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乌塔》该教给孩子什么 - 制度大全
范文大全 导航

小学语文教学随笔《乌塔》该教给孩子什么

编辑:制度大全2022-05-22

又讲到《乌塔》,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外国女孩的独自闯荡,要教育孩子敢于去体验、实践,不要做温室里的花朵,以前讲到这篇文章,孩子们总是对家长有满腹的牢骚,不是自己不愿意出去,是家长不放心,自己出不去,所以每次谈感受都成了声讨家长大会。可以,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结合我们的环境,其实家长的作法是对的,安全胜于一切,他们怎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去体验呢?所以我觉得,不能再这样上。

这次讲这课书,在孩子们谈感受的时候着重引导他们感受父母的爱,告诉他们乌塔父母的放手是爱,他们父母的小心也是爱,这是环境决定的。

而后把引导的重点放在了乌塔敢于追求梦想的执著努力,告诉孩子们要求梦想,在梦想不能马上实现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放弃,而是学会等待。可能他们现在不能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可总有一天他们会有这样的机会,而他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机会准备条件,不要等有了机会却缺少条件;告诉孩子,当梦想不能马上实现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坚持,每天向着梦想前进一点点,一点点,总有一天会梦想成真。

这节课,没有了声讨,看到孩子们可以理解父母,看到孩子们知道如何追寻梦想,我很高兴

篇2:小学语文老师读书随笔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有感

散文在整个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有占很大比例的,可以说是一主导文类。小学生以自身的经验及阅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散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几乎一线的教师都按照参考书的内容及流程教,自己没有对文本严格的研究与分析。而参考书上的教学内容又是科学的、合理的吗?我想这个很值得教师们思考?如果让教师自己去设计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恐怕会花样百出。因为习惯性的依赖,他们已经不知道该依据什么来确定教学内容,一堂散文课到底应该怎么去教,教什么。笔者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学经验,发现并总结出散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概念模糊化,混淆散文与其他文类的具体特征

经实践调查发现,不排除有的教师会混淆散文与其他文类的具体特征,将散文教学与其他文类教学混为一谈。因为散文是一类写作手法很灵活的文类,通常会采用抒情、议论、记叙等手法来创作,因此这个给教师在辨识文体的时候带来了困扰,或者说有时候会误导教师辨识文体,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判断与设计。由于教师对散文的文体特点缺乏一定的认识,把散文当做议论文、记叙文甚至说明文来教也是存在的。不能严格区分散文教学和记叙文教学、议论文教学、说明文教学。比如说,对于一篇写人叙事的散文,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要从文中找出记叙文的六要素,因为散文融合了记叙文的某些写作方法,它可以叙事,但是有时候在整篇文章中未必有完整的情节。教师的这种做法就是最明显混淆文体特征的表现。因此,教师要读懂并讲清某篇文章,关键是要弄清其文体。

二、模式化教学,忽视散文篇目的个性特点及分类

虽然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理念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体制,但是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仍然采用“讲读分析法”,满堂讲、满堂灌,教师不停地讲,学生默默的接受。这种注重讲读忽视思考、注重分析忽视体验、注重结论忽视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很多教师在面对不同性质、内容散文,面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时候其教学模式是一样的。无论是叙事性散文,还是抒情性散文,或是议论性散文,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教学,即先介绍作者的资料,写作的背景,然后解决字词,然后分析文本。分析文本一般都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再到归纳中心思想和评析写作特点。在分析过程中还停留在“形散而神不散”的套路上,不管是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还是议论性散文都是抓住散文的结构来体现散文的“形散”,抓住线索体现散文的“神不散”。忽视散文具体的每一篇目自身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这么多年散文,只知道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一个特点,其他关于散文的特点就一概不知了。最终散文教学就会出现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风格作家的散文用一种模式去解读,失去的阅读的个性。

三、解读简单化,缺乏对文本语言细腻的品味

散文是一种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作者情感的文类,它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是经过推敲揣摩的。散文的语言饱含着作者的情感并能够体现作者个性的语言。“一个具体的文学作品总是渗透着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与人生经验,因此对它的解释也必然要求解释者拥有相关的生活阅历或人生经验与之呼应。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用心灵去倾听作者的叙述,让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精神的对话,与文本语言展开心灵碰撞。”[1]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课的时候必须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带领学生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而不能像目前的教学现状,教师让学生阅读重点语句,然后概括、归纳、推断出某些信息要点,体会、品尝、探究的过程直接省略。而这过程恰恰就是品读、学习散文的重要之处。学生需要也应该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细腻的情感。

四、强调人文性,淡化散文篇目中具体的情感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程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但是有很多老师走了极端,没有处理好“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走向了“泛人文化”。对散文作品的人文性任意拔高提升,忽略作者的情感,忽略作者自身的因素,尤其是个人情感因素,分析时都以“人文性”为统帅,并未深入到作家的内心去体会,去挖掘作者内心真正要表达的情感。

我想,《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这本书在散文的教学内容的取舍上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们理清了阅读教学方面的思路,使不们不至于因为教什么而感到茫然。

篇3:小学语文教学随笔默写里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让自己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开学初,我就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个默写本。这个本儿我们以后会经常用到,小到字词的听写,古诗的默写,大到古文的字词释义,重点句子翻译等等,用处多着呢。

最近在听写《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其中有重点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等等,因为内容较多,就分了好几次默写。越默写越发现学生的问题。

开学初就要求同学们默写错后,要及时改正,便于自己识记。可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需要单独提醒他。随着要求次数增多,学生改错的习惯渐渐养成。可这三次的默写,很多学生都没有改正,甚至我讲过后,仍旧有同学未改。或许是因为《论语》十二章这篇文章需要孩子们掌握的知识太多了,而孩子们还不是很熟悉。我觉得是时候让孩子们明白默写的真正用意了,不然又何必花费时间在这默写上呢?

今天上午第三节,离下课还有十分钟左右的自由时间,我开启了“洗脑”模式。

“同学们,我今天说一下咱默写的情况。”说罢,我开始给孩子们分析重点。“咱为什么要默写?是为了检测你们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错了是好事,说明你有没有学会的地方,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记住了,这就是你的进步。可是,很多同学都没有订正,下次默写的时候,错的还是那个地方,那我们的默写就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的同学,喜欢看其他同学,觉得凭什么我要写那么多,而他什么都不用写?从默写中看,每个同学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同学默写全对,他就可以做别的事;有的同学或许就错了一个字,有的或许就错了一个释义,而有的同学或许错了一个句子……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老师不可能要求一致,你的默写反映的是你的学习情况,你应该从中找出自己知识上的疏漏,然后改正,学会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不是‘别人为什么怎么样’的无端攀比。所以,我们是给自己默写的,是为了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同学们说用不用改正?”

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都赞许地点了点头。希望孩子们下次的默写本上,依旧有他们修改的痕迹,因为那是他们知识增长的痕迹,更是他们成长的痕迹。

制度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电脑版

© 制度大全 qiquha.com版权所有