look,Look,She’sinthekitchen.

4、小组学习法,为后进生创造朗读环境

小学生朗读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对后进生的辅导。后进生大多朗读有困难,帮助他们纠正错音,对个别难读的句子,多领读几遍尤为重要。在授课过程中,两位老师都能采用“小组互助的朗读方式”,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朗读环境,提高后进生的朗读水平。

5、利用游戏来训练学生的朗读。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而不是做练习,做试卷做出来的。学好英语没有捷径,肯开口就会有机会。以上是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如有不对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最后,借用省骨培训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与在座的进行分享:“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却可以走得更远”。我们在座的各位英语老师都不是孤立无援的个体,我们在学校有教研组,我们是一群人,让我们在这一群人中发光发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英语学习,小学英语,英语教学,英语老师,英语课堂

篇3:互动式作业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研究

互动式作业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兴趣的研究

海口市龙华小学韩春

语文,应该是一门很有趣味性、很生动灵活的课程。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总是显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语文作业,更是让学生觉得是一项枯燥乏味的任务,不是僵化的死记硬背式就是机械式的摘抄,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写那些虚伪的编造的作文。很多学生曾经告诉我,靠这样的办法得到的语文分数往往也不理想,渐渐地我们的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失去兴趣。因此,基于这样的事实,我们课题组的语文老师,对如何布置互动式作业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做了深入细致地研究,目的是重新唤起学生们热爱语文的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成功的教学是必须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动机与兴趣。”语文是最基础的课程,它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要想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就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能推动学生探求新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学习语文的最佳状态。那么,如何运用互动式作业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改变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常规的语文作业,大多数是在课堂上和家里的书桌上完成,以书面作业的形式居多。然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适当地改变作业的形式。人的情感体验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做作业也是一样。如果教师善于设计不同形式的作业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做作业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小学语文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各异。教师要依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注意挖掘文本内在的乐趣,有意识地布置有趣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前,发现这单元有《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以及《大江保卫战》等文。这些文章中提到的事件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历史久远的。于是我们就将这一单元的预习作业布置为:1、参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或观看一部红军长征时期的电影2、听爷爷、奶奶或家长讲讲战争时期的故事3、和父母交流学习感受。通过改变预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历史,也了解了大概的事件。有一些感兴趣的孩子,甚至上网搜集了当时的历史知识与家长交流。作业的布置还要在课堂上反馈,第二天上课前,我没有急于讲课,而是让学生充分地交流他们了解到的知识,学生们谈得深刻,有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收获。这样互动式地交流调动了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觉得历史久远的事件变得更有意思了。在课堂上和课后,我通过改变互动作业的形式,有时让孩子去剪一张纸,有时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道美食,有时是让学生去书店找一些资料,有时是做一件家务活,有时是做一个小实验,有时是观察一种植物……使语文作业不再是单一的抄抄写写、读读背背了。学生们觉得,原来语文作业可以有那么多方式,那么有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们布置的互动式作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的情境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优化作业种类,培养学生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业的设计应努力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对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尝试,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致力于活动性、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心理学家,龙华小学,海口市,趣味性,人文性

篇4: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多媒体技术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是丰富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时、分、秒》时,设置了这样的故事情境:你的一个好朋友被恐怖分子抓走了,你必须和你所在的学习小组的几个同学一起才能救出你的好友,你们救人的方法就是读出钟面上的时间,每读对一个钟面,就可以清除一个恐怖分子,只有全读对了,就可以扫除全部恐怖分子,救出好友。学生们一听就来兴趣了,都想做救人英雄,并且积极加入活动。

信息技术,多媒体,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

篇5:关注小同学习作心理提高习作教学效率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局部。保守习作教学过重于知识体系的建构,过重于习作章法的指导,过重于思想性的评价。致使同学作文套用模式,模仿成风,同学说假话、说套话、说空话;致使老师怕教,同学怕写,习作教学费时、费力,效率低下。习作教学出现了“教师选范文,同学套作文,课后背作文,考试默作文”的怪现象。同学习作的依赖思想严重,懒于作文,一旦安排作文,就发生心情压抑、消极被动、烦恼厌倦等不良心理障碍。针对同学作文时出现的心理状态,我留心做了相关的研究,特别关注同学的习作心理的研究。

