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工作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危险源辨识工作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19-05-05

(一)辨识、评价要求

1.对本公司在审核范围所有危险源进行普查,列出:

1)危险源清单;

2)重要危险源清单;

3)重大危险源清单。

2.辨识、评价要做到充分性,辨识、评价出所有岗位、作业点的危险源不能遗漏。

3.要考虑过去、现有、将来三个时态和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

4.方法要简单、实用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5.辨识、评价要体现动态性、适应性。

(二)辨识、评价准备

1.成立公司辨识、评价组;

2.各部门、各分厂(车间)成立辨识、评价领导小组;

3.由公司辨识、评价组组织人员培训;

4.制定辨识、评价工作计划、方法;

5.设计员工危险源普查表(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办公室在内的危险源普查表1:

6.设计公司危险源清单表(车间、站房可通用)等准备工作。

(三)辨识、评价方法和步骤

以咨询人员作指导,由公司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员工参与来完成。

1.发动每个员工查找出本岗位的危险源,要在专业或者管理人员指导下进行。

1)明确本岗位危险源的主要依据一是设备设施及有害作业点的危险源,可按“安全质量标准化”中相应的考评检查表去辨识(按异常状态);二是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按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去辨识(j安不遵守时,会有危险)。

2)做好试点工作

一是全公司搞几个试点,组织各分厂(车间1专业、管理人员到几个试点现场参观、学习,在全公司推广;

二是各分厂(车间)搞几个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在全体员工中推广。

3)指导员工填写危险源普查表

一线员工填写本岗位的危险源;行政管理人员填写本办公室的危险源。并提出如何控制的措施。

2.做好危险源汇总、统计、归类工作。

1)以分厂f车间、站房、油库、化学危险品等)为单位对危险源普查表进行汇总归类。统计本单位危险源的条数f按每个岗位危险源的条数相加)。

2)按同工种、同作业等进行归类,如普通车工,归到普通车床的危险源中去;木型工,归到木型作业去;起重工,归到起重机械中去;站房员工,归到站房中去等。

3)在以上基础上,公司辨识评价组可组织专业人员、管理人员进行修正、完善、补充(要考虑危险源辨识的充分I生1,整理出整个公司的危险源清单。

3.经公司辨识评价组完善的危险源清单发给全体员工确认、补充,使每个员工进一步辨识出本岗位的危险源;再将危险源清单反馈回公司辨识评价组。

4.公司辨识评价组再组织专业人员、管理人员按D=LEC的公式计算D值。式中:D一危险I生分值。(分值大则危险f生大)卜发生事故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频率。

C一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的后果。

根据D值确定企业危险的分级。

篇2:施工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程序

危险源既存在于施工活动场所,也存在于可能影响到施工场所的周围区域,其形成原因来源于施工前期的勘察设计及施工过程的活动、物质条件(人、物、环、管)。危险源辨识就是要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基本分析法、工作安全分析法、安全检查表法)对其进行识别,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定性评价方法)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只有充分辨识危险源的存在,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制定分级控制方案,才能有效监控事故(危害)的发生。

建筑施工“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事故、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事故)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是构成工程施工的主要危险源,是导致施工现场及周围相邻人员伤亡、财产损坏、环境破坏等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程序

危险源辨识,应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主次分明、不留死角”的原则,对工程施工场所(桥梁、隧道、涵洞、路基等工程的施工现场)以及生活区域进行辨识。

危险源辨识程序,首先应建立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安全管理人员、有经验的工人或聘请安全评估专家组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对施工区域、生活区域中每个步骤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整个作业活动辨识环境和管理两方面的缺陷进行危险源辨识。其次是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将危险源划分等级。风险等级为5级,表示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风险等级为4级,表示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风险等级为3级,表示显着危险,需要整改;风险等级为2级,表示一般危险,需要注意;风险等级为1级,表示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施工过程危险源的辨识依据与重点

工程施工复杂的专业特性造成建设施工中危险源的客观存在。特别是施工区在人口居住密集村庄、国(省)交通道路区域施工,一旦发生坍(倒)塌、火灾、爆炸等事故,往往不仅涉及到施工场所,还会影响到周围已有建筑、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设施(如供水、电力、燃气、通讯、交通等)的使用安全和居民人身安全等广大公众利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以及《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的规定,工程施工危险源的辨识,是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管理,预防重大事故发生的基础性的、迫在眉睫的工作。

