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 - 制度大全
职责大全 导航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

编辑:制度大全2019-04-30

1?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确保在调查处理食品安全事故时,提供科学、快速、准确的检验数据,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验室实际,制定本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中心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时的相关工作,包括样品采集、受理、检验、结果报告等环节。凡是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一律以本程序为准,本程序未提及的部分,仍然执行本中心管理体系文件的其它规定。

3?职责

3.1中心主任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和协调。

3.2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时,中心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相关人员立即对食品样品实施快速检测,食品安全检测任务优先于其他检测任务。

3.3卫生监测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置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工作进行组织处理、总结分析、信息报送和资料归档管理,安排专业人员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危害因素分析、采样、送检和编制调查报告。

3.4办公室(质量管理科)负责检测样品的受理、样品管理、检测报告的签章和发放以及质量控制等。

3.5检测科负责食品安全事故样品的实施、检测过程的质量监督、检测报告的编制及审核等。

3.6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的物资和交通工具等的后勤保障工作。

3.7本中心授权签字人负责检测报告的批准。

3.8办公室负责保障应急检验所需的物资、设施、环境等。

4?工作程序

4.1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

4.1.1准备工作

4.1.1.1人员准备

①培训微生物检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常规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抗原抗体检测技术、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等应急检验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熟悉应急检验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工作要求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微生物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

②要求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

实验室合理安排人员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

4.1.1.2检测技术方法准备

①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应建立涵盖病毒、细菌分离培养及其鉴定的技术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方法,抗原抗体检测技术方法,病原体快速筛查技术方法,并确保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②实验室建立细菌的常规分离培养、厌氧分离培养等技术方法,细菌的血清学鉴定技术、生化鉴定技术、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对常见致病菌的检测鉴定能力保持有效状态。

4.1.1.3检测设备准备

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的主要仪器设备由微生物实验室专人负责制订标准操作规程,包括操作步骤、设备维护、技术资料目录、维修及技术支持;仪器设备应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确保其保持在正常使用状态;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安排两人能够独立操作,确保熟练使用者不少于2人,以保证应急检测时的需要。

4.1.1.4试剂、器材准备

储备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相关试剂器材,保证有足量的个人防护设备、采样器材、检测试剂耗材储备并及时补充,确认检测试剂在有效期内。试剂、器材采购清单由微生物检验提出,办公室负责采购。

4.1.2样品采集

4.1.2.1卫生科负责检测样品的采集,实验室人员尽量参与,并做好采样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采样器械、培养基、保存液、个人防护用品、记录表格等。

4.1.2.2样品采集原则:样品采集要有针对性,要采集早期、用药前的各类样品,要足量采集,采集过程中要避免污染并做好保存,及时运送。

4.1.2.3卫生科负责做好样品采集对象的病情背景资料和个人相关信息的收集和记录。

4.1.2.4样品采集种类:食品样品、呼吸道样品、消化道样品、血液样品及为了明确病因而采集的尸检样品,可能的环境标本等。

4.1.2.5样品采集方法

①采集方法:用洁净的容器(采样瓶、塑料采样袋、洁净纸袋等)采集100至500克样品。

②注意事项:食物样品种类繁多,突发事件中应着重采集相关样品,避免盲目、重复采集;对于食物中毒事件,由于中毒患者的相关食品相对较少,则应尽可能分别采集全部剩余食物。

③重视食物样品的污染问题,对于微生物检测的样品,采样过程和容器污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它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对样品的最后评价。

4.1.3检测

4.1.3.1确定检测项目

①按照食源性疾病症候群确定病原体检测范围;

②根据现场调查提出的病因假设优先安排检测项目;

③根据食品风险因素一般分布规律或本地局部分布规律判断,可能性大的病原体优先检测;

④优先进行病原学快速检测和病原分离,病原学检测无阳性结果可通过血清学检测寻找病因线索。

4.1.3.2检测流程及方法的选择

①实验室应与现场充分沟通,获取样本相关信息。根据样品种类、发病时间、采样时间、采样部位等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分子扩增、分离培养、抗原检测、抗体检测等方法,避免无意义项目检测。