有一次,我与朋友聊天,朋友饶有兴趣地谈到一种理论--“瓜子理论”,让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瓜子理论的原理是这样:

1、无论人们喜欢与否,很容易拿起第一颗瓜子;

2、一旦吃上第一颗,就会吃第二颗、第三颗``````停不下来;

3、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一直吃下去,直到吃光为止;

4、假如在一盘非常好吃的瓜子里面放上一把坏了的瓜子做实验,吃到第一颗坏瓜子,吐出后还会继续吃下去,接着吃到第二颗、第三颗坏瓜子后,吃瓜子者便会放弃吃这个盘子里的瓜子。

总结一下,我认为有这些原因:

1、嗑瓜子这种行为很简单;因为简单,人们容易开始这种行为;因为简单,人们容易掌握技巧,成为熟手,并且不时改进嗑瓜子的方法,这个过程增强了自信,在潜意识中,人们期望享受这个过程。

2、每嗑开一颗瓜子,人们马上就会享受到一粒瓜子仁,这一点至关重要。对嗑瓜子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即时回报。就是这种即时回报,微妙地发挥着作用--激励人们不停地嗑下去。

3、一盘瓜子一颗一颗嗑起来,过一会儿就嗑出一堆瓜子壳--能够看到嗑瓜子的成绩。

4、假如吃到一颗坏瓜子,吃瓜子者吐出后也许还会继续吃,但是吃到第二颗、第三颗坏瓜子后就会放弃这盘瓜子,--丧失了热情,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欲望。

听着“瓜子原理”,职业的习惯使我联想到习作教学。这不正在给我们描叙了习作教学的心理问题。同学怕作文,写不好作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是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没有激发同学的作文兴趣,致使习作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枯燥无味,同学学习作文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写不好作文就在情理之中了。假如我们的老师有方法让同学像吃瓜子一样愉快地完成习作,那么,他一定是个习作教学的胜利者。细细反思,我对习作教学有了点滴的感悟。

一、取消门槛,轻松入门。

我们要把习作看作是像嗑瓜子一样简单的事情,是说话,是表达,没有谁不会的。特别是在低年级的起始阶段,我们应该对同学的写话、习作不要提出什么要求,只要小朋友动笔写就行。就像是让小朋友们拿起第一颗瓜子一样简单,随后的工作我们也不必过多埋头在作业本里,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当天极快的将作文看完,给予小朋友一个极好的评价,就是要即时回报,让小朋友们有一种享受瓜子仁的感觉。我和办公室里的马老师一起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年级新生刚上学才一个月之后就开始写话,第一次写话是抓住这样的契机开始的。马老师外出学习一个星期回来,对小朋友们说:“我好想你们,你们想老师吗?想跟老师说说心里话吗?”小朋友们都说想。于是,马老师让小朋友们把心里话用拼音写在拼音本上,结果,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次写话就人均写了100多字。之后,马老师在每个小朋友的本子上贴了一个“大拇指”。(一种自制的鼓励小朋友的粘贴纸)马老师还在教室朗读了第一次小朋友们写的话,褒扬了每一个小朋友,让每一个小朋友品尝到了浓浓的“瓜子香味”。随后,马老师让小朋友自由写话,第二次、第三次……就像是一盘永远吃不完的瓜子,小朋友们能乐此不疲地吃下去。马老师没提要求,没有指导,有的只是褒扬与肯定,没有间断的是给小朋友的本上、墙上的专栏里贴上“红旗、红花、大拇指”之类。