1.危险源的分类

工程施工建设施工危险源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安全管理体系方面,二是在施工场所、生活区域、办公区、材料保管区和仓库、油库、炸药库等场所。

2.安全管理问题的辨识

主要指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的岗位职责、特殊工种和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以及各项施工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可分为以下6类:

(1)安全教育培训不足;特种作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因缺乏安全操作技能,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2)未制定详尽、操作性强的安全管理制度,未健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度。

(3)安全检查制度未严格执行,对安全检查中发现需整改的问题没有及时跟踪复检。

(4)对施工人员管理薄弱,酒后作业、疲劳作业所形成的危险源。

(5)安全投入不足,保障安全生产的资金不到位。

(6)未制定并实施劳防用品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发放、使用、检查制度,各项管理未形成闭环。

3.公路工程施工分部、分项工程危险源类别

局限于存在施工过程现场的活动,与施工分部、分项(工序)工程,施工装置(设施、机械)及物质等有关,主要分为以下9类。

(1)油库未建立专项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欠缺或失效;油库被盗泄漏发生火灾;加油作业时吸烟、使用明火照明;装卸操作不当引起泄漏发生火灾;打手机引起火灾爆炸事故。

(2)炸药库建设未经批准;距人员居住区安全距离不够,以及雷管库、炸药库间安全距离不够;库房内未设防潮措施,通风不良;库房内使用普通照明灯;未安装避雷装置或避雷针接地电阻超标或失效;火工材料登记账目不清;剩余火工材料在现场临时存放,未及时退库;保管员未培训持证上岗,失效火工材料未按规定销毁,未设警卫人员24小时值班;未实行双人收发;装卸作业时抛甩挤压、碰撞。

(3)分项工程中脚手架(包括落地架、悬挑架、爬架等)、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人工挖孔桩(井)、基坑(槽)施工,局部结构工程或临时建筑(工棚、围墙等)失稳,造成坍塌、倒塌。

(4)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处、洞口、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设施不符合或无防护设施、人员未佩戴防护绳(带)等造成人员踏空、滑倒、失稳等。

(5)施工装置在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中,以及各种施工电气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闸)不符合安全标准,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

(6)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搬(吊)运时发生高处坠落、堆放散落、撞击人员等。

(7)工程拆除、人工挖孔(井)、浅岩基及隧道凿进等爆破,因误操作、防护不足,发生人员伤亡、建筑及设施损坏。

(8)人工挖孔桩(井)(如现在水利电力施工常见的调压井、压力管道斜井施工)、隧道凿进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气体中毒。

(9)施工用易燃易爆化学物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爆炸或人员中毒意外。

4.施工场所及涉及周围地段危险源

(1)河道围岩施工前,未办理水上水下作业施工许可证;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没有制定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未按批准的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回填料开挖料场未设警示牌和监护人员;车辆装料过满,运输车速过快;围堰回填区未设倒车指挥员;作业面未设警示标识牌和监护人员;作业面没有统一指挥人员,回填料自行倒入河道;未与航运部门沟通限航、禁航事项;未与业主、当地政府、相邻单位建立应急救援联防机制等。

(2)施工区域公用道路未设立公告牌、警示牌;路面维护不及时,维修路面不符合合同要求的安全通行基本要求;公路周围施工对通行构成威胁时,未设监护人员或设岗断路;未与业主、当地交通、路政部门沟通协调通路安全事项;未与业主、当地政府、相关方建立公共安全联防及应急救援机制。

(3)临公路、航路爆破开挖施工,爆破设计不合理;装药量大,封堵不严;警戒人员不到位;相关方影响区域、周围路口未设警示牌告知;山体松动危石未及时清理;公路面掉石未及时清理;高处作业面推碴作业下部的公路、水路未设警示牌、警戒人员。

(4)混合作业区域各单位职责不清,管理混乱,未签订施工安全互助协议。

(5)危险品运输时不同材料混装(如雷管和炸药、氧气和乙炔等);用装载机运送火工材料、氧气和乙炔瓶;车辆装载超重或过满,捆绑不牢,运输车况不良,车速过快,未按规定路线运输,未设押运员等。