②基本检测流程

确定检测的基本流程,综合考虑病人的症状、样本的状况及可能的病原体类别,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首先采用快速检测方法进行病原体定性筛选,特异性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具有病原学诊断意义,在确定病原体性质上有较高的价值;病原体分离鉴定是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血清学试验时,双份血清抗体检测四倍升高才具有诊断意义。

4.1.4实验室生物安全

4.1.4.1食品安全事故微生物应急检验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要严格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工作。

4.1.4.2己知病原体或高度疑似病原体检测,按照生物安全管理相关条例进行相应级别的防护,在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进行检测。

4.1.4.3不明原因感染性疾病标本检测原则上按怀疑的、可能产生最高级别生物危害的病原体进行生物安全防护,并在开始工作前进行严格的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4.1.5结果评估

4.1.5.1假阳性风险

检测中首先应排除由于样品污染、操作过程污染、交叉反应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分子扩增试验要严格按照4个分区进行,确认操作过程中阳性对照品未造成污染或不使用阳性对照。首次使用的PCR方法扩增产物应测序确认。血清学检测原则上要设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

4.1.5.2假阴性风险

任何试验方法都有检测限,应谨慎使用阴性检测结果排除诊断,除非业内公认可以作为排除诊断指标。

4.1.5.3出现一种以上病原体阳性检测结果

首先应评估所有阳性结果是否准确,如果是评估是否具有同等的诊断价值。不应机械地用实验结果解释病因,谨慎作“多种病原体协同感染”之类的结论。

4.1.5.4病原诊断病原诊断应综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尤其要注意不同采集部位样本的检测结果诊断价值不同。尽可能有不同方法实验结果的相互验证。单一快速过筛试验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般不宜作为最后的病原诊断解释。

4.1.6结果报告

4.1.6.1采用快速诊断方法得出初步检测结果经评估后可用电话等方式初步报告,供现场处置参考,结果确认后出具正式检测报告。

4.1.6.2检测报告签发按中心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签发。

4.1.6.3实验室恪守结果的保密原则,不得对公众发布重大疫情实验检结果,只能上报卫生主管部门。

?4.2食品安全事故理化应急检验

4.2.1化学性食品安全事故可能的原因

4.2.1.1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食品

①直接污染,如误食用农药拌种谷物加工的食品或喷洒农药不久的蔬菜、水果。误用盛装化学毒物或被污染的容器盛装食品等。

②间接污染,主要有食用己吸收有毒化学物的动物或植物。如滥用氟乙酰胺、毒鼠强造成二次污染。

4.2.1.2把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误作为食品、调味品、食品添加剂或营养强化剂摄入。如将非食用油作食用油、亚硝酸盐作食盐、碳酸锁作发酵粉等。

4.2.1.3食品中添加了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4.2.1.4食品中滥用有毒化学物,如用甲醇经勾兑后作白酒出售。

4.2.1.5食品中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如油脂酸败。

4.2.1.6食品中人为投入有毒化学物。

4.2.1.7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其他原因

4.2.2准备工作

4.2.2.1人员准备

①培训?理化检验技术人员应接受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的技术培训,掌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中相关的采样和检测技术,掌握各类样品的前处理技术和相应的检测方法,熟练掌握检验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操作技术;熟悉理化应急检测的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样品采集工作要求和实验室安全相关要求,能够胜任理化检验的相关技术岗位工作。

②要求?实验室检验技术人员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随时上岗工作。实验室合理安排人员外出、休假,保证应急检验有足够的实验人员。

4.2.2.2检测技术方法准备

①实验室为保证应急检测需要,平时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方法的技术练兵,以确保实验室的检测技术方法处于有效运行状态。

②实验室对毒物的新检测技术和快速检测方法进行跟踪,适时引进新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方法,同时要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专家评估。

4.2.2.3检测试剂、标准物质储备

实验室应根据日常检测中处置过的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的毒物项目(例如毒鼠强、氟乙酰胺、钡盐、金属铅、砷、汞、镉及其化合物等)储备对应检测方法所要求的试剂和标准物质,并有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确保在有效期内。

