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砂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喷砂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5

喷砂岗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

(1)全身作用:可引起肺部弥漫性,进行性纤维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2)局部作用: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产生局部的刺激作用,产生一系列病变對

(3)变态反应:如*.棉花.黃麻.面粉.羽毛等粉尘,能引起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

(4)光感作用:例如沥青粉尘.在日光下产生化学作用.引起光感性皮炎.结膜炎以及某些全身症狀.?

(5)致癌作用:接触某些金属粉尘如铬、铬酸盐的粉尘,可引起肺癌

(6)感染作用:例如破烂布屑附有病原菌,随粉尘进入肺內,可引起肺霉菌病等

企业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治喷砂岗位职业病呢

1.通风除尘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除尘方法就是通风除尘,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尘源,通风除尘就是在尘源或其近旁设吸尘装置,用风机作用力,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连同运载粉尘的气体(不经过操作者呼吸区)吸入装置内,经风管至除尘器进行净化,然后再经风管排入大气中,这样,既可以防止粉尘散入室内污染车间空气,又可以使粉尘不散入室外污染空气。

2.湿式作业

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可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技术措施,这种防尘措施合用于大量可以湿式作业的生产(如石块的切割、钻井等作业)

3.管理预防

a.身体合格方能上岗作业;(岗前体检)b.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一旦检查患上尘肺,应调离原工作岗位,并进行治疗;(每年一次体检)c.提供个人劳动保护用品,必要的休息,沐浴场所(已有);d.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并建立必要的粉尘防治和管理措施。(环保局每年监测一次)

4.个人防护

a)戴合适的防尘口罩或面罩;

b)应注意开展体育锻炼、注意营养;

c)注意操作时个人卫生习惯,在操作场所不吸烟,不吃东西.

篇2:职业危害因素识别规范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如冬雨期施工和临时性作业、紧急状况、事故状况)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二)?锦州项目部职业危害辨识

?(1)工作环境:山体塌方、泥石流、自然灾害、气象条件、抢险救灾等;

?(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

(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

(4)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

(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三)在施工过程辨识。(1)项目经理部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

(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项目经理部应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

(3)建立施工项目从事有毒有害工种作业和危险作业的人员清单,目前防止患有不适宜疾病的人员从事高处,保护有毒有害工种人员免受或减轻职业病伤害。列入清单的人员是职业健康重点管理的人员。人员范围应包括油漆工、电焊工、水泥搅拌工、倒灰工、喷砂工、切割工、高噪音设备操作工、塔吊司机、登高架设工、起重机械安拆等。

三、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建筑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三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显然,安监部门的主要是做好一级预防。具体控制措施有:

(1)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体系及实施细则,明确有关部门的职业病防治责任。

(2)加强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要逐步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才,配备必要的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设备和职业安全监管装备。

(3)落实建筑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有关规章制度,定期为施工人员开展职业健康体检,保存体检记录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档案包括:职业健康重点人员名单、体检人员台账、体检表等。对患有禁忌症的人员应禁止从事所禁忌的工作。项目部职业健康重点人员名单、体检人员台账等应按要求上报主管部门备案。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4)参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本项目部的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摸清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项目部进行职业危害申报,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

(5)对有毒有害工种作业人员(包括油漆工、电焊工、水泥搅拌工、倒灰工、喷砂工、切割工、高噪音设备操作工),作业前应进行职业危险告知,讲清从事工种作业有可能带来的职业健康危害以及必要的防护措施。必要时应在职业危险场所设立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职业危害告知也可体现在职业健康培训和安全交底中。

(6)项目部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组织,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

(7)制订和实施项目部职业健康管理绩效考评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8)项目部应定期对职业危害场所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有害作业场所的从业人员佩戴劳动防护用品的情况进行检查,并有检测、检查记录。

(9)对登高作业人员、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和其他人员,按照上级《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规定,发放、使用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建立发放记录。

当前,职业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要远大于职业病报告的人数。建筑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他们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为有效控制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各级安监部门必须科学、全面、准确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为下一步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煤建筑安装公司何家堡项目部

