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工具使用中人不安全因素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风动工具使用中人不安全因素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5

一、总则:

1、?开工前施工人员没有学习《作业规程》,不熟悉风动工具的一般构造、工作原理、机器技术特征,各部性能以及使用操作工艺及安全注意事项,违章操作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开工前施工人员必须学习《作业规程》,掌握风动工具的使用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2、?开工前,班组长没有对工作面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巷道内瓦斯超限允许人员进入工作面,易引起瓦斯伤人事故(防范措施:班组长开工前对工作面的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认瓦斯不超标,无隐患后方允许人员进入)。

3、?工作面开工前没有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施工地点存在危岩活矸,没有及时找掉,易掉矸伤人(防范措施:工作面开工前必须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清除危岩活矸,确保安全)

4、?巷道支护高度超过3m,或在倾角较大的上下山巷道进行施工时,没有设置脚手架或搭设工作平台,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巷道高度超过3m,或在倾角较大的上下山巷道进行施工时,必须有脚手架或搭设工作平台)。

5、?使用风动工具前没有检查风管是否完好、畅通,其连接头是否牢固,零件是否齐全,螺丝是否紧固,并注油试运转,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风动工具带病运转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使用风动工具前必须检查风管是否完好、畅通,其连接头是否牢固,零件是否齐全,螺丝是否紧固,并注油试运转,发现问题必须及时处理)。

6、?工作面控顶面积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无停止作业,易引发顶板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工作面控顶面积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时必须停止作业,待支护符合要求后,方准继续操作)

二、风动锚杆钻机:

1、?锚顶前钻机司机没有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完好,各保护装置、仪表、阀门、管路等是否有松动或损坏,钻机带病运转易发生事故(防范措施:锚顶前钻机司机必须检查设备各部件是否完好,各保护装置、仪表、阀门、管路等是否有松动或损坏,严禁钻机带病运转)。

2、?使用前没有检查钎子是否有弯曲、磨损严重等现象,使用不合格的钻杆或钻头,易引发断钎伤人事故(防范措施:使用前要检查钎子是否有弯曲、磨损严重等现象,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钎子或钻头)。

3、?施工人员将钻机平置于底板上,一旦开风操作,气腿突然伸出可能造成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禁止钻机平置于底板上,防止一旦开风操作,气腿突然伸出造成人员受伤)。

4、?钻机司机打眼时无人观山,如出现顶板事故,可能造成掉矸伤人(防范措施:钻机操作时应设2名司机,1名负责操作钻机,另1名负责锚杆钻机的移动、传递物料和观察顶板)。

5、?钻机司机靠在未支护的煤(岩)壁上打眼,出现片帮时易造成人员伤亡(防范措施:钻机司机打眼时必须站在支护完好的安全地点,严禁空顶作业)。

6、?钻机司机打眼时监护人员站在空顶下,易出现掉矸伤人事故(防范措施:钻机司机打眼时监护人员必须站在支护完好的安全地点,严禁空顶作业)。

7、?锚杆钻机司机打眼时,没有注意观察钻进情况,出现异常时,没有立即停机,或迅速闪开,易出现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锚杆钻机司机打眼时,要注意观察钻进情况,如有异常时,应立即停机,或迅速闪开,防止钻机伤人)。

8、?没有采用湿式打眼,打钻时煤(岩)尘大,危害职工身体健康(防范措施:必须采用湿式打眼)。

9、?打钻时接、卸钻杆人员戴手套握持钻杆,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打钻时接、卸钻杆人员严禁戴手套握持钻杆)。

10、?开眼位时施工人员没有扶稳钻机进行开眼作业,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开眼位时,应扶稳钻机,进行开眼作业)。

11、?使用风动锚杆钻机打眼时,施工人员没有匀速加大气腿推力,因钻机推力不匀而造成的钻眼速度慢、卡钻、断钎、气腿崩裂等,易造成钻机司机受伤(防范措施:使用风动锚杆钻机打眼时,施工人员应匀速加大气腿推力,避免因推力不匀而造成的钻眼速度慢、卡钻、断钎、崩裂刀刃等事故,防止出现人员受伤)。

