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罐泄压(BOG系统)操作作业指导书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储罐泄压(BOG系统)操作作业指导书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6

1.作业名称

储罐泄压(BOG系统)操作

2.适用范围

加气站值班人员对储罐BOG系统的操作。

3.作业关键点

储罐、站内管道、门站的BOG气化系统及流量计。

4.工具材料准备及安全防护设施配置

工作手套、工作服、工作鞋、防爆通讯工具。

5.作业气候环境要求

对加气站进行巡检作业时发现储罐压力大于其所需压力范围时进行泄压。

6.作业流程

内容

完成情况

泄压前

操作

1.确认储罐压力是否在所需压力以上。

是□否□

2.检查相关阀门的状态是否良好

是□否□

3.检查管道是否漏气

是□否□

储罐卸压

1.确认手动放空阀处于关闭状态

是□否□

2.对讲机通知门站值班人员,我站储罐需泄压

是□否□

3.确认门站值班人员开启BOG气化器前后阀,打开计量撬。

是□否□

4.通知门站值班人员我站准备泄压,记录好计量表泄压前数值,打开BOG管路泄压阀

是□否□

泄压过程中和门站值班人员共同监护,防止气化后温度太低,损坏计量设备。

是□否□

泄压结束

泄压到正常工作压力值时,关闭BOG管路泄压阀。

是□否□

确认流量计数值不变时,记录好数值,通知门站工作人员泄压结束。

是□否□

8.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措施

8.1相关阀门的启闭状态的控制。

8.2相关容器及管道内的压力控制。

8.3如遇意外和事故,应按《加气站应急预案》制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篇2:LNG储罐压力过高处理应急作业指导书

1.故障现象:

LNG储罐压力迅速升高。

2.可能出现的危险:

安全阀起跳喷液、阀门泄漏、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

3.关键控制点:

LNG储罐及附件。

4.工具材料准备及安全防护设施配置:

防爆扳手、防护服、防冻手套、防护鞋、面罩或呼吸器、检漏仪一部、防爆对讲机两部。

5.主要人员:

现场操作人员2名、维修工1名、控制室监控人员1名。

6.作业气候、环境要求:

全天候。

7.作业流程:

应急

处理

1.卸车时槽车增压过高:立即关闭自增压液相阀并给储罐降

压,待压力稳定后,缓慢打开自增压液相阀,卸车过程让压

力稳定到0.6MPa—0.7MPa之间

是□否□

2.储罐内LNG比重不统一或放置时间过长,造成罐内沸腾:

如在卸车过程中,应立即停止卸车并给储罐降压,待稳定后

采用正确的卸液方法(如有其它可卸液的储罐应尽量让不同比重的LNG卸入不同储罐或直接向管网输送),并且关闭正在出液的阀门,用沸腾储罐供液,降低其罐容

是□否□

3.储罐升压、降压调节阀问题(储罐压力过高或过低):如正

在增压,应关闭自增压液相阀。升压过高时,用降压调节阀

旁通给储罐降压。然后,仔细排查,根据具体情况(外漏、

不过气、一直过气等),检修升压或降压调节阀

是□否□

4.储罐真空度不合格或保温材料问题,保温性能下降:首先打开BOG旁通给储罐降压,然后采用问题储罐供液;如压力升高过快立即启动倒罐作业,甚至打开EAG系统降压(不是紧急情况不能打开此系统),储罐内LNG出完后,关闭进、出液阀门。确认正常后,立即向有关领导汇报并与厂家联系,等待处理

是□否□

5.压力表问题:应更换压力表,将问题压力表维修后重新校

验或直接报废

是□否□

8.?安全注意事项:

8.1?现场应有两人同时作业,并随时将现场情况报告控制室监控人员,让其做好远程控制准备,直至作业完毕。

8.2?发现储罐压力异常应立即排查,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8.3?除站区发生更严重的事故外,发现储罐压力升高后,应立即进行处理。

9.?作业记录、总结:

9.1?认真记录作业情况。

如出现问题应及时详细地分析总结。

篇3:储罐防腐工程空间作业监护措施

1、安全管理部门给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颁发作业许可证,作业许可证须有安全生产负责人签发。

2、颁发许可证应具备以下条件:a)有经培训合格的作业负责人员、监护人员、检测人员和持证作业人员b)有经检验合格的检测仪器c)有符合国家标准、经检验合格的专用防护用具及电气照明设备。

