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实施计算教学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有效实施计算教学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8

如何有效的实施计算教学

纵观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相当大的比重,单从一张数学试卷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题一般都占了30多分,其中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纵观我们的计算教学,很少有教师选这个内容来上公开课,理由很简单:枯燥、乏味,不像其它课型那样高潮迭起。看来计算教学不仅重要而且有一定的难度,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理应抓好计算教学,为此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对计算教学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讨我们发现在平时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简单的传授教学。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常常走不出传统教学的模式。教学过程极其枯燥乏味。

二、重算理,轻算法。

大多教师过于注重过程性目标的体现,忽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

三、练习的时间和份量不够。

很多教师认为计算的任务就是落实算理,练习的时间和练习的量都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

四、估算教学的实用性不够。

大多教师在估算教学中一味教学生如何去估这道计算题的结果,没有强调估算结果的实用性。

五、忽视学生计算品质的培养。

学生计算能力差,计算老出错,教师没有要求学生找出错的原因,于是学生老犯同样粗心的毛病。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呢?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教研组的老师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对策:

1、在有价值的情景中体会计算教学的生命活力。

我们在学习小数和整数相乘时,仅仅用一道计算题如:3×0.8怎么算?通过算小数乘法让学生去感受小数乘法是要把它转化成整数乘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在素材的选择上考虑到学生平时买过文具。因此设计了如下环节:

开学了小明要准备三个练习本,练习本的单价是0.8元。

这时老师就问:每个练习本8角钱,小明买3个一共花多少钱?学生就会答出3×8=24角=2.4元。

老师接着问:每个练习本0.8元,小明买3个一共花多少钱?学生就会答出3×0.8=2.4元。

你们是怎么这么快算出来的,怎么算的呀!学生这时都迫不及待的抢着回答。通过这个特定的情景中,学生很乐意去探索去计算。

因此计算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变以往例题单一的呈现方式,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突破算法上的难点。

课改后,大多数老师都认为计算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可是我们认为算理和算法从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难想像纯算理的课该如何演绎,纯算法的课该如何去落实。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分析算理的同时突破算法。这位教师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课中,将算理和算法进行沟通,下面是一个完整的板书。

23×2=46两本书的价钱23

23×10=230十本书的价钱×12

46+230=27612本书的价钱46

23

276

在交流时教师围绕两个中心问题进行展开:

a、为什么新算法第二个积的末尾数要与十位数对齐?

学生1:因为它表示230,如果不与十位对齐就成23了。

学生2:因为10本书的价钱是230元不是23元。

学生3:这个23是与十位的1相乘,这个1是表示一个十,所以这里的23表示是的23个十,这里个位的0省略了。

b、为什么新算法要把两次乘积分上下两层写?

学生1:因为两层表示的意义不同,一个表示两本书的价钱,另一层表示十本书的价钱,加起来才是十二本书的价钱。

学生2:分两层写意思过程很清楚,让人好理解。

学生3:比较美观。

学生的发言多么精彩呀!学生利用这种沟通,不仅理解了算理而且有效的突破了算法上的难点,这样就不会出现错误的算法了。

3、在学会新算法之后保证练习及时有效。

谈到练习,我们就想到那么几个字:机械、单调、重复、枯糙等。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计算是需要练习的,没有一定量的练习作保证,教师很难及时纠正学生在计算方法上出现的错误,错误不能及时纠正,往往就先入为主。在第二天的练习中,学生就会沿用上节课的错误,通过一整天的消化吸收后,就会根深蒂固。只有提供充足和适合的练习,这样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变得熟练和灵活。

在练习中我们还应该做到:针对性、层次性、思考性、综合性等。

4、在估多估少中让学生理解估算结果的实用性。

在估算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一般的估算方法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学会在实际情况下判断是估多了,还是估少了。只有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会让学生直正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在学乘法的估算时,估计一个值可以设计为估计积的范围。这样的处理能使估计的结果更具实用性,学生也就能更容易理解为什么要估和估了之后有什么用,而不是为“估”而“估”。如数学题: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列式49×104≈________(元)

方法(1)49≈50104≈10050×100=5000元

方法(2)49≈50104≈11050×110=5500元

方法(3)49≈50104≈10550×105=5250元

以上的三种方法都是通过估算求出来的值,前两种是教材中展示的估算方法,第三种是课堂中生成的。

对于上题的实际问题,同学们一致同意应“估多”,不能“估少”。因为估少了就不能秋游了。通过分析学生发现方法(1)中把49估成50,就多估了一个104;把104估成100,就少估了4个49,即196。多估的104和少估的196比较,是少估了,与实际情况不符。而方法(2)和(3)都是多估了,并且与实际相差不多,都是比较好的方法。从中让我们明白了估算的教学不仅要学生学会一般方法,教会学生一些灵活的估算技能也很有必要,这样才能让估算教学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展现数学的魅力。