4.2.2.4采样及现场应急处置设备及实验室分析仪器的储备

①采样设备

冰箱、液氮罐、骨髓采样包、真空试管(抗凝、不抗凝)、试管架、碘伏、止血带、注射器、酒精灯、各种采集样品(尿液、粪便、唾液、痰液、呕吐物和其他体液或分泌物、组织、指甲、毛发、衣服、口罩、饰品以及气体、水、土壤、动植物等)的器具、设备、容器及固定保存液,样品保温箱/保温瓶、标记笔、不干胶标签、透明胶带等。

②常见化学中毒现场检测处理设备

毒物查询系统、气体检测仪、化学法毒物快速检测箱(常见毒物、药物的化学法或简单仪器分析)、其他便携毒物检测仪器、洗眼器、洗胃机、重伤员皮肤洗消装置等。

③常用实验室分析仪器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仪、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以上各类设备应保证数量足够,并且处于可使用状态。

4.2.3检验程序与方法

4.2.3.l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的特点

①很多情形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情节是不明确的,由中毒过程及现场无法提供目标化合物,如伪劣药物、伪劣产品、不明原因的食品和水污染、蓄意投毒等。所以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具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其分析目标常常是不能事先明确肯定的。

②毒物品种繁多,样品来源各异,分析方法及样品处理手段各不相同。因此除建立一些常见毒物的分析方法外,对非常见的毒物应在技术、设备条件和检测信息上有所储备,建立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技术信息库,随时准备研究或构建新的分析方法。

4.2.3.2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为了检验工作及时、准确,必须对食品安全事故经过和毒物来源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首先要了解中毒经过、中毒人数、性别、年龄、症状,中毒前吃过哪些食品和药品,同食者是否有同样的症状。如系中毒事故,则应了解制作食物原料(盐、碱、油等)有无拿错或混入有毒物质情况,食品加工过程如何,装食物的器具有无毒物污染,周围环境有无有害气体,是否经过医生的治疗,效果如何,对中毒死亡者是否经过法医检验,结果如何。

4.2.3.3正确采集、保存和运输样品

①正确采集样品

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正确采集样品非常重要,可以说分析试验的成败与所采样品正确与否关系很大。它不仅可以确定诊断,而且可以帮助查清毒物来源。在采样时要注意:

a毒物进入机体的途径。如从呼吸道或皮肤吸入毒物,采集胃内容物分析就没有意义。

b应取含毒物最多的部分,除中毒者吃剩的食物,药物是最好的检材外,呕吐物、胃内物也是很好的检材。这是因为胃内容物中毒物量最大,而且尚未被吸收,也未被分解。

C结合中毒时间,毒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未来集样品。一般来说尿是分析非挥发性毒物的较好检材;血液是分析一氧化碳的唯一检材,也可用来分析挥发性毒物;肝、肾是分析急性金属中毒的较好检材。

d采样的量要充足,除能够满足正常检验需要的量外,还要留出足够的量以备复核之用。

e采样要有代表性。

②样品的运输

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样品要低温保存运输,样品的包装要确保其基本特征不变,确保密封性良好,防止污染,如有剧毒物按危险化学品管理条件要求执行。

③样品的保存

采集的样品要低温保存,以减缓样品的降解和变质,并要尽快分析测定。样品一般在2℃以下可保存二周,在-20℃以下可保存二个月。玻璃器皿在冷冻或化冻时可能会冻裂,应放在塑料袋或烧杯内。样品运输前应在低温下冷冻数小时,然后移入保温瓶或保温箱,并放入冰块或干冰。

④应急样品的交接、管理

a建立应急样品的数据库,记录事件、样品来源、保存、处理情况及使用记录。

b检查应急样品与编号一致性,包装的完整性,标签的准确性。

4.2.3.4检验程序的拟定

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工作比较复杂,而且责任重大。送检材料的数量往往较少,而且常常又不能重复采样。所以要求检验人员在化验之前对情况做周密的研究和分析,从中探索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的方向和缩小检验范围,并拟定合理的检验计划,以便合理地使用检材,准确、迅速地完成任务。在检验过程中要十分注意选用适宜的分离程序和灵敏可靠的检验方法。要做空白试验和己知对照试验,以便检查操作是否正确,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①预试验