2015年3月30日

篇3:轧钢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规范

一?轧钢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65⊥生产性粉尘

轧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主要为煤粉尘和氧化铁粉尘。煤粉尘主要来源于原煤堆场、原煤破碎、筛分及输运(皮带走廊)和煤仓顶加煤等场所。煤尘(游离si02含量<10%)PC—TWA值总尘为4mg/m3,呼尘为2.5mg/m3。在符合Pc—TWA的条件下,粉尘的超限倍数是PC—TWA的2倍。轧钢生产中,钢坯在加热炉内加热过程中天生片状的一次氧化铁皮;在轧制过程中,轧件受冷却和变形热作用天生的氧化铁皮成为二次氧化铁皮,为粉末状,附着在红钢表面。轧制天生的二次氧化铁粉在轧钢过程中随着轧件振动,脱离轧件而逸出,成为轧线粉尘污染的主要来源。

粉尘的危害:假如作业场所中有大量粉尘,在此环境下的工作职员呼吸时会吸进大量粉尘,当达到一定数目时,会引起呼吸道疾病,肺组织发生纤维性病变,发生尘肺。

⊥65⊥生产性毒物

轧钢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毒物主要来自煤气,煤气是以烟煤为原料加工制得的含有可燃组分的气体。煤气组成(体积%)为:氢气l3%~l5%,甲烷1.8%~2.4%l一氧化碳27%~30%;C2以上不饱和烃0.2%~0.4%;二氧化碳4%~6%;氮气47%~51%,氧0.3%~0.8%及少量的硫化氢气体,同时随煤气伴生的煤焦油对人也有一定的危害。大多数煤气中毒发生在煤仓皮带走廊上煤过程中,煤仓检验、发生炉操纵面上、发生炉炉底四周以及进进煤气管网、洗涤塔、电捕焦器等设施内检验作业中;还有一部分在加热炉煤气管网四周工作,在炉体四周及炉底巡查时发生的。作业场所中的煤气主要来自煤仓顶部的煤气泄漏,处理锁气器、空心柱手孔时的煤气泄漏,煤气管道、阀门,水封、排送机等密封不严等的泄漏。

一氧化碳:由于发生炉煤气中一氧化碳含量很高,煤气中毒主要是一氧化碳的化学窒息性中毒。人体吸进能引起头痛、恶心,过量吸进会使人昏迷甚至死亡。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进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煤焦油:多环芳烃和含氮、氧、硫的杂环芳烃混合物,玄色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臭味。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癌肿,也可引起鼻中隔损伤。

⊥6高温辐射

在煤气发生炉、加热炉加热和轧制过程中,往往需要作业职员在高温环境中进行紧张的高强度劳动,高温季节较轻易发生中暑,大量出汗使盐分排出过多会造成热痉挛。

高温辐射的危害:高温作业职员受环境热负荷的影响,作业能力随温度的上升而明显下降。占有关研究资料显示,环境温度达到28℃时,人的反应速度、运算能力等功能都明显下降;35℃时仅为一般情况下的70%;而极重体力劳动作业能力,在30℃时只有正常情况下的50%~70%。作业职员长期处在高温环境下除了会引起职业中暑外,还将导致人体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泌尿、消化系统等生理功能的改变。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血压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心肌损伤、肾脏功能下降。

⊥6();?>5⊥噪声

轧钢企业产生的噪声包括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等运动而引起的机械噪声以及由于气体活动起伏运动或气动力引起的空气动力性噪声,主要噪声源有:振动筛、透风机组、鼓风机、轧制、剪切、收集和包装等。

噪声危害:长时间接触噪声可引起头昏、头晕、头痛、耳叫、留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脑电图异常(慢波增多),心率加快,血压不稳(多数增高),心电图有心率不齐和缺血型改变,同时可见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功能改变、月经不调等。噪声对人体最为明显的影响是损害听觉器官,长时间在90dB(A)以上噪声作用下,听觉器官的敏感性下降,进而听力减弱,严重者发生职业性耳聋。长时期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作业会对人的听觉系统造成损伤,会引起头晕,恶心、听力衰退及神经衰弱等症状,甚至导致不可逆噪声性耳聋。噪声除了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造成危害外,甚至会引发各种生产事故。

噪声对机体的有害作用的影响因素:

噪声的性质:噪声强度越大对人的危害也越大,出现损伤也越早,如80dB(A)以下的噪声,一般不对听觉系统产生永久性损伤;接触90dB(A)以上的噪声,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的发生率随声级增加而逐渐升高。假如噪声强度相同,接触以高频为主的噪声往往比低频为主的噪声对听力危害大,窄频带噪声比宽频带噪声危害大,脉冲噪声比持续噪声危害大。