12、?使用风动锚杆钻机打眼时,施工人员没有匀速加大气腿推力,加压过猛,易造成钎子杆被顶弯或断钎伤人(防范措施:使用风动锚杆钻机打眼时,施工人员应匀速加大气腿推力,避免因推力不匀而造成断钎伤人事故)。

13、?钻机回落时施工人员手扶在气腿上,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钻机回落时施工人员严禁手扶在气腿上,防止引发钻机伤人事故)。

14、?钻机突然加载和卸载时操作者没有注意站位,合理把持摇臂手把取得平衡,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钻机加载和卸载时会出现反扭矩,特别是突然加载和卸载时操作者更应注意站位,合理把持摇臂手把取得平衡,以防钻机伤人)。

15、?钻机司机打注护顶锚杆时,监护人员在锚杆高速旋转时手扶木托盘定位,可能造成手被木托盘挤伤(防范措施:钻机司机打护顶锚杆时,监护人员在锚杆高速旋转时严禁手扶木托盘定位)。

16、?钻机司机打注顶锚杆固定梯子梁时,监护人员在锚杆高速旋转时手扶梯子梁定位,可能造成手被梯子梁挤伤(防范措施:钻机司机打护顶锚杆时,监护人员在锚杆高速旋转时严禁手扶梯子梁定位)。

17、?使用锚杆钻机打顶锚杆眼时出现夹钻,钎子留在钻眼内无及时处理,易出现掉钎伤人(防范措施:使用锚杆钻机打顶锚杆眼时出现夹钻,钎子留在钻眼内必须及时处理)

三、风煤钻:

1、?使用前没有检查钻杆是否有弯曲、磨损严重等现象,使用不合格的钻杆或钻头,易引发断钎伤人事故(防范措施:使用前要检查钻杆是否有弯曲、磨损严重等现象,严禁使用不合格的钻杆或钻头)。

2、?打眼时钎子下方站人,领钎人员等钎子认眼后没有及时退到风煤钻后方,断钎时易出现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打眼时钎子下方严禁站人,领钎人员等钎子认眼后应及时退到风煤钻后方,以防断钎伤人)。

3、?使用风煤钻打眼,接、卸钻杆时戴手套操作,没有做到衣服扣子紧,袖口、毛巾、衣角等扎好、扎紧,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使用风煤钻打眼,接、卸钻杆时严禁戴手套操作,衣服扣子要扣紧,袖口、毛巾、衣角等要扎好、扎紧,严禁带手表、手链等,防止发生意外)。

4、?使用风煤钻打眼时没有注意钻机运转情况,出现夹钻、顶钻、吸钻、瓦斯异常等情况没有立即停止钻进,出现瓦斯突出时易造成施工人员伤亡(防范措施:使用风煤钻打眼时要始终注意运转情况。出现夹钻、顶钻、吸钻、瓦斯异常等情况要立即停止钻进,采取有效措施,以防发生事故)。

5、?没有采用湿式打眼,或孔口采取有效降尘措施,打钻时煤(岩)尘超限,危害职工身体健康(防范措施:必须采用湿式打眼或在孔口采取有效降尘措施,杜绝煤尘超限)。

6、?定眼位时施工人员没有扶稳钻机进行开眼作业,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开眼位时,应扶稳钻机,进行开眼作业)。

7、?使用风煤钻打眼时,监护人员在风煤钻高速运转时用手清理钻屑,高速旋转的钻杆易造成人员手部受伤(防范措施:使用风煤钻打眼时,监护人员严禁在风煤钻高速运转时用手清理钻屑)。

8、?使用风煤钻打眼时,钻眼附近有未清理的杂物,高速旋转的钻杆易缠绕杂物造成人员受伤(防范措施:使用风煤钻打眼时,钻眼附近杂物必须清理干净)。

9、?打眼时风煤钻推力不均匀,使用力量过大,易出现断钎伤人(防范措施:打眼时风煤钻钎子与打眼的方向要保持一致,推力要均匀适当,不要过大,以防断钎伤人)。

10、?多台风煤钻同时打眼时没有分区作业,多台风煤钻交叉作业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多台风煤钻打眼时应分区作业,要做到定人、定钻、定眼位、定责任)。