预试验的目的是在消耗少量检材的情况下,提供检验方,从而决定检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既可节省化验时间,又可获得正确的结果。如检材具有某种物质的特殊气昧,即可据此直接进行检验,立刻得出结论。如发现检材中有微小的药物颗粒等异物,即应拣出进行外表观察和物理性质检验,判断可能属于某种毒物,以便直接进行某种毒物的反应,迅速得出结论。在全面了解情况及做好预试验的基础上,定出试验计划;包括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检材分配。第一次检验最多用使用检材1/3,另1/3备重复检验及定量使用,保留1/3以备复核用。

②确证试验

经过预备试验,得出毒物的线索后,必须进行毒物的确证试验。如系无机化合物,检验它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系有无机化合物,检验各种官能团。某些毒物尚需生成衍生物的性质加以确证。确证试验前,预先将毒物从检材中提取分离,若提取物不纯,对反应有干扰,还必须精制。常用的纯化方法有透析、水蒸气蒸馏、液-液分配、柱层、薄层净化等。确证反应所选择的方法须灵敏可靠,方法不一定很多,但要选择不同性质的反应。因此采用的分析方法除常量、半微量分析方法外,常常根据检验的需要采取微量分析,如点滴分析、显微结晶分析、色层析等。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运用仪器分析。如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检出某毒物后,在可能的范围内,还应研究其化合状态。因为某些元素在一种化合状态下为剧毒。而在另一种化合状态下则毒性甚小或无毒。例如氯化高汞(HgCl2)为剧毒,甘汞(Hg2C12)毒性较小,而朱汞(HgS)则几乎无毒。

③含量测定

在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不经常进行含量测定,因确定了是什么毒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达到了送检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含量测定对判断是否该毒物引起中毒致死的结论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部分脏器中测得的毒物含量已超过该毒物的致死量,那么中毒或死亡原囚就十分明显了。有些元素为人体组织正常成分,或可能为药用,在此情况下必须做定量测定后才能判定是否是该元素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④动物试验

在食品安全事故危害因子分析中有时利用动物试验,初步探索检材中是否有毒和所含毒物的量能否引起中毒。通过对动物中毒时所表现出各种症状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推测可能是何类或何种毒物。

5.资料的整理归档及其他

5.l每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应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总结,这对于研究和掌握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规律,制定预防措施以及积累有关资料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事故资料的整理内容,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经过、病人临床表现、引起中毒的食品、食品被污染的原因、检验结果、最后诊断、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和预防措施等。

5.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相关记录由质量管理科收集保管,保存期不少于五年。

5.3实验室应建立一个包括上级和同级实验室的检验专家库,保存每位专家的联络方式,以备信息的畅通和经验的交流。

5.4应急样品检测按《现场检测和应急样品检测工作程序》执行;检测数据处理按《数据控制程序》执行;样品管理按《样品管理程序》执行;结果报告按《结果报告管理程序》执行。

5.5检测采用多渠道、多方法进行比对验证,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检测样品按规定留存,确保不受环境污染和干扰。

5.6实验室应确定几家有相应能力和资质的检测机构,与之建立委托关系。以备由于缺乏仪器、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或设备性能达不到、仪器故障、停电等原因,导致无法具体实施应急检测时,能立即取得联系委托检测或请求技术支持,确保完成应急检测任务。

5?支持性文件

5.1《文件控制程序》

5.2《检测工作程序》

5.3《检测合同评审程序》

5.4《记录档案程序》

5.5《检测工作程序》

5.2《样品管理程序》

5.6《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程序》

5.7《检测报告管理程序》

6?质量记录

6.1《检测协议书》

6.2《抽样记录单》

6.3《应急样品送检单》

6.4《检测样品流转卡》

6.5《样品送检单》

6.6《收样、留样登记表》

6.7《样品状态标识》

6.8《留样(剩余)样品销毁申报处理单》

篇2: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

一、目的

当突然发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及时做出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二、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中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准备和响应。

三、职责

1、食品安全管理小组总体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响应;

2、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负责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具体实施。