②接触时间:接触噪声时间越长对人体危害越大。大量调查表明,无论是听觉系统还是非听觉系统的变化,均与噪声作业的工龄有密切关系。连续接触比中断接触对人体的影响大,间隔一定时间短暂脱离噪声接触有利于听觉疲惫的恢复和减轻危害程度。

③健康状况:机体的健康状况和个体敏感性的差异与噪声是否对人体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有关,如患有耳病或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异常者,接触噪声轻易引起损害。少数敏感性强的人噪声危害出现早,进展快,程度严重。

④其他有害因素的存在和个体防护情况:假如生产环境中同时存在严冷、振动等不良因素或某些有毒物质,可以加强噪声的不良作用。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带耳机或耳罩等,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减轻噪声的不良影响。

⊥65⊥振动

在生产过程中,由机械传动、撞击或车辆行驶等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由于传导方式的不同,振动通常又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轧钢企业主要振动设备为破碎机、振动筛、排送机、鼓风机、轧机、剪切机和收集等。

振动危害:全身振动一般是大振幅、低频率的振动,主要作用于人体平衡的前庭器官,可使内脏位置移动,引起脸色苍白,冲汗、眼球浮动、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和全身衰弱等症状。局部振动对血管紧张度有一定的影响。高频率、小振幅的振动,可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进而发生血管痉挛。低频率、大振幅的振动,可使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振幅大而又有冲击力的振动,常造成骨铬、关节的改变。长期接触强烈振动,可引起振动病,俗称“汽锤病”。

二?轧钢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依据((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对轧钢企业涉及的职业病类型和对应危害因素见表。

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可能发生的职业病

职业病危害因素

可能的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在本项目中存在的部位

粉尘类

煤尘(煤矽尘)

煤工尘肺

氧化铁尘

尘肺

热轧

化学物质类

一氧化碳

氧化碳中毒

气发生炉、煤气净化、煤气输送、加热炉等

物理因素

高温?中暑

煤气发生炉、热风炉操纵、热轧等

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焦油

咒敏性皮炎|黑变病

煤气发生炉、煤气净化、煤焦油处理和储存等。

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噪声

噪声聋

原煤输送、筛分、破碎、煤气加压机、热轧、剪切、收集

三?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职业病防治措施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治理、综合治理。

(1)对司炉工、上煤工、轧钢工、精整工等接触职业危害因素职员每隔一至两年进行一次体检,体检结果记进“职工健康监护卡片”,身体健康状况不符合要求者,调离原岗位。

(2)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治理,进步职业病防治水平。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治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职员,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治理制度和操纵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3)在煤气发生炉炉面、煤仓顶部、排送机房、加热炉炉底等要害部位安装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仪器。

(4)在煤气发生炉炉面、煤仓顶部、排送机房加装防爆式轴流风机,加强透风换气,避免跑、冒、滴、漏。

(5)为上煤工配备防尘口罩,为精整工配备耳塞,并监视他们规范使用。

(6)对排送机、空气鼓风机进、出口安装消声器,从根本上消除噪声;对振动设备机体和基础之间加硬橡胶板减震。

(7)在燃气分厂设立燃气防护站,配备空气救护器材、高压氧舱;组织职工进行空气救护器材正确使用的培训,并定期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8)在高温季节为职工发放防暑降温物品,提供绿豆汤、淡盐水。

(9)在醒目位置设置职业危害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纵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10)经常组织职工培训,进步预防职业病的意识。

篇4: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目的

辨识公司范围内的危害因素,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判定出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程序,实现全过程安全控制。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活动中的危害辨识、评价和控制活动。

术语和定义危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害因素,是说明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人、物、环境、管理几方面的缺陷,危害是造成事故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

指可能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危害辨识

指识别危害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能发生,怎样发生的过程。危害辨识的两个关键任务是辨识可能发生的特定的不期望的后果;辨识导致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设备的特性。

风险评价

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拟建或已有工程、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及其可能发生的后果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并根据可能导致的事故风险的大小,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工程、系统安全的过程。

