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体系定额控制工作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成本管理体系定额控制工作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19-03-11

成本管理体系定额控制程序

1、目的

定额是制定成本计划和全面预算的依据。制定和实施各类定额,就是为了节制消耗、控制资金占用和合理限制费用开支,使各种耗费得到预先控制,以确保合理的投入产出,实现成本目标,并使成本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材料和能源消耗定额、劳动定额、储备定额、设备定额和费用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职责

3.1体系负责人负责材料消耗定额和储备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2副总经理负责生产现场的在产品、半成品储备定额、安全费用定额、设备修理费用定额、能源消耗定额、备品备件消耗定额、产品储备定额、销售费用(包括明细费用)定额和主管的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等)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3总工程师负责工艺定额的管理与控制。

3.4首席财务官负责费用定额(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等)的管理与控制。

3.5成本部是公司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挥、协调、指导和考核全公司的定额工作。

3.6财务部是费用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研发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定额的制定、平衡、汇总、下达和考核。负责组织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7制造部是在产品、半成品储备定额、设备定额和安全费用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在产品、半成品储备定额、设备定额和全公司安全费用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8人力资源部是劳动(工资)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劳动(工资)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9供销部是采购定额和原材料储备定额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采购定额和原材料储备定额的制定、下达、检查和考核。

3.10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的定额管理与控制,并接受各职能部门的指挥、协调、指导和考核。

4、工作程序

4.1确定制定定额的依据

4.1.1本公司已确定的定额种类包括以下方面(见图1):

a)消耗定额(包括:材料、设备零部件、能源、工艺装置、工具、量具、护具等);

b)劳动定额(包括:吨煤工资含量、计件工资定额、工时定额等);

c)费用定额(包括:采掘费用、制造费用、修理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等);

d)储备定额(包括:各仓库、料场和生产现场储备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设备零部件、能源、在制品、半成品和成品等)。

4.1.2成本部对上述各类定额应组织汇总、建立并保持明细清单,清单应按定额类别分类编制,应具体规定所需的定额和定额率指标。

4.1.3根据清单需要建立的定额,各部门和单位在制定定额前,应收集和整理以下方面的信息资料:

a)以往可比的统计数据的分析资料(包括:上年度和历史最好水平数据);

b)同行业的定额水平信息;

c)有关的工艺和技术资料(包括:设计、图样要求和生产要求);

d)国家规定的定额;

e)以往的定额完成情况的资料;

f)经验值;

g)本公司现行的有关规章制度;

h)预测的计划期内实际情况;

i)不可预见费用的估算;

j)领导特批;

k)政府和上级有关政策的变化;

l)产量和销售量的变化。

(不限于此)

4.1.4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资料后,各部门和单位应结合本公司和产品的实际情况再选定以下方法作为编制预算的依据:

a)经验估计法(适用于:供应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储备定额);

b)统计分析法(适用于:工艺定额、生产定额、供应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储备定额);

c)实际查定法(适用于:工艺定额、费用定额、工时定额、储备定额);

d)技术测定法(适用于:工艺定额、工时定额)。

4.2制定所需的定额

4.2.1各类定额的主管部门应组织有关单位依据分类的定额清单和方法的依据制定所需的定额,并形成文件,不得遗漏。

4.2.2各主管部门在组织制定所需的定额时应:

a)识别和确定范围;

b)由低到高制定;

c)自下而上评审;

d)以业务核算为主。

4.2.3定额的制定完成后,应组织评审,以确保定额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准确性。评审通过后,报有关主管领导进行,批准后下达实施。

4.2.4下达定额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确定定额文件发放范围,并确保所有接收定额的人员签字确认和所有执行定额的所有场合都能得到有效版本的定额。

4.2.5随年度计划指标变化的定额(如:费用定额),每年应确保更新,其制定与下达应与年度计划同时进行。

4.3实施所需的定额

4.3.1各部门和单位应严格按定额控制人、财、物的消耗。

4.3.2各单位应严格按消耗定额领料,供应部门应严格按消耗定额发料或送料,并建立按定额退库制度(因为100%的按定额发料有时可能是不实际的),确保整包装领用材料的剩余部分在期末都能办理退库手续(可以“假退库”)。