11、?打眼过程中,发现岩层有涌水、瓦斯涌出等异常征兆时,没有停止打眼,并向矿调度室汇报,易引发透水、瓦斯突出等事故(防范措施:打眼过程中,如发现岩层有涌水、瓦斯涌出时异常征兆时,要停止打眼,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

四、风钻:

1、?在倾角大于20°的上山工作面迎头打眼时,打眼人员后方没有设挡板,挡板不牢固,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在倾角大于20°的上山工作面迎头打眼时,打眼人员后方必须设挡板,挡板要牢固可靠,并不得影响他人作业)。

2、?打眼人员站在钻机侧后方没有保持身体平衡,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打眼人员站在钻机侧后方,一手把住手柄,一手操纵开关,两腿前后错开,保持身体平衡,注视前方钻杆,缓送气腿阀门)。

3、?打眼人员没有使气腿蹬到实处,并达到一定的支撑力,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打眼人员站在钻机侧后方,一手把住手柄,一手操纵开关,缓送气腿阀门,使气腿蹬到实处,并达到一定的支撑力)。

4、?领钎人员站在钻机一侧,距离工作面400~600mm,两手没有抓稳钻杆就向打眼人员发出开机信号,易出现事故(防范措施:领钎人员站在钻机一侧,距离工作面400~600mm,两手抓稳钻杆,对准标好的眼位,向打眼人员发出开机信号)

5、?没有采用湿式打眼,打眼时煤(岩)尘超限,危害职工身体健康(防范措施:必须采用湿式打眼)。

6、?定眼位时施工人员没有扶稳钻机进行开眼作业,易引发钻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开眼位时应扶稳钻机,进行开眼作业)。

7、?开眼时,打眼人员没有等眼位固定并钻进20~30mm,就全速钻进,钻杆眼位没有固定,易出现倒钻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开眼时,把钻机操纵阀开到轻转位置,待眼位固定并钻进20~30mm以后,打开水门,掌钎人员两手松开,退到机身后侧监护;打眼人员把操纵阀板到中转位置钻进,当钻进50mm左右,钻头不易脱离眼口时,全速钻进)。

8、?打眼人员钻进时推力不均匀,易出现断钎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打眼时,钻眼工用手柄阀门及时调节气腿高度,使钻机、钻杆和打眼方向一致,推力要均匀,不要用力过大,防止断钎、夹钎)。

9、?打眼过程中打眼人员没有注意煤(岩)帮顶板,发现有片帮、冒顶危险时,没有立即停钻处理,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打眼过程中,打眼人员要随时注意煤岩帮顶板,发现有片帮、冒顶危险时,必须立即停钻处理)。

10、?施工位置较高时没有搭操作台,风钻气腿支在掘进机上,固定不稳,易出现倒钻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施工位置较高时必须搭设工作台,严禁在掘进机上支风钻,风钻气腿必须蹬到实处)。

11、?使用风钻打眼时,风钻气腿没有蹬到实处,固定不稳,施工人员站在风钻气腿底座附近,易出现风钻气腿底座滑动造成脚部受伤(防范措施:使用风钻打眼时,风钻气腿必须蹬到实处,并固定牢固,施工人员严禁站在风钻气腿底座附近)。

12、?两台或多台钻机同时作业时交叉作业,相互干扰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两台或多台钻机作业时,应按作业规程规定的区域,按顺序打眼,防止相互干扰)。

13、?打眼过程中,发现岩层有涌水、瓦斯涌出等异常征兆时,没有停止打眼,并向矿调度室汇报,易引发透水、瓦斯突出等事故(防范措施:打眼过程中,如发现岩层有涌水、瓦斯涌出时异常征兆时,要停止打眼,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

14、?打眼人跨骑气腿打眼,身体重心前倾,断钎时易造成人员伤亡(防范措施:打眼时必须正确站位,严禁跨骑风钻气腿)。

15、?掌钎人员戴手套掌钎,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掌钎人员不准戴手套)。

16、?打眼时钻杆下方有无关人员走动、停留,出现断钎时易造成人员伤亡(防范措施:打眼时钻杆下方不得有无关人员走动、停留)。

五、风镐:

1、?施工人员在空顶处使用风镐进行落煤,易引发顶板掉矸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施工人员使用风镐落煤时,严禁空顶作业)。

2、?施工人员在使用风镐进行落煤时,无人观山,易引发顶板掉矸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施工人员使用风镐落煤时,必须有专人观山)

3、?使用风镐落煤前,没有清理好退路,出现片帮时人员无法及时撤离,易出现伤亡事故(防范措施:风镐落煤前,应先清理好退路,以防片帮或煤、矸掉落伤人)。

4、?施工人员站在工作台上持风镐作业,工作台搭设不稳固,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施工人员站在工作台上作业,工作台必须搭设稳固)

5、?施工人员刺石过程中没有随时检查顶帮情况,易引发顶板掉矸伤人事故(防范措施:刺石过程中要随时检查顶帮情况,发现异常要及时撤退并处理。)

6、?落煤时,施工人员握风镐硬顶强冲,易造成手臂受伤(防范措施:落煤时,一手握镐柄,一手托往镐体,用力向煤推压,不要硬顶强冲,不要与煤壁成90度推压,以减轻手臂震动和损坏风镐尖)。

7、?使用风镐落煤时,风镐尖被卡住,施工人员硬向下拽,风镐下落时易造成人员受伤(防范措施:使用风镐落煤时,如风镐尖被卡住,不要硬向下拽,要先用手镐把风镐尖附近的煤刨松再拔出,以免折断镐头,造成人员受伤)

8、?工作面倾角超过25°时无设好牢固的脚手板、挡煤板、脚手架,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工作面倾角超过25°时应设好牢固的脚手板、挡煤板、脚手架,并经常进行检查,以防松动和掉落)。

9、?检修风镐时未切断风源,风镐尖向上,易出现风镐尖弹出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检修风镐时必须切断风源)

六、风动扳手:

1、?施工人员站在空顶下操作风动扳手,易引发顶板伤人事故(防范措施:操作风动扳手时操作人员应站在支护完好的顶板下操作)。

2、?使用风动扳手时,施工人员无观察风动扳手运行情况,风动扳手带病运转,易造成人员受伤(防范措施:使用风动扳手时,必须随时注意风动扳手运行情况,如果发生故障,必须检修或更换,不许“带病”作业)。

3、?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前无检查风管连接是否牢固,风管连接头突然断开,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前必须检查风管连接是否牢固,以防风管连接头突然断开伤人)。

4、?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前未试验正、反转,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使用风动扳手前必须试验正、反转)。

5、?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时用单手操作,反作用力易造成施工人员手臂扭伤(防范措施:使用风动扳手时施工人员必须用双手握牢)。

6、?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时,风动扳手两侧2m范围内有闲杂人员,易引发事故(防范措施:使用风动扳手时,风动扳手两侧2m范围内不准站人,以防意外伤)。

7、?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时,用手接触转动轴,易引发转动轴伤人事故(防范措施:使用风动扳手时,不得用手接触转动轴,防止伤人)。

8、?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时,固定套头用铁丝代替销子,且铁丝头外露超长,套头高速旋转时,铁丝头易造成施工人员受伤(防范措施:施工人员使用风动扳手时,固定套头严禁使用铁丝代替销子,以防伤人)。

篇2:传送设备的危害因素预防措施

最常用的传送设备有皮带、滚轴或齿轮传送装置。

一、危害因素

1)夹钳:肢体夹入运动的装置中;

2)擦伤:肢体与运动部件接触而被擦伤;

3)卷入伤害:肢体绊卷到机器轮子、带子之中;

4)撞击伤害:不正确的操作或者材料高空坠落造成的伤害。

二、预防措施

1)带式传送设备:夹伤最易产生在传送带及传动轮的结合部位,传动轮是最主要的危险部位,因此,要求对其封闭,或者设有安全装置。在皮带转向、加料及设有导向轮的地点,也在导致夹伤的危险,因此,也应采取类似的安全措施。在传输带上,也要以使用全封闭或有绊网来切断原料供应这样一类形式的安全装置。对于长的传送带,在适当的间隔上,应提供安全入口;