事故

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职责总经理

负责公司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并提供重大危险控制所需的资源。

安全环保部负责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及重大风险因素控制计划的制定。对不可承受风险控制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环境污染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负责环境污染不可承受风险的治理和控制计划。生产技术部负责组织生产工艺、工程项目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负责生产工艺、工程项目方面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按照“三同时”的要求,保证防止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负责组织电气、机械设备设施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负责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财务部

负责不可承受风险治理所需费用的支付,确保专款专用。

车间负责本单位作业范围内的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负责作业范围内的不可承受风险治理项目的立项管理。实施本单位评价出的风险因素的控制计划。工作程序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组织机构公司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领导小组

组?长:主管安全副总经理

副组长:安全环保部部长

成?员:各部室负责人?各车间厂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分安全专业小组;生产技术专业小组、机动能源专业小组:

安全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安全环保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安全环保部主管人员兼任;生产工艺、工程项目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兼任;电气、机械设备设施专业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组长由生产技术部部长兼任,副组长由生产技术部主管电气、机械设备人员兼任;专业小组成员: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电气、机械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人员。车间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专业小组

组?长:车间厂长

副组长:车间主管安全副厂长

成?员:安全员、设备技术员、生产技术员及班组长。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人员要求:具有安全管理经验或具有相关专业职称的人员;具有丰富的现场施工经验和分析、表达能力;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划分作业活动一般情况下,可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按地理区域划分;按生产设备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收集相关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包括:任务:实施的地点,持续时间,人员,实施频率等;设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及其使用说明;物资:用到或遇到的物质及其物理形态(烟气、蒸汽、液体、粉末、固体)和化学性质等有关资料;现场控制方法:操作规程、安全规程、作业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员工的能力及已接受的相关培训,现场安全控制设施;手工操作:可能要手工搬运的物料的尺寸、形状、重量、表面特征,要用手移动物料的距离和高度;数据:作业活动及作业环境监测数据;事故:与该工作活动有关的事故经历;现场工作环境(条件):空间、高度、温度、湿度、安全防护设施等情况。危害因素识别危害分级依据:法律、法规(《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和《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等);危害和事故伤亡的程度、规模;事故发生的频率;相关方关注程度;财产损失额度;降低风险的难度。危害因素分类

按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划分危害类型。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缺陷以及管理缺陷等四个方面。

人的不安全行为: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工作;物品(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有分散注意力行为;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不安全装束;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误动作;其他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防护、保险、信号装置缺乏或有缺陷。环境的缺陷:作业场所的缺陷;作业环境不良。管理缺陷:制度缺乏;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有缺陷;安全培训教育和考核有缺陷;安全投入不足;监督与日常检查;应急救援有缺陷。事故分类

参照《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主要分为20类,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辨识的对象作业现场方面作业现场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的全过程、作业环境、劳保用品以及职业卫生方面,将以上方面融合于每一岗位或作业工种中,以“工种”为载体,贯穿作业的全过程;主要体现于每一作业工种的人在工余、工前、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的每一步骤中可能受到的伤害。生产工艺流程方面:设计方面:安全预评价、三同时、设计文件和图纸;生产工艺方面:生产工艺适合生产条件;考虑特殊灾害的影响;设备、设施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工序要求;各工序之间相互匹配,并满足生产要求;生产作业顺序和方式适应生产现状;生产作业范围在作业许可证划定的范围内。生产保障系统:运输线路、供配电、防排水、防灭火、维修等;变化管理方面:工艺改造、设备设施改造等的变化管理制度、变化的系统文件、人员的变化等。设备设施方面:全过程控制:规划、采购、安装(建设)、调试、验收、使用、维护和报废;原始技术资料和图纸;维修维护;检测检验:特种设备、安全标志产品、特殊设施。危害辨识的方法

根据公司的生产特点与管理形式,危害辨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询问与交流法;专家分析法;现场观察法;查阅记录法;工作任务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主要以访谈法为主,通过召开班组会的形式,由工作小组成员对员工进行询问,与员工进行交流,从而找出员工在作业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的所有伤害类型及其原因。

辨识与评价程序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应包括如下过程:

准备;危害辨识;危险源转化为风险的条件;量化风险结果;划分风险等级。辨识与评价应考虑下列因素:在中毒窒息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致因因素,包括:有害气体积聚区域、通风不良、火灾影响。在水灾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突水来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降雨及融雪。在火灾风险评价时,应否考虑可能的不同的火灾类型,包括:固体材料火灾、液体或液化固体火灾、气体或液化气泄漏火灾、粉尘燃爆火灾。在机械伤害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可能的不同的致因因素,包括:穿孔机械;铲装机械;运输机械;排土机械;破碎机械;排水机械;压风机械;支护机械。在意外爆炸风险评价时,应考虑:燃料油;锅炉。机动设备与交通风险评价时,应考虑采购、维护、检查、自然环境、运输物料特性、路线、时间性等因素。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价时,应考虑其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对人机工效进行调查时,应包括:重复运动、使用电动工具、作业姿势、座位舒适度、环境条件、易接近程度。在对心理性危害进行识别时是否考虑了下列因素:工作因素、人为因素、个人生活环境因素。照明测量过程应考虑应急时的照明设备、照明时间、能见度、照明源布置情况。对识别的暴露于物理、化学、生物和人机工效,可能造成严重健康风险的危害,应完成定量监测的比例。应考虑职业危害的监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及比例。应考虑职业危害监测设备定期校正的比例。应考虑风险概述的一致性、可审核性、持续性。风险评价方法LEC评价法:

LEC法是利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风险值D=后果L×暴露E×可能性C

初始风险评价凡新工艺流程、新工程项目必须进行初始风险评价。初始风险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生产工艺流程风险;危险物质风险;设备、设施风险;环境风险;职业卫生风险;管理风险;法律、法规、标准需求;相关方的观点。

5.4.3.3初始风险评价结果应包括各种风险可能发生过程的描述和风险的级别,并按危险性排序。

5.4.3.4初始风险评价结果文件化,各单位应依据初始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持续风险评价各车间应持续地进行风险评价,及时处理重大风险。持续风险评价常用方法包括:使用前检查;计划任务观察;设备检查;工前危险预知;交接班检查;定期安全检查定期检修;安全标准化系统评价。风险评价计划根据生产特点,应制定风险评价计划如下:冶炼作业风险评价;工程地质风险评价;设备设施风险评价;职业卫生风险评价;交通、运输风险评价;危险物料风险评价;火灾风险评价;水灾风险评价;紧急情况风险评价。风险评价计划必须配备相应的资源。风险评审

安全环保部根据所完成的初始风险评价工作的结果,对各个车间汇总的风险评价结果进行核实,并进一步完成其他的评审工作。

核实已完成的风险评价工作:核实每个车间列出的工种是否全面,核实主要的设备设施是否全部包括在内,核实工艺流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核实各职能部室的评价是否准确;核实作业过程评价表中的各工种的作业过程是否有条理,是否有缺漏;核实其采用的LEC法评价的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风险等级是否准确;核实所确定的不可承受风险是否准确;核实所提出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实际、合理。评审以下三个方面:获取和识别适用的法规和其他要求,搜集各个部室、车间的法规、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资料,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落实到位,即符合性、实施性和有效性;对既往事故进行分析总结,搜集以往的事故事件资料,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分析和总结;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文件、机构和职责进行评审,评审其是否健全、是否有效、是否执行,安全职责是否明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工作,按照实施指南的要求执行时,可参考政府单位认可的有资质的机构提出的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

5.4.7风险等级判定,使用LEC评价法评价出以下风险等级。

五级:超过320,为非常高的风险,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考虑放弃、停止本项作业。

四级:160至320,为高风险,高度危险,需要立即整改纠正。

三级:70至160,为中风险,显著危险,需要整改纠正。

二级:20至70,为可能的风险,一般危险,需要关注。

一级:20以下,为可接受的风险,稍有危险,可以接受容忍。

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理风险程度在四级及以上的,定为公司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生产技术部、安全环保部组织有管单位现场制定安全措施;风险程度达到三级的,定为车间关键任务、关键设备或关键工艺,由车间主管领导组织车间生产、安全等有关部室现场制定安全措施;作业风险程度达到二级的,定为工段或班组的关键任务,由工段或班组组织本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制定安全措施。风险控制计划

对风险控制主要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的组合:

A——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例:技术改造、上硬件设施)

B——制定安全规章制度;

C——制定应急预案与响应;

D——制定关键任务作业指导书;

E——执行工作票制度;

F——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

G——编制安全操作规程;