4.3.3各部门和单位应确保在费用定额(限额)内发生费用,不得超支,发生费用时需经主管领导的审批,未经主管领导批准的费用,财务部门不得列支和支出。

4.3.4各生产单位的现场、库房储备的材料、能源和产品应严格按储备定额实施储备,坚决杜绝超储积压。

4.3.5各单位和人力资源部应严格按国家政策、公司有关规定和劳动定额控制人力资源的消耗和工资含量,确保单位产品工资或工时不超定额。

4.4检查和考核定额的执行情况

4.4.1各定额的主管部门应按已策划的时间间隔对定额的准确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在一般情况下对定额准确性的考核每半年组织一次,时间间隔不得超过6个月;对定额执行情况每月考核一次。

4.4.2对定额准确性的考核应做好《定额考核记录》;对定额执行情况的考核应按《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执行。

4.4.3在定额的执行过程中若遇有生产经营条件、原材料条件发生变化和定额本身存在问题等实际情况时,可能涉及到追加或调整定额,有关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报主管领导批准后,主管部门方可追加或调整定额,并做好记录,为定额的修改提供依据。

4.4.4由追加或调整定额所引起的任何记录,主管部门应归档保存。

4.4.5成本部应将定额的检查和考核的结果,及时向总经理报告,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总经理在管理评审时应依据《管理评审规定》对定额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4.5定额的修改

4.5.1定额的考核结果,可能导致定额的更改,各定额的主管部门应在定额实施的过程中识别定额的修改。识别定额的修改可通过定额评审和准确性的考核以及基层执行人员对定额的意见、建议或抱怨等反映形式进行。

4.5.2对定额的修改应有其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修改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并再次得到评审和批准。

4.5.3对定额的修改应确保相关文件同时得到修改,并将修改的信息及时通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使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执行修改后的定额。

4.5.5由修改所引起的任何记录,主管部门应归档保存。

4.5.6通过对定额的考核和反复或经常修改,其定额值逐渐趋于准确、稳定和更加符合实际。体系负责人和成本部应不断识别各类定额的这种成熟度和准确度,并将其定额逐步形成标准,再过度到标准成本法,最终实现标准成本控制。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记录控制程序》

5.3各类定额

5.4《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

6、记录

6.1《定额考核记录》

6.2《文件修改记录》

6.3《文件评审记录》

6.4《文件发放记录》

篇2:成本管理体系预算控制工作程序

成本管理体系预算控制程序

1、目的

预算是应该发生成本和费用的预计,是制定成本计划的依据,是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编制包括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其目的就是使成本得到预先控制,平?资金运作,实现成本目标。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对全面预算的管理与控制。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成立预算委员会,进行预算决策,批准和发布预算。有权就预算的执行情况对公司其他高层领导进行考核。

3.2体系负责人负责主持预算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3.3首席财务官负责本公司全面预算的管理与控制。主要负责组织编制和审查预算,监督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有权就预算的执行情况对财务部和各部门/单位进行考核。

3.4成本部是本公司全面预算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公司全面预算的管理与控制,并具体组织编制、平衡、审查和实施预算,监督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有权对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3.5财务部负责编制财务预算,并组织实施、监督和检查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和处理。有权对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3.6各部门和单位负责组织编制本部门和单位的预算,执行公司下达的各项预算,并对预算指标实施控制和完成情况负责。

3.7预算委员会各成员负责参与编制和审查预算,有权对预算提出意见或建议。

4、工作程序

4.1成立预算委员会

4.1.1为加强成本管理,使本公司全面预算工作得到组织保证,有效控制成本水平,实现目标成本,彻底解决全面预???跨职能的问题,更好地协调预算过程,总经理应组织成立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机构图见《成本管理手册》0.8)。

4.1.2预算委员会是本公司领导预算工作的最高权利机构。其成员应有公司总经理任命,他们通常是总经理、体系负责人和首席财务官等,也可吸收各职能部门的人员参加。

4.1.3预算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预算委员会可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主任、副主任和成员。预算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财务部。

4.1.4预算委员会应履行以下职责:

a)编制预算草案;

b)审查预算草案;

c)批准和发布预算;

d)检查和分析预算执行报告;

e)提出避免或减少浪费和改进效率的建议和措施。

4.2确定预算的方法、范围和预算期

4.2.1本公司已确定的预算方法为职能基础(传统)预算,其预算方法应与核算的方法相一致。

4.2.2本公司已确定的预算范围是全面预算(见《成本管理手册》3.6.5)。

4.2.3本公司已确定的预算计划期通常为一年。预算年度应与会计年度相一致。

4.3收集和确定预算依据

4.3.1成本部在组织做好以下预算基础工作的基础上负责组织收集预算信息和确定预算依据,识别编制预算所需的数据来源和渠道:

a)岗位责任制;

b)规章制度;

c)定额;

d)原始记录;

e)标准化;

f)计量;

g)基础培训;

h)运算工具;

i)信息管理。

4.3.2编制预算的主要依据可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预测方面的信息;

b)组织的实际情况;

c)计划的要求;

d)定额(包括: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费用定额、储备定额、设备定额等);

e)原始记录;

f)历史数据和资料;

g)现行会计制度;

h)以往业务核算、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的结果;

i)领导特批;

j)政府和上级有关政策的变化;

k)不可预见费用的估算。

(不限于此)

