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医院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八一医院重点部位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编辑:制度大全2019-02-26

第一医院重点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呼吸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感染;

4、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回路管道、雾化器等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雾化器及其管道、面罩等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1-2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低位,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入肺;

6、吸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且应每24小时更换;

7、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H2受体阻滞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8、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9、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手部皮肤有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对可能发生血、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眼镜,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10、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二、泌尿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泌尿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的指征,只有在必需时才使用,并尽早拔除。术前导尿宜在手术室进行;

3、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尽量选用管径适宜、带有壶腹的硅胶导尿管(尽可能避免用橡胶导尿管)。插管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正确固定导管,避免滑动或牵拉;

4、维护连续密闭的尿液引流系统,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不要轻易脱开,集尿袋应低于膀胱水平,且不得触及地面;保持引流通畅;

5、采集尿标本作培养时,应在导尿管远端接口处用无菌空针抽取尿液;

6、加强留置导尿管的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和干燥,每日应采用无菌盐水或碘伏清洗尿道外口,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1500ml以上;每周更换引流袋,若尿管阻塞应立即更换;

7、不使用抗菌药物作连续膀胱冲洗预防感染;

8、严格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三、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手术部位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

3、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帽和口罩,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视为污染;

5、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提高手术技巧。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6、严格遵守手术切口护理和引流操作规程,换药操作时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7、对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住院日应少于3天,若无禁忌症,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洗澡;

8、避免不必要的术前备皮。必须备皮时选择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在手术当天或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消毒手术部位的皮肤;

9、进入手术室洁净区域的物品、药品应当拆除外包装后存放,设施、设备应当进行表面的清洁处理;

10、遵循《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和本省管理办法,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胃肠道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1、建立控制胃肠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2、加强饮食管理,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卫生宣教,要食用卫生、新鲜的食物;

3、肠道疾病流行期间(每年5月1日-10月31日)应开设肠道疾病门诊和肠道疾病专用的输液、观察、治疗室;对患有肠道感染病人、产妇及其婴儿进行隔离,直到感染性病因被排除,连续3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4、工作人员出现急性腹泻时,应立即做大便常规或培养,可疑为感染性腹泻时应暂调离病人直接接触的岗位;当临床症状消失和2次大便培养(至少间隔24小时以上)阴性后,再回原岗位工作;

5、实施胃肠减压、鼻饲等操作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胃肠减压管、鼻饲管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6、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7、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尤其对口服广谱抗菌药物,严禁滥用。加强用药过程中的监测,一旦出现腹泻即应警惕,及早诊断、治疗,防止二重感染和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8、加强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管理。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空气、物品、床单等的终末消毒。

五、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也称医院内肺炎(NP),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尤为严重。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HAP/VAP措施如下:

1、如无禁忌症,应将床头抬高30-45度;

2、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3、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5、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6、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7、建议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8、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湿化器添加水使用无菌蒸馏水,每天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作为污水清除,不可直接倾倒在室内地面,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9、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每天评估是否可以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0、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

⑴消毒呼吸机外壳、按钮、面板,使用75%酒精擦拭,每天一次;

⑵耐高温的物品如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金属接头、湿化罐等,首选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干燥封闭保存。不耐高温的物品如某些材质的呼吸机螺纹管、雾化器等,应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如2%戊二醛、过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剂等浸泡消毒,流动水冲洗、晾干密闭保存。

⑶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11、不宜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12、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西米替丁和/或制酸剂;

13、对于器官移植、粒细胞减少症等严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包括安置于层流室,医务人员进入病室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

14、有关预防措施对全体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六、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尿路感染(UTI)是第二位常见医院感染类型,75%-80%与留置导尿管相关。为有效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特制定以下控制措施:

1、插管前准备与插管时的措施:

⑴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⑵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等,不得使用;

⑶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通常成年男性选16F,女性选14F;

⑷规范手卫生和戴手套的程序;

⑸常规的消毒方法:用碘伏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程序如下:

①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洗净包皮及冠状沟;

②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会阴、肛门,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

⑹插管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粘膜损伤;

⑺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后的预防措施

⑴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要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得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⑵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需要更换导尿管;

⑶疑似导尿管堵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⑷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还需消毒;

⑸患者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⑹不主张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泌尿道感染;

⑺悬垂集尿袋,不可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⑻长期留置导尿管病人,定期更换导尿管(1次/2周)和集尿袋(2次/周);

⑼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⑽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⑴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⑵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的发生率。

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医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CR-BSI措施如下: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⑴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操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⑵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

⑶认真执行手消毒等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⑷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⑸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⑹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尽可能选择锁骨下静脉;

⑺建议0.5%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

⑻建议选用抗菌定植导管;

⑼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⑴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⑵定期更换穿刺点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⑶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⑷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⑸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⑹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⑺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⑻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⑼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⑽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⑴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⑵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4、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⑴不提倡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除非怀疑有CR-BSI;

⑵还要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⑶不要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⑷不推荐通

过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⑸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⑹不要为了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⑺不要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篇2:八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第一医院浸入性操作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措施