H——制定安全检查表(日常、专项);

I——加强培训教育;

J——保持现有措施。

安全环保部监督、协调各部室、车间对重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对各部室、车间的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实施监督、评价。车间每年依据当年内、外部条件,对单位管理、生产活动进行一次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工作,并将辨识和危险评价结果报安全环保部。各单位依据风险评价结果,汇总本单位的风险等级、关键任务、关键设备、关键工艺以及各类风险控制措施。生产车间、安全环保部应根据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应遵循下列原则:消除;替代;工程控制、隔离;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当员工安全健康与财产保护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员工安全健康的措施。重大风险控制措施按《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执行。作业过程方面的重大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作业管理制度执行。设备设施方面的风险控制按《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执行。工艺方面的风险控制按《工艺管理制度》及有关的生产保障系统管理制度执行。职业危害风险控制措施按《职业危害控制制度》执行。对危险作业或进入危险区域作业的按《许可作业管理制度》执行。认真执行《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和《工作票制度》。供应商与承包商方面的风险控制按《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承包商管理制度》执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按安全标准化系统的有关制度执行。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工作的更新安全环保部每年三月应组织有关单位对公司的危险源、风险评价结果、风险控制措施进行重新确认,如有变化予以更新。安全环保部应定期进行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回顾。并根据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结果及更新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新施工项目由施工单位负责人组织对新施工项目进行危害辨识,填写《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上报安全环保部,由安全环保部进行风险评价,对新产生的重大风险制定控制措施予以实施。当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重新进行危害辩识与危险评价工作:当法律、法规更新时;当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当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知识或方法有所进步认为必要时;当安全检查中发现重大事故隐患时;当有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时;其他情况需要时。员工教育和培训劳动工资培训部应按照《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组织对危险源监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并建立教育培训档案。教育和培训内容如下:危害的辨识;危害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危害可能发生事故时的危害后果;事故案例和预案事故的措施;自我防护方法的方法;发生事故的报告方法。相关文件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GB6441-86《公司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变化管理制度》?《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工艺管理制度》?《职业危害控制制度》?《许可作业管理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工作票制度》《供应商管理制度》?《承包商管理制度》??《安全教育与培训管理制度》相关记录风险评价计划

风险评价计划表

序号

评价

时间

评价项目名称

评价

依据

评价

方法

控制

措施

责任

单位

风险评价结论

评价审核单位

《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表》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一览表

单位:?时间:?年?月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

因素

危害

方式

可能导致的

事故

评价方式:?D=LEC

危险级别

控制

措施

L

E

C

D

7.3《重大危险源清单》

重要危险源清单

单位:年度:

序号

作业活动

危险因素

可能导致的事故

风险级别

责任单位

控制措施

单位责任人:?制表人:

篇5: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1?目的

辨识并评价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并在体系运行中及时更新,为制定安全、环保、职业健康目标和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危险因素识别、更新与评价的全过程。

3?相关文件及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70号令)

《危险化学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变更管理制度》(文件编号:QG/****10.10-2010)

《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

4?职责

4.1总经理:负责批准重大危险源清单,组织落实重大风险的整改工作。

4.2主管副总:负责开展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3其他各副总:确保各主管部门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各主管部门编制危害识别评价记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4安环质监部:负责制、修订《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程序》,负责组织本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5生产部:负责开展装置工艺过程及生产操作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设备及设备检维修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负责开展电气、仪表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监督检查各车间危害因素的识别,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6公司办:分别负责交通、保卫方面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审核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制定落实管理方案。

4.7各车间及其他部门:负责本部们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管理工作,由安质部、生产部、工会共同进行监督检查。

5?工作程序

公司应对所有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根据评价提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程控制,包括:设立目标、制定完善管理程序、操作规程和技术措施、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进行检查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奖惩机制等;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5.3.2公司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

5.3.3各部门对所识别的重大危险源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编制,填入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具体见附件七。汇总后形成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报送总经理批准。

5.4风险信息更新

5.4.1公司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定期对危害因素结果进行审查并更新;在下列情形下应重新进行风险评价:a)适用的法律、法规或规范要求发生变化时;b)重大工艺变更,重要设备拆除;c)有新、改、扩建工程;d)有因事故、事件或其它来源的新认识。