(6)施工临时用电,安装完毕未组织验收或验收不合格。

公路工程工程施工重大危险源的分布

对公路工程施工中进行固有危险分析,施工风险源可归纳为:高处作业、地基条件、环境因素、设备条件与成品材料、其他物质等6方面。工程工程施工的较高危险源有以下4个方面。

1.储存、生产和供给量的设施、设备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储运,主要分布于工程项目的施工场所,包括:油库(储量:汽油10t;柴油20t);炸药库(储量:炸药10t);硐室爆破(一次装药≥1.0t和作业人员10人以上);压力容器(Pma*≥0.1mp和V≥100m3);锅炉(额定蒸发量1.0t/小时);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运输;特种设备的使用。

2.使人体或物体具有较高势能的装置、设备和场所,分布于工程项目,包括:非定型载人超吊装置(载人吊笼)h≥10m,载人3人以上;承重排架、承重平台h≥10m、面积≥20m2;栈桥(承载20t);高处临空、高处临边h≥10m、作业人员10人以上;大型起重设备运行,吊钩、吊罐、吊物。

3.一旦失控、失事可能产生巨大能量和重大危险的设备、设施和场所,分布于工程项目,包括:高边坡稳定(塌方、掉石)h≥20m,坡度≥60°,作业人员10人以上;深、窄基坑开挖,深度:宽度≥1m、作业人员10人以上;滑坡体区域,作业人员10人以上;泥石流区域,雨季工期≥1个月,作业人员10人以上;地质复杂、地下水丰富、易坍塌的竖井、斜井、隧洞等地下工程;拆除控制爆破工程在居住密集区或重要建筑物旁;大型起重设备缆机、门机、塔机、塔吊的倾翻;高位水池h≥10m和V≥100m3;高位料仓,h≥5m;高压电器、线路安装、维护、运行6kV以上;防洪度汛围堰及临时挡水设施h≥10m;较高地势的临时碴场h≥10m。

4.群众性重大聚会、危险场所、重要设备及突发事件,分布于居住区及临时生活营地,包括:重大聚会、人员集中区域、(场所、设施)的活动;居民居住区、办公区、娱乐场所、重要设施、重要场所的消防安全;地质性放射物质群体性危害;突发的集体性中毒事件、流行性传染疾病事件;突发的自然灾害;缆机、门机、塔机、塔吊的安装和拆除;大型发电机组安装;大型管道、闸门安装;其他重要设备、设施;施工中重要的输气输电、输水及通讯线路和设施破坏及其影响;其他相关重要设备、设施;

5.自然灾害及危害,包括:高原地区的高山反应、自然保护区的火灾、雷区的雷电伤害、地震多发区的地震,沿海地区的台风灾害等。

篇3: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定程序

1目的

公司对活动、过程和服务涉及的风险通过风险评价得到识别,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控制,以确保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保持和有效实施。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活动、过程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3职责

3.1分管领导负责审批公司重大危险源及不可接受风险控制的管理方案。

3.2质安科负责下发《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P04/JL—01),汇总各部门、施工项目部危险源的辨识成果,组织风险评价,并从中确定公司范围内重大危险源及不可接受风险。

3.3各部门负责辨识业务范围内的风险,公司机关办公区范围内的风险由综合科组织进行。

3.4施工项目部负责辨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全部活动、场所、人员的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价,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P04/JL—01),上报质安科确认。当项目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及时识别、评价风险,并上报质安科确认。

4工作程序

4.1工作步骤:业务活动→危险源识别→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风险评价→判定风险是否可接受→编制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如有必要)。

4.1.1?选择活动、过程和服务。

4.1.2?进行活动、过程和服务中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的识别。

4.1.3?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4.2?确定活动、过程和服务

4.2.1?施工工艺与安全技术管理。

4.2.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业主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4.2.3?由本组织还是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包括设备设施的安装、维护、拆除、运行;

4.2.4?有毒有害材料、物质的使用、贮存;

4.2.5?工艺、施工、设备、材料、计划、设施变更;

4.2.6?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4.2.7?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4.2.8?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4.2.9?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4.2.10?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必要控制措施实施相关的适用法定义务;

4.2.11?对工作区域、过程、安装、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它们与人能力的适应性。

4.2.12?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可能发生的危害);

4.2.13?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情况)