2)滚轴传输:滚轴可以是有动力的,也可以是无动力的,对于动力驱动形式,在动力驱动轴处要有安全装置。在传送带上方需要通道时,应提供专门的通道设施;

3)齿轮传输:任何时候都要求有安全装置,只有在驱动器锁定时,才能进行保养及维修。

篇3:金属切削机床常见危险因素控制措施

(1)、设备可靠接地,照明采用安全电压。

(2)、楔子、销子不能突出表面。

(3)、用专用工具,带护目镜。

(4)、尾部安防弯装置及设料架。

(5)、零部件装卡牢固。

(6)、及时维修安全防护、保护装置。

(7)、选用合格砂轮,装卡合理。

(8)、加强检查,杜绝违章现象,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篇4: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1.0目的

为全面有效指导核电事业部下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项目部)对所在施工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最终达到降低HSE风险,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事业部本部及各项目部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危险源和环境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

3.0参考文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核电工程事业部《HSE管理手册》(H*NPD-GM-HSE-999,B版)4.0责任4.1本部安全部负责对本程序编制、修订和解释,并指导各项目部开展风险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负责建立事业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清单;负责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4.2本部其他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职能部门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4.3各项目部负责对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落实控制措施;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制定高风险专项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和其它资源以有效执行该程序。5.0程序5.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5.1.1危险源识别

(1)危险源识别评价单元及辨识小组

项目部应根据组织规模划分危险评价单元。划分危险评价单元时,如有固定工作场所的按工作场所划分,无固定工作场所的按施工工序划分;项目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成立“三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项目部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施工队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以及工段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各级危险源辨识小组由工程、技术、安全等专业人员组成,根据所管辖区域和施工活动进行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对危险/危害辨识小组成员要进行系统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原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的能力;对危险性高、辨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评价区域,要对辨识小组成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2)危险源识别的范围

项目部各级危险辨识小组在识别作业风险和危害因素时要求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雇员、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单位所有或租赁使用的);存在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从事高风险作业活动的人员;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符合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有关规定。

(3)危险源识别的方法

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

5.1.2危险源评价方法

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对辨识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价要联系生产实际,参照已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风险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通常所采用的危险源评价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查表法(经验法)、LEC法、矩阵评估法。项目部范围内的风险评价可采用矩阵法与LEC评价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风险级别划分可按照“矩阵法”(附录1)分级执行。

5.1.3危险源分级与控制

根据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潜在风险等级,通常按照标准从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根据评价的结果应通过以下方法逐级控制或削减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HSE作业指导书→组织员工开展班前会活动(填写活动记录)。

任何作业活动都要进行风险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将作业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项目部采取“四级”控制(项目级、施工队级、工段级、班组级)方式,对A和B、C、D、E级风险实施分级控制;对于影响较大,涉及人员较多的重大风险要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如台风,核事故应急等),同时现场保持储备足够的应急资源,以便及时使用;对存在严重风险的作业项目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工作前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即时培训。让操作人员掌握方案中的控制要求,并在执行过程中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中度风险要编制HSE作业指导书。将每项作业活动从准备到结束,按作业流程的步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落实专人监管控制;低风险由作业班组通过班前会的形式告知所有成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方可从事作业活动;风险控制措施要落实跟踪人员,包括技术、施工、安全三类人员;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全体员工要进行与之岗位相符的安全知识培训,其中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效证件上岗,高风险作业人员须经培训上岗作业;所有机电设备、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并标识,以确保使用安全。5.1.4危险源再评价项目部在工艺、设备、法规等发生变化时要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HSE职能部门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危险控制措施实施后要对其进行再次危险评价,看评价结果和上次危险控制的期望值是否一致;再次评价的结果和危险控制的期望值一致,则仍按该控制措施执行;再次评价的结果证明危险没有得到控制和削减,则应对危险控制计划的完善程度、危险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危害辨识的完整性进行分析;再重新进行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制定危险控制计划,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后再次进行实施并进行跟踪。5.1.5记录管理