4.3.3成本部应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编制预算前做好以下预测工作,为编制预算提供依据:

a)销售预测(包括:市场预测、目标顾客分析、销售量预测、销售价格预测等);

b)产量预测(包括:××系列产品产量预测和其他产品的产量预测);

c)成本预测(包括:材料预测、人工预测和制造费用预测等);

d)期间费用预测(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研发费用等);

e)现金预测;

f)应收帐款的回收预测。

(不限于此)

4.4预算的编制和审查

4.4.1成本部根据公司预算年度的经营目标,于每年11月初制定印发公司预算编制纲要,确定公司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原则和要求,并对下一年度全面预算的编制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和组织各部门和单位编制预算。

4.4.2成本部在组织编制预算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a)符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符合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

c)符合企业的成本方针和目标;

d)按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编制;

e)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f)为制订成本计划和成本目标提供依据;

g)与业务和作业相结合。

4.4.3各部门和单位应于每年11月底前按成本部的安排和统一格式组织编制本部门和单位的下一年度预算建议。

4.4.4由于本公司的产品产量是变化的,所以,成本部在组织编制成本预算时应采用弹性预算的编制方法,并确保该弹性预算的范围能覆盖××系列产品产量和其他产品产量的任何变化情况。

4.4.5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的编制完成后,应自行组织评审,以确保预算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准确性。评审通过后,经主管领导签字批准,并于11月底前报成本部进行汇总。

4.4.6预算编制的依据和评审记录,各部门和单位应归档保存。

4.4.7成本部收到各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后应立即组织汇总、分析、平衡,

并对平?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充分协调,编制形成全公司的预算草案,于11月15日前报预算委员会进行审查。

4.4.8预算委员会收到预算草案后应做好审查的准备工作,包括:拟订参加评审的人员、需要检查的问题清单、审查记录用表、计算工具等。

4.4.9预算的审查应由预算委员会主任主持,审查可采用会议形式进行,预算委员会办公室应做好记录。

4.4.10预算审查活动主要应包括:

a)评审预算编制依据是否充分;

b)判断预算是否合理并对预算的合理性进行评价;

c)提出预算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d)提出修改预算的具体要求和建议。

4.4.11对公司预算草案的审查结果,预算委员会应形成《预算审查报告》,明确审查结论,并对预算草案的修改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

4.5预算的修改和调整

4.5.1成本部应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结合审查提出的问题认真修改预算草案。

4.5.2在修改预算草案的过程中若遇有可串项费用,成本部和财务部在不影响总体预算水平的前提下有权进行适当的调整。

4.5.3成本部将修改和调整后预算草案,于11月底前报预算委员会进行批准。

4.6预算的批准和发布

4.6.1本公司正式预算应由预算委员会主任批准,于当年1月1日起正式发布实施,同时上报董事会。正式预算由成本部下达各部门和单位执行。

4.6.2本公司的技术开发费预算、安全费用预算、专用基金预算及财政专项预算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4.6.3预算的发放应按《文件控制程序》执行,并确定预算的发放范围,确保所有接收预算的人员签字确认和所有执行预算的所有场合都能得到有效版本的预算。

4.7预算的实施

4.7.1公司正式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即具有指令性,各预算责任单位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严格按预算控制成本费用支出和资金的使用。

4.7.2当预算在实施过程中遇有问题或矛盾时,成本部应负责协调、解决,必要时应由首席财务官或体系负责人协调、解决。

4.7.3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若遇有市场环境、政策因素、生产经营条件、原材料条件等客观因素发生变化和预算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偏差时,可以追加或调整预算,但有关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报主管领导批准后,成本部方可追加或调整预算,并做好记录。