4.3?危险源辨识方法

1)询问与交流。

2)现场观察。

3)查询有关记录。

4)获取外部信息。

5)安全检查表法。

4.4?风险评价

4.4.1?危险源评价方法

1)评价人员应对所辨识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

2)采用R=L×S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式中:

S:发生事故后果的严重性,重点考虑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程度。其取值见下表。

分值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危险源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险源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危险源常发生或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防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险源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险源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危险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重点考虑事故发生的频次、以及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现有措施的有效性,其取值见下表。

分值

健康损害

人身伤害程度

5

多人死亡

发生死亡等

4

造成多人重伤或单个死亡

丧失劳动能力等

3

长期疾病或损伤,需长期治疗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等

2

需要治疗轻微伤害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适等

1

无伤害或不需要治疗的伤害

无伤亡

3)?风险分级

风险评价按R=L×S结果规定如下分为Ⅴ级:

Ⅰ级风险

Ⅱ级风险

Ⅲ级风险

Ⅳ级风险

Ⅴ级风险

R<4

R=4-8

R=9-12

R=13-19

R=20-25

4)?风险评价时,L、S的取值,由评价小组人员根据经验进行确定。此时还应考虑法律法规的要求。

5)?公司确定Ⅳ级、Ⅴ级风险为不可接受的风险;

6)?对于Ⅲ级风险,工程部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讨论,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行性确定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要求,见下表。

风险级别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要求

Ⅴ(20-25)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险源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停止作业、立即整改

Ⅳ(13-19)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Ⅲ(9-12)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Ⅱ(4-8)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

Ⅰ(4)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4.5?确定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按下述内容进行确定:

根据《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被确定为重大危险源。并填入《重大危险源清单》(P04/JL—02)。

4.5.1?公司《重大危险源清单》(P04/JL—02)由质安科、施工项目部共同进行确定,报总经理进行审批。

4.5.2?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40号令2011.8.5)执行。

4.6?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实施

4.6.1?各施工项目经理部组织各专业人员(含施工管理、材料、设备、技术、安全等),根据项目施工特点、场地布置、施工作业工艺等对该项目进行风险识别,范围应覆?盖所有作业区域和生活区,辨识结果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P04/JL—01)报质安科汇总,经评价后并建立本施工项目部的《不可接受风险清单》(P04/JL—03)。

4.6.2?综合科负责公司办公区域存在的风险,填写《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P04/JL—01),并报送质安科。

4.6.3?质安科负责组织识别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结果的收集、汇总、确认,建立发布《不可接受风险清单》(P04/JL—03)、《重大危险源清单》(P04/JL—02)。

4.6.4?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主要人员应接受过专业培训,由各施工项目部、质安科会同综合科组织进行。

4.6.5?除上述常规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外,在下列情况下,各部门应及时组织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并将识别和评价的情况和结果及时报送质安科。

1)?策划新活动(如对老产品改进、新工艺开发、技措项目、工作场所、过程、装置、机械、运行和工作组织等)的责任单位或相关部门在策划阶段就应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

2)?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主管部门应组织项目部及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包括要求对作业活动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

3)?施工设备在交付检修和交付施工前的条件确认时,设备部应组织项目部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

4)?因检维修作业、设备拆除导致施工的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发生变化,设备部应组织项目部对其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

4.7?风险控制

4.7.1制订风险控制措施的原则

1)?首先是采取措施消除风险的措施;

2)?其次是降低风险的措施(降低人身伤害和健康损害发生的可能性或潜在的严重程度,可采用工程控制措施,);

3)?最后采用个体防护装备的措施;

4.7.2?风险控制措施确定

1)?质安科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对风险评价的结果进行风险控制的策划。

2)?对于Ⅲ级及以下的风险采用维持现有管理方法进行控制,但要进行定期

效监测并保持控制记录。

3)?对于Ⅳ级、Ⅴ级风险采用目标、指标和方案,运行控制和应急准备等措施进行控制。

a)?确定需要采用目标、指标和方案进行消除和控制的风险,并执行目标、指标、管理方案;

b)?需要采取工程手段进行控制的风险项目,按安全隐患治理的要求实施;

c)?对采用目标、指标进行控制的不可接受风险,在实施未到位前,应制订并落实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d)?采用运行控制进行控制的重大及不可接受风险,各部门应按各自的专业分工,组织进行运行控制。确保对危险化学品、职业病风险、要害部位、设备检维修、为施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承包商、为生活后勤提供服务的承包商等各种活动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并报质安科备案。