3、进入有限空间的人员及其携带物品均应逐个清点,并记录时间,完成作业后,经查明无遗留物、无火种后,方可撤离。

4、建立每班的作业记录制度,并应备档。

5、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必须对空气中含氧量及粉尘含量进行现场测量,在常压条件下,有限空间空气中含氧量应为19-23%,若空气中含氧量低于19%,应设有报警信号。如喷砂及涂装作业时,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9%,监护人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离开有限空间,加大通风量及排风量,再次测量氧含量直到氧含量达到正常值方可再进行作业。在有限空间进行喷砂作业必须对粉尘量每2h进行一次检测,粉尘含量不得高于其爆炸下限浓度的30%,如喷砂作业时,空气中粉尘含量高于30%,监护人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离开有限空间,加大通风量及排风量,再次测量粉尘含量直到粉尘含量达到正常值方可再进行作业。

6、在有限空间防腐涂装作业必须对现场的可燃性气体浓度每隔2h进行一次监测。有限空间空气中可燃性气体浓度应低于可燃烧极限或爆炸极限下限的10%。如在涂装作业时,空气中可燃性气体高于可燃烧极限或爆炸极限下限10%,监护人应立即通知作业人员停止作业,离开有限空间,加大通风量及排风量,再次测量可燃气体含量直到可燃气体含量达到正常值方可再进行作业。

7、在有限空间防腐涂装作业必须对现场的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监测,不得超过下表。

有害物质名称最高允许浓度(mg/m?)有害物质名称最高允许浓度(mg/m?)

二甲苯100溶剂汽油350

甲苯100苯40(注)

丙酮400乙醇1500

煤油300

注:苯除通过呼吸道吸收外,还易通过皮肤吸收。

8、防腐涂刷作业必须对可燃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如果超标立即停止作业,加大通风及抽风排量,保证以上数值在最高允许之内。

9、进入有限空间从事涂装作业的人员要严格按照GB/T11651规定着装,必须穿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防砸劳保鞋,戴防毒面具,所发放个人防护用具应符合GB/T11651的规定,个人防护用具由单位集中保管,定期检查,保证其性能有效。

10、在有限空间进行涂装作业时,应避免各物体间的相互摩擦、撞击、剥离,在喷漆场所不准脱衣服、帽子、手套和鞋等。

11、在有限空间作业,必须设置警戒区、警戒线及警戒标志,未经许可,不得入内,严禁火种或可燃物落入有限空间。

12、警戒区应设置足够的灭火器材,每个罐内应配备6个泡沫灭火器及200kg消防砂,专职安全员应定期检查,定时巡查,监护安全生产。

13、涂装作业完毕后,必须继续通风并至少保持到涂层实干后方可停止。在停止通风10min后,最少每隔1h检测可燃气体浓度一次,直到符合允许规定后方可拆除警戒区。

14、作业监护人员必须经过业主HSE部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a)作业监护人员必须检查作业人员的作业许可证和携带的防护用具,并做好作业监护记录;

b)作业监护人员必须佩带防护用具,坚守岗位,严密监护;

c)作业监护人员不准离开岗位,在监护范围内遇有紧急情况,作业人员发出呼救信号时,作业监护人员应立即发出营救信号,设法营救。

d)发现作业人员有反常情况或违章操作,作业监护人员应立即纠正,并使其撤离有限空间。

15、监护人员在作业人员每次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前,对作业人员的作业许可证统一管理并建立记录,每次下班后对作业人员进行逐个核查,以保证所有人员离开有限空间后方可离开。

篇4:原油储罐动火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2.1火灾爆炸的安全防范措施

避免原油蒸气引燃是最重要的安全保证。原油储罐动火作业中存在多种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因素,因此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动火作业许可证、动火监护人制度等。

2.1.1加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

参加动火作业的人员,应熟悉动火方案,明确作业程序、安全技术措施。要求由熟悉动火作业安全措施且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全面组织和监督施工作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划定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化管理。作业期间应有消防人员值班,并配备消防车辆、消防器材,做好救护及灭火准备。

2.1.2防止储罐内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1)储罐内充分通风。

储罐原油排空后,打开顶部、底部人孔进行通风。一般采用自然通风的时间不少于10天。用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的时间不少于48h。

(2)可燃气体检测。

动火前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罐内油气浓度,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作业。最好使用2台仪器同时检测,防止检测仪失灵,且便于对比检测数值。检测的重点部位有高处孔口(如罐顶量油孔、透光孔),罐内低凹、死角处(如浮顶油罐的升降管、蒸汽盘管、虹吸放油口、中心柱)。若检测正常但未及时动火作业,在动火前必须重新检测,以防因气温升高、阀门不严渗油等原因导致油气含量增高,造成着火爆炸事故。

