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点滴思考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点滴思考

编辑:制度大全2022-02-10

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点滴思考

【摘要】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积极采用的主要教学手段,与过去“教师+课本+板书”那种既花精力又花时间的“我讲你听”的注入式教育相比,更为先进,更为快捷,更能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的全方位发展。但在实际整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该如何正视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尝试浅析一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程整合思考

【正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给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天地。它对现如今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核心、高效课堂的创建、凸显学生“真学真思真议”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形式等方面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因为工作性质的缘故,听课的机会相对而言就会多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小语课堂上,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课堂。多媒体手段的“喧宾夺主”“画蛇添足”现象非常严重,信息技术被“滥用”、“误用”,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有效地辅助我们的语文教学,反而使我们的语文课成了“四不像”,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进了不应该有的误区。

1.以课件演示代替文本阅读

语文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带着学生潜心会文、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学习语文。可是,我们有些教师却剥夺了学生走进文本、深刻感悟从而形成能力的权利,把本应该是培养学生进行言语习得的好素材,加入自己的个人理解,以课件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的内容来了解文本的内容,没有自己的个体感悟。

比如说《鸟的天堂》一文,作者第二次经过大榕树发现它真的是“鸟的天堂”的段落,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学生进行“以点到面”场面描写的素材,让学生自己抓住关键词仔细品读,在读懂的基础之上,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从而完成读写结合。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学生的习作能力打下基础。可是,我们的好多老师在这个环节却用了多媒体视频,舒缓的音乐、百鸟齐鸣的欢腾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多媒体有了极大的兴趣,可是却缺少了学生品读文字,咀嚼文字的过程,语文学科特点荡然无存。

2.以直观画面代替学生想象

我们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能很好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在语文实践中,学生通过感受、品味语言,和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进行有效嫁接,进而来感悟文本。我们小学语文所选取的美文,更是有利于学生反复品读、想象、感悟、体验,进而读懂文本。比如《桂林山水》中那令人神往“甲天下”的美景;《走进丽江》那蜿蜒盘旋的玉龙雪山;《五彩池》中那天堂般的仙境等等。学生可以在这些美文的品读中,放飞想象、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而多媒体的“误用”,以直观画面代替学生想象,降低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咀嚼能力,造成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的缺失。比如《桂林山水》中山的“奇、秀、险”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了我们对美的憧憬。可是多媒体的图片的呈现,却把这些美的文字直观化、具体化,折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形成了定势,影响了学生通过联想想象来解读文本。

语文不是因直观画面而形象,它和其他学科不同,要求想象、感悟的东西比较多。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描述,把文字还原成画面,并加以感受或表达,来培养语感,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所以,教师不能以直观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剥夺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篇2: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与学课程整合再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与学的课程整合再探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要抛开学科知识,也不是要否定课堂的知识目标。相反,在以各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整合过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高效地解决学科课程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在知识与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整合中,以问题驱动为主,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使学生的知识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还是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休息技术;课程整合;学习理论;教学指导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迅速传播,各种整合的教学实践也在不断地探索。但部分中小学教师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着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有不少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做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更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真正原因,不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如果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与效果。我认为,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的整合才能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管理信息化及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水平和层次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业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各种教学手段和工具涌入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不断深入,新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很多信息技术的盲目乐观者甚至惊呼:不久的将来计算机将取代书本学习,传统的课堂与学校将不复存在,然而,尽管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移动终端等获取学习资源,开展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活动,进行互动交流的方式不断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明显增强。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将会从广播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脱出来,有精力和时间真正进行以人育人的活动。现代教育技术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设计者、开发者、社会文化的诠释者、教育的研究者,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学生地位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如今,利用信息技术对新课标进行课程整合,应更多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境、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的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而这种整合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常会得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和丰富得多。

同时,好的教学设计也是为教师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性,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在教材中区分出哪些是基础的知识,哪些是加深的知识,然后指定出灵活而富有弹性的适合更多的课堂教学目标,会对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在再探信息学习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答疑者、促进者和评价者等。可以说,教师的指导作用始终贯穿于学习者的始终,而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表示转换

篇3: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闪光点

浅析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闪光点

刘昌卿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闪光点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闪亮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闪光点即最基本的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五年级课程中的关键词搜索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教学,不仅完成了老师布置下来的任务,进而对学生自身的知识面进行了拓宽,而且掌握了信息技术课基础知识;再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比如教师以自身的知识、能力备出一份含金量高的课件是很不容易,所以就会借助网络,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收集资源、探索问题的认知工具,进而实现“双脑”(人脑与电脑)资源的结合。学生在课下或信息技术课也可通过网络进行对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查找、收集、探索、总结,最后形成一个说服力很强的答案。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是最有“资格”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培养也是我国新课改的重中之重,现在的小学课程改的很厉害,其实说白了就是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看现在的新课改的教材和示范课你会觉得有些内容或程序总有点多此一举,但其实这都是学生能力培养所必要的必需的,这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真落实。当然,这样也就无形中加重了老师的负担,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作为教育工作者,牺牲一点也是应该的。比如在编辑图像课程教学中,把软件的使用及部分命令的操作步骤作为学习知识点拨给学生,学生可以利用老师教的方法完成所学知识,还能对教师的点拨进行衍生、拓展,试着操作其他命令,观察有何变化,这就培养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