4.8?危险源的评审与修订

4.8.1?质安科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对“重大危险源”及“不可接受风险”的重新评价工作,评价目的是确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通过实施和控制风险是否降低。

4.8.2?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公司应按上述程序,及时进行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价工作:

1)?相关法律、法规发生变化时;

2)?项目的生产活动内容或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时;

3)?公司经营宗旨、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及目标发生重大变更时;

4)?因事件调查结果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

5相关/支持性文件

《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40号令2011.8.5)

6记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表》?(P04/JL—01)

《重大危险源清单》?(P04/JL—02)

《不可接受风险清单》?(P04/JL—03)

篇4: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措施管理程序

1、目的和适用范围

充分辨识危险源,合理评价风险,进行风险控制策划,为管理体系运行和决策提供依据。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管理体系内各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管理。

2、定义

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评价: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过程。

不可接受风险:指公司根据本程序辨识、评价的级别为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在体系运行中需特别关注、重点控制的风险。

三定四不推:指在风险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做到定人员、定措施、定时间;班组能够解决的不推给车间、车间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分厂、分厂能够解决的不推给公司。

管理方案:对风险需投资或加强培训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而明确相关职能和层次的职责和权限,制定方法、资源、时间表,并落实专项检查所采取的措施。管理方案应通过年度检修计划、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专项治理整改等方式实施。

3、职责

3.1安全环保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负责制定、修改程序并组织实施和检查。

3.2各单位负责实施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并配合安全环保部对不可接受风险进行确认。

4、工作程序

4.1安全环保部每年第四季度组织进行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

4.2各单位依据安全环保部的安排,针对本单位区域内所有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填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编制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本单位主管领导审核、单位领导批准后,受控发放,并将电子文本报安全环保部。

4.3安全环保部组织有关单位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进行再次评价确认,确定《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经安全环保部主管领导审核,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受控下发各单位。

4.4各单位依据各自职责,按照“三定四不推”的原则制定管理方案和实施运行控制措施,降低或消除风险。需报公司的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应按职责权限分工和对口管理的原则上报有关管理处室安排实施。

4.5各单位对《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中需采用“目标—管理方案”进行控制的,填写“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并上报安全环保部备案。

4.6安全环保部对各单位上报的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措施进行汇总,并对其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4.7安全环保部和各单位要保持最新的“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调查表”,并将岗位的风险及控制措施传达到岗位职工。

4.8当工艺、技术、作业环境、设备、设施、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时,各单位应随时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修订、完善控制措施,及时更新本单位《不可接受风险及控制计划清单》。

4.9危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基本流程

划分作业活动→确定危害事件→辨识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风险控制

4.9.1划分作业活动

4.9.1.1作业活动划分程度的把握

应适宜划分的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有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有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

4.9.1.2划分作业活动的方法

按生产(工艺)流程的阶段划分;

按地理区域划分;

按装置划分;

按作业任务划分;

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是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

4.9.2危险源辨识

4.9.2.1在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和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覆盖: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

——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

——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

——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

注1:按环境因素对此类危险源进行评价可能更为合适。

——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更改包括临时性变更等,极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也可参见3.12的注);

——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

组织用于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应;

——在范围、性质和时机方面进行界定,以确保其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提供风险的确认、风险优先次序的区分和风险文件的形成以及适当时控制措施的运用。

对于变更管理,组织应在变更前,识别在组织内、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或组织活动中与该变更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

4.9.2.2危险源辨识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作业环境的缺陷;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缺陷。

4.9.2.3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采用基本分析法和工作安全分析法。

4.9.2.4危险源辨识充分性的确定

覆盖已发生事故的原因,包括本单位近三年内所有事故的原因。

覆盖法规的要求,辨识出的危险源应与所有使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相适应。

4.10.3风险评价的方法

4.10.3.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用定性评价法直接判定为不可接受风险:

严重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

发生过死亡事故、重伤事故、三次及以上轻伤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相关方合理抱怨或要求。

4.10.3.2无法直接判断时可采用半定量法(LEC法)。

a计算公式为:

D=L×E×C

其中: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风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

D:风险性分值。

LECD法的分级数值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是极不可能

0.1

E—暴露频率(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值

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

10

每天在有危害环境中工作

6

每周几次

每月几次

每年几次

1

几年一次出现在危害环境中

0.5

注:8小时不离岗为“连续暴露”;8小时内暴露1~n次为“每天工作时间暴露”。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值

10人以上死亡

100

2~9人死亡

40

1人死亡

15

伤残(严重、重伤)

7

重伤(重大、致残)

轻伤(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1

c风险等级的判断

D—风险性分值

D值

危害程度

危害等级

是否不可接受风险

>320

极其危害

1

160~320

高度危害

70~160

显著危害

20~70

一般危害

<20

稍有危害

5

4.10.4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4.10.4.1风险的控制方式

制定目标、管理方案;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培训与教育;

制定应急预案。

4.10.4.2风险控制措施的顺序

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如技术、工艺改造);

其次考虑降低风险(如增设安全监控、报警、连锁装置或隔离措施);

再次考虑采用个体防护措施或装置。

4.10.4.3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级风险:立即采取应急措施降低风险,否则停止工作,并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优先实施降低或消除风险;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且不需投资解决的,采用运行控制,制定或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

二级风险:需上硬件设施或加强培训的,立即制定“目标—管理方案”;若以前无规定或规定不充分应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工作正在进行时应制定应急措施。

三级风险:采用运行控制,制定、完善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需上硬件设施,制定“目标—管理方案”;上硬件设施条件不具备时应制定临时措施并考虑长远措施;文件规定很充分时,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

四级、五级风险:属个别人不安全行为的,需通过加强培训、教育等措施,要求员工严格执行文件;属于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的缺陷时,需按《纠正、预防措施管理程序》要求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4.10.5风险控制措施的评审和实施情况验证

必要时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评审,对实施情况进行验证,并根据评审和验证结果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篇5:危险源辨识分析评价程序

一、风险辨识范围主要包括1、各作业面、各作业工序2、各类施工设备、机具、装置3、作业环境中的各类粉尘、毒物及噪音、振动4、广大职工的体力劳动强度二、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如下集中危险因素1、物理因素:①施工现场的各类施工机械、机具存在缺陷②洞口高边坡,竖井洞口等防护存在缺陷③在洞内作业时存在噪音、振动、粉尘等危害④电焊作业,用煤取暖等存在的明火隐患⑤作业环境的高温高湿危害2、化学危害:①现场存在有氧气瓶乙炔瓶易燃易爆物品②洞内若通风不良存在车辆废毒气体3、心理、生理及行为异常危害①作业人员超负荷作业大于8小时②健康状况异常从事危险工作现象③心理异常从事作业易发生事故⑤作业指挥失误,主要指起重吊装和混凝土浇筑指挥⑥作业人员在操作工具中失误⑦安全监护不到位出现失误三、导致事故的种类若危险性因素不及时辨识并清除,可能造成如下事故:生活区:主要是触电、火灾和食物中毒等施工区(作业各工序):1、洞内风镐开挖:发生坍塌事故,振动伤害2、格栅安装作业:物体打击、触电3、喷护作业:飞石伤人、粉尘(尘肺)4、车辆入口出渣作业:物体打击,车辆伤害5、施工用电:触电、火灾6、作业环境(通风不畅):职业病(尘肺)一氧化碳气性中毒7、作业环境(高边坡、洞口、临边未防护)高处坠落8、焊接作业:火灾、中毒、辐射9、竖井作业面:起重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10、混凝土浇筑作业:物体打击、触电、高处坠落四、危险因素风险度评价1、根据风险评价公式:D=LEC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D-危险性2、评价:高危险性作业及作业环境有:竖井物料提升作业、一次开挖作业、施工用电作业。一般危险性作业有:一次支护作业车辆人工出渣作业、钢筋加工焊接作业、洞内通风。低危险性作业有:混凝土拌制、输送、浇筑及其他作业。五、控制措施1、项目部对每道工序施工都必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2、各工种必须要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3、加强员工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安全技术交底,提高安全操作技能。4、加强现场检查,发现隐患应及时消除。5、建立应急组织机构体系,制定综合及专项应急预案,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损失。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