5.4.2公司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危害识别,识别设备设施,工艺过程,危险性物质,作业过程的危害,评价控制措施是否全面有效,并保证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

5.4.3因变更引起的危害及风险信息更新按《变更管理程序》执行。

6?附件

附件一: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流程图

附件二:发生事件的可能性(L)判断标准评估表

附件三: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断准则表

附件四:风险矩阵图、风险等级判断准则及控制措施表

7?记录

7.1风险评价组织文件

7.2风险评价计划

7.3作业活动清单

7.4设备、设施清单、

7.5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

7.6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记录表

7.7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7.8风险评价结果的宣传培训记录

7.9重大隐患项目确立文件及治理计划

7.10重大隐患档案

制措施不仅要列报警、消防、检查检验的控制措施,还应列出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如联锁、安全阀、液位指示、压力指示灯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三。

5.1.5识别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在进行危害识别时,应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及性质。如,造成火灾和爆炸的因素;造成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的原因;造成中毒、窒息、触电的因素;工作环境的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人机工程因素;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导致有毒有害物料、气体泄漏的原因。这些因素或原因来自作业环境中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害的作业环境和管理上的缺陷。

5.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评价风险程度并确定其是否在可接受范围的全过程。本程序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LS)对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进行评价,确定风险度(D),再判断危害因素的等级。风险度(D)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的乘积,应对危害因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分别进行评价,判断是否属于可接受风险,如果是可接受风险可以维持原有管理,如果是不可接受风险,则应提出改进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使之达到可接受的程度。

5.2.1本程序的评价准则

5.2.1.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所列等级数字越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见附件四。

5.2.1.2事件后果的严重性(S)判断准则,具体见附件五。

5.2.1.3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具体见附件六。

本公司风险评价的结果分为以下五种等级:轻微或可忽略(D=1—4);可接受(D=4—8);中等(D=9—12);重大风险(D=15—16);巨大风险(D=20—25)具体见附件六:风险矩阵图。

5.2.1.4把识别出来的危害因素与风险评价结果填入: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表。将风险

进行等级划分,确定重大风险,按优先顺序进行控制、治理,对判定为重大风险的应进行录,并定期进行更新。

5.3风险控制

5.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应与风险度的大小相适应;重大风险是公司制定管理目标及隐患治理、管理方案的基础及依据。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按照控制层次级别及顺序包括: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替代,使用危险小的替代品;工

5.1危害因素识别

5.1.1成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应包括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评价小组成员需经过适当的培训以保证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的能力。

5.1.2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范围包括: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常规和异常活动;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原材料使用过程;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在确定上述评价范围后,各部门可按生产流程的阶段、地理区域、装置、作业任务、生产阶段/服务阶段或部门划分,或者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进行划分的方法确定评价对象。

5.1.3细分评价对象、收集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按作业活动进一步进行细分并收集必要的有关信息,进入受限空间,储罐内部清洗作业,带压堵漏,物料搬运机泵(械)的组装操作、维护、改装、修理,溶剂配制,取样分析,承包商现场作业,吊装等皆属作业活动。这些信息包括:a)正在执行任务的人员、培训、期限和频次;b)可能使用的装置、机械、电动和手动工具;c)工作期间所用到或所遇到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有关危害数据表的内容和建议;)与所进行的工作、所使用的装置和机械、所用到的或所遇到的物质有关的法规和标准的要求;d)被认为适当的控制措施;e)内部和外部获得的与所进行的工作、所用设备和物质有关的事件、事故和疾病的经历的信息。

5.1.4选择危害及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公司通过询问和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的手段,采用以下二种危害识别方法:1)工作危害分析(JHA);其对象是作业活动、管理活动。分析步骤如下: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相连的工作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对每一步骤都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危害导致的事件发生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及其严重性也应识别。然后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进行风险评估。如果这些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的控制措施。最后据此制定标准的安全操作程序。具体见附件二;2)安全检查表分析(SCL);安全检查表分析的对象是设备设施、作业场

所和工艺流程等,检查项目是静态的物,而非活动。所列检查项目不应有人的动作。项目列出之后还应列出与之对应的标准。标准可以是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可以是行业规范、标准或本企业有关操作规程、工艺规程的规定。检查项目应全面,内容应细致。标准列出后,还应列出不达标准可能导致的后果。检查项目和检查标准列出之后,还应列出现有控制措施。控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