4.7.4由于预算的追加或调整可能引起相关计划指标的修改或调整,有关部门应确保其计划指标也能得到修改或调整。

4.7.5由追加或调整预算所引起的任何记录,成本部应归档保存。

4.8预算的检查和评价

4.8.1预算在实施过程中,成本部可通过月份或季度财务、成本报表和统计报表所反映的实际数据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对预算实施的结果,成本部可通过财务、成本决算进行检查。

4.8.2成本部对检查的结果应按《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对责任部门和单位进行考核,并保持考核记录。

4.8.3成本部应将预算的检查和考核的结果,及时向总经理报告,作为管理评审输入的一部分。总经理在管理评审时应依据《管理评审的规定》对预算执行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

5、相关/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成本和财务预算》

5.3《成本否决和激励方案》

5.4《管理评审的规定》

5.5《记录控制程序》

6、记录

6.1《预算考核记录》

6.2《预算审查报告》

6.3《预算评审记录》

篇3:测绘产品质量评定工作程序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程序

1、《技术质量自查报告》的提交

由测绘项目部,填写《技术质量自查报告》,此报告必须如实填写,不得以任何理由推托,坚决杜绝漏报、虚报,所有签字必须真实有效,具有可追溯性,及时提交给技术发展部。

2、现场调查核实

技术发展部接收到《技术质量自查报告》,依据实据情况,由技术发展部牵头,项目管理部配合,及时赶赴现场进行质量调查,并做现场分析,做出相应处理,填写《技术质量复查报告》,并连同《技术质量自查报告》,一起提交质量评审会,进行评审。如发现异议,可要求测绘项目部重新自查,填写《技术质量自查报告》。

3、质量评审分析

由技术发展部牵头,组织安排质量评审会,结合实际情况,以及《技术质量自查报告》、《技术质量复查报告》,进行质量评审,对新技术、好经验大力进行推广,使每个员工得到提高;对质量问题坚决一查到底,不留任何质量漏洞,分析原因,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认真改正。如发现异议,质量评审会可直接进行调查,或要求,技术发展部重新调查。

4、质量评审结果

质量评审会达成一致意见后,作出《技术质量评定报告》,并传达到测绘项目部,对质量问题要求测绘项目部进行定期整改,质量评审会成立专门的检查监督组,进行质量复查,直至附合规范要求为止。

收货部制度

篇4:工厂加工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工作程序

工厂加工过程关键质量控制点控制程序

1目的

跟踪加工过程操作并查明和注意可能偏离关键限值的趋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工调整。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3职责

生产科(车间)负责对CCP进行监控

4程序

精确的监控说明一个CCP什么时候失控,当一个关键限值受影响时,采取纠正行动,来确定问题需要纠正的范围。可以通过查看监控记录是否符合关键限值来确定。

4.1监控计划

监控计划包括四个部分:

(1)监控对象: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评估CCP是在关键限值内操作的。

(2)监控方法: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测量(数量的关键限值)或观察方法进行监控,监控方法要迅速和准确。

(3)监控频率:可以是连续的或间断的。

(4)监控人员:需受过培训,可以进行具体监控工作。

4.2监控对象

测量产品或加工过程的特性,以确定是否符合关键限值。

4.3监控方法

通常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用来提供快速结果,没有时间去做的分析实验,因为关键限值的偏差必须要快速地判定,以确保产品在销售之前已始采取适当的纠偏行动。

4.4监控频率

监控可以是连续的或非连续的,如果可能应该连续监控。定期观察这些连续记录,必要时采取措施,这也是监控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发现偏离关键限值时,检查间隔的时间长度将直接影响到返工和产品损失的数量。

在所有情况下,检查必须及时进行以确保不正常驻机构产品在交付前被分离出来。

4.5监控人员

实施一个HACCP计划时,明确监控责任是一个人重要的考虑因素,被分配进行CCP监控的人员可以是:

(1)生产技术员。

(2)生产工人。

(3)监督员。

(4)维修人员。

(5)质检员。

由生产技术人员和监督员进行监控能连续观察产品和设备,能容易地从一般情况中发现发生的变化。负责监控CCP的人员必须:

(1)接受CCP监控技术的培训。

(2)理解CCP监控的重要性。

(3)能及时地进行监控活动。

(4)准确记录每次监控工作。

(5)随时报告违反关键限值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纠偏活动。

监控人员的任务是指随时报告所有不正常的突发事件和违反CCP监控的记录和文件必须由实话监控的人员签字或签名。

篇5:公司ISO14000环境培训控制工作程序

公司ISO14000手册--环境培训控制程序

编号-EP03EMS程序文件

1目的

为明确公司所有人员环境培训的要求。对全体员工进行分层次的培训,使其具备相应的环境意识和技能,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需要。