(3)充分清除锈蚀。

油罐清洗后,表面的锈皮或鳞片下面仍有可能残留可燃油气,应除锈至见金属本色为止。

2.1.3加强火源管理,严格动火和禁火制度

划出防火作业区域。在清洗、检修的油罐周围35~50m进行隔离,设为安全警戒区域。使用的照明、通讯、动力设备等电器均应符合防爆要求,同时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数量。操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作业中动作要轻,防止敲击或碰撞产生火花。遇雷雨、闪电等恶劣天气,最好停止动火作业。及时清除可燃物。

2.1.4防止相邻油罐火灾发生

五级或五级以上大风,停止动火作业。相邻的油罐、设备,应根据距离的远近,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距离相当于动火油罐的直径时,要停止进油或发油,在呼吸阀上覆盖石棉布或多层铜丝网,网眼目数要大于30,以减少油气挥发和防止火星落入;距离小于动火油罐的直径时,要清除油品,向油罐内注水;距离小于动火油罐的半径时,邻近油罐的安全措施应等同于动火油罐。

2.2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的安全防范措施

(1)彻底排气和通风。

彻底排气和通风能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油气浓度,防止中毒和窒息。做好罐内气体检测。油罐内气体检测的合格指标为:氧气含量在16%~21%,可燃气体环境爆炸危险度小于25%,油气浓度低于300mg/m3。

(2)做好进罐作业人员的监护。

进罐作业期间,罐外必须有人监护,观察罐内作业人员情况,及时联系。监护人员做好进出罐人员的清点、登记,并随时监测油气浓度。作业人员进罐作业期间必须有充足的照明。一方面有利于施工作业,特别是隐蔽处和死角处作业;另一方面防止刮、碰、摔等伤害的发生。

2.3作业人员机械、触电、灼伤伤害的安全防范措施

普及有关安全知识,树立全员安全意识。专业人员要了解机械、电焊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严格按规程操作,做到持证上岗。注意检查和调试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保证工作可靠,不允许有失效、失灵等现象。对运动、旋转部件必须设防护网,无法用罩网保护的部位应设警示标志,严禁人体靠近或肢体触及。电焊机、切割机等设备应有良好可靠接地或采取接零保护措施。操作人员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避免无防护用品的身体部位与带电体、发热体接触。

2原油储罐动火作业安全防范措施

2.1火灾爆炸的安全防范措施

避免原油蒸气引燃是最重要的安全保证。原油储罐动火作业中存在多种可能引起火灾爆炸的危险因素,因此应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动火作业许可证、动火监护人制度等。

2.1.1加强动火作业安全管理

参加动火作业的人员,应熟悉动火方案,明确作业程序、安全技术措施。要求由熟悉动火作业安全措施且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全面组织和监督施工作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划定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化管理。作业期间应有消防人员值班,并配备消防车辆、消防器材,做好救护及灭火准备。

2.1.2防止储罐内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1)储罐内充分通风。

储罐原油排空后,打开顶部、底部人孔进行通风。一般采用自然通风的时间不少于10天。用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的时间不少于48h。

(2)可燃气体检测。

动火前用便携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检测罐内油气浓度,合格后才能进行下一步作业。最好使用2台仪器同时检测,防止检测仪失灵,且便于对比检测数值。检测的重点部位有高处孔口(如罐顶量油孔、透光孔),罐内低凹、死角处(如浮顶油罐的升降管、蒸汽盘管、虹吸放油口、中心柱)。若检测正常但未及时动火作业,在动火前必须重新检测,以防因气温升高、阀门不严渗油等原因导致油气含量增高,造成着火爆炸事故。

(3)充分清除锈蚀。

油罐清洗后,表面的锈皮或鳞片下面仍有可能残留可燃油气,应除锈至见金属本色为止。

2.1.3加强火源管理,严格动火和禁火制度

划出防火作业区域。在清洗、检修的油罐周围35~50m进行隔离,设为安全警戒区域。使用的照明、通讯、动力设备等电器均应符合防爆要求,同时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使用数量。操作人员应穿戴防静电服装。作业中动作要轻,防止敲击或碰撞产生火花。遇雷雨、闪电等恶劣天气,最好停止动火作业。及时清除可燃物。

2.1.4防止相邻油罐火灾发生

五级或五级以上大风,停止动火作业。相邻的油罐、设备,应根据距离的远近,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距离相当于动火油罐的直径时,要停止进油或发油,在呼吸阀上覆盖石棉布或多层铜丝网,网眼目数要大于30,以减少油气挥发和防止火星落入;距离小于动火油罐的直径时,要清除油品,向油罐内注水;距离小于动火油罐的半径时,邻近油罐的安全措施应等同于动火油罐。