5、在严格规范的指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计算错误,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常见的错误有:看错抄错题目;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等;计算时不打草稿;一位数加、减计算错误导致整题错;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这就需要老师严格规范的指导,如:要求学生读题的时候要不燥不急,用手指着题目一字一字地读,必须仔细读题多遍直到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了才可以动笔,这样就不会看错题了。列完式子后再核对一遍,检查有没有抄错数。然后才列竖式计算,计算的时候必须先在练习本上算一遍,检查好了才把最后结果写在试卷上。全部完成后再仔细认真的检查、验算,检查的时候不能马虎,要动笔再算一遍。

对于那些习惯有所好转的学生要多给予奖励或表扬,日子长了学生就养成了细心谨慎的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我们从具体的实施中发现计算教学还有以下一些问题有待大家去思考与探索:

1、计算方法是不是越多越好?这么多的算法如何进行优化?

2、现在的计算课有像应用题教学的味道,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不用情景导入怎么展开新的计算方法教学的第一课时仍然值得研究。

3、如果学生在独立试做时典型算法没有能生成,生成不完时的处理艺术也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总之,计算教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困难的,计算教学的改革是艰辛的,同时又是有益的。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唯有这样,才能架起一座沟通与成功的桥梁。

篇2: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理论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

农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论认识计算机辅助教学

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宁远中心小学韩翠霞

【摘要】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要求,信息本身对教育改革的要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镇教育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重视基础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我镇教育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20**年,镇党委、政府先后出台了《宁远镇关于切实做好扫盲工作的通知》、《宁远镇关于切实做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的通知》,统一了全镇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发出了“治穷先治愚,治愚先兴教”的号召,确立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指导思想,营造出全民抓教育的大气候,相继解决了“普九”建校、教育投入、初中师资、保学控流等重大问题,使得宁远教育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全面完成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寄宿制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态势良好,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考自然上线率、录取率连上新台阶,“普九”工作正在扎实推进.正因为有了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我镇教育事业正在稳步、健康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将日益显著。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迎接信息时代的浪潮,缜密梳理、用心感受各种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究竟是如何改变现实教育教学的。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核心和关键。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中各门学科就从信息技术中获得了很大的好处。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结合我们的做法,我谈以下两点:

一.我们的观念大大转变。通过参观学习、培训教育,我们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现代化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改革,开展计算机普及及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师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师生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了这些能力,就能适应信息社会中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这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促进教育的核心。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全校教师均参加了计算机初级、高级及课件制作培训。我们采取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主体观、主导观;强调计算机教学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要展示自己过硬的基本功,即从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多媒体教具操作艺术等方面来感染学生。

二.信息技术的良好效应。经过几年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我校师生的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课堂教学有了全新的变化。教师乐教、善教,学生乐学、会学,新型的师生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体现学科特点的现代教学模式也已形成。例如我们把cai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把绘画用电脑显示出来,扩大了教学容量,进行了高密度的知识传授;让学生的眼、脑、耳、手综合运用,优化了训练过程,再加上教师及时地反馈和迅速地调控,从而使教育教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也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上课,老师用几分钟制作出来的课件,让学生玩上几星期都不会失去兴趣,这才说明我们的老师真正把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了。这样,效率提高了,负担减轻了,可教学效果反而更好了,这才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根本目标,反之,则吃力不讨好。

综上所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乘着西北部崛起战略实施的东风,迎着新世纪的阳光,勤劳勇敢的宁远儿女,将一路高歌猛进,昂首阔步,迈向辉煌的明天。我们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并促进了教育的稳步发展。

篇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区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区别

摘要: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的推广与使用,现今计算机技术已普及到了教育领域,从刚开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然而对于教师和教育研究者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和领域,容量与熟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混淆。本文分别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梳理,在两者的比较中,明确了双方的内涵与区别。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我们从最开始教育观念的革新到计算机技术的溶入,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两者的理论和实践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很多教师都误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这我阐述一下本人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的说法是从国外传来的,因此,国际上比较权威的和认同度较高的说法是“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该标准的原文对整合的定义是:CURRICULUMINTEGRATION:Useoftechnologytosupportandenhancelearningandteachinginthedailycourseofstudyingacademiccontent.

翻译过来是:课程整合:在学术性知识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加强学和教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1)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

课程整合是指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技术使学生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选择工具帮助自己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与综合信息并娴熟地表达出来时,技术整合与课程才是有效的。技术应该像其他所有可能获得的课堂教具一样成为课堂的内在组成部分。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