2适用范围

本程序用于公司全体员工的环境教育和培训。

3职责

3.1综合办公室指导各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负责编制本部门的《培训需求表》,并负责本部门岗位技能培训。

3.2综合办公室在汇总各部门《培训需求表》基础上,负责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培训的实施。

3.3总经理负责《年度培训计划》的批准。

4工作程序

4.1培训计划

4.1.1培训需求应根据岗位、工种、人员、环境法律法规、确定的环境方针、重要环境因素、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要求及环境职责来确定。不同职能层次的人员提供不同培训需求。各相关部门根据环境培训需要,提出本部门年度培训要求,经部门负责人签字后报办公室。

4.1.2《培训需求表》应包含以下内容:

a.内容:培训及考核所涉及的内容;

b.目标:经培训后所希望达到的技能、素质和水平;

c.对象:培训所涉及的人员范围;

d.部门:人数/具体实施部门;

e.要求:培训方式及考核要求;

f.时间:培训与考核的具体时间;

4.1.3各部门根据需要,于每年12月份把需培训的人员和内容上报**部,**部汇总各部门的培训需求,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制订公司《年度培训计划》,(包括培训对象、时间、内容、老师、教材、培训考核方式等内容),经总经理批准后下发各部门,并督促各部门按计划进行。

4.1.4总经理批准的年度培训计划,由综合办公室负责传达到各部门。

4.1.5《培训需求表》和《年度培训计划》中应保证下列人员得到适当的培训,具体培训内容和要求如下:

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备注

最高管理者①环境方针制定要求和自身在EMS中职责;

②公司重要环境因素

③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它要求;

④相关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①提高环境管理体系意义的认识,确保环境方针承诺与贯彻的一致性;

②确保公司主要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由综合办公室负责

中层以上管理者①相关的法律、法规其它要求;

②相关的本部门重要环境因素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③相关的文件:(标准、手册、程序等)①对环境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②提高管理能力;由综合办公室负责

重要岗位人员或转岗人员①相关的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②岗位知识、环保知识;

③专业操作技能、知识;

④应急情况发生时的处理方法等;①具备相应的技能;

②提高环保意识;

③对潜在的环境影响具有识别能力;

④具备处理应争情况发生的能力;包括:生产岗位操作工、电工、汽车驾驶员、义务消防员、设备管理员、仓库管理员、锅炉操作工、电焊工等

全体员工(包括新员工)①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

②本部门的环境因素;

③环保基础知识;

④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①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

②提高环保意识;

③具备一定的防火知识;由各部门组织培训,并将结果上报综合办公室备案

其他获得相关资质的外培人员委托国家认可的组织或机构进行培训按该专业的培训考核要求审核员、计量员、锅炉操作管理员、汽车驾驶员等等

4.2培训的实施和记录

4.2.1综合办公室负责培训人员的组织工作,各部门按计划实施相关培训。

4.2.2有关人员在培训期间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不以至早退、缺席、努力达到培训要求。

4.2.3各部门应及时建立培训记录,每次培训需填写《培训记录》,包括时间、地点、老师、内容。培训后相关部门将《培训记录》和相关考核记录等送交办公室。

4.2.4对于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必须根据体系的有关规定,由具有资格的机构进行培训。

4.2.5对新员工转岗人员以及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岗位人员,各部门应及时对其进行

培训,以使其适应岗位的工作要求。

4.2.6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包括获取新的或修改的环境法律、法规时,各部门应及时根据变化情况进行培训并记录。

4.2.7对于必须取得国家规定的特种作业资格证书公司外培的员工,培训完毕须将“合格证书”复印件及培训教材交办公室,并做好记录。

4.2.8技术质量科负责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应急消防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效果进行监督检查。

4.2.9综合办公室或受委托的各职能、生产部门在按公司年度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时,应预先安排好工作,保证培训工作如期进行。

4.2.10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对培训的效果进行确认。可使用提问、答卷等多种形式并予以记录。

4.3培训记录

4.3.1环境培训记录及考核成绩应及时报综合办公室备案,由综合办公室归档保存,并附上培训教材、试卷和考核成绩等资料。

5记录

5.1《培训需求表》

5.2《年度人员培训计划表》

5.3《培训记录表》

5.4《培训/会议签到表》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