2.2作业人员中毒、窒息的安全防范措施

(1)彻底排气和通风。

彻底排气和通风能增加氧气含量、降低油气浓度,防止中毒和窒息。做好罐内气体检测。油罐内气体检测的合格指标为:氧气含量在16%~21%,可燃气体环境爆炸危险度小于25%,油气浓度低于300mg/m3。

(2)做好进罐作业人员的监护。

进罐作业期间,罐外必须有人监护,观察罐内作业人员情况,及时联系。监护人员做好进出罐人员的清点、登记,并随时监测油气浓度。作业人员进罐作业期间必须有充足的照明。一方面有利于施工作业,特别是隐蔽处和死角处作业;另一方面防止刮、碰、摔等伤害的发生。

2.3作业人员机械、触电、灼伤伤害的安全防范措施

普及有关安全知识,树立全员安全意识。专业人员要了解机械、电焊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严格按规程操作,做到持证上岗。注意检查和调试机械、电气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保证工作可靠,不允许有失效、失灵等现象。对运动、旋转部件必须设防护网,无法用罩网保护的部位应设警示标志,严禁人体靠近或肢体触及。电焊机、切割机等设备应有良好可靠接地或采取接零保护措施。操作人员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避免无防护用品的身体部位与带电体、发热体接触。

篇5:氨供冷储罐区动火作业安全措施

企业在检修和技术改造氨供冷的储罐时不可避免需要切割、焊接动火作业。若思想麻痹、相应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引起火灾。氨供冷的储罐区若发生火灾,其危害极大。氨管、阀门、罐体保冷一般采用聚氨脂发泡,虽然发泡过程中添加了阻燃剂,但因阻燃剂添加量、配比均匀性、施工方法等因素影响,实际阻燃性并不理想,一旦燃烧极难扑灭。同时氨受热膨胀,压力急剧升高,当超过系统耐压时将引起爆炸。泄露的氨在空气中浓度超过16%以上时,遇明火也可能引起爆炸。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该项施工的安全,树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思想,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那么,应该落实哪些具体措施呢

施工前的安全准备工作

1.检查、清理动火作业区域内的一切杂物和可燃物,其具体要求是在以动火点为中心的任何方位上,半径10米之内不应存在任何可燃物及临时遮挡视线的杂物。

2.环境温度高于35℃,风力大于3级时不利于施工。

3.所有阀门管路在可能情况下应抽空,条件不充许者应有效隔离,并用酚肽试纸仔细检测,确认无泄露。4.将动火点距离两米以内的施焊管路保温层清除干净,其余保温层暴露面喷水淋湿,并用浸湿的阻燃物进行隔离。5.动火现场必须将水管引到位,敞口喷射距离应大于十米(企业自备消防车更好),同时还应该备有装满30千克水的水桶三个以上。

6.将可能引起氨管升温的地方完全隔离,方法是用浸湿的耐火毡加以封闭,避免火星与其直接接触。7.仔细检查相关阀门,确认关闭,挂警示牌封闭上锁。

切割、焊接前的检查

1.在实施氨管道与老系统“断开”时,应根据情况依次优先采用拆开法兰盘、手锯断开、等离子切割等方法,尽量避免氧乙炔焰、电焊熔断切割等办法2.尽量用氩弧焊方式焊接,同时零线应直接接到实焊体上,绝对不允许远距离搭接到氨管上,同时应保证零线绝缘良好。

3.施焊期间必须保证有两人以上监护施焊,原因是施焊者本人因头戴焊帽,视野受限,不能及时发现火情。4.施工现场若有压力表、传感器等设施要妥善加以保护,防止因碰撞产生氨泄露事故。

5.施工过程严禁踩踏碰撞小直径氨管。6.氧气瓶、乙炔罐、施焊点之间确保间隔十米以上,且要保证三者附近绝对无易燃物,前二者还要防止直接暴晒。要确保电焊线绝缘可靠,氧气、乙炔无泄漏。

施焊与收尾时应注意的事项

?1.切割与焊接过程中应该注意熔渣扩散方向,尽最大可能避开易燃物。

?2.施焊期间产生火花比较大的作业是“下料过程”,因此尽可能将下料工作移到相对安全地方进行。

3.监护绝对不应脱岗,一旦发生火险要及时采取相关应急措施。

4.施焊期间严禁交叉作业,更不允许油漆施工。

5.氨管道即使抽空也还存在氨油,切割时管口仍可产生燃爆现象,因此,需注意喷口方向防火。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的氨管则要引泄压管至水中。

6.施工中,要按设计完成,不要走样,以免发生意外。

7.收工前一小时尽量避免动火作业,人员离开现场应该拉下电源,关闭瓶、罐阀门。

8.收工后仔细检查现场,确认无火种方可离开施工现场。

工程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安全神经一点都不能放松,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措施,有针对性设防。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