我在习作教学中总是让同学多写,而不去精批细改,阅读完同学的习作之后(有时是浏览),就和时反馈评价。这时的评价反馈绝对是大加夸奖的,绝对不批评任何一个同学。也许有人会问:“同学有问题也不指出来?”我的回答是不用。我们可以把同学存在的问题放在褒扬之中,你想,一个班四五十名同学,总有写得好的同学,拿好的同学做典范,就是行之有效的。要知道,典范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要想解决学习品质问题,还是学习习惯问题,或是写作能力问题,咱们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都可以通过典范的力量来解决。假如我们是中途从中年级接班,也要尽力降低门槛,不必埋怨同学的底子差,是什么基础都不要紧,只要同学肯动笔就行,同学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仍然要让同学像拿起第一颗瓜子一样简单,随后的工作是要想方设法让小朋友们很乐意的继续嗑下去,并给小朋友满口香瓜子仁般的回报。这里的确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去实践、去探索、去总结。我的作法是在教室里建立一个专栏--“胜利者的脚印”,激励同学写作。同时以写日记为重点,增加写作的量,并将习作教学中的各个相关要素分解,融入到日记讲评之中。日记是同学最好的自由表达形式,也是老师最能自由批改的作业,老师可以让每一个不同写作程度的小朋友获得胜利,不必要求统一的规范来要求小朋友。这样在每一个小朋友的努力下,每一个小朋友都会像吃瓜子一样轻松地享受到吃瓜子仁的快乐。

二、分解任务,相机指导。

实际上我们很多老师对同学作文的要求很高,并不是给小朋友一盘满口香的瓜子,而是给了小朋友一个有丰富营养但壳儿坚硬的核桃,并不是让小朋友像去磕瓜子那样简单,而是让小朋友拿着核桃,虽美其名曰“营养丰富”,但让小朋友无从下手,也无能力自身弄开。

我有这样的一次经历:一天一位三年级的家长找我,说小朋友不会写作文,叫我协助辅导辅导。我乐意地答应了,终究自身已经是有二十多年的语文教龄老师,辅导小朋友写作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中午休息时间,小朋友来到了我的办公室。我问:“老师要你写什么作文?”小朋友拿出一个揉皱了的本子,翻到中间的一页,上面写着:我是绿色小卫士

一、做绿色小卫士的原因(略写)

二、准备工作:

1、分担分配任务(略写)

2、拟订的活动计划(略写)

三、活动过程:

1、你是怎样劳动的?同学们是怎样做的?

2、同学们的神态、语言、动作

3、按顺序介绍劳动过程(详写)

四、总结(略写)

这显然是老师写给同学的写作提纲,可见老师已经对同学进行了习作前的指导,而且指导得非常仔细。可是,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三年级的刚刚学习写作文的童稚可拘的小朋友,他拿着这样提纲能不犯愁吗?我忽然感到我们的老师不只没有将习作像吃瓜子一样简单起来,而分明是给了小朋友一个啃不动的甚至于让小朋友锤也锤不动的核桃。这个“核桃”可以说营养极为丰富了--“详写、略写”,“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甚至于小学五六年级才接触到的习作提纲,我们的老师就已经为了小朋友的“健康生长”,进行了“补充营养”,就补在了三年级的小朋友身上。这就难怪小朋友们面对作文叫苦叫难。我拿着老师给予的提纲问小朋友,我说:“题目《我是绿色小卫士》是什么意思?”“不知道。”小朋友回答得很干脆。我说:“你题目意思都不懂,那怎么写作呢?”小朋友说:“按老师说的写。”我说:“小朋友,作文是自身怎么想就怎么写的。”小朋友说:“不行,老师说要按要求写的。”小朋友说话的语气非常坚决。看来我遇到了难题,只好按小朋友的意思来辅导小朋友的作文了。我就只好顺着老师出的提纲问小朋友:“你们做绿色小卫士的原因是什么呢?”“老师说是学校操场上非常脏,我们才要做绿色小卫士。”随后的问话,小朋友的回答句句不离老师说。可见我们的小朋友写作文到底在做什么?这样的习作指导让我无法进行下去,我只好顺着老师的提纲帮着小朋友应付一下。