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可按照《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录3)的样版填入,并实行工段级—施工队级—项目部级的顺序逐级汇报,项目部应明确各级辨识小组在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及控制表中录入的风险等级范围。项目部级由项目部HSE部门汇总,组织核实、修改和确认,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5.2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5.2.1环境因素识别

(1)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

项目部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针对辨识出的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专项控制措施,小组由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负责,项目部HSE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小组成员由各部门及各施工队/专业公司负责人组成,成员应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

(2)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项目部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很多,如:过程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生产流程分析、物料衡算、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

(3)环境因素识别范围

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个状态”以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向大气、水体、土地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能源的使用和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弃物管理、物理属性;对社区影响及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等方面。5.2.2环境因素评价方法

环境因素评价要根据生产特点,参照以往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后果,更要事实求是地分析环境影响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环境因素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有:是非判断法、专家评议法、对比法、跟踪法、排放量对比、频率对比法、多因子环境因素“打分法”(附录2)等。

5.2.3环境因素分级与控制

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辨识小组根据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打分法)判定环境因素级别,并形成《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附录4),对于一般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采用分级监控管理。

(1)一般环境因素监控管理

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一般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落实责任单位,由HSE部门负责措施的跟踪落实。

(2)重大环境因素监控管理

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重大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和实施《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附录5),对重要环境因素涉及的有关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管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规定的措施或方法、责任部门、协调部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起止时间、投入的资金等。制定管理方案应考虑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公司的财务或项目经济承受能力、运行和经营要求、相关方的意见等。

(3)内部运行控制与相关方的信息交流

通过对项目部所属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方人员进行交底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加强各层级的环境监控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执行本项目的环境管理规则制度,规范所有人员的环境安全行为;将已识别和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信息与各方相关人员沟通,同时在本项目环境安全管理的有关程序文件中予以规定,并予以保证;环境因素有关信息在项目部内部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保证全员均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有害环境因素;对外部投诉或通报处罚的信息,项目部相关单位应加以记录并采取措施,将处理的结果通告投诉或通报方。

(4)环境安全事故/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对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引起的潜在的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项目部应制定相应的预案,预防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发生后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5.2.4环境因素的更新

(1)为保持环境因素信息的有效性,项目部HSE部门应定期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对环境因素再次进行评价,并针对重新评定的不同等级的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当承接新的建设项目或施工过程中的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补充识别,由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重新评价。

5.2.5环境因素的发布

经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审批确认后的《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以及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由项目部HSE部门确定发放范围后,发放到相应的各单位。各责任单位根据评价表中提出的措施及管理方案中的相关要求予以落实。

篇5:喷砂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

喷砂岗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1)全身作用:可引起肺部弥漫性,进行性纤维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局部作用: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产生局部的刺激作用,产生一系列病变對

(3)变态反应:如*.棉花.黃麻.面粉.羽毛等粉尘,能引起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

(4)光感作用:例如沥青粉尘.在日光下产生化学作用.引起光感性皮炎.结膜炎以及某些全身症狀.?

(5)致癌作用:接触某些金属粉尘如铬、铬酸盐的粉尘,可引起肺癌

(6)感染作用:例如破烂布屑附有病原菌,随粉尘进入肺內,可引起肺霉菌病等

企业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治喷砂岗位职业病呢

1.通风除尘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除尘方法就是通风除尘,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尘源,通风除尘就是在尘源或其近旁设吸尘装置,用风机作用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连同运载粉尘的气体(不经过操作者呼吸区)吸入装置内,经风管至除尘器进行净化,然后再经风管排入大气中,这样,既可以防止粉尘散入室内污染车间空气,又可以使粉尘不散入室外污染空气。

2.湿式作业

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可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技术措施,这种防尘措施合用于大量可以湿式作业的生产(如石块的切割、钻井等作业)

3.管理预防

a.身体合格方能上岗作业;(岗前体检)b.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一旦检查患上尘肺,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进行治疗;(每年一次体检)c.提供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必要的休息,沐浴场所(已有);d.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并建立必要的粉尘防治和管理措施。(环保局每年监测一次)

4.个人防护

a)戴合适的防尘口罩或面罩;

b)应注意开展体育锻炼、注意营养;

c)注意操作时个人卫生习惯,在操作场所不吸烟,不吃东西.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