第二章管理规定

一、成立应急组织

1、应急组织是应急处置的执行机构,是应急处置的组织基础。食品安全管理小组行使应急组织的职责。

2、总经理负责召开应急工作会议,协调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并对重大问题做出决策。

3、各组织成员负责协调相关方具体实施应急响应措施,跟踪应急响应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向总指挥报告。所有组织成员应保证通讯畅通,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沟通信息,迅速组织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二、监测、预警及报告

1、公司应加强对食品质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强对原辅材料的检测分析,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加强对员工的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2、公司应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莲山课~件]

3、当突发事件已经危害或潜在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时,公司应当立即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公司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4、在后续的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将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4.5必要时,对消费者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

三、充分识别紧急情况

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有:

1、因设备故障使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2、突发的停电、停汽、停水等情况导致生产资源供应不上;

3、原辅料检测结果显示受到严重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伤害;

4、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显示公司产品安全指标不合格;

5、国家产品标准或者进口国产品标准中安全指标发生变化,导致公司产品检测不合格;

6、由权威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预警表明公司产品可能存在严重安全危害;

7、公司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流失;

8、有人为的恶意行为导致公司产品不安全,或者对公司产品、声誉恶意造谣,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9、其他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

四、全面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1、当有信息显示公司突然发生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报告总经理。总经理应立即召开应急小组会议,会议首先应组织调查突发事件的真实性、严重性。

2、当确定突发事件导致或者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时,公司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应对不同的紧急情况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置:

3、突发的设备故障或突然停电,停水使生产无法正常生产时,如果停产时间超过工艺规定时间,应对生产的产品进行隔离,并确定数量,做好标识然后,出处理.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则按照《符号品管理制度》执行.

4、原料检测结果显示受到污染,会对消费者健康照成伤害时应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估受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并确定处置方式.若已经出厂的销售的产品则按照《食品管理召回制度》执行

5、政府部门监督检查显示公司产品安全指标不合格,或国家产品标准中安全指标发生变化,公司产品检测不合格时,应正确不合格的产品范围,采取销毁,召回等措施防止危害发生.若已经出厂销售的产品则按《食品召回管理制度》执行

6、有人为的恶意行为导致公司产品不安全,或者对公司产品,声誉恶意造谣,照成恶劣社会影响.应急组织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安排相关人员对外进行澄清,尽量减少对公司的声誉的损害。

五、建立食品安全事故管理档案

公司应整理保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记录,并建立安全事故管理档案。

篇3:食品安全责任事故应急检验工作程序

1.目的

为了规范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工作,保证结果的及时、准确,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相关检验。

3.职责

3.1食品所负责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处理及相关样品采集

3.2卫检部负责样品的受理、报告的发放

3.3相关检测实验室负责样品的检测

3.4质量管理部负责突发事件中相关检测工作的质量控制

3.5质管科、总务科负责实验设备和耗材保障供应

3.6中心主管领导负责突发事件应急检测工作的组织协调

4.程序

4.1应急检测工作机制

4.1.1中心领导应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监督所、相关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科、总务科协调配合,从检测工作所涉及的试剂采购、设备管理、合同评审、样品接受和方法确认等一系列环节,能够保持高效运转、反映迅速。

4.1.2各检测部门应将应急检测工作作为实验室年度工作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

4.1.3各相关不们应按指着建立起完善的文件化的应急检测工作作业指导书

4.2应急检测技术储备

4.2.1信息搜集

4.2.1.1各检测部门应密切跟踪国内外相关技术法规的最新要求和先进的检测方法,尤其是对有毒有害无知的快速检测、疫情疫病的快速鉴定等。必要时,有真对性的将这些技术方法进行移植和开发,成为自己实验室的技术储备,在需要时则能够迅速开展检测工作。

4.2.1.2各检测部门应随时关注卫生部、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网站)的相关信息或警示通报。根据国内、外爆发疫情疫病、安全卫生时间、我国进出口商品的质量问题等,以及时掌握应急检测工作的最新动态。