这个案例其实并不是仅有的一个特例,有时我在一些中低年级的教室的黑板上也见到过这样的东西。

我陷入深思:从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许多老师

从起步作文开始,就如此指导小朋友写作文,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详写、略写等一股脑都倒给同学,老师正正经经地讲,同学正正经经地听,可是同学到底能吸收到什么?除了迷惑、迷茫,恐怕就是一个“怕”字。作为老师,我们不要自身以为是好的东西,喂给同学绝对不错,恰恰相反,诸如人参、燕窝之类的滋补品,对小孩来说是不能用的,小朋友要的就是粗糙一点的五谷杂粮。我们要学会分解任务。作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工程,可是许多教师犯下了急功近利的毛病,从同学起步写作文,就开始教同学这样那样的写作方法,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如案例中的同学一样适得其反。

教师该如何做?我想我们应该将习作教学中复杂的任务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容易做的小任务--“小练笔”来完成。我们将这些小练笔做得实在一点,让小朋友就像磕瓜子一样简单。这里我讲到的习作“小练笔”,就是要我们老师深钻教材,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领会教材编者的意图,领会课程规范对不同年段习作的要求,有意识的将习作教学中的训练任务分解,达到训练的目的,而不是将习作教学中的一些术语简单机械地传送给小朋友。同时,教师要做的是和时鼓励,永远鼓励。同学的习作不必等到全批全改后再给同学点评,点评时间最好在当天或在一两天内进行,千万不要等到自身精批细改经过一周两周之后再去给同学点评。这里我们要说的是实效,而不是为了检查做得多么好。说实话,我们中间有许多老师的工作就处于一种应付检查状态,因为某些领导喜欢看老师作文的精批细改,他们就去精批细改,而丝毫不去考虑教学的实效性,更不去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简单机械的习作教学,照搬照套,机械模仿,以应付检查了事。同学是否真正学会写作文,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同学真正学会习作,是需要我们老师不时地鼓励同学,让同学充溢写作的激情,让同学享受作文带来的快乐--就向让同学磕瓜子一样永远简单、空虚、快乐。这应该是我们小学习作教学最朴素的目标,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三、合理评价,激励生长。

同学开始习作时,对作文应该是无所谓害怕和讨厌的,他们都有一种一起的心理意向,就是争强好胜。害怕和厌恶的情绪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不恰当的批改与讲评。就犹如嗑瓜子一样,嗑到了一颗坏瓜子,嗑瓜子者吐出后也许还会继续吃,但是吃到第二颗、第三颗坏瓜子后就会放弃这盘瓜子,--丧失了热情,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欲望。我曾经对一些同学进行过习作心理诊断调试。一个同学说起这样的一段经历:五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安排了一篇他们曾经多次写过的作文《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他很快就写完了,而且写了满满四页纸,起码有八百字,老师却给了他零分。讲评作文时,老师还重点讲评他的作文,分析他的作文得零分的原因。小朋友告诉我,那次作文他写的是去蕲春李时珍纪念馆的观赏活动,他从自身动身前高兴的心情写起,再写一路上同学的快乐,到了李时珍纪念馆,他写的是纪念馆内举行的鳄鱼展。由于他没有写关于李时珍的任何事情,老师说他的作文是废话连篇,又臭又长,没有突出中心,写的内容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老师说他的作文是零分作文。小朋友告诉我,从那以后,他就怕写作文了。每次写作文,再也写不长了,最多也只能写三百来字,而且每次都害怕老师评价。这个案例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反思:同学的作文到底该怎样评价?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比喻,老师的不恰当的评价仿佛是那一颗颗坏了的瓜子,正让小朋友一次次地丧失了热情,丧失了兴趣,丧失了欲望。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典型案例。某班同学告诉我,他们不怕作文。深入了解,我们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做法。这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让同学每周写四至五篇日记,应该说这是一件很艰难也很繁重的学习任务,但这位老师能让同学乐此不疲。原来老师让同学写日记时,注意了同学的心理,充沛肯定每一个同学的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给予同学写作的信心和力量。老师在教室里办了一个专栏--“胜利者的脚印”,当日记评讲时,很多同学会被老师称为胜利者,在专栏上留下“脚印”--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