(一)静脉导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

一、静脉留置针的管理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严格无菌操作。

2、经常观察导管入口处情况,如有红肿、硬节、渗出、静脉炎,应立即拔管,更换部位,选择导管重新注射。导管留置时间为3─4天,输液完毕后肝素封管(按肝素125u/ml浓度)。

3、普通液体输液管路每24小时更换一次,输血、血制品,输完立即更换。

二、经周围插入的中央静脉导管的管理

1、感染率最高,占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的90%以上,多腔中央静脉导管比单腔中央静脉管道感染危险性高,多腔中央静脉导管使用时应标明高营养给药的专门腔口。

2、插入位置:推荐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尽量不用颈静脉和股静脉。应采用无菌技术进行操作。

3、输液管道系统应24小时更换一次。

4、不推荐定期常规更换CVC,甚至轻、中度发热,无明显局部炎症和迁徒病症,尚无败血症证据时。如果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所致的感染可暂时保留导管,立即系统抗菌治疗。

5、导管插入位点红肿炎症、临床败血症表现、血培养阳性、导管半定量或定量培养结果阳性。应拔除或更换导管。

6、导管相关血源性感染的病人拔除导管,抗菌治疗3天后,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持续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应高度怀疑和积极寻找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血栓或其他深部迁徙感染灶的证据。

(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预防

一、注意无菌操作

1、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时注意无菌操作,手术器械及用物严格灭菌。气管切开前需清洁颈部及胸部上方的皮肤,然后常规皮肤消毒,以防止手术过程将体表细菌带入深部。

2、在进行护理和治疗操作前后洗手,防止手上的污染菌传播给病人。

3、气管内导管专人专用,每日更换消毒,条件许可的用高压蒸汽灭菌或一次性导管。一般情况每6―8小时更换一次,若病人分泌物较多,则应每2―3小时更换1次,同时做好清洁处理,通常用蒸馏水或双氧水擦洗。

4、吸痰管每吸抽1次更换1根。雾化器内贮液瓶中的液体一人一用,雾化器用后消毒。

二、减少气管粘膜的损伤

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病人咽、喉、气管粘膜损伤发生率高,损伤部队多位于气管导管的气囊处、气管后壁及声门下部位。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不宜超过4.OkPa,每4―6小时放气,5―10分钟复充气,以保证气囊压迫处气管粘膜血液供应。机械通气或人工呼吸囊通气时,需将气管导管固定,防止滑动而摩擦气管粘膜。吸痰动作要轻巧,吸痰管遇到阻力时,后退0.5cm后开放负压,且负压宜<13.3kPa

1、湿化气道

(1)气管内滴入:气管内持续滴入0.45%的盐水,每分钟3―5滴,24小时内滴入250―300ml,可起到湿化气道作用。

(2)超声雾化:利用超声雾化器进行雾化吸入,可使药液随着深而慢的吸气被吸到终末支气管及肺泡,细小的雾滴可达气道末梢。

(3)气道冲洗:若分泌物粘稠,或呼吸道阻力增加,但又无分泌物吸出,则可用无菌盐水2―5ml,直接用注射器注入气管套管内。同时,嘱病人作深呼吸;如无自主呼吸,可做2―3次机械通气,然后立即进行吸引。

(4)蒸汽吸入:可减轻呼吸道的炎症和水肿,利用热的物理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利用药物功能使炎症消散,还可稀释呼吸道分泌物,帮助祛痰,起到清洁呼吸道的作用。一般3―4小时可行蒸汽吸入一次。

2、正确掌握吸痰技术,用无菌技术进行吸痰。

3、重视口腔护理及用药

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病人口腔护理,特别是口腔的局部用药问题应给予重视。气管切开后,病人呼吸道感染中较常见的是革兰氏阴性菌,这与该菌经常存在于口咽部有关。对于较长时间(10天以上)机械通气的病人,应对口腔和气管内的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并根据培养的结果适当选择口腔局部用药,以尽量减少该部位的细菌数,并预防细菌向下移行而引发下呼吸道感染。减少口腔细菌定植措施:

(1)注意病人周围环境物品及空气洁净度。

(2)加强口腔护理,局部可涂多粘菌素、妥布霉素、制霉菌素,或用0.1%呋喃西林抹洗。

(3)尽量选用硫糖铝替代抗酸剂、H2受体阻滞剂,以减轻对胃酸pH的影响,防止胃内细菌定植及逆行。

(三)引流管相关性医源性感染的预防

一、引流管是人为建立的内外通道,渗血、渗液或脓液可通过引流管引向体外,外界的细菌亦可经此管引向体内而导致感染。因此,引流管处的伤口要保持无菌、干燥,每日更换敷料,敷料渗湿后要随时立即更换。

二、引流管的位置应低于引流的部位,变动体位时要先夹引流管。

三、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打折或堵塞;如发生引流管堵塞,应向离心方向挤压,以免引起逆行感染。

四、引流袋每天要更换1次,更换引流袋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注意观察伤口敷料及周围分泌物的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