4.2.1.3样品受理部门应加强与卫生监督部门及有关委托方的联系与沟通,事先了解其对实验室检测工作的要求

4.2.1.4各检测部门应对本实验室开展食品风险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检测项目的潜在要求。如某一种食品存在某种缺陷,同类的或相关的食品也可能存在问题,以便进行迅速有效的准备。上述信息收集分析的结果应及时记录、保存,必要时应提交到主管领导参考,或者为决策依据。

4.2.2技术储备

4.2.2.1各检测本门应指定业务骨干组成技术小组,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技术储备,如检测方法、设备设施以及试剂耗材等必要的检测资源。

4.2.2.2应关注相关国内外新发布实施或即将实施的技术性法规、指令或制度,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和需求分析,尤其是关键技术应用以及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

4.2.2.3将需求分析和方法研究的结果作为实验室能力建设、科研开发和设备配置的依据,具备条件后可以开展检测。

4.2.2.4对检测人员进行技术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实验室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与检测工作质量。

4.2.2.5加强与省市疾控中心或高水平检测、科研机构及技术专家的联系与技术的交流,确保实验室得到外部持续不断的技术支持。

4.3检测工作

4.3.1样品采集原则

4.3.1.1采集样品是与中毒可能有关的所有样品。应注意采样要有典型性。采样容器和采样工具的材质不能干扰测定,采样操作要防止污染,采集足够的样品量;

样品运输和保存中要确保不发生降解和变质。对那些可能有环境和生物本底的毒物,要采集对照样品。样品要尽快送检,样品应密封,并贴上载明样品名称、来源、数量、采样时间与地点、采样人、对样品的处理等信息的标签。

4.3.2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样品应低温保存,尽快送检分析测定,并防止运输过程中样品交叉污染及外环境对样品的污染。

4.3.3样品受理

应急检测样品可直接送到相关检测实验室,先进行样品检测,后补办受理登记手续。

4.3.4方法的选择

选择时宜的检测方法及时进行检测,包括快速检测、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定性定量等方法。应急样品检测遵循先定性,后定量的原则。分析方法的选用要考虑待测物(原形、代谢物)、分析要求(定性、定量)、样品类型、样品数量、实验室条件,分析目的、检测结果的时效性、准确性。一些毒物有定性结果即可说明问题,而对于那些有环境或内源性本底的毒物,或需评价处理和治疗效果,以及进行临床治疗检测,则必须进行定量分析。方法选择执行《检测方法选择使用和确认程序Q*CDCP1403-2011》。

4.3.5结果判断

应科学运用毒物分析结果,对于阳性结果,要考虑所使用的方法的特异性(专一性)、机体存在干扰的可能、检测过程操作正确与否、是否有环境和生物本底、是否为正常的饮食和药物摄入、是否为样品变质的分解产物。对于阴性结果则要考虑方法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样品的采集、运输、保存是否正确,并要给出检测下限。并结合临床症状、治疗情况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做综合分析判断。

4.3.6检测报告

应急样品检测完成后,实验人员按规范做好检测原始记录,相关检测人员进行复核,检测报告交指定审核人审核,送授权签字人签发。按《检测报告管理程序》(Q*CDCP1901-2011)执行。

4.4应急检测工作的质量保证

4.4.1参与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

4.4.2应急检测工作必须2人以上检测人员同时进行检测,且结果具一致性。

4.4.3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工作程序,包括对检测人员进行严格的监督,保证所有的检测过程是在符合相关检测标准的状态下进行的。

4.4.4检测报告交指定审核人审核,送授权签字人签发

4.4.5经常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4.5检测物品的处置

4.5.1样品检测完毕后,剩余样品按要求留存(对样品量极少,盛放样品的器皿及样品处理过程中用到首先接触样品的器皿,一并留存),样品留存至该事件处理完毕。

4.5.2实验室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有腐蚀性及微生物等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前禁止直接对外界排放。检测物品的处置执行《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程序》Q*CDCP1303-2011

5相关文件

5.1《检测工作偏离程序或标准(规范)的列外许可程序》(Q*CDCP1404-2011)

5.2《检测方法选择使用和确认程序》(Q*CDCP1403-2011)

5.3《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程序》(Q*CDCP1303-2011)

5.4《检测报告管理程序》(Q*CDCP1901-2011)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